年岁渐长,已有权保持沉默,更何况,众生喧哗的时代,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嘴里。
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显然,话多是件危险的事!
然而,沉默是件更危险的事……
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
——白岩松
《白说》是央视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白岩松,央视新闻人。主持《新闻周刊》《新闻1+1》等栏目。出版作品《白说》《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等。
代序: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 005
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014
做点无用的事儿 024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034
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048
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064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077
被念歪的《道德经》 096
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116
智商很高,情商却低 130
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150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怎样的历史? 158
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164
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 176
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 184
“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201
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213
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226
时间轴上的中国 240
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253
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 258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267
代后记: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277
代序:说话不是件好玩儿的事
白岩松/文
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
一
我没开过微博,也至今未上微信,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上署名“白岩松”的言论越来越多。曾经有好玩的媒体拿出一些让我验真伪,竟有一半以上与我完全无关。
有人问:如此多的“不真”,为何不打假?我总是马上想起梁文道在一次饭局上,讲他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内地图书腰封上多有“梁文道推荐”的字眼,终有一天,一本完全不知晓的书也如此,文道兄忍不下去,拿起电话打向该书出版社:
“我是香港的梁文道??”
“啊,梁先生您好,我们很喜欢您,您有什么事儿吗?”
“你们出的书上有我的推荐,可我连这本书都不知道,如何推荐?”
“梁先生,不好意思,您可能不知道,内地叫梁文道的人很多??”
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回答,让梁文道像自己做了错事一样,只记得喃喃说了声“对不起”后就挂了电话,以后再也不敢这样打假。
我怎能确定内地没有很多人叫“白岩松”?更何况,完全不是我说的还好办,可有些“语录”头两句是我说的,后几句才彻底不是,让我自己都看着犹豫。
二
越完全不是我说的,越可能生猛刺激。于是,前些年,本台台长突然给我打电话:
“小白,那个微博是你发的吗?”
“台长,对不起,不是,而且我从没开过微博??”
“啊,那好那好。”
电话挂了,留下我在那里琢磨:如果这话是我说的,接下来的对话如何进行呢?
又一日,监察室来电话:“××那条微博是你说的吗?××部门来向台里问??”毫无疑问,正是在该微博中被讽刺的那个部门。
我回话:“不是,我没开过微博。”
又过一些日子,监察室又来电话,内容近似,我终于急了:“不是!麻烦让他们直接报警!”
可警察会接这样的报警吗?
三
二十年前,采访启功先生。
当时,琉璃厂多有署名“启功”的书法作品在卖,二三十块钱一幅。
我逗老爷子:“您常去琉璃厂吗?感觉怎样?”
老爷子门儿清,知道我卖的什么药:“真有写得好的,可惜,怎么不署自己的名儿啊?”
“怎么判断哪些真是您写的,哪些不是啊?”我问。
启功先生回答:“写得好的不是我的;写得不好的,可能还真是我的!”
老爷子走了有些年了,还真是时常想他,这样智慧又幽默的老先生,不多了。
书画造假,古已有之,老先生回应得漂亮。可言论“不真”,过去虽也有,但大张旗鼓公开传播,却还真是近些年的事儿。如启功先生活着,不知又会怎样乐呵呵地回应。
四
很多话不是我说的,可我总是要说很多话,因为这是我的职业。
不是我说的话,安到我头上,有麻烦也得替人担着;而真是我说的,常常麻烦也不少。
2008年,不能不与时俱进,台里终于开设新闻评论栏目《新闻1+1》,我成了被拿出来做实验的“小白鼠”,所谓“CCTV第1个新闻评论员”。当时,我预感到前路的坎坷,因此对媒体坦白:得罪人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的确,做主持人风险小,各方点赞的多;而当了评论员,就不是喜鹊而是啄木鸟,今天说东明天说西,你动的都是别人的利益,说的都是让好多人不高兴的话,不得罪人不可能。但当时我豪迈:一个不得罪人的新闻人合格吗?
话说大了,路途有多艰难,自己和身边的人知道。连一位老领导都劝我:别当评论员了,回来做主持人吧!
我知道,这是对我好。但这条路不是我选择的,总有人要蹚着水向前走,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可问题是,这水怎么越来越深?常常连石头都摸不着,而岸,又在哪儿?
在屏幕上,这一说就是七年。不过我也真没想到,我还在说,《新闻1+1》,还在,活着。
五
《新闻1+1》刚开播不久,新闻中心内部刊物采访我,问:“做一个新闻评论员,*重要的素质是不是要有思想?”
我回答:“不是。做一个称职的新闻评论员,*重要的是勇气、敏锐和方向感。”我至今信奉它们,并用来约束自己。
说话,不是每天都有用,但每天都要用你在那儿说。直播,没有什么成型的稿子,只有框架,很多语言和提问总是要随时改变。这就是我的工作。某一年新闻中心内部颁奖,问到我的感受,我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听到这句不太“高大上”甚至显得有些灰色的答谢词,年轻的同事有些不解。我解释: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这话不灰色,应当重新评估价值了!
守土有责,就是偶尔有机会,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而更多的时候,得像守夜人一样,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后者,常被人忽略。
六
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里。互联网时代更强化了这种概念,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
话说错了,自然在劫难逃;话没错,也有相关的群体带着不满冲你过来。没办法,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即便你的整体节目本是为他们说话,但其中的一两句话没按他们期待的说,责难照样送上。后面跟过来责骂的人,大多连节目都没看过,看一两个网上的标题或一两条情绪化的微博就开始攻击。
想想也正常,谣言常常传遍天下,而辟谣也时常寂静无声。见多了也就想通了。有时误解扑面而来,是一小部分人要解气,而又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可不管前者还是后者,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就总是遥遥无期。
我还是选择理解。目前的中国,人群中的对立与撕裂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新闻人,不能加重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面对误解甚至有时是曲解,也总得努力去理解。我很少辩解,原因是:你以为是理性沟通,可常常被当成娱乐新闻,又让大家解一回闷。而这,还真不是我的职能。
可不管怎样,还是要有底线,新闻有自身的规律,我必须去遵守捍卫它。另外,几年前我就说过,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只不过,到现在,还没遇到这样荒唐的事情。
说实话,我最近有点焦虑,感觉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事情都让我应接不暇。这时候,一本能让我慢下来,好好思考的书就显得尤为珍贵。《白说》这本书,我听说作者白岩松有着非常独到的视角,能够将宏大的社会议题和个人的生活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特别想看看,他会怎样解读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挑战,比如信息爆炸带来的困惑,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又比如我们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定位。我更希望,他的文字能带给我一些安慰和力量,让我不再感到孤单和迷茫。或许,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原来很多看似无解的困境,都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方式;原来,即使身处喧嚣,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指引我寻找更积极的生活态度。我期待它能像一股清流,洗涤我内心的浮躁,让我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评分最近,我总在思考“何以为人”的根本命题。在信息爆炸、社会变迁的时代,很多价值观都在被重新审视和定义。而白岩松,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位在公共领域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的代表人物。《白说》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种关于“如何做一个清醒而有温度的人”的范本。我好奇他会如何用他的文字,描绘出在这个时代,个人应该坚守的底线,应该追求的价值。我希望能在书中看到,他如何处理信息纷杂的干扰,如何辨析真伪,如何保持独立判断。同时,我也期待他能在其中分享一些关于人性,关于情感,关于生活意义的感悟。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社会评论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书,它能引导我去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如何保持一颗真诚而善良的心,如何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我一直觉得,能够将一件事情说透,是一门非常了不起的艺术。《白说》这本书,我早有耳闻,据说作者白岩松就是这样一位能够把很多复杂的问题,用浅显易懂却又深刻入微的方式阐释清楚的作家。我尤其对书名“白说”这两个字很感兴趣,它似乎带有一种直率、坦诚的意味,仿佛作者只是在娓娓道来,但话语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会在书中分享哪些他经历过的、观察到的、思考过的事情。是关于媒体行业的光鲜背后,还是关于个人成长的艰辛历程?是对社会现象的犀利点评,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深邃感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不断被点醒,被启发,甚至在某个章节,突然就豁然开朗。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的对话,一次精神的交流,让我能够在其中汲取养分,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时事比较关注的人,但有时候,新闻报道往往太碎片化,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白说》这本书,我听说能够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白岩松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他一定积累了丰富的观察和思考。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蕴含的各种复杂性。我感兴趣的是,他如何将那些抽象的社会议题,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感同身受。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时代变迁的深刻剖析,关于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的探讨,以及他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能引发我的思考,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让我对未来抱有更多的希望。这是一本能够让我“知道”更多,也“理解”更深的书,对我来说,价值非凡。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一直想找时间好好读一读。白岩松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媒体人的代号,更代表着一种思考,一种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他的文字,总是那么有力量,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智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跟随他的思路,去审视自己,去理解这个世界。我尤其期待他在《白说》这本书里,会如何剖析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会如何分享他对人生百态的感悟。是犀利得让人拍案叫绝,还是温和得让人心生暖意?我想,无论哪种,都一定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消遣,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思想的旅行。我希望能在这字里行间,找到共鸣,获得启发,或许还能在某个瞬间,顿悟一些困扰我许久的问题。这本书就像一个老友的邀约,在静谧的午后,或是在睡前的片刻,轻轻翻开,就能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和慰藉。期待它带来的一场精神盛宴,让我得以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清晰。
评分中央电视台成立于1958年5月1日,当年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为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是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24个副局级机构及6个台属单位。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中央电视台始终坚守“国家责任、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基本建立覆盖全球的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国际传播体系。目前,拥有38个电视频道,31个国内记者站,与50家地方电视台建立直播联盟体系,71个海外记者站站点(2个海外分台、5个区域中心站和64个驻外记者站),数量在全球电视媒体中位居首位,形成全球化的新闻采编网络。中央电视台是全球唯一一个每天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对外传播的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节目在17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电视传播为主业,电影、报刊、音像出版、新媒体等相互支撑的全媒体宣传、广告经营和产业拓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评分想买这本书很久啦~~~
评分白说
评分是实实在在好书
评分之前一直在看白岩松的书,这本也不能错过!
评分正版就是好。
评分书收到,质量不错,喜欢~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正在阅读,值得读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