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原价:42.00元
作者:熊月之,高俊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303160891
页码:14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自1919年起,法租界已成为上海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报刊和社团的聚集地。无论是国民党背景的《建设》、《星期评论》、《觉悟》,还是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共产党》、《劳动界》,以及久负盛名的《新青年》都集中于法租界编辑发行,此外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共上海发起组、上海机器工会等也都位于法租界。作者以此为基础,从上海的城市特色、法租界的社会空间与革命者的社会来源与交往等角度,展开对“一大”召开的深入讨论。
第一章 多元经济中心的形成
1.第一工商大都
2.全国金融中心
第二章 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
1.市内交通与对外联系
2.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策源地
1.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新青年》创刊
3.五四运动在上海
第四章 红星从这里升起
1.工人阶级的觉醒
2.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五章 法租界与中共建党
1.“一市三治”
2.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法租界的活动
3.会址选定的前后
4.法租界的特殊性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这个提法本身就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研究的深度。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早期革命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共一大的召开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仅是政党的诞生,更是无数思潮碰撞、历史人物抉择的汇聚点。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群充满理想的知识分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里,孕育出改变中国命运的政治力量,这本身就足够引人深思。我很好奇作者熊月之和高俊两位学者,究竟会如何描绘这个“历史空间”?它指的是地理上的上海、嘉兴,还是更广阔的思想、文化、社会空间?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元素融汇在一起,构建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一大历史图景的?单凭书名,我就已经开始期待一场关于历史细节、人物命运和时代精神的深度探索了。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尘封的年代,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先辈们的胸怀与远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历史进程的深度剖析。作者们并非简单地讲述一大的召开过程,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历史空间”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本书最闪光的地方。它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地点,更是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社会变革、文化交融的复合体。我被书中对不同派别、不同思想的论述所吸引,也对代表们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抉择和挑战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的分析逻辑严谨,史料考证扎实,但同时又不乏人文关怀,作者们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呈现了中共一大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历史的新视角。在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对“历史空间”这个概念的精准把握和深刻挖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坐标,更是承载着特定时代记忆、思想潮流、社会生态的有机整体。我惊叹于作者们能够将如此宏观的概念,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细致的叙述,具象化为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的历史画面。书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栩栩如生,他们的思想、情感、抉择,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一同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解读方式,使得本书在学术深度和阅读趣味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共一大历史的认知边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作者们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致入微的细节描绘相结合,仿佛带我置身于1921年的上海街头,感受着当时的社会氛围,也能体会到参与一大的代表们内心的激荡与挣扎。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历史空间”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会议地点,更是当时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政治力量交织缠斗的场域。作者们是如何梳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又是如何展现不同背景的代表们,在那个特定的空间里,如何碰撞思想,最终达成共识的?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不仅仅是列举历史事件,更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位代表的个人经历、思想渊源,以及他们在一大期间所扮演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使得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共一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原本以为历史题材的书籍可能会枯燥乏味,但《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却让我耳目一新。作者们运用了非常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原本可能晦涩的历史概念和事件,以一种清晰易懂、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历史空间”这个概念的巧妙运用,它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位置,更包含了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文化思潮的演变,以及与会代表们所处的个人境遇。这种多角度、立体化的分析,让历史不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一幅生动而富有深度的画卷。书中对细节的挖掘也让我印象深刻,一些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史料和考证,都得到了翔实的呈现,这无疑增加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