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湾著名作家、媒体人杨照先生将冗长晦涩的经典著作精炼,再轻松讲出,取精用宏,去伪存真。让经典著作不再枯燥,杨照先生经典精读,把经典著作讲出来。让经典著作不再是我们谈得最多,却读得最少的书。
2、《资本论》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即看到其可能带来的浩劫,它有如一部巨大的预约,等待人们去解读。我们离更好、更理想更公平正义的社会还有多远?杨照先生为您解答。
3、与《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组成“人学三部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从哪里来”(《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人与自身的关系——我们是谁”(《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将去向何方”(《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三个角度为人定坐标
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将去向何方。《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是作者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精要讲解。在马克思辞世的一百多年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足以印证他当时提出的警告。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导读马克思《资本论》里重要的概念,谈资本的本质、理清“分配”、“资本”、“异化”等概念,探讨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如何与工作、物品、乃至于自己产生种种异化。读者可以通过本书聆听这位哲人百余年前发出的巨响,体味当下。
《资本论》有如一部巨大预言,在资本主义萌芽期即看到其可能带来的浩劫。当下,我们困惑于世界与我们的生活是如何演变成现在的模样时,不禁想问:我们距离更好的、更理想的、更公平正义的世界还有多远?还原马克思哲学初始的面貌,理解《资本论》,寻找问题的答案。杨照先生讲谈经典,在资本主义浩劫时,我们将去向何方?
杨照,作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曾获各大文学奖项,著有《推理之门由此进:推理的四门必修课》(文联,2015)《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活着是为了说故事》(新星,2013)《永远的少年:村上春树与<海边的卡夫卡>》(新星,2013)《寻路青春》(广师大,2014)《我想遇见你的人生》(广师大,2012)《故事赵亮未来》(广师大,2011)等
自序
第一章 那个年代——马克思的时代
一、 工人无祖国
二、 资本无国界
三、 较量
四、 从实有到变异
五、 正—反—合
六、 “精神”的轨迹
七、 颠倒
八、 回归“真实”
九、 匠人还是工人?
第二章 那本书——《资本论》说了些什么
一、 被塞进小册子里的巨人
二、 寻找《资本论》
三、 发现《资本论》
四、 价格的前提——价值
五、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六、 异化!
七、 分配——《资本论》的核心
八、 从摇篮到坟墓
九、 实践
十、 乱象
十一、 价值公式
十二、 交换行为
十三、 金钱—商品—金钱
十四、 无“事”生“非”
十五、 “剩余价值”之母
第三章 那个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一、 工人的时代
二、 《资本论》的诞生
三、 “我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四、 剥削
五、 操控
六、 劳动
七、 “阶级”和“斗争”
八、 盲点
九、 阶级意识
十、 工作与生活
十一、 资本的扩张
十二、 批判
第四章 那些事——马克思理论的应用
一、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二、 货币:为资本找到出路
三、 庸俗经济学
四、 “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
五、 被强加的价值观
六、 精英手上的国家
七、 百姓心里的领袖
八、 “哲学家”与“革命家”
九、 马克思之后
十、 归来
工人无祖国
这些年来,我喜欢并享受重读马克思,每次重读都一定能够给我带来新的启发,他总是能激励人心。读马克思,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在研究历史,在接触一种已经过时、成为历史陈迹的思想,只是为了一种了解过去曾有过的人类经验。我从来没有觉得马克思过时。
马克思的思想非常宽广,碰触了太多面向。回头读他所讨论的,会发现和今天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例如,马克思的想法,如果我们忠实地回到他的原意,而不是借由转手传播的话,对于“全球化”的议题,提供了非常精彩的视角。
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工人无祖国”。他在19 世纪中叶,就提出这样的概念,后来流传广泛,甚至成了早期工人运动的响亮口号与指导原则。“工人无祖国”究竟是什么意思?转手传播的“通俗说法”告诉我们,那是马克思对于工人阶级属性的一种描述。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阶级属性,会超越他们的国籍认同,站在共同的阶级利益上,英国的工人、德国的工人、俄罗斯的工人……会组成跨国界的劳动阵营。换句话说,马克思的“工人无祖国”是对于工人阶级的一种“实然”观察描述。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也就有了基于转手传播知识而来的批判,甚至嘲讽。很多人批判:虽然劳动阶级是马克思整套理论的核心,但马克思根本不了解劳动阶级,他连对劳动阶级的观察和描述都搞错了。历史斩钉截铁地证明了他的“错误”。有的人认为: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世纪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欧洲工人运动,完全招架不住民族主义的攻势,各地的工人纷纷参与战争,为自己的祖国上战场,去对抗、屠杀其他国家的工人,以至于瓦解了当年的跨国工人阵线—“共产国际”。
“工人无祖国”?马克思在说什么?工人当然有祖国!但是如果回归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尤其是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理解他如何看待历史,如何形成对于“实然”与“应然”的划分概念,我们就不会,也不该用这么粗糙的方式来批评“工人无祖国”这句话。
马克思没有说:工人阶级有了阶级意识,就会放弃祖国。这不是马克思论理的方式。马克思的论理中,由工人阶级打造、统领的社会主义,是历史的下一个未来阶段,将会取代
目前的现实。那现实是什么?在现实,即“实然”的情境中,人类活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中。所以,要先从“资本”谈起,从“资本”了解起。“资本”,尤其是马克思在19 世纪的欧洲看到的发达工业资本主义,一旦形成了,很容易就会跨越国界,成为国家、政府权力所无法管辖的更大力量。真正的根本现象是“资本无祖国”,资本会穿越国界,忽视国家、政府的意愿,到处流窜,寻找并创造最高的利益。“资本无祖国”甚至不等于“资本家无祖国”,或者后来更通俗的说法“ 商人无祖国”。资本家、商人可以有国籍,也会在主观意识上有对于自我国家国籍的认同,但即使如此,都不会改变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资本无祖国”的历史动向。
这才是马克思的观察,才是马克思了不起的洞见。他说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会有自身的一套运作逻辑,其动向甚至不是握有资本的资本家,可以用主观意志来控制的。不是资本家控制“资本”,反而是“资本”控制资本家。“资本”虽然是人创造的,是由资本家去投资创造出来的,然而到了一个阶段,到了一个程度,“资本”就倒过来决定了资本家的行为,操纵了资本家,这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承袭而来,并加以大幅扩张改造的“异化”观念。事物发展成为其对立面,本来由人所创造出来的事物,转过来控制甚至重新打造人。
……
为“人”定坐标
杨照
“人是什么?”这是个贯串古今,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都曾经认真探索的普遍问题。甚至我们可以退一步后设地说:作为人的第一条件,人和其他万物都不一样的根本差别,就在于只有人反身自问:“人是什么?”
不只是问,而且反复地问。之所以在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中反复问“ 人是什么?”,也就是因为同样的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的大脑中,有不同的答案。问题一直在那里,却引出了千百般不同变貌的答案,始终无法稳固确定,于是这个问题就持续留着,持续骚扰、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即便是不思考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意识这个问题存在的人,实质上也摆脱不了这个永恒、巨大问题的阴影。毕竟,每个社会都是依照对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想象与理解而组成的,生活在社会里,无论接受或反抗社会订定的律则,一个人也还是离不开这个问题。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社会以“上帝”作为“人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人是由上帝所创造的,依照上帝的意志而形成的,上帝是一切的源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以“传统”作为“人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人是传统与历史的产物,传统与历史中保留了充分的经验与智慧,决定了人应该如何思考、如何生活。西方人困惑时,就求助于上帝与代理上帝意志的教会;而中国人困惑时,就乞灵于传统与记录传统真理的经典。
但这样的时代过去了。19 世纪的巨变,推翻了上帝的权威,也推翻了传统的真理地位。我们活在一个很不一样的“现代”环境中,“现代”有其和西方或中国传统都完全不同的规则与秩序,并笼罩、统辖着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
我一直相信,也一直主张:现代人应该要了解现实生活的来历。我们今天坐在椅子上,而不是坐在炕上,垫子上;我们今天认为的漂亮房子长得方方正正,有大片透光的玻璃;我们今天的女人穿裙子,穿高跟鞋,画着凸显眼睛轮廓的妆;我们今天相信人生最重要的经验是谈恋爱,相信恋爱是婚姻的前提……这些都是现代生活的根本现实,却都不是历史上的必然,而是从19 世纪之后才发展出来的“现代”意识、“现代”价值。
这种“现代”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生活没有一天离得开钱,钱包里有多少钱,存折里列出的数字多大如此重要?为什么现在绝大部分国家没有皇帝,没有国王?为什么我们周围的空间里充满了用尺和圆规画出来的几何线条,对于不直不圆的线条我们就觉得丑陋、不舒服?
带着这样的疑惑,追究这些切身的“为什么”,必定会将我们带到19 世纪的欧洲,回溯到那个时代产生的一些重大主张与观念。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些19 世纪欧洲产生的主张与观念,构成了“现代”的基础,变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基本评判标准。
可以这样说:虽然人还是人,但从19 世纪之后,人被放置在一套新的坐标上。在上帝与传统的权威失效后,“人是什么?”被彻底重新探索、重新解释,原来用来定位“人”的旧系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新系统。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套新系统随着欧洲势力的发展,被传播到全世界,将越来越多的人统纳入这个系统里来。今天,要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生活,乃至要批判、改革、反叛现实,我们都需要先认真看待、认真察知这套系统。
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在这套系统形成过程中,产生过最大的作用。达尔文、马克思及弗洛伊德,《物种起源》《资本论》及《梦的解析》,“进化论”“ 阶级论”及以潜意识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从此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了,或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彻底不一样了!
达尔文改变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改变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进一步改变了人和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像是三围的坐标般,将人放置到全新的空间里,逼迫人重新省视自己的定位。
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我们还活在“现代”的系统与坐标中,这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就不会过时。这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我们想要清醒、明白地活在今天的世界时,始终有用的线索与指引。重访这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反而是最能让我们得到足以应对现实的智慧的直接途径。
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我惊讶于作者对历史脉络梳理的精细程度,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都被赋予了清晰的因果关系,没有丝毫的含糊带过。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对书中所呈现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更难得的是,这种深厚的理论基础并没有成为阅读的障碍,反而成为了更坚实的地基,支撑起作者对未来图景的宏大构想。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智力探险,每当你以为掌握了全貌时,作者总能引出新的维度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行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景式的观察窗口。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那种平衡感和洞察力。面对那些常常引发激烈争论的社会议题,他既没有采取极端煽情的态度,也没有完全避开冲突,而是如同一个高明的棋手,冷静地布局,将各种力量的角逐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观点背后的逻辑支撑和历史动因,而不是被简单地划分为“对”与“错”。这种中立而深刻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学会了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易下定论。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导我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结论,这对于培养一个成熟的读者心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财富。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张力。他似乎能轻易地跳出现有的框架,用一种近乎“局外人”的冷静笔触去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文字的流动性很强,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那些复杂的经济原理,时而又像山洪暴发,用强烈的逻辑力量冲击读者的固有认知。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精妙的论断,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贯穿始终。它不像一些理论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作者正在与我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这种叙事的穿透力,使得即便是对宏大理论感到畏惧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逻辑魅力所吸引,毫不费力地进入作者构建的思想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质。中信出版社一贯的高水准在这次的印刷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纸张的质感厚实而不失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读起来也让人感到一种仪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的那种古典与现代的完美平衡,既易于阅读,又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封面那幅抽象的构图,似乎在无声地述说着某种宏大的叙事,引人深思。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凭这精美的外在包装,就已经觉得它值得收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页一页慢慢翻阅,去探究其深藏的智慧。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投入,在当下快节奏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对阅读本身重新燃起了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学质感,这在社科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它的句子结构错落有致,长短句交替使用,营造出一种富有韵律感的阅读节奏。有时候,作者会突然抛出一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将抽象的经济概念具象化,比如他对“价值”的描述,那画面感简直让人身临其境。这种将冰冷的理论包裹在温暖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外衣下的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愉悦度。我时常会因为某一句措辞的绝妙而忍不住轻声念出来,感受那种文字在口中回旋的美感。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语言艺术的熏陶,让人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本身带来的审美愉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