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丛书名: 篆刻技法讲坛
平装: 8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9842776
条形码: 9787539842776
商品尺寸: 28.6 x 21.2 x 1.4 cm
商品重量: 299 g
品牌: 安徽美术出版社
001 绪论古玺综述
011 *一例齐系古玺印式(一)
014 第二例齐系古玺印式(二)
017 第三例燕系古玺印式(一)
020 第四例燕系古玺印式(二)
022 第五例三晋系古玺印式(一)
024 第六例三晋系古玺印式(二 )
027 第七例楚系古玺印式(一)
029 第八例楚系古玺印式(二 )
031 第九例秦系古玺印式(一)
035 第十例秦系古玺印式(二)
037 第十一例秦系古玺印式(三)
……
篆刻技法讲坛丛书以其按技法例解作为单元分割的独特体例深受读者欢迎。该套丛书的定位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向上拔高,属于篆刻技法的中高端图书,适合具有基本篆刻技法知识的读者。因其重点放在以丰富的图例解析技法方面,特别强调比较和综合,因而不仅技法解析更加具体,同时也为广大读者的技法例解、提高和升华提供了阶梯。
我是一名有着多年篆刻实践经验的爱好者,虽然自己也摸索着刻了一些印章,但总感觉技法上不够系统,对古玺印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区域包邮 篆刻技法讲坛:古玺技法三十例》,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书中的“三十例”设计得太巧妙了,涵盖了古玺印中常见的各种风格和处理手法,例如,书中对回纹、羽纹、夔纹等典型纹饰的刻画细节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且结合实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纹饰与印文巧妙地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作者在技法讲解上,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他会详细解释某种技法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适用的原则。这让我对古玺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好看”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用刀的讲解,作者对不同刀法的力度、角度、节奏都有非常精到的阐述,并且通过对比图例,清晰地展现了不同用刀方式所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这对于我这种希望提升刀法表现力的刻家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此外,书中的“讲坛”部分,也对篆刻的整体审美、章法布局、印石的搭配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的篆刻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对古玺印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籍和艺术品收藏略有研究的人,我一直对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对古玺印那种质朴而又充满力量的风格情有独钟。偶然间看到了这本《区域包邮 篆刻技法讲坛:古玺技法三十例》,被其“古玺技法三十例”的标题所吸引。阅读之后,我深感这本书的价值非凡,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对古玺印艺术的一次深入的文化梳理。作者周赞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技艺,将复杂的古玺印刻制技法,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每一种技法的讲解,都追溯了其历史演变和艺术特征,让我看到了这些技法背后所承载的时代印记和审美观念。例如,书中对早期印章中夸张变形的动物纹饰的处理,以及线条的粗犷与灵动如何并存,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对古玺印的欣赏角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同时,书中对每一种技法的图例解析,都非常到位,不仅展示了最终的印章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剖析了从起稿到刻制完成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包括对印面布局、笔画结构、虚实处理等方面的考量。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能够通过这些详尽的图示,理解其精妙之处,感受到古玺印在创作过程中所蕴含的智慧。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看”,更是“懂”,并开始体会到古玺印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有价值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艺术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篆刻这门技艺既神秘又迷人,但苦于没有门路,总觉得望而却步。直到我无意中翻到这本《区域包邮 篆刻技法讲坛:古玺技法三十例》,简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首先,它的标题就非常吸引人,“讲坛”和“三十例”预示着这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的书籍。翻开后,我更是惊喜不已。作者周赞先生的讲解,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即使是像我这样初学者,也能很容易地理解篆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则。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印材选择、工具辨识讲起,娓娓道来,如同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对面交流。书中的“古玺技法三十例”更是点睛之笔,每一种技法都配有精美的图例,并且细致地讲解了每一步的操作要点,甚至连落款、边款的处理都一一提及。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更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浓缩,蕴含着他对篆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小贴士,比如如何避免刻痕生硬,如何让印文更具古朴韵味等等,这些细节之处都体现了作者的用心。通过学习这些例子,我不仅学到了具体的刻制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开始领略到古玺印那种厚重、庄严、古朴的美感,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艺术世界的大门。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工艺怀有敬畏之心的年轻艺术家,一直致力于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中寻找与传统技艺的连接点。接触到《区域包邮 篆刻技法讲坛:古玺技法三十例》这本书,我感到非常兴奋。书中的“三十例”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罗列,更像是一场关于古玺印艺术风格的深度对话。作者周赞先生的讲解,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刻的理解。他不仅仅在教你如何“刻”,更在引导你如何“理解”古玺印的韵味。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古玺印风格特点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古玺印发展的脉络和多样性,也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浑厚”、“古朴”、“稚拙”等古玺印审美特质的阐释,这些抽象的审美概念,通过作者的讲解和生动的图例,变得具象而可感。例如,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印面的残缺感、如何运用不均匀的刀痕来表现印石的年代感,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指导。这些技法上的细节,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没有过于学院派的生硬,也没有过于粗浅的肤浅,它恰到好处地平衡了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探索之中。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印章文化一直非常着迷,特别是那种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玺印,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偶然间看到了这本《区域包邮 篆刻技法讲坛:古玺技法三十例》,立刻就被吸引了。书中的“三十例”真的是非常用心,涵盖了古玺印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法,并且每一例都配有详细的图解和说明。作者周赞先生的讲解,语言朴实却充满智慧,他没有使用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刻印技巧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印文的笔画变化,如何通过刀法的力度和节奏来表现古朴的韵味,这些都是我以前很难体会到的。书中的图例非常清晰,每一刀的走向,每一个笔画的形态,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让我能够跟着一步一步地去模仿和学习。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刻印,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去体会古玺印那种独特的审美,那种不拘泥于形,却又充满生命力的艺术风格。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亲身走进了古人的治印世界,感受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工艺的极致。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纯粹的爱好者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让我对篆刻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