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共10本:總價509元
《碧山01:東亞的書院》
《碧山02:去國還鄉》
《碧山03:去國還鄉 續》
《碧山04:結社與雅集》
《碧山05:文廟:儒傢的先賢祠》
《碧山06:民藝復興》
《碧山07:民藝復興續》
《碧山08:永續農耕》
《碧山09:米》
《碧山10:民宿主義》 內容推薦 “碧山”是一係列試圖尋找重返我們傳統傢園之路的MOOK雜誌書,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中的位置,並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可能。“碧山”在我們看來不僅是一個地理名稱,更是我們傳統傢園和心靈原鄉的象徵。《碧山》係列圖書將集中於探討我們今後的努力方嚮,以及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的批判。“結社與雅集”這一部分,展現瞭中國古代文人階層獨特的社交方式和精神生活。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這些“結社”和“雅集”背後文化內涵的挖掘。它不僅僅是幾個朋友的聚會,更是知識的交流、藝術的碰撞、情感的抒發。書中對那些著名的文人社團的介紹,讓我看到瞭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文人是如何通過這樣的形式,互相砥礪,共同提升,並在群體中尋找歸屬感和精神寄托。而“雅集”則更是將這種精神生活推嚮瞭一個極緻,那種對細節的考究,對氛圍的營造,以及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中的沉浸,都構成瞭一幅幅精緻而富有詩意的畫麵。讀完這部分,我仿佛也參與瞭一場場美好的“雅集”,感受到瞭那種超脫俗世的雅緻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評分讀《東亞的書院》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置身於那些古老而寜靜的書院之中。作者對各個時期、不同地域的書院進行瞭深入的考察和細緻的描繪,不僅展現瞭它們作為教育機構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書院在中國乃至東亞文化傳承中的獨特地位。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書院的日常細節所吸引,比如書院的建築風格、學子的衣食住行、師生間的互動方式,以及那些隱藏在書院裏的文人雅趣。讀到書中描述的那些“講學”場景,仿佛能聽到琅琅的書聲,感受到先賢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品格的錘煉。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讀書”這件事,它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追求。它讓我明白,古人的學習,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是與古人對話,是在靜謐中體悟人生真諦。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溫潤的米色封麵,搭配上燙金的“MOOK書係列”幾個字,瞬間就充滿瞭文藝氣息。拿到手裏,能感受到紙張的厚度,不是那種廉價的薄紙,而是帶著一點點肌理感的,翻閱的時候沙沙的聲音,特彆舒服,仿佛能聞到油墨淡淡的香氣。我尤其喜歡它采用的這種精裝方式,書脊的處理很牢固,感覺即使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架。盒子包裝也很有儀式感,送人或者自己收藏,都顯得格外有品味。內頁的排版也很講究,字號適中,行距舒適,圖片的處理也很精細,色彩還原度很高,讀起來一點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且,這套書的整體風格統一,10本放在書架上,那種整齊劃一的美感,真的能瞬間提升書房的格調。總而言之,從外在到內裏,這本書都透著一股精緻,是一種從視覺到觸覺的享受。
評分“去國還鄉”這個概念,在文學作品中並不少見,但這部作品的續篇,卻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僅僅是講述一個遊子的歸來,更是對“鄉愁”這一情感最深刻的剖析。我被書中描繪的那個“迴不去”的故鄉深深打動,那種物是人非的蒼涼感,那種故人難再的無奈,那種記憶與現實的巨大落差,都讓我感同身受。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渲染悲情,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主人公在歸鄉過程中所經曆的心理掙紮和情感波動。那種對過往的眷戀,對未來的迷茫,對身份的重新審視,都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復雜而動人的情感體驗。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自己也經曆瞭一次漫長而糾結的“迴傢”旅程。
評分“米”這個主題,在初讀時覺得有些平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纔發現其中蘊含的深邃意義。作者以“米”為切入點,從一個極其平凡的視角,展現瞭與“米”相關的曆史、文化、經濟乃至社會變遷。這不僅僅是一篇關於食物的介紹,更是一部微觀的曆史畫捲。從稻榖的種植、收獲,到餐桌上的擺放,再到人們對“米”的各種情感寄托,書中觸及瞭太多我未曾留意過的細節。我開始反思,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一碗米飯”,背後承載瞭多少人力、智慧和文化。這本書讓我對“日常”有瞭新的理解,原來最普通的東西,往往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的底色。它也讓我意識到,即便是一個看似渺小的切入點,隻要挖掘得足夠深入,就能呈現齣宏大的敘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