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共10本:总价509元
《碧山01:东亚的书院》
《碧山02:去国还乡》
《碧山03:去国还乡 续》
《碧山04:结社与雅集》
《碧山05:文庙:儒家的先贤祠》
《碧山06:民艺复兴》
《碧山07:民艺复兴续》
《碧山08:永续农耕》
《碧山09:米》
《碧山10:民宿主义》 内容推荐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润的米色封面,搭配上烫金的“MOOK书系列”几个字,瞬间就充满了文艺气息。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度,不是那种廉价的薄纸,而是带着一点点肌理感的,翻阅的时候沙沙的声音,特别舒服,仿佛能闻到油墨淡淡的香气。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这种精装方式,书脊的处理很牢固,感觉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盒子包装也很有仪式感,送人或者自己收藏,都显得格外有品味。内页的排版也很讲究,字号适中,行距舒适,图片的处理也很精细,色彩还原度很高,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这套书的整体风格统一,10本放在书架上,那种整齐划一的美感,真的能瞬间提升书房的格调。总而言之,从外在到内里,这本书都透着一股精致,是一种从视觉到触觉的享受。
评分“去国还乡”这个概念,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但这部作品的续篇,却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游子的归来,更是对“乡愁”这一情感最深刻的剖析。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个“回不去”的故乡深深打动,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那种故人难再的无奈,那种记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都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渲染悲情,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归乡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挣扎和情感波动。那种对过往的眷恋,对未来的迷茫,对身份的重新审视,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动人的情感体验。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次漫长而纠结的“回家”旅程。
评分“结社与雅集”这一部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阶层独特的社交方式和精神生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这些“结社”和“雅集”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它不仅仅是几个朋友的聚会,更是知识的交流、艺术的碰撞、情感的抒发。书中对那些著名的文人社团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文人是如何通过这样的形式,互相砥砺,共同提升,并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和精神寄托。而“雅集”则更是将这种精神生活推向了一个极致,那种对细节的考究,对氛围的营造,以及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的沉浸,都构成了一幅幅精致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读完这部分,我仿佛也参与了一场场美好的“雅集”,感受到了那种超脱俗世的雅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读《东亚的书院》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些古老而宁静的书院之中。作者对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书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细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它们作为教育机构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书院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我尤其被那些关于书院的日常细节所吸引,比如书院的建筑风格、学子的衣食住行、师生间的互动方式,以及那些隐藏在书院里的文人雅趣。读到书中描述的那些“讲学”场景,仿佛能听到琅琅的书声,感受到先贤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品格的锤炼。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这件事,它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它让我明白,古人的学习,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与古人对话,是在静谧中体悟人生真谛。
评分“米”这个主题,在初读时觉得有些平淡,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义。作者以“米”为切入点,从一个极其平凡的视角,展现了与“米”相关的历史、文化、经济乃至社会变迁。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食物的介绍,更是一部微观的历史画卷。从稻谷的种植、收获,到餐桌上的摆放,再到人们对“米”的各种情感寄托,书中触及了太多我未曾留意过的细节。我开始反思,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一碗米饭”,背后承载了多少人力、智慧和文化。这本书让我对“日常”有了新的理解,原来最普通的东西,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底色。它也让我意识到,即便是一个看似渺小的切入点,只要挖掘得足够深入,就能呈现出宏大的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