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爷厨房 家传粤式手工菜李家鼎 阿爷厨房9789621464002万里机构阿爷厨房

鼎爷厨房 家传粤式手工菜李家鼎 阿爷厨房9789621464002万里机构阿爷厨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粤菜
  • 家常菜
  • 李家鼎
  • 阿爷厨房
  • 烹饪
  • 美食
  • 手工菜
  • 食谱
  • 万里机构
  • 香港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万里机构.饮食天地
ISBN:9789621464002
商品编码:17927195823

具体描述

在七月短短一個月已重印第五版的《鼎爺廚房》,熱銷趨勢有增無減


眾所週知,今年萬里機構(下稱萬里)出版的《鼎爺廚房~家傳粵式手工菜》首印6,000本在香港書展期間全數售罄,暢銷程度一時無兩。憑此凌厲佳績創下書展歷年來最佳暢銷書榜首,相信除李家鼎(人稱鼎爺)個人的魅力外,出版社各同事的全力以赴、人脈累積,品牌形象等亦關係密切。且聽萬里一眾創作團隊娓娓道來吧。

萬里總經理朱素貞指,現時製作食譜的主編Catherine已有多年經驗。與大部分觀眾一樣,收看「阿爺廚房」的節目時,對鼎爺在粵菜上的刀工、功架、心思和手藝等無不感到讚歎和醉心,對其中一些名詞如「放死氣」更聞所未聞,看着興趣盎然,尤其鼎爺的烹調竅門非常獨到,獲益良多。於是在小組會議時便動議聯絡鼎爺,看如何接洽去開展合作。

 

「我們聯絡鼎爺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曾經有中間人表示可先了解合作條件,然後代轉告。但是我感到猶豫,多年經驗告知,與藝人合作出書需要格外小心,要準確表達各項條件,不能輕易作出承諾。」朱素貞說。

 

後來,在藝人兼作者黃淑儀(人稱Gigi姐)穿針引線下,萬里得以初步與鼎爺會面。「Gigi姐可說是我們的『保人』,她與我們合作多年,知道出版物有質量保証,於是便向鼎爺作出推介,贏得他初步的信心,這點很關鍵。」

 

在今年3月下旬,雙方首次見面,相約在太子某牛腩麵店,原來鼎爺經常在這兒「打躉」。「初次會面也有緊張,因鼎爺看來有點惡形惡相。」但萬里兩位大姐:朱素貞與食譜總編Catherine親自出迎,誠意十足,雙方溝通坦誠,釋除了彼此一些疑團。「我們曾擔心,作者是否願意全程親自動手?在傾談過程中,知道鼎爺凡事親力親為,這點讓我們很放心;此外,他也曾與外間公司有不愉快的合作經驗,需要我們多作解釋。」朱素貞了解到,一本書的版稅對於藝人是九牛一毛,但她告訴鼎爺,出版食譜是一種飲食文化傳承,因很多鼎爺對粵菜的心得、竅門、刀工均是獨門秘方,沒記載下來誠是一大損失,而且透過這本食譜,可以當作一個橋樑加深讀者對粵菜的認識,他亦可以為家族子孫留下一些文字記載,具有世代相傳延伸的意義。

「第一次會面氣氛良好,我們將他在《阿爺廚房》電視節目每集做的菜式以表詳列於文件內,並以烹調方式妥為分類,鼎爺訝異於我們準備充足且說非常感動,並說之前曾找他傾談的出版社均沒有作任何文字上的準備。」該次見面也讓萬里意會到一些合作問題要解決:第一,出版前須先詳閱電視台的節目,書內菜式不能完全複製節目內容;第二,鼎爺非常忙碌,檔期需要遷就;第三,他做菜習慣隨心,調味料不會有準確份量,編輯需研究如何對讀者作出指引。經過初步了解後,之後的三次工作會議便更順暢,最終落實了拍攝流程、食材、廚具,甚至衣著等等。

 

「鼎爺日程排得滿滿的,拍攝期一再延至59日,距離書展只有兩個月,時間非常緊迫,不容有失。」因此,連續五天的拍攝期最後落實在公司附近的煤氣烹飪中心,既合乎明火煮食的要求,又方便接應。「我們可說是嚴陣以待,鼎爺平時做菜對鑊、煲等的要求很簡單,唯對刀和砧板有嚴格要求,刀由鼎爺自備,至於松木砧板實在太重,鼎爺不便携帶,所以我們決定由我方準備。加上其他廚具如:瓦罉、鑊、竹鑊鏟、蒸籠等等。」朱素貞笑言,首次與鼎爺合作,不敢鬆懈,「我們由公司搬了15箱廚房用品到現場,比平時多出近四倍,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現場人手準備充足,包括清潔的同事,所以公司內部發出公告,那幾天不會有清潔服務,需要各同事自律。」

 

五天的拍攝工作順利,朱素貞甚至應鼎爺要求每天充當司機管接管送。一到廚房,71歲的鼎爺即使凌晨剛收工,也馬上抖擻精神,處理材料的洗、切、煮,次序編配得宜,非常有條理,可見他有很強的邏輯性。忙碌了一個上午,報酬相當豐厚,「最開心當然是一齊共晉午餐,享受鼎爺親手製作佳餚,有時他更特意炒飯給我們吃哩!」令筆者不禁唾涎三尺。數天相處以來,整個團隊合作愉快。大家更發現,鼎爺快人快語,為人認真,但其實並不惡,而且十分體貼、細心。他熟讀歷史,講究餐桌禮儀,記性很好,多才多藝,具有豐富的人生及生活智慧!

既備照片和流程,餘下來便輪到出版社埋頭苦幹。該書於 7 13 日付印,印刷公司要幾天內印刷完成,並於 19 日貨送書展,每日送 1,000 本,六天以來 6,000 本全數售清,更不斷接到訂單,打破了過往杜如風售出 4,000 本的紀錄。書展現場,不少男讀者一口氣捧着 4 5 本書前往付款,朱素貞好奇上前了解他是否鼎爺的朋友,豈料對方回答:「不是,這些書是我買來送給我的男性朋友看的!」言語間顯露了「識英雄重英雄」的感覺,以往食譜多吸引女性讀者,今次得到不少男讀者的敬重青睞,也算是市場奇葩。



回顧得來的佳績並不存僥倖,乃是團隊以心血和精神換來的。

 

「在萬里之前,曾有不少出版社與鼎爺接洽,但只派資歷較淺的同事來求見,溝通不好,更寄望他包銷,他覺得對方誠意不足。總結今次經驗,萬里在各階段表現專業稱職,團隊合作得宜,全面地呈現了作者精湛廚藝和菜式的特色。」至9月中,《鼎爺廚房》銷量已近35,000本,並準備印第八版。「很開心得到作者的信心和讚許,該書最近榮獲『金閱獎』提名,鼎爺笑不攏嘴,還說老來行了一個大運呢!」朱素貞也滿意地笑道。


《鼎爺廚房》最近獲金閱獎提名,朱素貞與鼎爺合作愉快,均喜不自勝

 李家鼎(鼎爺)是龍虎武師出身,演戲、拍電影之餘甚至成為馬術指導。由於父親「嘴刁」,鼎爺自小在父親悉心調教下,培養出一手良好的廚藝功架,古法粵菜更是其「拿手」菜式。2016年主持「阿爺廚房」示範懷舊廣東菜式,大受歡迎,掀起一時話題。“鼎爷”是圈内出了名的“直肠子”,很多事都直言不讳,“实在”是他的一个大标签,无论是功夫(与功夫皇帝李小龙是密友),还是马术(上百的获奖记录)还是厨艺(TVB新任厨神,且开了私房菜饭店公开做饭给顾客品尝)都体现出一个原则“不搞虚的”,永远以真功夫呈现于世!可想而知本书肯定是干货满满,不负众望!李家鼎(鼎爺),相信大部分讀者的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必定是武藝超凡。毋庸置疑,自青年時代已拜師習武、具多年武術及馬術指導經驗、曾參與無數電影及電視劇的動作設計及演出的他,其專業出色的武術形象早就深入民心。除武藝出色外,鼎爺的廚藝也不遑多讓。鼎爺出生於廣州,相信對飲食有研究的朋友們都會知道,廣州人對於「飲和食」都是相當講究,當然鼎爺已去世的父親亦不例外!鼎爺父親從事酒樓業,對食材、刀工和配搭都有嚴厲的要求,鼎爺幼承庭訓、耳濡目染下,加上自己的努力,廚藝相當了得。鼎爺的家訓是「食不言,寢不語」,講求餐桌禮儀,不鋒芒過露,故縱使鼎爺身懷精湛廚藝,亦只有至親和好友知道。鼎爷”其实还是正宗的广州人,8岁就开始学厨了,整整六十多年的烹饪经验,不是轻易可以超越的,因此饮食界的“实力担当”毋容置疑!

 

 李家鼎(鼎爺)透過此書希望重現50、60年代的粵菜,展示久違的傳統粵菜。他廚藝功架了得,對任何食材及煮法有獨特見解,本書介紹41道懷舊廣東菜式,如魚腸焗蛋、白切雞、蒸三及第魚、梅子蒸蟹等,無論小菜、湯水、甜品或小吃,鼎爺帶給我們食譜的小故事、成功煮食小竅門,以及選購優質食材的技巧,毫無保留地將每道懷舊粵菜從內到外解構,領會菜式背後的精萃及意義。另外,其精湛的刀工更令人讚嘆,書內將有特別篇章介紹各款刀工及切法心得。

 

 

鼎爺廚房的基本要求6

鼎爺最愛用明火10

鼎爺的手工調味

幼鹽、淮鹽12

自家製馬拉盞14

小菜

梅子蒸蟹18

蝴蝶過河蒸石斑22

酥炸生蠔25

蒸蒜蓉豆豉欖角蟠龍鱔28

三絲燜斑尾32

茄汁煎中蝦35

薑葱火腩生蠔38

西蘭花韭黃炒斑球40

蒸三及第魚43

魚腸焗蛋46

芝麻蝦餅50

煎封羅非魚53

荷芹炒臘味56

客家釀豆腐58

豆角炒腰膶61

梅菜粉葛扣肉64

鬼馬牛肉68

煎牛肉餅71

自家製馬拉盞炒芥蘭74

麵醬磨豉芋頭燜鴨76

雞雜炒韭菜花80

南乳炸雞83

白切雞86






寻味岭南:一卷关于传统广府风味的烹饪札记 本书并非关乎鼎爷或李家鼎先生的任何烹饪技艺或食谱,而是深入探索岭南地区,特别是广州及周边地区,那些代代相传、注重本味的广府家常菜的文化与实践。 引言:舌尖上的历史与记忆 岭南,一片充满烟火气息的土地。这里的饮食哲学,植根于对“时令”的尊重和对“本味”的极致追求。本书旨在记录和梳理那些在现代喧嚣中逐渐被遗忘的、深藏于寻常巷陌中的广府家庭厨房里的智慧。我们不追逐新奇的烹饪技法,而是回归到最朴素的食材搭配与火候掌控,探寻“食在广州”背后的文化肌理。 本书的重点在于“发现”,而非“传承”某一特定名人的食谱。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社区中默默耕耘的家庭主妇、老字号的非遗传承人,通过他们的故事,构建起一本关于广府日常饮食的立体图谱。 第一章:南粤风土与食材的哲学 广府菜的精髓,始于对土地的敬畏。本章将详尽剖析岭南湿热气候下,当地食材的特性与选用标准。 1. 水之精粹:广州的“靓水”与汤文化 广府人煲汤,视水为“汤之母”。本书将探讨不同地域水源(如珠江支流、山泉水)对煲汤风味的影响。重点介绍那些不依赖昂贵药材,而仅凭时令瓜果、时令肉类(如老鸭、排骨、瘦肉)组合而成的“清润”老火靓汤的熬制心法。例如,如何根据季节变换,调整汤品的寒热平衡,达到“祛湿”、“滋阴”的目的,而非仅仅追求浓郁的口感。我们将剖析传统“老火慢炖”与现代高压锅技术的本质区别,以及后者如何难以还原前者的“醇厚”层次感。 2. 菜市百态:时令的绝对主宰 广府人对“不时不食”的坚持近乎苛刻。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广州的传统菜市场,记录应季蔬菜(如芥蓝、菜心、节瓜、西洋菜)在不同月份的最佳品相。重点记录针对特定时令食材的简单处理方法,例如,如何在冬季选用“菜胆”肥厚的芥蓝,或是在夏季如何利用各种瓜类来平衡燥热。我们不会介绍复杂的雕花装饰,而是专注于如何通过“白灼”、“飞水”等极简手法,凸显食材本身的清甜。 3. 猪肉的艺术:从“五花三层”到“刀工之美” 虽然广府菜中海鲜占有重要地位,但猪肉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本章细致描绘传统广府菜中,对猪肉不同部位的精确划分和运用。例如,特定部位的五花肉如何用于制作“东坡肉”的改良版——更偏向于清淡的“扣肉”;如何处理猪皮以达到完美的Q弹口感。同时,我们将记录传统“斩料”铺中,师傅们对叉烧、烧鹅的腌制配方中,对于糖分和香料的克制使用,力求达到皮脆肉嫩、肥而不腻的境界。 第二章:家常小炒的“镬气”探秘 “镬气”是衡量一道广府小炒是否成功的核心标准,但它并非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步骤。本章将以科学和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解析如何在家用厨房中,最大程度地模拟传统大排档的烹饪效果。 1. 镬气的物理学:温度与油脂的管理 我们不会给出具体的温度数字,而是通过对“油烟的颜色”、“锅具的反应”等视觉和听觉线索,来描述何时是下料的最佳时机。重点探讨如何通过预先热锅、使用合适的油脂(如猪油与植物油的混合使用),以及控制食材的入锅顺序,来实现“爆炒”的效果,使蔬菜保持脆绿、肉类外部焦香而内部多汁。 2. 调味的三大支柱:豉油、糖与姜葱 广府家常小炒的调味往往极简,重在突出主料的自然风味。本章专门开辟篇幅,对比不同品牌和产地的生抽、老抽,以及它们在增色、提鲜、提供咸度方面的细微差异。特别记录了“姜葱蓉”的制作标准,以及何时使用“豉油封边”的技巧,这种技巧能让豉油在接触滚烫锅壁时瞬间焦化,释放出浓郁的香气,是提升“镬气”的关键步骤之一。 3. 经典小炒的“非标配方”记录 记录几道极其普通的家常小炒(如“豉椒炒蚬”、“茨实煲瘦肉”或“罗汉斋”),但重点在于记录普通家庭主妇在没有专业厨师指导下的“经验修正版”配方。例如,某位阿婆在炒瘦肉时习惯先用淀粉、少许白醋和水浸泡,以达到比专业粤菜馆更嫩滑的效果,这种“非教科书式”的民间智慧,是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第三章:点心之外:餐桌上的仪式感 广府饮食文化不只体现在正餐中,更渗透在早茶和下午茶的细节里。本书将探讨那些在茶楼之外,家庭中自制的简单点心和粥品。 1. 粥底的耐心:从米粒到绵密 广式粥品,如艇仔粥、皮蛋瘦肉粥,其灵魂在于粥底的绵滑。本章详细描述如何通过长时间的浸泡、适当的“擂米”或使用老式搅拌法,让米粒彻底分解,达到“米水交融”的状态,而非仅仅是煮烂的米饭汤。同时,记录针对不同配料,粥底应有的浓稠度变化。 2. 蒸的艺术:米浆的运用 广府甜点如白糖糕、马蹄糕,对米浆的处理要求极高。本书将记录如何在家中研磨粘米粉,并精确控制热水烫熟米浆(“滚浆”)的温度,以确保成品气孔均匀、口感弹牙。这些对米浆的处理经验,是许多现代点心制作中常常被简化或忽略的环节。 3. 节日风味:时节糕点的地域差异 记录不同村落或宗族在过年、清明等节日制作的特色糕点,例如,某些地区特有的“油角”或“艾籺”的包法和馅料配置。这些记载旨在保存地域性的、正在消亡的饮食风俗,而非推广某一通用食谱。 结语:味道的传承与生活的连结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这些朴素广府家常菜的细致考察,展现出一种关于生活态度的哲学:珍惜当下,尊重本味,以时间换取最好的馈赠。 这些菜肴之所以被称为“家传”,是因为它们承载着数代人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的记忆与情感,它们是岭南烟火气息中最真实、最动人的注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亲切,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导意味,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辈,娓娓道来。书中的语言朴实而真诚,每一句话都透露着作者对烹饪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食材的介绍,它强调了食材本身的新鲜度和品质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名贵。这一点与我一直以来的烹饪理念非常契合。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对于某个步骤的解释,试图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用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道菜的做法,更是在学习一种烹饪的态度和一种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厨房在家庭生活中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制作食物的场所,更是传递爱与温暖的港湾。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精美的菜肴图片,瞬间就能勾起人们对美食的向往。我一直对粤菜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充满家常味道、又带着些许传承意味的菜肴。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以及空气中弥漫的诱人香气。书的装帧也很考究,纸张的触感很好,印刷清晰,无论是看菜谱还是图片,都让人赏心悦目。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没开始制作,但光是浏览目录和图片,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烹饪之旅充满了期待。每一道菜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跃然纸上,让人仿佛能闻到它们独特的风味。我尤其喜欢那些看起来并不复杂,但细节处却彰显功力的菜式,这正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既要美味,又要便于在家中尝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的厨房生活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动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外观,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烹饪理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已经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味道,也渐渐遗忘了那些蕴含在传统菜肴中的智慧。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次对这种遗忘的温柔唤醒。它没有那些过于花哨的摆盘技巧,也没有那些令人望而却步的稀有食材,而是回归了最本质的烹饪追求——用心,用好的食材,用对的火候。我注意到书中很多菜肴的描述都非常细腻,不仅仅是列出食材和步骤,更包含了一些烹饪的小窍门和经验之谈,这些都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才能够真正领悟到的宝贵财富。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厨房里几十年的经验沉淀,以及他对每一道菜肴倾注的心血。这种“家传”的味道,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传承,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深厚的情感。

评分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它带来的那种“动手”的冲动。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对一些粤菜的认知还停留在餐厅里,觉得它们制作起来比较复杂。但这本书里的很多菜式,在作者细致的讲解下,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海鲜的技巧,如何调配粤式酱料的比例,都讲解得非常透彻,让我觉得即使是新手也能轻松上手。我尤其对书中介绍的几款经典汤品很感兴趣,它们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养生的功效,这正是我在为家人选择食谱时非常看重的一点。我打算从书中挑选几道菜,在周末的家庭聚餐上露一手,相信一定会让家人赞不绝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耐心地教你如何做出美味又健康的家常菜。

评分

我被这本书所展现出的粤菜精髓深深吸引。它不像一些现代烹饪书籍那样追求潮流和创新,而是扎根于传统,将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代代相传的经典菜肴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喜欢书中对于每一道菜的起源和故事的描述,这让我在品尝菜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书中的图片也非常写实,没有过度的修饰,让你能够真实地看到菜肴的质感和色泽,这对于一个厨艺爱好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我计划从中挑选一些适合在家庭聚会时制作的菜品,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这份“家传”的美味。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用耐心和热情,引领我走进粤菜的奇妙世界,让我更加热爱烹饪,也更加热爱生活。

评分

距离下单已经两个月了,至今没有收到书,物流信息只有一个查不到的快递单号,几次联系客服都不答复。非常无奈和气愤。

评分

正货!!快

评分

書收到了 真心不錯?五星好評!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内容也比较好

评分

非常好,包装不错

评分

书纸质很好,不过没有包装膜不知道是不是拆过的。

评分

正货!!快

评分

書收到了 真心不錯?五星好評!

评分

印刷优美,只是内容的文字表述与内地有差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