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迈尔斯《社会心理学》11版的N个理由:
1.全新的内容。与第8版相比,增加了2000多处全新的研究资料,新增和更新内容达50%以上。社会心理学近十年发展迅猛,成果累累,最新最全的研究成果和趋势都反映在《社会心理学》11版之中,资料更新到2011年。
2.影响力最广。已被翻译成12种语言,再版10余次,累计销量达300万册,中文版重印35次,销量逾30万册。
3.顶级的译者团队。北大、北师大、南开、浙大四所一流大学9位知名的心理学教授参与了翻译工作,其中包括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乐国安,副理事长金盛华。
4.豪华的编辑团队。6位编辑都是心理学研究生,4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位毕业于北师大心理学系,专业功底扎实,保证了本书编校的学术和专业质量。
5.学界评价好。津巴多曾说,“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当今整个心理学界无人能出其右。”彭凯平曾说,“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典范,是评价其他教科书的一把标尺。”
6.严谨而鲜活。每项研究、每个观点都言而有据,指明作者和年代,都反映在4000多篇参考文献之中。《社会心理学》还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名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读来赏心悦目,不忍释卷。
7.读者评价高。《社会心理学》在豆瓣被近万名读者评为9分,有着近千条书评和书摘,深受读者喜爱。在三家网店中有着一万多条的评论。
8.设计印制精美。单栏留白,图文并茂,铜版彩印,护封精装——不逊原版。 …… 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持续畅销30余年,连续再版10次,版版优秀,越出越精。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册,有800多万名读者利用它学习社会心理学。中文版重印了35次,销量逾30万册。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权威性和可读性很强的经典之作,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人文的形象性,读者能在快乐阅读的同时轻松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10年前,我向国内的同仁推荐了一本我从1994 年开始就一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加州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她就是这本由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撰写的 《社会心理学》。在美国,如果一本心理学教科书能够再版3 次以上,这本书就堪称经典教材了。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30 年中连续再版了10 余次,大家公认版版优秀,越出越精。在美国心理学教材市场上,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典范,是评价其他同类教科书的一把标尺。我相信读者拿到这本书后,也会和我一样捧读再三,不忍释卷。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整个心理学界无人可比。他撰写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都无一例外地极为畅销。 ——菲利普·津巴多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心理学与生活》 作者 ★最初受邀写这本书时,我就想全书既要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又要具备人文的宽泛性,言而有据,启发思考。《社会心理学》在人文艺术的大背景下写就,其写作风格能让每名学生都从 这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中获取丰富的知识。 ——戴维·迈尔斯 美国密歇根希望学院心理学教授
[美]戴维·迈尔斯 著
[美] 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戴维·迈尔斯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成为心理学教授,并且开设了多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并评选他为“最杰出的教授”。 在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迈尔斯曾在30 多种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和《美国心理学家》等。 迈尔斯同时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普通大众。他在40 多种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如《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等。他的17 本著作中包括《幸福与直觉的追寻:权力与危害》。 他撰写的《心理学》(由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组织翻译并审校,最新第9 版已于2013 年12 月出版)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全球有数百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同样,这本《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10 多年中占了将近40% 的市场份额(社会心理学类书籍)。正如他在《心理学》第9 版前言中所写的,“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而不仅仅用一种严谨的科学方式”。这应该就是他的教材如此受欢迎的秘诀吧。 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领域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服务奖”以及“2011 年美国科学院总统奖”,等等。 戴维·迈尔斯还是城市人际关系委员会的主席,帮助创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协助中心,以扶助贫困家庭,同时他还去过数以百计的大学和社区做演讲。他还写了一些听力丧失的文章,倡导在美国进行一场助听技术革命(hearingloop.org)。 他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中午都会去打篮球,他还是希望学院校篮球队的粉丝。迈尔斯夫妇共同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还有一个孙女。
中译版序言 致中国读者 作者来信 前言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2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4 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5 我们构建了社会现实 5 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危险 6 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7 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8 社会行为有其生物性基础 8 社会心理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9 人类的价值观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10 价值观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 10 价值观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 11 我早就知道了:社会心理学只是常识吗 13 聚焦:我早就知道了 15 研究方法: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17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17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的联系 18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24 从实验室推广到生活 28 后记: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30 第一编 社会思维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32 焦点和错觉:对了解我们自己的启示 34 研究特写:害怕自己显得紧张 35 自我概念:我是谁 37 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37 社会自我的发展 37 自我与文化 40 研究背后的故事:马库斯和北山忍论文化心理学 44 自我认识 45 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50 自尊动机 51 自尊的阴暗面 52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55 自我的能量 55 自我效能感 56 控制点 56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58 研究背后的故事:丹尼尔·吉尔伯特论不可撤消之承诺的益处 60 自我服务偏差 61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61 我们所有人都能高于平均水平吗? 62 聚焦:自我服务偏差——我们如何爱自己?看看其表现方式 63 盲目乐观 64 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66 对自我服务偏差的解释 67 对自尊和自我服务偏差的反思 68 自我表现的管理 71 自我妨碍 71 印象管理 72 后记:傲慢的危险与积极思维的力量——一对相反的事实 74 第3章 社会信念和判断 76 社会世界的感知 78 启动 78 感知和解释事件 79 信念固着 82 建构我们自己和我们世界的记忆 83 社会世界的判断 86 直觉判断 86 过度自信 88 启发式判断:心理捷径 92 反事实思维 95 错觉思维 97 情绪和判断 99 社会世界的解释 100 归因因果:归于个人还是情境 101 基本归因错误 104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106 社会期望的影响 110 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表现 110 聚焦:股市的自我实现心理 111 从他人那里获得我们的期望 113 社会信念和判断的结论 115 后记:对错觉思维的反思 117 第4章 态度和行为 118 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120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121 研究背后的故事:马扎林·巴纳吉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探索 122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126 角色扮演 126 言语变成信念 128 登门槛现象 128 聚焦:言语变成信念 128 邪恶行为与道德行为 130 社会运动 133 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134 自我表露:印象管理 134 自我辩解:认知失调 135 研究背后的故事:费斯廷格与减少不协调 138 自我知觉 139 理论比较 144 后记: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 147 第二编 社会影响 第5章 基因、文化与性别 150 自然天性和后天教养对人类的影响 152 基因、演化与行为 152 文化与行为 154 聚焦:文化动物 155 研究特写:东西方的行人研究 158 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61 性别和基因 162 独立性与联系性 163 社会支配性 165 攻击 167 性特征 167 演化与性别:与生俱来的行为 169 性别与择偶偏好 170 对演化心理学的反思 172 聚焦:演化学与宗教 173 性别与荷尔蒙 174 文化与性别:文化塑造的行为 175 因文化而异的性别角色 176 因时代而异的性别角色 177 同伴相传的文化影响 177 基因、文化与性别各自的影响 179 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 179 研究背后的故事:艾丽斯·伊格利两性异同的研究 180 环境与人的力量 181 后记:人类是社会塑造的被动产物抑或是塑造社会的能动主体? 182 第6章 从众和服从 184 从众的概念 186 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187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187 研究特写:哈欠的传染性 189 聚焦:群体妄想 191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192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193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道德伦理问题 195 引起服从的因素 196 聚焦:将受害者个性化 198 研究背后的故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 200 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200 行为和态度 201 预测从众的因素 206 群体规模 206 一致性 207 凝聚力 208 地位 209 公开的反应 209 事前承诺 209 影响个体从众的原因 211 从众的个体差异 213 人格 213 文化 215 社会角色 216 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218 逆反 218 坚持独特性 219 后记:成为社区中一员 220 第7章 说服 222 说服的路径 225 中心路径 225 外周路径 226 不同目的选用不同路径 227 说服的要素 228 说服者:信息的传达方 228 研究特写:虚拟社会现实的实验 232 说服内容:信息特点 233 说服渠道 241 说服对象:信息的接受方 245 极端说服:邪教的洗脑方法 248 态度依从行为 250 邪教说服的因素 251 群体效应 252 抵制邪教说服的方法 254 加强个人承诺 254 研究背后的故事:麦圭尔的态度免疫研究 255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免疫工程 256 态度免疫的意义 259 后记:开明但不幼稚 260 第8章 群体影响 262 群体的概念 264 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265 纯粹他人在场 265 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267 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 268 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人减少努力 269 人多未必力量大 270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 272 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 274 群体失控:法不责众 274 弱化自我觉察 278 群体极化: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 278 “风险转移”的案例 279 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 280 聚焦:群体极化 284 对极化的解释 284 群体思维:群体对决策的影响 287 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 288 研究背后的故事:贾尼斯对群体思维的研究 288 对群体思维的批评 290 预防群体思维 291 群体问题的解决 292 研究背后的故事:诺贝尔奖的背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93 少数派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 295 一致性 295 自信 296 背叛多数派 296 领导是否属于少数派影响 297 聚焦:转变型社区领导 299 后记:群体的利弊 300 第三编 社会关系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302 偏见的本质和作用 304 偏见的界定 304 偏见:微妙形式和公开形式 306 种族偏见 307 偏见的微妙形式 308 性别偏见 312 偏见的社会根源 315 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 315 社会化 316 社会制度的支持 319 偏见的动机根源 321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321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322 避免偏见的动机 326 偏见的认知根源 328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328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331 归因: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吗 335 偏见的后果 338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339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340 刻板印象威胁 341 研究背后的故事:克劳德·斯蒂尔谈刻板印象威胁 343 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 344 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和记忆 345 后记:我们能够减少偏见吗? 347 第10章 攻击:伤害他人 348 攻击的概念 350 攻击的理论 351 攻击的生物学理论 351 攻击的挫折—攻击理论 356 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358 攻击的影响因素 361 厌恶事件 361 唤醒 363 攻击线索 364 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 365 媒体影响:电视和互联网 368 媒体影响:电子游戏 374 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374 研究背后的故事:克雷格·安德森谈暴力电子游戏 377 群体影响 378 研究特写:被激怒时,群体比个体更具攻击性吗? 380 减少攻击行为 381 宣泄假说成立吗 381 社会学习法 383 文化改变和世界暴力 384 后记:对暴力文化的改革 385 第11章 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 386 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 390 接近性 391 聚焦: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395 外表吸引力 396 研究背后的故事:埃伦·伯奇德谈吸引力 401 相似性与互补性 405 研究背后的故事:詹姆斯·琼斯论文化多样性 407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408 聚焦: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 410 关系中的回报 412 爱情的种类及要素 413 激情之爱 414 影响爱情的因素:文化与性别 416 伴侣之爱 417 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419 依恋 419 依恋类型 420 公平 421 自我表露 422 亲密关系的结束 425 聚焦:互联网创造了亲密关系还是人际隔绝 426 离婚 427 分离的过程 428 后记:经营爱情 430 第12章 帮助行为 432 帮助行为发生的原因 435 社会交换与社会规范 435 研究背后的故事:丹尼斯·克雷布斯论生活经历与利他研究 437 进化心理学 443 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 446 真正的利他主义 446 聚焦:同理心诱发的利他主义的益处与代价 450 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451 旁观者数量 452 研究背后的故事:约翰·达利论旁观者效应 455 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457 时间压力 457 相似性 458 研究特写:内群体相似性与帮助行为 459 帮助者的特点 461 人格特质 461 性别 462 宗教信仰 463 增加帮助行为 465 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 465 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466 利他主义的社会化 467 聚焦:犹太人救助者的行为和态度 470 后记:让社会心理学走进生活 473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474 引发冲突的原因 476 社会困境 476 竞争 483 知觉到的不公正 485 误解 485 研究特写:误解和战争 489 获得和平的途径 491 接触 491 研究特写:本应该有的关系 494 研究背后的故事:妮可·谢尔顿和詹妮弗·里奇森谈跨种族友谊 495 合作 496 聚焦:为什么我们那么在意谁获胜? 499 聚焦:布兰奇·里基、杰基·罗宾逊和棒球运动的种族融合 503 沟通 506 和解 510 后记: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利之间的冲突 512 第四编 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516 导致临床诊断的偏差的原因 518 相关错觉 519 事后聪明与过分自信 519 自我证实的诊断 520 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521 聚焦:医生的观点:医学中的社会心理学 523 对更好的临床实践的启示 523 伴随行为问题的认知过程 524 抑郁 524 研究背后的故事:泰勒对正性错觉的研究 526 孤独 528 焦虑和害羞 530 健康、疾病与死亡 531 有助于治疗的社会心理方法 536 通过外显行为引发内在改变 536 打破恶性循环 537 通过对成功的内在归因维持变化 539 通过社会影响来进行治疗 540 社会关系对健康与幸福感的促进 541 亲密关系与健康 541 亲密关系与幸福感 544 后记:提升幸福感 548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550 目击者的证词是否可靠 552 目击者证词的说服力 552 当眼见不为实时 553 误导信息效应 555 重述 557 减少错误 558 研究特写:对目击者的反馈 559 影响陪审团判断的其他因素 562 被告的特征 562 法官的指示 565 其他因素 567 影响个体陪审员的因素 568 陪审员的理解 568 陪审团的选择 570 “死刑认定”陪审员 571 群体因素对陪审员的影响 573 少数派的影响 573 群体极化 574 研究特写:自然法庭情境下的群体极化 575 宽容 575 12个人会比1个人要好吗 576 6个人会和12个人一样好吗 576 从实验室到生活:模拟陪审团和真实陪审团 577 后记:心理科学使我们的思考更睿智 578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580 心理学与气候变化 584 气候变化的心理学效应 584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 585 缺乏理解 586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587 新技术 587 减少消费 588 物质主义和财富 590 日渐盛行的物质主义 591 财富与幸福感 591 为什么物质主义未能让我们满意 595 聚焦:社会比较、归属感和幸福 598 面向可持续发展与生存 599 研究特写:测量国民幸福感 602 结语 605 参考文献 606
-------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
图书大百科 图书大百科 静思书屋 静思书屋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新城书站 求知書站 小特书站 远山书站 湾湾书站 静流书站 静流书站 大本图书下载中心 歷史價格查詢 小美书屋 百答小站 本本书屋 Soundcloud mp3 download 图书目录大全 百科问答小站 趣味新闻网 Twitter video downloader isbn 查询 图书列表1 图书列表2 图书列表3 图书列表4 图书列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