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应急通信的总体概念和应用分类,分析归纳了靠前上应急通信技术发展和标准研究的概况,讨论了应急通信系统的总体分类和设计原则,以及各类应急通信系统可能适用的技术体制和建设原则,提出了支持我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技术性建议。 孙玉 编著 孙玉,1936年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县五站乡。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时分配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问.从事通信设备研制和通信系统总体工程设计;创建了电信网络专业和数字家庭专业;出版了《电信网络总体概念讨论》等10部著作。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工程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在严谨的技术论述中穿插着对人类社会韧性的哲学反思。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茧房”在极端环境下的负面效应的探讨。作者提出,应急通信的首要目标不只是恢复“连接”,更是要确保“正确信息”的有效传递,以对抗谣言和恐慌情绪的蔓延。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应急通信的社会责任。技术实现上,书中对频谱共享和动态频率选择的描述堪称教科书级别,它详细剖析了在不同电磁环境下,如何利用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平台快速重构通信网络拓扑。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强调,即在灾后重建阶段,如何安全、合规地归档和销毁敏感的应急数据,这体现了作者考虑问题的全面性,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通联”范畴。
评分我带着对传统通信系统冗余设计的一些固有认知来阅读这本书的,但很快发现作者的视角更为独特和激进。这本书的核心似乎在于挑战“集中式”控制的传统范式。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去中心化和边缘智能在应急场景中的可行性与挑战。我发现作者对区块链技术在身份认证和数据可信度方面的应用探索非常深入,这在应急通信领域通常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落。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在初期信息收集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在许多同类书籍中往往只是一个脚注。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推演,而是提供了几个基于开源硬件平台的概念验证案例,虽然是概念性的,但无疑为实际工程落地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高级别的技术圆桌会议,充满了尖锐的观点碰撞和前瞻性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论证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一种非常现代的“问题-驱动”的学习路径。每一章都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技术规格,而是先抛出一个几乎无解的应急难题,然后层层剥茧地引入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模块。例如,在讨论快速部署方面,作者没有直接介绍移动基站车,而是先描述了“目标区域在数小时内必须建立至少10Mbps数据链路”的硬性指标,这立刻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到了时延和带宽的平衡上。书中对人工智能在预测性维护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描述得尤为生动,它展示了如何利用历史灾害数据训练出能预警设备瓶颈的算法模型,从而在故障发生前主动介入。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复杂的信息论、控制论和通信工程知识,转化成了一套清晰、可执行的决策框架,对于任何希望理解现代复杂系统韧性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参考资料。
评分与其他偏向于硬件和物理层面的应急通信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应用层和用户体验设计上的着墨之重,令我感到惊喜。书中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讨论了“非标准用户”的接入问题,比如残障人士、外籍救援人员,以及缺乏智能设备的受灾民众。作者设计了一套基于简单声学信号和光信号的备用通信协议,虽然技术复杂度不高,但在极端情况下无疑是救命稻草。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此外,书中对网络安全和抗干扰能力的讨论也十分接地气,它没有回避现实中的电子战威胁,而是提出了基于量子密钥分发(QKD)的短期应急方案探讨,虽然目前成本高昂,但展示了作者对未来威胁的预判能力。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应急通信生态系统”蓝图,而非孤立的技术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度紧张的危机现场。作者似乎非常擅长通过具体的场景来构建理论框架,这一点我非常欣赏。比如,书中对一次大型自然灾害中通信网络瘫痪的描述,细节之丰富,让人能切身感受到那种信息隔绝带来的无助和恐慌。接着,书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多模态、异构网络融合的需求,不仅仅是传统的无线电通信,还涉及到卫星、无人机编队等前沿技术如何快速部署和协同工作。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自适应资源调度”的部分,它不像许多技术文档那样枯燥,而是通过一个动态博弈模型的阐述,清晰地展示了在带宽极度受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智能算法来优化关键信息的传输优先级。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从宏观的灾害响应流程到微观的信号处理优化,逻辑衔接得天衣无缝,让我对“应急”这个词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储备,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