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帝国崛起病
定价:45.00元
作者:黄钟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3475351
字数:220000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1.《炎黄春秋》前执行主编黄钟多年研究成果,*学者吴思作序推荐!
2.作者对英美德日典型大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找到大国兴衰与权利制约间的定律: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落。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这就是说,权力因不受制约而短命。进一步说,权力越不受制约,就越短命。再进一步说,随着演化速度加快,出错概率提高,权力越不受制约,寿命就越短。
3.英美和德日,是两组*代表性的典型国家。英美坚持共和政体,德日在19世纪后逐步走上独裁之路,结果有目共睹,原因何在?这两条道路也是现代国家所面临的选择,“道不远人”,作者黄钟说的是他国,但关照的却是自己。
内容提要
历史上,大国怎样崛起,如何衰亡,跟其政体息息相关。
作者以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落笔谨慎,在细致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四个典型大国从建国到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后,找到了大国兴衰与权利制约间的定律: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落。但是,至今兴盛不衰的,只有共和政体。至于专制政体,自拿破仑战争以来,200多年过去,其寿命还没有超过80年的。为什么?因为犯错。无论内政外交,各种政体都会犯错。但是,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这就是说,权力因不受制约而短命。进一步说,权力越不受制约,就越短命。再进一步说,随着演化速度加快,出错概率提高,权力越不受制约,寿命就越短。
目录
目 录
001 / 一个人和一个共和国
019 / 美国的文官统治
036 / 宪法这头狮子
052 / 帝国崛起病
070 / 跛脚的进步
092 / 穿制服的蛇
108 / 好师傅、糟徒弟
126 / 惹不起的儿子
143 / 戈培尔的锦囊
159 / 希特勒的军队
170 / 法西斯的名声
189 / 联邦德国的奇迹
202 / 英国的两次分家
219 / 腰包里的大国特性
232 / 须小心看待的力量
260 / 创造怎样的*
277 / 代后记 看他楼起楼塌
作者介绍
黄钟
湘人,现居北京,好读书,涉猎广,尤倾心中外兴衰成败之史与古今控权之道。
曾任《炎黄春秋》执行主编。
序言
序言 大国衰亡定律
吴 思
在这本书里,黄钟考察了大国兴衰与政体的关系。他试图寻找 大国兴衰的规律。那么,他发现了什么?
黄钟的基本结论是: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 落。但是,至今兴盛不衰的,只有共和政体。至于专制政体,自拿 破仑战争(1803-1815 年)以来,200 多年过去,其寿命还没有超过
80 年的。 为什么?因为犯错。无论内政外交,各种政体都会犯错。但是,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 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
这就是说,权力因不受制约而短命。进一步说,权力越不受制 约,就越短命。再进一步说,随着演化速度加快,出错概率提高, 权力越不受制约,寿命就越短。这是一条定律吗?权力衰亡定律? 政体衰亡定律?
衰亡定律,换一个角度,或许可以改成长寿定律。即:权力受到制约的共和政体,是政权和国家长寿的必要条件。这里说的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共和政体并不能保证长寿,但是,没有共和政体,必定不能长寿。
黄钟一项一项地讨论了大国兴衰的原因。 首先是美国。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如何总结历史经验,精心构筑起一道又一道防线:选举的防线,财政的防线,限制常备 军的防线,行政首脑任期的防线,军官任命的防线,军费开支的防 线,言论自由的防线。当然,价值观也是一道防线。
然后就是反例。在有宪法的条件下,日本军人如何冲破一道又 一道防线,挑起导致自我毁灭的战争。德国的行政首脑如何突破国 内的道道防线,成为大独裁者,领导全国走向灭亡。日本和德国的 国内防线有什么漏洞,国际防线又出了什么问题。
这些讨论,让我想起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命运。我粗略统计过, 从秦朝至清朝,大一统帝国,不算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平 均寿命171年。算上那些分裂的朝代,平均寿命 67 年。灭亡的原因 有三类。40%死于民变,如陈胜吴广朱元璋李自成揭竿而起。40% 死于官变,如王莽篡汉和黄桥兵变。还有20%死于外族入侵。
所有王朝的灭亡,都可以看作均衡格局的破坏。主导者控制 不住局面,崩盘了。那么,大格局为什么失衡?说来复杂,从天气 到权术,错综交织,很难一概而论。不过,我从来没有想过,假如 提高权力制约水平,假如实行共和制,中国历代王朝的寿命将会如 何。受黄钟启发,想到古罗马,从王国(公元前753- 前509年), 到共和(前509- 前27 年),到帝国(前27- 公元476 年),传承有序,虽有政体的调整改良,虽有明成祖推翻侄子建文帝那种级别的内乱,但基本格局大体稳定,罗马的寿命居然超过 1200 年。反过来说,长久积累,也成就了罗马的复杂和。 罗马帝国维护君权的制度和技巧,比起中国历代王朝来,几乎是幼儿园水平。帝国时代的罗马,仍有元老院,名义上仍是权力机构。如此一弱一强,帝国时代罗马对权力制约的程度,远远超过中国。由此看来,权力制约程度与王朝寿命正相关,这条定律,在古代也能成立?
当然,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平均寿命远远超过 80 年。但黄钟说的 是拿破仑战争之后,这个*上的一切都在加速。交通更便捷,联 系更紧密,竞争更激烈,创新更频繁,好比生物界物种增加,气温 升高,进化加速。按照速度换算,时间尺度已经大变。然而,崩盘 的原因,仍然是内外关系失衡。共和制度,正是通过制约权力防止 严重失衡的机制。
黄钟的讨论,都有史实依据,结论来自对事实的归纳,可谓论 从史出,实事求是。但是他落笔谨慎,没有用定律之类的概念称呼 他的结论。我比较敢冒险,替他论证几段。
考察王朝兴衰,看那些考察王朝兴衰的著作,似乎可以提炼出 一个公式。这个公式的左边是社会的各种危机:民间的危机,统治 集团内部的危机,官民关系的危机,的危机,以及各种危 机交织的总和;公式的右边,是解决这些危机的实力,即各种物质 和精神资源,乘以使用效率——制度与人才。如果这是一个等式, 那么社会可以维持稳定。如果这是一个不等式,危机大于解决危机 的实力,那么,这个王朝就会走向衰亡。反之,解决危机的实力大 于危机,那么,这个王朝就有兴起的潜力。
德国和日本挑起第二次*大战,造成了无法解决的国际危机,因此走向灭亡。这两个国家为何犯下如此大错?一个是希特勒 的权力扩张,一个是日本军部的权力扩张。权力制约机制失效,一 意孤行,直至灭亡。权力不受制约的扩张,可以制造危机,还可以 降低解决危机的效率。顺着这条思路,我们也可以从秦汉一直解释 到明清。民变,官变,之变,都在这个解释套路之内。例如, 秦朝死于官家权力过度扩张,汉朝死于外戚权力过度扩张。
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表述的 近似长寿定律。奈何,不受制约的权力扩张起来很容易,长期的自 我约束很不容易,于是,我们就看不到长寿的独裁政权。
不过,权力不受制约,一定会扩张吗?一定犯错吗?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 休止。”他的论证方式是总结经验,属于归纳法。仔细归纳起来,有 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这句话大体符合事实,但也不一定滥用权 力,这句话仍然符合事实。华盛顿即是例证。同是汉朝皇帝,汉武 帝滥用权力,汉文帝却自律极严。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大体可以成 立,却不一定成立。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还可以如此论证: 大前提:任何人都趋利避害; 小前提:掌权者是人,权力通常是利; 结论:掌权者通常会扩张权力,直到利益消失,得不偿失为止。 这番演绎推理,*可讨论之处,就是小前提中的“权力通常是利”。权力对所有人都意味着利吗?华盛顿热衷于土地交易和农场经营,对专制深恶痛绝。在他看来,让他当国王不仅对社会不利,对他本人也不利。引入个人偏好,再引入作为判断基准的价值观,引 入精神因素,利害评估顿时复杂了。捞钱是利益,扩张权力是利益, 名垂青史是利益,辞职退位仍是利益。有了这些变量,我们才会见 到华盛顿这样的人,他仍在追求利益,却不追求权力。不过,绝大 多数人认为权力是利,进入政界的人尤其热衷于权力,在权力主导 的社会,权力确实也是各种利益的渊薮,这种说法也不错。所以, 权力通常是利,掌权者通常会扩张权力,从统计学角度看,这个判 断高度趋近事实真相。
掌权者的上述利益,掌权者对权力的扩张,可能与社会利益一 致,也可能不一致。一旦不一致,权力越大,错误越大。如果不受 制约,就可能导致崩盘。掌权者追求利益,扩张权力,从长期看, 在几代人的跨度中,在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变动中,利益相悖的概 率极高,犯错的概率极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比较长的 时段上,衰亡定律不仅可以得到经验证明,也可以得到逻辑证明。 大体如此,基本如此,时间越长越是如此。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近现代史,*近两三百年的*史,还 有许多重要现象值得讨论,但本书并未讨论。我听说,这本书原稿 的篇幅比现在长一倍,也许那里有更多的讨论和论证吧。
黄钟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也是一个温和理性审慎的人。这是 一种奇特的组合。我有幸与他共事数年,很敬重他的人品和学识。 书如其人。
2016 年 4 月 21 日
这本书的标题,“帝国崛起病”,本身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必然的轨迹,一种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周期,又或者是一种对权力、扩张的病态追求。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个“病”?它是一种外部的侵蚀,还是一种内部的腐朽?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人为的过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帝国,去感受它崛起的壮丽,去探究它衰落的根源。我希望它能让我思考,是什么让一个伟大的文明走向了它的终点?是外部的压力,还是内部的裂痕?是通过野心勃勃的扩张,还是因为安逸享乐的腐蚀?这本书的标题,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颗探索的种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用他的笔触,去播撒这些知识的果实。
评分我总觉得,一本真正引人入胜的书,一定是在某个我意想不到的角落,悄悄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激起了我从未有过的思考。这本书,我拿到后,并没有急于翻阅,而是将它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都会摩挲一下它的封面,想象着它里面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或许是某个被历史遗忘的王朝的兴衰?又或许是关于权谋、战争、爱情,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普通人的命运?我希望它能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认知,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式的二维平面,而是变得鲜活、立体,充满人性的温度。我期待它能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件,去挖掘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暗流涌动。它就像是一个未解之谜,让我充满了好奇,渴望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评分拿到《帝国崛起病》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史诗感,仿佛能听到远古的战鼓在擂动,金戈铁马的厮杀声在回响。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伟大文明,它们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部落,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建立起一个横跨广袤疆域的帝国?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它们在最辉煌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场关于文明兴衰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张力。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背后,有多少普通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他们如何为帝国的崛起贡献力量,又如何在帝国的衰落中承受苦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深刻地理解,每一个帝国,无论它曾经多么强大,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规律,都可能面临着“崛起”与“陨落”的轮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单是那一抹沉郁的暗红,就足够勾起人无限的遐想。瓦片般层叠的帝国纹章,在光影的雕琢下,显得既古老又充满力量。封面上那几个遒劲有力的标题字,仿佛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金属的冷峻和历史的厚重。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预感,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与宏大叙事的亲密接触。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探索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秘密,去感受那个曾经辉煌又或许满目疮痍的时代。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一个强大文明的兴衰起伏,去体会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崛起、又或许最终陨落的个体命运。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我耳边低语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风貌,让我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去感受,去思考,去铭记。
评分这本《帝国崛起病》的装帧,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纸张的选择,手感厚实而细腻,触感温润,翻页时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阻力,暗示着其中内容的分量。内页的排版,留白适度,字体大小也十分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烫金工艺,以及章节之间的过渡插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意境,仿佛是故事的引子,又像是历史的剪影,在翻阅间悄然展开。我对于那些能够将知识的传递与美学的体验完美结合的作品,总是心怀敬意。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是一次感官的盛宴,它能够在视觉、触觉上都给我带来愉悦,从而更深地沉浸在它所构建的世界之中。我相信,一本好书,从外在到内在,都应该传递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和关怀,而《帝国崛起病》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从拿到它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它的诚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