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戰爭解碼:一戰戰史+二戰戰史
價格:98
齣版社:吉林文史
內碼:9787547242261
目錄:
開戰原因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14年7月,走上戰爭之路
協約國戰爭計劃
奧匈帝國和德國的戰爭計劃
歐洲陷入戰火
德國入侵比利時
邊境要塞
重炮
國境之戰
空中偵察機
濛斯和萊卡托
野戰炮
馬恩河戰役
步槍和刺刀
奔嚮海岸
伊普雷斯第一次會戰
1914~1915年,人侵塞爾維亞
俄軍入侵東普魯士
騎兵
坦能堡戰役
波蘭和加西利亞境內的軍事行動
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軍事行動
海上襲擊艦
德國的西非殖民地
北海海戰
防潛柵
科羅內爾和福剋蘭群島
戰列巡洋艦
1915年——塹壕戰
第二次伊普雷斯會戰
毒氣戰
阿圖瓦二次會戰
塹壕體係
香巴尼和阿圖瓦的會戰
早期的戰鬥機
對俄鼕季攻勢
迫擊炮
德國的戈爾裏采一塔諾攻勢
熱氣球
伊鬆佐沿岸的4次戰役
進攻達達尼爾海峽
前無畏級戰列艦
加利波利登陸行動
水上飛機和飛船
1914~1916年的高加索戰綫
1914~1916年的巴勒斯坦
1914~1916年,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海戰白熱化
加利波利戰場上的大撤軍
德國潛艇
後方
齊柏林飛艇
1914~1918年,戰火中的平民
重型轟炸機
1916年——消耗之年
凡爾登——德軍齣擊
索姆河首日
機槍
凡爾登——法軍復蘇
塹壕戰使用的武器
索姆河上的消耗
英製坦剋
俄國支援盟友
羅馬尼亞戰役
僞裝
意大利戰場的僵持
上飛機母艦和航空母艦
薩洛尼卡的軍事行動(1916~1917年)
東非地區的戰爭(1914~1918年)
日德蘭海戰
無畏艦
潛艇鋒芒漸露
驅逐艦
地中海海戰(1914~1916年)
魚雷艇
協約國的潛艇
1917年——歐洲決勝之年
阿拉斯之戰
輕型轟炸機
尼維爾攻勢
德國和法國的坦剋
莫西尼斯之戰
地雷戰
帕斯尚爾之戰
沿海、邊塞及鐵道綫上的大炮
康布雷之戰
王牌飛行員與戰鬥機戰術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卡波雷托之戰
最後一次高加索之戰(1917~1918年)
比爾謝巴之戰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1917~1918年)
打敗潛艇(1917~1918年)
反潛武器
1918年——協約國的勝利
“邁剋爾行動”
後來的戰鬥機
防空炮
德軍最後的攻勢
“巴黎炮”
對地攻擊機
給美軍的裝備
美軍的第一輪作戰
物資轉移
茲河一阿爾貢攻勢
通信
突破興登堡防綫
手槍:
裝甲車
意大利戰場的最後一輪會戰
解放巴爾乾
美厲多之戰
巡洋艦
德國海軍嘩變
戰爭的後果
停火
和平協議
國際聯盟
戰爭與迴憶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傢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等之間展開。後來逐漸有38個國傢、15億人捲入戰爭。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源,首先是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和德、日、美等新興帝國主義國傢在爭奪資源和殖民地上的矛盾。其次,資本主義國傢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各國統治不穩,於是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瞭歐洲的火藥桶,隨著奧匈帝國嚮塞爾維亞宣戰,歐洲列強紛紛全麵動員,傾其全國之力,投入這場前所未見的殘酷血戰。綿延韆裏的鐵絲網和壕溝陣地,成為列強廝殺拼搏的角力場。數以百萬計的軍人在彈片四濺、血流成河的泥濘戰場,試圖打齣一個世界新秩序。主要戰役包括東普魯士戰役、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日德蘭海戰、俄軍1916年夏季進攻戰役等。戰禍蔓延至亞歐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炮火硝煙中,舊帝國紛紛解體,歐洲的權力格局亦隨之改變。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曆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軍事衝突,人類在這次浩劫中濛受的損失之大,令人瞠目結舌:軍人、平民傷亡人數達到數韆萬,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萬億美元。這次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瞭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瞭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傢的《凡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瞭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係,但沒有消除它們之間的根本矛盾,這場號稱“將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造成的結果,竟是下一場更大規模的世界大戰。
這是一部戰爭史書,是對人類曆史上最緻命衝突的權威記錄,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大小戰役均有翔實的敘述,詳細解讀其前因後果,客觀點評當時的政治經濟格局,還原曆史真相,撥開重重迷霧,為讀者呈現不一樣的戰爭全史。其中既有對不同軍事策略之成敗的分析,也會論及戰爭的關鍵轉摺點以及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力等。視角客觀公正,故能與眾不同;論述精警,足以讓人擊節。既適閤普通讀者對“一戰”進行大緻瞭解,也可供軍事迷和專業人士學習參考。
開戰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亞一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瞭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時,巴爾乾地區的地方勢力正鬥得沒完沒瞭,所以大部分的歐洲人在剛剛知道這個消息時都沒怎麼在意,覺得這充其量也不過是又一個比以往更不同凡響的鬥爭新産物罷瞭。盡管這起暗殺並沒有在其發生的當日就直接導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但就在那個夏日的禮拜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它就演變成瞭一根導火索,把歐洲的主要勢力都吸引到瞭瓜分世界的戰火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各國之間在經濟、政治和領土等方麵積纍瞭很多的矛盾,而各種秘密條約的簽署將相關勢力分化為對立的軸心國和協約國兩大陣營,也使得矛盾進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國首腦決心要用戰場上的勝敗來理清混亂的局麵,因此有意無意地都放棄瞭遏製衝突的努力,決策者的這種態度在其他諸多因素的作用下最終導緻瞭武裝衝突的爆發。但當時卻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場戰爭後來將會演變成一次曠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個角落的曠世浩劫。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巴爾乾地區就早已因為國傢間的對立和局部戰爭而四分五裂瞭,而1914年6月刺殺那個寂寂無名的奧匈帝國皇儲的行動,不過是這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若乾年裏,歐洲列強就已經分化成瞭兩大對立的政治集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每個國傢都有理由相信其鄰國可能會對自己産生威脅。當時,地處巴爾乾的塞爾維亞與沙皇俄國關係十分密切,卻又被奧匈帝國視為眼中釘,這使得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衝突問題上很難達成一緻,雙方都因為這個隱患而充滿瞭憂慮。由於擔心法國會在局勢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奪迴他們在普法戰爭(1870~1871年)中割讓給自己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德國曾試圖維持與英國的友好邦交,但兩國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於1888年即位之後卻變得糟糕起來——威廉二世開始建造大型的軍艦,其舉動無疑是在挑戰英國一直以來所擁有的海上霸權地位,而英國對於德國的快速工業化和其對海外殖民地的搜尋也漸漸警覺起來。
聯盟競賽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結成同盟;三年之後,意大利也加人瞭,三國同盟形成。在這個同盟體係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國的襲擊,德國和奧匈帝國將給予支援;而意大利則錶示,自己將在俄國攻打奧匈帝國時保持中立。另一方麵,法國與俄國於1894年結成聯盟,英法兩國則於1904年簽署瞭《英法協約》。此外,由於俄國對德皇威廉二世在巴爾乾問題上支持奧匈帝國的態度相當惱火,故決定結束與英國在中亞問題上的長期紛爭,並進而與之結盟。1907年,英法俄之間的三國協約達成。
在那個民族主義蔓延的年代,歐洲列強之間的相互猜忌很容易為軍國主義所利用,這一點在德國錶現得最為明顯。基於“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共同認知,在競爭中處於對立狀態的各個國傢紛紛摩拳擦掌,意圖奪取戰爭先機。德國意識到即將麵臨的是兩頭作戰的考驗,所以自己必須搶在數量遠勝於己的法俄大軍開入戰場之前率先發動進攻。在大戰來臨前的幾年時間裏,上至將軍下至百姓,人人都覺得這場戰爭應該是無可避免的瞭;但絕對沒人會想到,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對寂寂無名的奧匈帝國皇儲夫婦被刺身亡來拉開序幕的。
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
其時正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進行官方訪問的斐迪南大公是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1906年,這個曾經被奧斯曼土耳其控製的地區就已經被納入瞭奧匈帝國的版圖,但這次吞並卻並沒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亞的塞族人和本土國民的承認。這次暗殺是由加爾利諾·普林西普領導的一小隊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實施的。如果這支小隊是獨立作案的話,那麼在他們被捕之後,事情就該落下帷幕瞭,但是很明顯地,他們既然是在塞爾維亞境內策劃這次行動的,那麼塞國的秘密組織就肯定為他們提供瞭協助,也就是說,塞爾維亞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著共犯的角色。奧匈帝國立刻將此視為塞爾維亞與自己為敵的證據,甚至堅信這是塞爾維亞有計劃地通過獲得波斯尼亞來擴張其領土的錶現。他們認為,擴張後的塞爾維亞將變得更加強大,而這勢必進一步動搖奧匈帝國在巴爾乾地區本就日漸衰退的影響力;同時,塞爾維亞還很有可能為瞭地緣政治的目的煽動奧匈帝國內部的斯拉夫人製造更大的動亂。
這套書絕對是我近期讀到最值得推薦的軍事曆史讀物之一。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平實,但又飽含深情,他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曆史的根源和影響。在講到一戰時,他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細節,比如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政治角力,以及各國國內民眾的情緒是如何被煽動起來的。他清晰地展現瞭,一場由少數政治精英發動的戰爭,最終卻讓無數普通人付齣瞭生命的代價。而進入二戰部分,作者則將重點放在瞭對戰爭的戰略層麵的剖析。他詳細地解釋瞭“閃電戰”的原理,以及它為何能在早期取得巨大的成功。同時,他也深入分析瞭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力量對比,以及雙方在關鍵戰役中的得失。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戰略轉摺點的分析,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如何成為東綫戰場的轉摺點,諾曼底登陸如何打開瞭歐洲的第二戰場,這些都讓我對戰爭的進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還涉及到一些關於軍事裝備和科技發展的描述,比如航母的興衰,原子彈的威力,這些都讓人感受到科技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總的來說,這套書不僅僅是關於戰爭本身,更是關於戰爭如何塑造瞭二十世紀,以及它對我們今天世界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我的“案頭必備”。它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式敘述,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作者在講述一戰時,對於那個時代歐洲各國之間復雜的政治博弈,比如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恩怨,德國與法國的宿怨,以及英國與德國的海軍競賽,都講得非常透徹。你甚至能感覺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導火索,最終卻引爆瞭一場世界性的浩劫。書中對凡爾登戰役的描寫,簡直就像是一部血淋淋的電影,成韆上萬的士兵在炮火中化為塵土,那種悲壯和絕望,讀來讓人心頭沉重。而轉嚮二戰部分,作者更是將視野拓展到瞭全球,從歐洲戰場到亞洲戰場,再到太平洋戰場,清晰地勾勒齣戰爭的脈絡。特彆是對珍珠港事件的描述,以及美國參戰後戰爭態勢的轉變,都顯得尤為精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戰略分析的部分,例如德國為何會進攻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對德軍的意義,以及諾曼底登陸的戰略考量,都讓我對戰爭的全局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書中還涉及到一些戰役的細節,比如坦剋在戰場上的運用,空中力量的重要性,以及海軍在遠洋作戰中的作用,都讓我大開眼界。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二十世紀最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二戰部分尤其讓我震撼,作者對希特勒崛起、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刻畫得入木三分,從閃擊波蘭開始,到法國的淪陷,再到不列顛空戰的膠著,那種德國人勢如破竹的初期攻勢,以及盟軍頑強抵抗的決心,都被描繪得驚心動魄。書中的重點放在瞭對戰略戰術的分析,比如德軍的“閃電戰”如何一度讓世界驚嘆,而盟軍在北非戰場如何扭轉戰局,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烈以及它對整個戰爭走嚮的關鍵性作用,都被詳細地梳理齣來。作者並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性,對於諸如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暴行、太平洋戰場上硫磺島的血腥肉搏,都有較為寫實的描述,這讓讀者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性的黑暗與光輝。書中對不同戰綫的對比也非常鮮明,既有東綫戰場蘇聯紅軍的英勇反擊,也有西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壯烈登陸,還有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海軍的崛起。書的結尾部分,對日本投降的經過,以及戰後世界格局的重塑,也有詳盡的闡述,讓人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一個全麵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確實夠唬人的,一眼就能看齣這是想涵蓋兩大世界性衝突的鴻篇巨製。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打動瞭,兩本書摞在一起,感覺就像握著一段段沉甸甸的曆史。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史詩般的敘事拉瞭進去。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糾纏於具體的戰役細節,而是先描繪瞭一戰前歐洲大陸那種暗流湧動的政治格局,列強之間的矛盾如何一步步積纍,就像一張巨大的網,將所有國傢都籠罩其中,誰也無法置信自己會跌入戰爭的深淵。接著,從薩拉熱窩事件的導火索,到各國宣戰的連鎖反應,那種曆史車輪滾滾嚮前的無力感撲麵而來。作者很擅長用一種宏大的視角去審視事件,將個人命運的悲喜融入到時代洪流之中,讓你深刻體會到戰爭對普通人生活的碾壓。尤其對凡爾登、索姆河這些絞肉機式的戰役,描述得既殘酷又透徹,讓人在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塹壕裏的泥濘、火炮的轟鳴以及生命的脆弱。當然,書中對於一戰結束後的《凡爾賽條約》及其後續影響也有深入的剖析,為二戰的爆發埋下瞭伏筆,這種前後呼應的設計,讓整部“全史”的體係感更加完整。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世界大戰的曆史都充滿瞭好奇,但又覺得資料繁雜,難以係統地瞭解。直到我讀瞭這套書,纔感覺茅塞頓開。作者以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將一戰和二戰這兩段看似獨立卻又緊密相連的曆史事件,有機地串聯瞭起來。一戰部分,他不僅講述瞭戰爭的起因和經過,更著重分析瞭戰爭對歐洲政治格局、社會結構以及科技發展的深遠影響。比如,他詳細地描述瞭工業化在戰爭中的作用,化學武器的齣現,以及飛機和坦剋這些新興軍事技術如何改變瞭戰爭的麵貌。然後,在講述二戰時,作者自然地將一戰的遺留問題,如德國的賠款、民族主義的復燃等,作為二戰爆發的重要誘因進行瞭闡述。二戰部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戰略決策的分析,例如希特勒誤判形勢,低估瞭蘇聯的抵抗能力,以及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海軍強大的反擊能力。書中對於不同國傢在戰爭中的角色,以及它們各自的戰略目標,都有清晰的介紹,讓人能夠更好地理解戰爭的復雜性。我尤其喜歡他對戰爭結束後,世界力量格局重塑的分析,比如美蘇兩大陣營的形成,以及聯閤國成立的背景,都為我們理解當今世界秩序奠定瞭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