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点(1) 核心考点1归纳概括现状(1) 核心考点2归纳概括问题(1) 核心考点3归纳概括原因(1) 核心考点4归纳概括做法(1) 核心考点5拟制标题(1) 核心考点6语句填充(2) 核心考点7宣传标语(3) 基础限时训练(4) 难点综合强化(36) 核心考点(65) 核心考点1词句理解阐释(65) 核心考点2启示型分析题(66) 核心考点3评论型分析题(67) 核心考点4关系型分析题(68) 基础限时训练(69) 难点综合强化(100) 核心考点(119) 核心考点1单一型对策题(119) | 核心考点2复合型对策题(119) 基础限时训练(121) 难点综合强化(145) 核心考点(164) 核心考点1通用结构型公文(164) 核心考点2灵活写作型公文(166) 基础限时训练(168) 难点综合强化(194) 核心考点(213) 核心考点1立意(213) 核心考点2标题(214) 核心考点3开头(215) 核心考点4布局(215) 核心考点5论证(216) 核心考点6结尾(219) 核心考点7妙用修辞(220) 基础限时训练(222) 难点综合强化(24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74) |
《中公版·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必做158题(版)》从不同的角度以多种题型设置习题,为考生提供较多练笔素材,引导考生培养应试思维,巩固作答方法,提高备考效率。
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看
《中公版·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必做158题(版)》严格按照公务员申论考试大纲及考情,设置五大专项,即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应用文写作题和文章论述题,每个专项均包括核心考点、基础限时训练、难点综合强化三大板块,在介绍题型之后提供大量练习题,题型全面、难易结合、针对性强,助力考生提高解题技巧,实现科学训练。
归纳概括现状一般要求考生对当前的状况、局面进行概括,其出题形式一般为“概括现状”“概括当前状况”等。
……
说实话,我当初购买这本题库,主要是冲着“考前必做”这几个字去的,希望它能像一个高浓缩的“知识胶囊”,快速补充我知识体系的漏洞。从实操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是没得说的,纸张摸起来很舒服,做笔记也不会透墨,这点对于长时间伏案学习的考生来说,是个不可忽视的加分项。但内容上,我发现它更侧重于对近年热点事件的简单复述和对应对策的罗列,缺乏对底层逻辑的挖掘。比如,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它的答案倾向于开出“加强宣传”、“完善机制”这类比较宏观的药方,但对于具体到操作层面,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宣传方案”或者“这个机制应该包含哪些具体执行步骤”,就往往一笔带过。申论的评分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性思维,而这本书的解析,给我的感觉还是停留在理念层面。我个人花了大量时间去对标参考答案中的那些生硬的、套话式的表达,试图理解出题人的“怪癖”,但这占用了我大量宝贵的时间,而且效率很低。如果能有更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案例分析,效果会好得多。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消化了这158道题中的三分之二,感受颇为复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题型设置上的“求全”心态,几乎把近几年联考、国考乃至一些省考中出现过的变体都囊括了进来,这对于希望进行“地毯式复习”的考生来说,确实省心不少,不用再东拼西凑找不同地区的真题了。然而,这种广度似乎是以牺牲深度为代价的。申论的精髓在于材料的提炼和观点的升华,但做完这些题目后,我感觉对材料的敏感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举个例子,对于那些需要从冗长材料中捕捉核心矛盾的题目,这本书的引导性不够明确,很多时候我得反复阅读材料好几遍,才能确定与参考答案的匹配点在哪里。这就不太符合考场上争分夺秒的要求了。理想的考前用书,应该能帮助我们建立起一种快速识别“材料信号灯”的能力,看到某个关键词或句式,立马就能联想到对应的答题模块。这本书更像是把所有材料都堆在了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摸索规律。另外,关于作文的训练部分,我感觉比较薄弱,给出的作文范例,虽然立意都很“正”,但文字的感染力和逻辑的严谨性,与我心目中高分作文的标准仍有差距,感觉更像是中规中矩的“及格作文”,而不是能拔得头筹的“优秀作文”。
评分这本号称“申论考前必做158题”的习题集,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毕竟,考前冲刺阶段时间宝贵,每一份资料都得精挑细选。我主要的诉求是能找到那种直击考点、能够帮助我查漏补缺、并且能真正模拟考场氛围的实战演练。首先,从题目的覆盖面来看,它确实涵盖了不少近年来热门的社会现象和政策热点,这方面做得还算到位,看得出编者还是花心思去跟进时事了。但是,具体到每一道题目的解析深度,我个人感觉略显单薄。尤其是在申论这种高度依赖逻辑思辨和文字表达的科目上,仅仅给出“标准答案”式的阐述是远远不够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不同问法(比如综合分析题、对策提出题、大作文立意分析等),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框架,最好能有不同得分区间的范例,让我能清晰地知道,要拿到高分,需要在哪些层次上深化论述。坦白讲,如果只是单纯地刷题,市面上任何一套题库都能做到,但真正有价值的,是那种能“授人以渔”的解析。我尝试做了几套,发现有些题目的切入点和官方的思维模式略有出入,这在考前极易造成思维定势的干扰,所以后半部分我就放慢了速度,转而更注重研究每道题背后的考察逻辑,而不是机械地套用模板。总的来说,它像一个合格的“陪练”,但在成为“名师指导”上,还差那么一点火候。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量大管饱”,但“营养密度”有待提高。我特别关注了它在时间分配上的引导性,毕竟158题如果平均分配到考前冲刺的最后阶段,压力会非常大。但书里并没有提供一个科学的做题节奏或者模块划分建议。它更像是把过去几年里收集到的题型,不加筛选地一股脑塞了进来。我花了一段时间,试图根据题目的难度和涉及的知识点领域,自己去划分优先级,但光是做这个分类工作,就已经消耗了我不少精力。真正有价值的题目,往往是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考察了多项思维的交叉应用,这类题型,这本书里的比例偏少。相反,一些概念辨析类的题目占了不少篇幅,虽然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但在考前模拟实战时,这种投入产出比并不高。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够精准定位到那些“高频考点下隐藏的低频变式”,通过几道精选的题目,就能触类旁通地覆盖一整块知识面。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全面的知识点索引,而不是一个高效的考前提分利器。
评分在刷完这套题库后,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它对我申论写作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申论的下限在于“合规”,而上限则在于“出彩”。这本书的训练,似乎能把我从“不及格”的边缘拉到“及格线”附近,但想冲击高分段位,仅靠它是不够的。尤其是在作文的论证部分,我发现它的范文倾向于使用非常陈旧的论证套路,比如“古人云”、“某某名人说过”这样的引用,在现在的考试中,说实话,已经不算是什么加分项了,甚至可能因为堆砌辞藻而显得累赘。真正的得分点在于对材料的精准提炼,并用现代的、有说服力的社会学或经济学视角去展开论述。这本书的解析部分,虽然对申论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所涉猎,但无论是材料分析题还是作文,都给人一种“熟悉但不够深刻”的观感。它告诉你“是什么”,但没有深入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更没有指导你“如何写得更高级”。对于那些基础已经比较扎实的考生来说,这本书的提升空间有限,它更像是给那些需要快速建立起申论考试框架的初学者提供的一个粗略蓝图,但对于追求卓越的人来说,需要更精细的雕琢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