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宋词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 ||
| 定价 | >36.00 |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7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朱孝藏 | |
| 装帧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jhq2016717zhgxjc | |
《元曲三首》收选了300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元曲风格多样,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常与唐诗、宋词并称,从而形成了我国几年文学史上的三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文学。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有元一代的文学就是元曲。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它的兴起对于我国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曲一出现就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元曲题材丰富多样,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有元一代的文学就是元曲。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它的兴起对于我国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曲一出现就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元曲题材丰富多样,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作为中国人,只要会写字,基本都会背诵几首唐诗。唐诗是中国文化中较形象、较深邃、较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唐诗对影响,已经深入到了骨髓,流淌在了血液中。唐诗让生活变得诗意,中国人在它的熏陶中,变得温文尔雅,变得心平气和,变得充满智慧。
【宋词三首 目录】
赵佶 / 011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011
钱惟演 / 011
木兰花 / 011
范仲淹 / 012
渔家傲 / 012
苏幕遮(怀旧)/ 013
御街行(秋日怀旧)/ 013
张先 / 013
秋岁 / 014
菩萨蛮 / 014
醉垂鞭 / 014
一丛花 / 015
天仙子 / 015
青门引(春思)/ 016
晏殊 / 016
浣溪沙 / 017
浣溪沙 / 017
清平乐 / 017
清平乐 / 018
木兰花 / 018
木兰花 / 019
木兰花 / 019
踏莎行 / 020
踏莎行 / 020
蝶恋花 / 020
韩缜 / 021
凤箫吟 / 021
宋祁 / 021
木兰花(春景)/ 022
欧阳修 / 022
采桑子 / 022
诉衷情(眉意)/ 023
踏莎行 / 023
蝶恋花 / 024
蝶恋花 / 024
蝶恋花 / 025
木兰花 / 025
浪淘沙 / 025
青玉案 / 026
柳永 / 026
曲玉管 / 027
雨霖铃 / 027
我注意到这套书在编排上似乎没有特别强烈的个人风格或学术倾向,这一点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致命伤,但对于追求“快速浏览”的普通读者可能反而是优点。它像一个中规中矩的百科全书的目录,确保了覆盖面,但牺牲了视角上的锐利度。例如,宋词三百首的选择,我个人希望能看到更多那些不那么“大众化”,却在词史上有独特贡献的大家的小令或慢词的代表作。但这里呈现的,多是大家最广为人知、最“安全”的选择,比如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这些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怪才”之作能够有更充分的展示空间。这种选择策略,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在平坦的公路上匀速行驶,风景不错,但缺乏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急转弯和陡坡。对于古典文学的魅力而言,那种突破常规、挑战既有限制的作品往往才最能体现其生命力。
评分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用力过猛,但方向偏了”。它试图用某种古典的元素来营造“国学”的氛围,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略显廉价的复古感。我更欣赏那种极简主义的、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内容打磨上的设计哲学。真正的经典,其本身的力量足以穿越时空,无需过多的外部装饰来烘托。这种设计上的喧宾夺主,反而分散了阅读的注意力。我购买这套书是为了学习和沉思,而不是为了将其摆在家中充当某种文化符号的展示品。如果把精力放在那些浮于表面的装饰上,难免让人怀疑编纂者在内容选择和文本校对上是否也采取了类似的“快速通道”。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还包括阅读载体带给人的心理感受。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想把自己包装成一件“传世珍宝”,但手感上却更像是一本批量印刷的纪念册,少了那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温润和厚实。
评分这套书的名字听着就让人心潮澎湃,但实际拿到手,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开胃菜”,而非正餐。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的权威选本。比如,真正能体现“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厚重感,那种经过层层筛选,能代表一个时代最高文学成就的篇章汇编。然而,这本《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似乎更偏向于“大而全”的普及读物,选篇的深度和广度上,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点睛之笔”。比如,唐诗部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固然不能少,但真正能体现盛唐气象的、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构上极为精巧的作品,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编者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园丁,精心修剪,只留下最精华、最能触动灵魂的“那几枝”。这种感觉就像吃自助餐,虽然种类繁多,但总觉得缺少了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招牌菜。对于一个渴望深入钻研古典文学脉络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是足够的,但那种“登堂入室”的体验感却显得有些单薄。它像是一张精美的地图,指引方向没问题,但你真正想去探索的那些秘密花园,还需要你自己去发掘。
评分说实话,冲着“诗词文论必读本”这个名头买的,结果发现这部分内容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设想的“文论必读”应当是如同严羽的《沧浪诗话》那种对创作理论的深刻剖析,或是朱熹对理学与文学关系的阐述,这些才是真正能提升我们鉴赏能力的“内功心法”。但这本书里呈现的论述,更像是零散的、偏向于普及性的文学常识串烧。它更像是初中语文课本里摘录的一些关于格律、意境的定义,缺乏一种系统性和思想的深度。如果说诗词部分是“食材”,那么文论部分就应该是“烹饪方法”。一套好的烹饪指南,能让你把同样的食材做出千变万化的美味。而这本书的“烹饪指南”部分,更像是一份简单的调味品说明书,告诉你哪里放盐,哪里放糖,却没告诉你如何通过火候的掌控,激发出食材的本味。这对于想从文学爱好者蜕变为鉴赏家的读者来说,实在是一种遗憾。我花了相当的篇幅去寻找那些能激发我独立思考的理论基石,结果发现,它们大多被包裹在过于浅显的描述中,难以形成有力的学术支撑。
评分坦白讲,作为一本旨在汇集“国学经典精粹”的选本,它在注释和版本校勘上的用心程度,远低于我的预期。一个真正的精粹版本,应当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呈现,并辅以精准且有洞察力的注释。我翻阅了一些相对冷门的篇目,发现有些字词的解释过于口语化,或者干脆遗漏了一些关键的典故背景。这就像是看一幅高清的古画,但有些关键的细节被模糊处理了。对于那些非母语使用者或者初次接触古典文学的读者,准确的注释是理解作者深层意图的桥梁。如果桥梁本身就不够坚固,那么读者在跨越时,就很容易产生误解,甚至会因为对某个意象的误读而完全错失了整首诗词的韵味。我对版本学的考究不敢妄言,但至少从阅读的流畅度和对文本的尊重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信息量的堆砌,而不是匠心打磨的艺术品。它提供了原材料,但没有提供高明的工具去提炼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