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宋词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诗词文论必读本

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宋词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诗词文论必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孝藏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元曲
  • 中华国学
  • 诗词
  • 文论
  • 经典
  • 古诗词
  • 文化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豪艺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74943131346
商品编码:19521846573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 
> 
> 
> 
> 
> 
> 
> 
商品详情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宋词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定价>36.0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版次
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开本32
作者朱孝藏
装帧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jhq2016717zhgxjc


内容简介

《元曲三首》收选了300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元曲风格多样,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常与唐诗、宋词并称,从而形成了我国几年文学史上的三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文学。



关联推荐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有元一代的文学就是元曲。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它的兴起对于我国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曲一出现就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元曲题材丰富多样,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有元一代的文学就是元曲。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它的兴起对于我国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曲一出现就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元曲题材丰富多样,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作为中国人,只要会写字,基本都会背诵几首唐诗。唐诗是中国文化中较形象、较深邃、较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唐诗对影响,已经深入到了骨髓,流淌在了血液中。唐诗让生活变得诗意,中国人在它的熏陶中,变得温文尔雅,变得心平气和,变得充满智慧。


目录

【宋词三首 目录】

赵佶 / 011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011

钱惟演 / 011

木兰花 / 011

范仲淹 / 012

渔家傲 / 012

苏幕遮(怀旧)/ 013

御街行(秋日怀旧)/ 013

张先 / 013

秋岁 / 014

菩萨蛮 / 014

醉垂鞭 / 014

一丛花 / 015

天仙子 / 015

青门引(春思)/ 016

晏殊 / 016

浣溪沙 / 017

浣溪沙 / 017

清平乐 / 017

清平乐 / 018

木兰花 / 018

木兰花 / 019

木兰花 / 019

踏莎行 / 020

踏莎行 / 020

蝶恋花 / 020

韩缜 / 021

凤箫吟 / 021

宋祁 / 021

木兰花(春景)/ 022

欧阳修 / 022

采桑子 / 022

诉衷情(眉意)/ 023

踏莎行 / 023

蝶恋花 / 024

蝶恋花 / 024

蝶恋花 / 025

木兰花 / 025

浪淘沙 / 025

青玉案 / 026

柳永 / 026

曲玉管 / 027

雨霖铃 / 027



《经典诵读·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穿越时空的文学瑰宝,照亮心灵的永恒光芒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诗歌与散曲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两颗明珠,它们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千年的情感、哲思与审美,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激荡人心,引发共鸣。本书《经典诵读·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正是这样一本汇聚了唐诗、宋词、元曲精华的巨著,它不仅是一部文学集锦,更是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窗口,一本值得一生珍藏与反复品读的国学经典。 本书精选了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三百余首代表性作品,力求全面展现这三个文学时期最杰出的成就与最高的艺术水准。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名篇,而是经过审慎的考量与遴选,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文学画卷。这里的每一首诗、每一阕词、每一支曲,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蕴含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盛唐气象,诗意盎然——唐诗的辉煌篇章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它以其宏大的气魄、磅礴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征服了无数读者。本书所收录的唐诗,涵盖了从初唐的清新婉约,到盛唐的雄浑壮丽,再到晚唐的凄美哀婉,几乎囊括了唐诗发展脉络中的重要节点和不同风格流派的代表人物。 你将在书中读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不羁,感受到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你将体会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悲悯,洞察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与民生关怀;你将领略到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禅意宁静,品味到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画合一;你还将感悟到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缠绵悱侧,触碰到那深埋心底的相思与无奈。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家,本书还收录了孟浩然的田园闲适,王之涣的边塞豪情,杜牧的咏史抒怀,白居易的通俗易懂,以及高适、岑参、贺知章、张若虚等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品。他们的诗歌,或描绘壮丽的山川景色,或抒发个人际遇的跌宕,或寄托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或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又如同一曲动人的歌谣,将唐代社会的风貌、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那个时代独有的审美情趣,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阅读唐诗,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是与古人的心灵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去感受美,如何去体察人生,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二、婉约豪放,词意无穷——宋词的千古风韵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它以其婉约缠绵的风格和豪放激昂的笔调,开创了中国词史上的新篇章。与唐诗的雄浑大气不同,宋词更善于细腻地描摹情感,捕捉转瞬即逝的感触,将个人情怀与社会变迁巧妙地融合。本书所收录的宋词,力求全面展现宋词的两大主流风格——婉约与豪放,让读者领略到宋词的丰富多彩。 你将沉醉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伤感,体会到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绪;你将感受到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与哀愁,她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深沉的内心痛苦;你将跟随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感受他“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与豁达;你还将欣赏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报国无门,他的词中充满了金戈铁马的豪情与壮志未酬的悲愤。 本书还精心收录了晏殊的温润如玉,欧阳修的清新自然,周邦彦的工整细腻,陆游的爱国情怀,以及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等一大批风格各异的词人作品。他们的词,有的描绘闺阁情思,有的抒发羁旅之愁,有的感叹人生无常,有的歌颂家国情怀。每一阕词都像一幅工笔画,细腻地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像一曲悠扬的乐章,在字里行间流淌出动人的旋律。 宋词的魅力在于它的“情”与“境”。它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类最细腻的情感,并将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个人遭遇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阅读宋词,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那些穿越千年依然触动我们心弦的喜怒哀乐。 三、俚曲小令,人生百态——元曲的自由奔放 元曲,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以其质朴的语言、生动的形象、鲜活的市井气息,以及独特的音乐性,在元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唐诗宋词相比,元曲更具通俗性、生活化和戏剧性。本书精选了元杂剧和散曲中的经典之作,旨在展现元曲的独特魅力。 你将在书中读到关汉卿《窦娥冤》中“无情謫仙愁,有情风露愁”的苍凉凄美,体会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你将感受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深远,那幅萧瑟的秋景,正是游子思乡愁绪的极致写照;你还将领略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雄浑壮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本书还收录了白朴、乔梦得、徐再思、杨维桢等元代著名曲家的作品。他们的散曲,语言通俗,节奏明快,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有对社会现实的辛辣讽刺,更有对生活的热情赞美。元曲的艺术手法,如白描、比兴、夸张等,都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得作品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 元曲的价值在于它的“真”与“情”。它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反映最真实的生活。阅读元曲,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理解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命运的抗争。 四、国学精粹,经典传承 《经典诵读·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并非一部孤立的文学选本,它更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情趣,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迪。 本书在选编过程中,不仅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关注其思想的深刻性与人文性的价值。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能够: 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学的璀璨星空。 感悟古人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的篇章,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价值追求,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本书精选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古典诗词曲的最高艺术成就,通过品读,可以学习古人精妙的构思、娴熟的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涵养人文情怀:诗词曲中蕴含的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怀,能够潜移默化地滋养读者的情操,培养人文精神。 传承中华文明:在当下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重温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精工细作,典藏之选 本书在装帧设计、排版印刷上,力求精益求精,力图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清晰的字迹、优美的版式,能够让读者在沉浸于文字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阅读的愉悦。我们相信,这是一本能够陪伴您一生,并能世代传承的珍贵典籍。 《经典诵读·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对深刻情感的永恒追寻。无论您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亦或是希望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增添色彩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容错过的绝佳选择。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三百首诗词曲的瑰丽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千年风韵,让古人的智慧与情感,照亮您前行的道路,丰富您的人生阅历,升华您的人文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注意到这套书在编排上似乎没有特别强烈的个人风格或学术倾向,这一点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致命伤,但对于追求“快速浏览”的普通读者可能反而是优点。它像一个中规中矩的百科全书的目录,确保了覆盖面,但牺牲了视角上的锐利度。例如,宋词三百首的选择,我个人希望能看到更多那些不那么“大众化”,却在词史上有独特贡献的大家的小令或慢词的代表作。但这里呈现的,多是大家最广为人知、最“安全”的选择,比如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这些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怪才”之作能够有更充分的展示空间。这种选择策略,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在平坦的公路上匀速行驶,风景不错,但缺乏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急转弯和陡坡。对于古典文学的魅力而言,那种突破常规、挑战既有限制的作品往往才最能体现其生命力。

评分

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用力过猛,但方向偏了”。它试图用某种古典的元素来营造“国学”的氛围,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略显廉价的复古感。我更欣赏那种极简主义的、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内容打磨上的设计哲学。真正的经典,其本身的力量足以穿越时空,无需过多的外部装饰来烘托。这种设计上的喧宾夺主,反而分散了阅读的注意力。我购买这套书是为了学习和沉思,而不是为了将其摆在家中充当某种文化符号的展示品。如果把精力放在那些浮于表面的装饰上,难免让人怀疑编纂者在内容选择和文本校对上是否也采取了类似的“快速通道”。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还包括阅读载体带给人的心理感受。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想把自己包装成一件“传世珍宝”,但手感上却更像是一本批量印刷的纪念册,少了那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温润和厚实。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听着就让人心潮澎湃,但实际拿到手,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开胃菜”,而非正餐。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的权威选本。比如,真正能体现“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厚重感,那种经过层层筛选,能代表一个时代最高文学成就的篇章汇编。然而,这本《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似乎更偏向于“大而全”的普及读物,选篇的深度和广度上,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点睛之笔”。比如,唐诗部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固然不能少,但真正能体现盛唐气象的、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构上极为精巧的作品,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编者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园丁,精心修剪,只留下最精华、最能触动灵魂的“那几枝”。这种感觉就像吃自助餐,虽然种类繁多,但总觉得缺少了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招牌菜。对于一个渴望深入钻研古典文学脉络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是足够的,但那种“登堂入室”的体验感却显得有些单薄。它像是一张精美的地图,指引方向没问题,但你真正想去探索的那些秘密花园,还需要你自己去发掘。

评分

说实话,冲着“诗词文论必读本”这个名头买的,结果发现这部分内容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设想的“文论必读”应当是如同严羽的《沧浪诗话》那种对创作理论的深刻剖析,或是朱熹对理学与文学关系的阐述,这些才是真正能提升我们鉴赏能力的“内功心法”。但这本书里呈现的论述,更像是零散的、偏向于普及性的文学常识串烧。它更像是初中语文课本里摘录的一些关于格律、意境的定义,缺乏一种系统性和思想的深度。如果说诗词部分是“食材”,那么文论部分就应该是“烹饪方法”。一套好的烹饪指南,能让你把同样的食材做出千变万化的美味。而这本书的“烹饪指南”部分,更像是一份简单的调味品说明书,告诉你哪里放盐,哪里放糖,却没告诉你如何通过火候的掌控,激发出食材的本味。这对于想从文学爱好者蜕变为鉴赏家的读者来说,实在是一种遗憾。我花了相当的篇幅去寻找那些能激发我独立思考的理论基石,结果发现,它们大多被包裹在过于浅显的描述中,难以形成有力的学术支撑。

评分

坦白讲,作为一本旨在汇集“国学经典精粹”的选本,它在注释和版本校勘上的用心程度,远低于我的预期。一个真正的精粹版本,应当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呈现,并辅以精准且有洞察力的注释。我翻阅了一些相对冷门的篇目,发现有些字词的解释过于口语化,或者干脆遗漏了一些关键的典故背景。这就像是看一幅高清的古画,但有些关键的细节被模糊处理了。对于那些非母语使用者或者初次接触古典文学的读者,准确的注释是理解作者深层意图的桥梁。如果桥梁本身就不够坚固,那么读者在跨越时,就很容易产生误解,甚至会因为对某个意象的误读而完全错失了整首诗词的韵味。我对版本学的考究不敢妄言,但至少从阅读的流畅度和对文本的尊重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信息量的堆砌,而不是匠心打磨的艺术品。它提供了原材料,但没有提供高明的工具去提炼它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