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于是,我们更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领军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领军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 
?6?1《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立足于传世文献与文物资料,展现帝国成立之初曲折的历史走势与雄大的文化气象,同时突出中国文化少年时代的生活情状和精神风貌,以及秦汉百姓意识、情感、生活节奏的转变。 
?6?1《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梳理动荡纷乱时代的历史,不仅将“乱世”中的角逐一一阐明,还注意到征兵制的变化、依附人口对社会的明显影响。 
?6?1《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从国际视角看待隋唐五代,强调隋唐帝国与外部世界的融通,反观混血王朝的诞生与崛起。 
?6?1《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打破传统史书叙事框架,引入宋史研究新议题,由统治之术入手探究宋代文强武弱的根源,描绘宋人生活图景,展现宋朝积弱形象之外昌盛发达的一面。 
?6?1《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对从官方到民间的大量史料加以甄别,去粗取精,体现明朝的多重性格,尝试解开明朝开创、腐化、整顿、衰敝时期内的种种谜团。 
?6?1《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为师生合著,结合长者的慎思明辨与新秀的敢想敢说,选取“古今中西之争”这样一个人们至今关切的线索,以“告别帝制”为支撑点,重述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 
【一套面向社会大众、雅俗共赏、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丛书还特别设计了“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等栏目,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两岸合作,历时10年,精心打造21世纪中国史新典范】 
“新编中国史”由台湾三民书局组稿,从成稿刊行,到修订编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陆版问世,历时10年有余,凝结两岸学人、出版人心血,代表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两岸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历史,竭力打造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国史新典范。 
【设计精美,制作考究,典藏之选】 
“新编中国史”全套以精装呈现,装帧设计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体现传统中国的美学底蕴,相当适合个人和家庭典藏。
我最近翻阅了“新编中国史”系列中的“魏晋南北朝史”部分,坦白说,这段历史本身就充斥着分裂、动荡与融合,要写得清晰流畅并非易事。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还算不错,它努力地将一个时期内各个政权的兴衰、民族的迁徙与冲突,以及文化的变迁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三国鼎立局面时,对曹魏、蜀汉、东吴各自的政治体制、军事策略以及在长江流域、中原地区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梳理。特别是对于魏晋之际的门阀制度,书中给出了不少篇幅来介绍其形成、发展以及对政治格局的影响,这点我比较赞赏,因为它解释了为何之后几百年间,中国历史会出现如此复杂的政治生态。此外,书中也触及了“五胡乱华”这一敏感而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试图在解释其起因、过程的同时,也强调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将之视为一场单向的征服。对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以及玄学在士人阶层的盛行,书中都有所涉及,并且将其与当时的社会动荡联系起来,说明了这些思想文化现象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乱世之中人们的精神追求紧密相关。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些细节的处理可以更加细致。比如,在描述各个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时,有时显得略微概括,对于关键人物的决策依据和影响,如果能有更深入的分析,会更有助于理解历史的走向。又比如,对于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书中有所提及,但其具体表现形式、规模以及长远影响,我认为还可以有更具说服力的论述。总的来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知性的,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帮助我理清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但对于一些更为微观、更具深度的人物故事和文化细节,我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评分“隋唐五代史”这部分,在我看来,是一部详尽的历史画卷,它试图捕捉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代。书中对于隋朝的统一与建设,对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历史意义的分析,都颇具启发性。随后,进入唐朝时期,书中对“贞观之治”的繁荣、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藩镇割据的形成,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叙述。我比较欣赏的是,作者在描绘唐朝的开放与包容时,引用了许多史料来展示当时的对外交流、文化融合以及社会风貌。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觉得,对于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例如安史之乱的爆发,书中虽然描述了其过程的惨烈,但对于其深层政治矛盾、社会根源的剖析,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对于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党争激化等问题,除了对其危害的陈述,还可以更细致地探讨其形成的体制性原因。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书中对各个政权的短暂更迭、军阀混战进行了客观的记录,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混乱与无序。但对于在这种乱世之中,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地域文化的特色发展,我认为还可以有更多的篇幅。总的来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信息量的,它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隋唐五代历史框架,但要真正走进那个时代,还需要更多关于社会生活、文化细节的描绘,让历史的温度得以体现。
评分我近期阅读了“新编中国史”中的“秦汉史”部分,虽然题目是“新编”,但其中对于秦汉时期历史事件的梳理,更多的是一种对既有学术成果的整合与呈现,而不是颠覆性的创新。这本书在描述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时,详细列举了秦始皇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举措,并分析了其深远影响。例如,关于郡县制的推行,书中就详细阐述了其相对于分封制的优越性,以及为后世统一王朝奠定的制度基础。在讲述汉朝的建立与发展时,书中对刘邦、吕后、汉武帝等重要人物的评价,以及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关键事件的解读,都比较中规中矩。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叙述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时,不仅描述了战争的胜败,还分析了双方的军事实力、战略考量以及对边疆地区的影响。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觉得,对于一些史实背后的复杂性,书中可以有更深入的挖掘。比如,对于秦朝暴政的形成原因,除了简略提及秦始皇的性格和统治手段,书中还可以进一步探讨社会结构、阶级矛盾等深层因素。又比如,在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政策时,除了其积极意义,还可以更细致地探讨其对文化多样性的压制,以及对后世政治思想的潜在影响。总的来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扎实的,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帮助我系统地了解了秦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制度,但要从中获得真正“新”的视角,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近代史”这卷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段历史充满了变革、冲突与探索,它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这套书在处理这段历史时,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努力地将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梳理成一个相对连贯的叙事,但有时又显得过于强调政治事件的脉络,而忽略了其中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细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对鸦片战争爆发的缘由、过程及其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从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不足,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再到民族危机的加深,这些内容都比较清晰地呈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后,书中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都比较系统和全面,力求展现那个时期中国社会不同力量的博弈和探索。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有时觉得,对于这些事件背后,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还可以有更具感染力的描写。例如,在描述辛亥革命时,虽然提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但对于这场革命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引发的社会震荡,以及人们对新共和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我认为还可以有更细致的刻画。又比如,在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时,书中更多的是对重大事件和政策的陈述,而对于革命队伍内部的思想分歧、基层组织的运作,以及普通党员的奉献与牺牲,这些微观的视角,如果能更多地融入,会使这段历史更加生动和立体。总的来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教学性的,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的中国近代史框架,但要真正触及那个时代的灵魂,还需要更多来自于人文关怀和细节挖掘的内容。
评分“魏晋南北朝史”这一卷,在我看来,是这套“新编中国史”中较为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部分。这段历史充满了分裂、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作者试图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书中对于三国时期的分析,对各政权的政治制度、军事实力以及文化特点都有所描绘,尤其是在叙述曹魏的崛起和晋朝的建立过程中,对于门阀士族的影响和作用,有较为详尽的阐述。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五胡乱华”的描述,它尝试在强调民族冲突的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例如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以及对当地文化的接受与改造。对于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书中也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将其视为那个时代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并分析了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有时觉得,对于这段历史中更为细腻的社会生活、个体命运,以及不同文化碰撞下的具体表现,书中可以有更具象的描绘。例如,在描述江南地区的发展时,除了简略提及经济的繁荣,还可以更具体地展现当时的城市风貌、市民生活以及文人雅士的活动。又比如,对于一些重要的文化事件,如玄学的兴盛,除了概述其思想主张,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来展现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总的来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宏观的,它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框架,但要真正体会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还需要更具象、更具人文关怀的细节描绘。
评分“宋史”这卷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宋朝“积弱”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在经济、文化、科技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时代。书中对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例如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的兴盛,都进行了详实的描写。同时,对于科技的进步,如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对当时社会和后世产生的影响,都有详细的论述。我比较欣赏的是,书中在分析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对峙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重文轻武”的国策,而是结合了宋朝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以及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实力对比,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有时觉得,对于宋朝政治体制的复杂性,例如文官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思想论辩(如王安石变法),以及这些争论对国家政策的影响,还可以有更细致的描写。例如,熙宁变法虽然是宋朝重要的历史事件,但书中对其具体措施、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论据,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如果能有更深入的剖析,会更有助于理解宋朝政治的复杂性。又比如,在评价宋朝的军事实力时,除了描述其战败的原因,还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当时宋朝在军事技术、战术思想上的特点,以及其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差异。总的来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它让我看到了宋朝并非只有一个“软弱”的标签,而是拥有丰富的内在动力和深刻的时代矛盾,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重新认识。
评分“隋唐五代史”这一卷,我用了相对较长的时间来细读,因为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繁荣昌盛与随后的衰落,以及五代十国的短暂而动荡的过渡,都充满了戏剧性。这套书的这部分内容,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在宏大叙事上做得不错,力求展现一个王朝从建立、鼎盛到衰亡的完整历程,但对于某些关键转折点背后的深层原因,则略显保守。在描绘隋朝统一中国,并为唐朝打下基础的过程中,书中清晰地梳理了隋朝的各项制度建设,比如科举制、大运河的开凿等,并分析了其历史意义。对于唐朝的建立,从李渊父子的崛起,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再到武则天的统治,以及开元盛世的辉煌,书中都有条不紊地展开。我比较喜欢的是,作者在描述唐朝的开放与包容时,引用了不少史料来佐证,例如对外交流的繁荣,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然而,在论述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安史之乱的爆发及其影响,书中虽然详细描述了战乱的惨烈,但我总觉得对于导致这场叛乱的深层政治、军事和社会矛盾,还可以有更深刻的剖析。比如,藩镇割据的形成,宦官专权的根源,以及朝廷内部的腐败,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导致唐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而书中对此的论述,有时显得过于平面化。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书中对各个政权的短暂更迭、军阀混战进行了客观的记录,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混乱与无序。但对于在这种乱世之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民间文化的独特发展,似乎着墨不多。总的来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学习性的,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隋唐五代历史框架,但对于一些更为细腻的情感、更具深度的思想碰撞,我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评分宋史这部分,可以说是给我带来了不少新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一直觉得宋朝是一个被低估的朝代,它在经济、文化、科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在军事上屡屡受挫,这种鲜明的对比,正是其历史的魅力所在。这套书在这方面的叙述,我认为是比较均衡的,它既肯定了宋朝在商品经济、城市发展、市民文化方面的繁荣,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面临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困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北宋和南宋经济发展的详细描述,例如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的兴盛、科技的进步(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这些内容都让我惊叹于那个时代的活力。作者在分析这些成就时,并没有简单地归功于某个皇帝或某项政策,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进行阐述。同时,书中对宋朝与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以及由此引发的军事失败,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我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在评价宋朝的“积弱”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文官政治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而是结合了宋朝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以及与周边强国的实力对比,进行多维度的解读。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有时觉得对于宋朝文官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思想论辩(如王安石变法),以及这些争论对国家政策的影响,还可以有更细致的描写。例如,熙宁变法虽然是宋朝重要的历史事件,但书中对其具体措施、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论据,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如果能有更深入的剖析,会更有助于理解宋朝政治的复杂性。总的来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启发性的,它让我看到了宋朝并非只有一个“软弱”的标签,而是拥有丰富的内在动力和深刻的时代矛盾,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评分关于“明史”的这部分内容,我想说它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努力地呈现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迭,但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上,又显得有些过于聚焦于表面的事件,而忽略了更深层的原因。我一直觉得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朝代,它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令人扼腕的衰败,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思想文化都充满了值得探讨的地方。这套书在这方面的叙述,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到明成祖迁都北京,再到“仁宣之治”的短暂繁荣,以及后来的政治斗争、农民起义和最终灭亡,都在力求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书中对明朝早期加强皇权、严密控制社会的措施,如特务机构的设立、海禁政策的实施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对于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激化等问题,书中也给予了相当的篇幅来展现。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觉得,对于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比如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局限、经济结构的僵化,以及社会矛盾的积压,还可以有更具穿透力的分析。例如,王阳明心学的兴起,虽然书中有所提及,但如果能更深入地探讨其思想内涵,以及对明朝社会精英阶层思想的影响,可能会对理解明朝的文化和社会思潮有更重要的意义。又比如,在论述明朝对外战争(如抗倭、援朝)时,书中更多的是对战役过程的描述,而对于战争背后的经济消耗、社会动员,以及对国家战略的长远影响,我认为还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讨。总的来说,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信息性的,它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明朝历史脉络,但要真正理解这个王朝的复杂性,还需要结合更多角度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套“新编中国史”的书籍,我断断续续也看了有些日子了,尤其对其中关于“秦汉史”的部分,可以说是下了不少功夫。当初选择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新编”二字吸引,以为能读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或是全新的史料解读。然而,读完这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梳理史实脉络方面做得相当扎实,但要说“新”在哪儿,倒也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当然,这并非批评,而是说它的立足点更在于系统性和完整性。作者在叙述秦汉之际的权力更迭时,对诸侯割据、楚汉相争的描绘可谓细致入微,从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差异,到他们各自的政治军事策略,都有条理地分析。尤其是在描述秦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对于秦始皇的功业和暴政,以及二世而亡的原因,都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没有回避其争议性。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穿插了不少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探讨,比如郡县制的确立和影响,汉朝初期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及儒家思想的初步确立。这些内容使得秦汉时期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政治事件堆砌,而是有了更鲜活的时代背景。然而,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古代史的读者,我总觉得在对一些关键节点的人物动机和思想深度的挖掘上,还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对于某些名臣良将的选择和决策,书中的叙述虽然准确,但其背后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政治考量,似乎仍留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又比如,在论述汉朝外戚专权问题时,虽然点出了其危害,但对于这种现象的深层社会根源和文化土壤,我认为还可以有更具洞察力的分析。总而言之,这部分的阅读体验是扎实、清晰、信息量大的,对于想要系统了解秦汉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入门或参考读物,但如果要寻求那些突破性的学术见解,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更具专题性的研究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