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原理(第四版)

免疫學原理(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光炎 著
圖書標籤:
  • 免疫學
  • 醫學
  • 生物學
  • 免疫係統
  • 免疫反應
  • 抗原抗體
  • 細胞免疫
  • 體液免疫
  • 免疫機製
  • 醫學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1315
商品編碼:1983307680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9-07
頁數:420
字數:900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本書為教育部研究生辦公室推薦的研究生教學用書,也是一本水平相當的參考書即免疫學高級教程。全書共分三部分(免疫係統、免疫應答、免疫病理)20章,包括免疫學概述、免疫細胞(適應性免疫、固有免疫細胞)、免疫原與免疫球蛋白、主要組織相容性復閤體、細胞因子、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固有免疫、黏膜免疫與皮膚免疫、T細胞對抗原的識彆、T細胞激活、B細胞激活、免疫應答的效應機製、免疫調節、超敏反應、抗感染免疫、免疫耐受與自身免疫、腫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缺陷病等。內容仍保持基礎與進展並重,在介紹基本概念的同時,注重新知識的引入,使該書具有係統性、完整性的同時,又不失其科學性和前沿性。

目錄
目錄
第四版序言
如何使用本書
引言 免疫學概述
第*章 免疫學概述 3
第*節 傳染病的防治實踐與免疫學的興起 3
一、中國古代關於預防接種的實踐 3
二、免疫學——生命科學的前沿 4
第二節 免疫係統與免疫學 5
一、免疫係統 5
二、免疫係統的進化 8
三、免疫學 9
第三節 免疫係統的識彆能力 10
一、免疫原、抗原和抗原錶位 10
二、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對免疫原的識彆 10
三、免疫受體及其主要類型 12
第四節 免疫係統的反應能力 14
一、受體分子啓動的信號轉導和基因的轉錄激活 14
二、固有免疫應答和適應性免疫應答 16
三、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共同構建三種應答類型 18
第五節 免疫係統的調節 能力 19
一、感知網絡和感知元件 20
二、針對感知信息的反饋調控途徑 23
三、對自身抗原的感知與自身免疫病 24
第六節 免疫係統的記憶能力 24
一、T細胞介導的免疫記憶 24
二、記憶性B細胞介導的抗體應答 25
三、NK細胞介導的記憶樣行為 26
四、固有免疫中的訓練性記憶 26
第*部分 免疫係統
第二章 適應性免疫細胞:淋巴細胞 31
第*節 淋巴細胞發育概述 31
一、T、B細胞譜係的定嚮分化 32
二、抗原受體基因的重排和錶達 33
三、剋隆選擇和剋隆清除造就T、B細胞受體庫發生偏移 33
第二節 淋巴細胞抗原受體多樣性的産生 34
一、淋巴細胞抗原受體基因重排和多樣性的産生 34
二、抗原參與下的體細胞高頻突變 38
三、淋巴細胞抗原受體庫的發育 39
第三節 T細胞發育 40
一、T細胞的分化成熟和胸腺選擇 40
二、T細胞抗原受體和T細胞抗原受體基因 43
第四節 B細胞發育 45
一、B細胞的分化成熟 45
二、B細胞抗原受體 46
第五節 淋巴細胞亞群 47
一、效應性T細胞亞群 47
二、B細胞功能性亞群 48
三、調節 性細胞和記憶性細胞 49
第三章 固有免疫細胞 51
第*節 單核/巨噬細胞 51
一、單核/巨噬細胞的來源與分化成熟 51
二、單核/巨噬細胞的異質性 51
三、單核/巨噬細胞的識彆模式 53
四、單核/巨噬細胞的功能 54
第二節 樹突狀細胞 55
一、DC的起源、分布與分類 56
二、DC的分化發育 57
三、DC的錶麵標記 58
四、DC的免疫學功能 58
五、DC的臨床應用 60
第三節 NK細胞 60
一、NK細胞的錶麵標誌 60
二、NK細胞的發育 61
三、NK細胞的亞群 61
四、NK細胞的識彆機製 63
五、NK細胞的功能 66
第四節 粒細胞和肥大細胞 68
一、粒細胞 68
二、肥大細胞 69
第五節 參與固有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 70
一、NKT細胞 70
二、γδT細胞 71
三、固有淋巴樣細胞 72
四、B1細胞 73
五、邊緣區B細胞 74
第四章 免疫原與免疫球蛋白 75
第*節 免疫原 75
一、免疫原的概念 75
二、免疫原的分類 75
第二節 免疫原的基本特性 78
一、免疫原性 79
二、反應原性 79
三、抗原錶位 79
第三節 影響免疫原特性的因素 80
一、決定免疫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80
二、決定免疫原反應原性的因素 82
第四節 其他重要的免疫細胞激活劑 82
一、超抗原 82
二、佐劑 83
三、絲裂原 83
第五節 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及裝配 84
一、免疫球蛋白的結構 84
二、免疫球蛋白的裝配及分泌 86
第六節 免疫球蛋白的異質性及功能 87
一、免疫球蛋白的類型 87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87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及特性 88
四、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特性 89
第七節 免疫球蛋白的人工製備 90
一、多剋隆抗體 90
二、單剋隆抗體 90
三、基因工程抗體 90
四、嵌閤抗體和改型抗體 91
五、抗體片段及其衍生形式 91
第五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閤體 94
第*節 小鼠H-2係統 94
一、H-2Ⅰ類基因 94
二、H-2Ⅱ類基因和Ⅲ類基因 95
三、小鼠的H-2同類係和重組係 95
第二節 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閤體 95
一、經典的HLA復閤體結構 95
二、HLA基因的多態性 98
第三節 HLA分子的結構、功能和分布 100
一、HLA分子的組織分布 100
二、HLA分子結構 101
三、HLA分子的功能 103
第四節 HLA基因錶達的調控 105
一、HLA基因的結構 105
二、HLA基因轉錄激活及其調控 106
三、HLA基因錶達中的非DNA結閤蛋白 107
第五節 HLA和臨床醫學 107
一、HLA分型與器官移植 107
二、HLA與疾病關聯 108
第六章 細胞因子 111
第*節 細胞因子的特性與分類 111
一、細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11
二、細胞因子的分類 112
第二節 細胞因子功能 115
一、主要由固有免疫細胞産生的細胞因子 115
二、主要與適應性免疫細胞相關的細胞因子 116
第三節 細胞因子受體 119
一、細胞因子受體的結構 119
二、細胞因子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121
第四節 趨化因子及其受體 122
一、趨化因子的結構、分類和功能 122
二、趨化因子受體 126
第七章 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29
第*節 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的結構 129
一、整閤性膜蛋白的分型 129
二、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的基本結構 129
第二節 白細胞分化抗原及其功能 131
一、主要的CD分子 131
二、CD分子的免疫功能 136
第三節 細胞黏附分子的種類、結構和功能 137
一、黏附分子的種類和結構 137
二、黏附分子錶達的調節 141
三、黏附分子的功能 142
四、可溶型黏附分子 145
第二部分 免疫應答第八章 固有免疫 149
第*節 誘導固有免疫應答的免疫原 149
一、病原體和PAMP 149
二、細胞損傷産物和DAMP 150
第二節 固有免疫應答的防禦屏障 151
第三節 現存抗菌因子及其介導的固有免疫應答 152
一、抗菌肽和抗菌蛋白 152
二、補體 154
三、血清遊離模式識彆受體 157
第四節 識彆模式分子的吞噬性受體及其介導的固有免疫應答 158
一、吞噬細胞 158
二、吞噬性模式識彆受體 159
三、胞吞和吞噬 160
四、吞噬相關的分子結構及吞噬細胞對病原體殺傷的氧依賴途徑 161
五、自噬和異噬 162
第五節 識彆模式分子的信號受體及其介導的固有免疫應答 164
一、膜結閤的模式識彆信號受體:Toll樣受體 164
二、胞質內模式識彆信號受體(1):NOD樣受體 166
三、胞質內模式識彆信號受體(2):RIG樣受體 169
四、胞質內模式識彆信號受體(3):胞質DNA感知蛋白 170
第六節 炎癥反應 170
一、炎癥介質 170
二、炎癥反應 171
第七節 訓練性免疫與固有免疫記憶 173
第九章 黏膜免疫與皮膚免疫 175
第*節 黏膜免疫係統與免疫應答 175
一、黏膜免疫係統的結構特點 175
二、黏膜免疫係統的應答特點 175
第二節 黏膜免疫中的固有免疫應答 177
一、組成腸相關淋巴組織的固有免疫細胞 177
二、腸道黏膜相關的固有免疫應答 178
三、IEL殺傷入侵病毒和修復損傷組織的功能 180
第三節 黏膜免疫中的適應性免疫應答 181
一、黏膜免疫係統器官化的淋巴組織 181
二、參與適應性黏膜免疫應答的免疫細胞 182
三、黏膜免疫中的抗體應答 184
四、黏膜免疫中T細胞介導的應答 185
第四節 黏膜免疫中的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 187
一、黏膜DC與免疫耐受 187
二、正常腸道的大量共生菌不引發有害的免疫反應 187
三、黏膜耐受的誘導 188
第五節 黏膜免疫與疾病 189
一、病原體感染與宿主免疫反應之間的消長決定瞭感染的結局 189
二、針對共生菌的免疫應答與腸道疾病 189
三、腸道中與免疫應答相關的一些臨床疾病 189
第六節 皮膚免疫 190
一、皮膚免疫係統的組成 190
二、皮膚免疫係統的固有免疫應答 190
三、皮膚免疫係統的T細胞應答 192
四、皮膚共生菌對皮膚免疫的調控 192
五、炎癥性皮膚疾病 192
第十章 T細胞對抗原的識彆 194
第*節 抗原提呈細胞 194
一、專職抗原提呈細胞 194
二、非專職抗原提呈細胞 196
第二節 參與抗原提呈的分子及T-APC相互作用 196
一、T-APC相互作用中的免疫分子 196
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免疫突觸 200
第三節 蛋白質抗原加工提呈的兩條主要途徑 202
一、蛋白質抗原加工提呈的MHCⅡ類分子途徑 202
二、蛋白質抗原加工提呈的MHCⅠ類分子途徑 204
三、抗原加工提呈的非典型途徑 206
第四節 MHC、抗原肽和TCR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208
一、抗原肽與MHC分子相互作用及其分子基礎 208
二、TCR-pMHC相互作用及其意義 210
第五節 非經典MHC Ⅰ類分子的抗原提呈 211
一、CD1分子的結構和抗原提呈功能 211
二、T細胞對CD1-脂類抗原的識彆 212
第十一章 T細胞激活 215
第*節 T細胞抗原識彆信號的轉導 215
一、T細胞信號轉導的原理和一些主要成分 215
二、信號的跨膜傳遞和轉導通路的啓動 216
三、抗原激活信號胞內轉導的主要途徑 218
四、T細胞信號轉導抑製劑 219
第二節 T細胞激活的其他信號 221
一、CD28共刺激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221
二、轉錄因子的活化和基因的錶達 222
三、細胞因子IL-2受體啓動的信號轉導在T細胞激活中的作用 224
第三節 T細胞功能性亞群的分化 225
一、CD4 T細胞亞群 225
二、CD4 T細胞亞群的可塑性 227
三、CD8細胞毒性T細胞 227
第四節 記憶性T細胞 228
一、記憶性T細胞的産生是一個由抗原啓動的程序化過程 228
二、記憶性T細胞的異質性及其亞群 229
三、記憶性T細胞長期維持的機製 230
第五節 超抗原對T細胞的激活 232
一、超抗原作用的特點及其對T細胞的激活 232
二、超抗原誘發的免疫病理學效應 233
第十二章 B細胞激活 234
第*節 B細胞對抗原的識彆 234
一、初始B細胞及其激活途徑 234
二、B細胞對抗原的捕獲與識彆 234
三、B細胞的抗原識彆結構 235
四、B細胞抗原識彆信號的轉導 236
第二節 T-B細胞相互作用與B細胞的激活 238
一、協助性T細胞的參與 239
二、T-B細胞的相互作用 239
第三節 B細胞的增殖分化與生發中心的形成 241
一、濾泡外B細胞竈 241
二、生發中心中B細胞的增殖和分化 241
第四節 生發中心反應 243
一、體細胞高頻突變與抗體的親和力成熟 243
二、抗體的類彆轉換 246
三、漿細胞和記憶性B細胞的分化 248
第五節 T細胞非依賴抗原對B細胞的活化 250
一、TI抗原的分類與主要特性 251
二、B細胞對TI抗原的應答 251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的效應機製 253
第*節 抗體的效應功能 253
一、IgG和IgM介導的效應 253
二、分泌型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253
三、IgE介導的效應機製 254
第二節 T細胞介導的效應功能 254
一、CTL對靶細胞的殺傷 254
二、遲發型超敏反應中Th1介導的效應機製 257
三、Th17細胞介導的炎癥效應機製 257
第三節 Fas相關的死亡信號轉導與凋亡 258
一、Fas分子啓動的死亡信號轉導 258
二、胱天蛋白酶的效應機製 261
三、Bcl-2及其傢族分子與細胞凋亡 261
四、細胞焦亡與壞死性凋亡 262
第四節 NK細胞、細胞因子和巨噬細胞的效應功能 264
一、NK細胞的效應機製 264
二、細胞因子和巨噬細胞的效應作用 265
第十四章 免疫調節 268
第*節 基因的轉錄激活與免疫調節 268
一、微小RNA的負嚮反饋作用 268
二、錶觀遺傳學參數參與的基因轉錄調節 268
第二節 免疫分子的轉錄後修飾與免疫調節 269
一、蛋白質磷酸化對信號轉導的調節 270
二、蛋白質泛素化對受體活性和信號分子的調節 272
第三節 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與免疫調節 274
一、調節 性淋巴細胞 274
二、淋巴細胞剋隆間的免疫調節 278
三、淋巴細胞剋隆容積消長的自我調節 281
第四節 整體和群體水平的調節 282
一、補體效應的調節 282
二、免疫內分泌神經係統的相互作用和調節 284
三、MHC多態性與*適免疫應答格局的群體調節 284
第三部分 免疫病理
第十五章 超敏反應 289
第*節 Ⅰ型超敏反應 289
一、機製 289
二、變應原 290
三、Th2細胞的活化 291
四、B細胞活化及IgE轉換 291
五、IgE與高親和力IgE受體 291
第二節 超敏反應中肥大細胞的作用 292
一、肥大細胞發育 292
二、肥大細胞活化的信號途徑 293
三、肥大細胞産生的兩類炎性(過敏)介質 293
第三節 調節 性T細胞和Th17細胞在過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295
一、兩類調節 性T細胞 295
二、調節 性T細胞與過敏性疾病 295
三、Th17細胞的分化和調節 295
四、Th17細胞與過敏性疾病 296
第四節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296
一、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特徵 296
二、全身性過敏反應 297
三、哮喘 298
四、速發型超敏反應與遺傳 299
第五節 Ⅱ型和Ⅲ型超敏反應 299
一、Ⅱ型超敏反應 299
二、Ⅲ型超敏反應 300
第六節 Ⅳ型超敏反應 301
一、T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 301
二、機製 302
三、Ⅳ型超敏反應疾病舉例 303
第十六章 抗感染免疫 304
第*節 概述 304
一、病原體的分類 304
二、抗感染免疫的類型 304
三、抗感染免疫的結局 305
第二節 抗感染固有免疫 305
一、抗感染固有免疫的主要組成 305
二、抗感染固有免疫的分子識彆 306
三、抗感染固有免疫的意義 308
第三節 抗感染適應性免疫 308
一、適應性抗感染免疫的誘生 308
二、抗感染體液免疫及其效應機製 308
三、抗感染細胞免疫應答及其效應機製 309
四、抗感染黏膜免疫應答及其機製 309
五、抗感染免疫的記憶反應 310
第四節 胞內病原體的抗感染免疫 310
一、抗胞內病毒感染免疫 310
二、抗胞內細菌感染免疫 313
第五節 胞外病原體的抗感染免疫 316
一、抗胞外細菌感染免疫 316
二、抗真菌感染免疫 317
三、抗寄生蟲感染免疫 317
第六節 病原體逃逸抗感染免疫的機製 318
一、病原體因素 318
二、宿主因素 321
三、病原體逃逸抗感染免疫的後果 321
第十七章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 323
第*節 免疫耐受 323
一、天然免疫耐受與獲得性免疫耐受 323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機製 323
第二節 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與分類 325
一、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325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類 326
第三節 自身抗體、自身反應性T細胞與自身免疫病 326
一、自身抗體與自身免疫病 326
二、自身反應性T細胞與自身免疫病 327
第四節 自身免疫病的相關因素 328
一、免疫學因素 328
二、內分泌因素和環境因素 331
三、遺傳因素 332
第五節 自身免疫應答導緻病理損傷的機製及常見自身免疫病 333
一、自身免疫應答造成病理損傷的機製 333
二、常見自身免疫病舉例 334
第六節 自身免疫病的治療 337
一、糖皮質激素 337
二、免疫抑製劑 337
三、免疫淨化 337
四、免疫生物製劑 337
第十八章 腫瘤免疫 339
第*節 腫瘤抗原 339
一、腫瘤特異性抗原 339
二、腫瘤相關抗原 341
第二節 抗腫瘤免疫的效應機製 342
一、體液免疫效應機製 342
二、細胞免疫效應機製 343
第三節 腫瘤的免疫監視及免疫逃逸 345
一、機體的免疫監視功能 345
二、腫瘤的免疫逃逸機製 345
第四節 腫瘤的免疫治療 351
一、腫瘤的主動免疫治療 351
二、腫瘤的被動免疫治療 353
三、腫瘤的基因治療 356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359
第*節 同種異體器官移植排斥的機製 359
一、引發同種異體移植排斥反應的抗原 359
二、T細胞識彆同種抗原的機製 360
三、移植排斥反應的效應機製 362
第二節 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 364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應 364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367
三、排斥反應的特殊情況 367
第三節 移植排斥反應防治原理 367
一、供者的選擇 368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預處理 368
三、抑製受者的免疫應答 368
四、移植後的免疫監測 369
第四節 誘導同種移植耐受的基本策略 369
一、基於建立嵌閤體誘導移植耐受 369
二、基於主動免疫誘導同種移植耐受 370
三、基於阻斷同種反應性T細胞應答誘導移植耐受 370
四、基於調控免疫細胞分化及功能狀態誘導移植耐受 371
五、過繼輸注免疫細胞誘導移植耐受 372
六、基於抑製炎癥反應誘導移植耐受 372
第五節 移植相關的免疫學問題 373
一、異種移植的實驗研究 373
二、母胎耐受 374
第二十章 免疫缺陷病 376
上篇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第*節 概述 376
第二節 聯閤免疫缺陷病 378
一、重癥聯閤免疫缺陷 378
二、X-連鎖高IgM血癥 380
第三節 抗體缺陷為主的免疫缺陷病 380
一、X-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癥 381
二、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癥 381
三、非X-連鎖高IgM血癥 382
第四節 已明確的免疫缺陷綜閤徵 382
一、濕疹血小闆減少伴免疫缺陷 382
二、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綜閤徵 383
三、高IgE綜閤徵 384
四、X連鎖隱性無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伴免疫缺陷 385
第五節 固有免疫缺陷 386
一、慢性肉芽腫病 386
二、孟德爾式易感分枝杆菌疾病 388
第六節 自身免疫性淋巴組織增生綜閤徵 389
第七節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療 389
下篇繼發性免疫缺陷病
第*節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390
一、艾滋病的流行 390
二、HIV的結構和分型 390
三、HIV-1基因組 391
第二節 HIV-1的感染和緻病 392
一、HIV對細胞的感染 392
二、HIV緻病機製 392
第三節 宿主抗HIV免疫應答 393
一、固有免疫 393
二、適應性免疫 394
第四節 HIV感染與艾滋病 395
一、HIV感染臨床癥狀 395
二、艾滋病的治療 396
三、HIV疫苗開發 396
索引 398

在綫試讀
免疫學原理
  引言
  免疫學概述
  論述免疫學在人類與傳染病鬥爭中産生,並以諾奬獲得者及其業績展示免疫學發展簡況。在此基礎上,列舉各章節不再提及的免疫係統組成和免疫學學科涉及的主要內容和覆蓋範疇,然後介紹免疫係統的四項功能:免疫識彆、免疫反應、免疫調節和免疫記憶,著重概念的論述和認知的更新。
  第*章 免疫學概述
  按傳統定義,免疫(immunity)指免除傳染病,免疫學(immunology)則是研究免疫係統結構和功能的學科。免疫學的興起、發展和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密切相關。
  第*節 傳染病的防治實踐與免疫學的興起
  曆史上,人類長期受各種傳染病的睏擾,其中的烈性傳染病,如黃熱病、鼠疫、霍亂、天花及流感等,以大麵積的迅速傳播和很高的病死率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例如,16~18世紀,每年因罹患天花而死亡的人數歐洲為50萬,亞洲為80萬。18世紀歐洲的一場天花大流行,造成瞭6000萬人罹難。
  韆百年來,可怕的瘟疫迫使人類與之做不倦的鬥爭。天花的防治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圖1-1)。200多年前,英國醫生Edward Jenner從牛痘中製備活疫苗用於防治天花獲得成功,1798年其以論文形式公之於世。此後全球推行牛痘接種,逐步控製瞭天花的流行。接種效果可以從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得到體現。當時歐洲正值天花流行,法國軍隊未種牛痘,23400人死於天花;但普魯士軍隊進行瞭預防接種,僅死亡278人。實施預防免疫的重要性由此可見。經過人類百餘年的努力,*後一例天花患者於1976年在索馬裏被治愈,其後幾年不再有新病例報告,世界衛生組織(WHO)遂於1980年正式宣布全世界消滅天花。
  圖1-1 天花的流行及其控製
  A. 天花患兒;B. 埃及法老 Ramses V木乃伊,麵部留有天花瘢痕,錶明人類罹患天花至少有3000年曆史;C. 全球性牛痘接種後,*後一名天花患者AM Maalin在索馬裏被治愈(1976年)
  這是運用免疫乾預手段控製烈性傳染病獲得成功的典範,是現代醫學的輝煌成就之一。應用疫苗防治天花,亦構成瞭真正意義上的“免疫”。免疫學由此而誕生。
  一、中國古代關於預防接種的實踐
  其實,早在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中國人采用“鼻苗法”預防天花已有確鑿的記載。當時的種痘師以天花痊愈者皮膚的痘痂製備乾粉,將乾粉用銀管吹入健康人鼻腔(旱苗法)(圖1-2),或將乾粉用水調和後塞入鼻孔(漿苗法),造成預防性輕度感染,達到免疫的效果。以下是清朝張海鵬《海藏癍論萃英》一書收入關於采用漿苗法做人痘接種(variolation)的描述:“下苗時選入鉢,用杵研細。加水再研,入和苗丹少許,以微有紅色為度,不可太多。再研極和。乾濕所得,大約苗新宜潤,苗久宜乾;天寒用溫水,天熱用涼水。隨取木棉絮一丸如豆大,泡透仍挹乾,先展鉢底苗漿,再收杵上苗漿……然後令孩子嚮明,左手拈起苗丸,塞入鼻孔,男左女右……”
  所用的“苗”來自天花患者的痘痂,帶有減毒的天花病毒;與之混閤的苗丹可能為硃砂。將這種沾有苗丹的“帶毒棉球”通過鼻腔黏膜直接對健康人實施預防接種,大概是人類烈性傳染病防治史上嘗試人工免疫的*早記錄。據考證,清帝順治(福臨)因罹患天花於24歲早逝,為使自身發生的悲劇在後代不緻重演,病重辭世前遴選皇三子康熙(玄燁)繼位,原因之一是康熙兩歲時曾感染天花而無恙。
  可見,無論是順治還是康熙,都深知人痘接種的重要性。以下是康熙繼位後在1689年臨朝時有關實施種痘的一段《庭訓格言》:“國初,人多畏種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四十九旗……,俱命種痘,凡所種者皆得善愈。嘗記,初種痘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韆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
  這種由國傢元首號令全國(四十九旗)種痘之舉,使得“韆萬人為之生”,在人類抗病史上大概不多見。其影響之大,很快使人痘接種不僅遍及中國,並傳人周邊國傢,直至歐美。據稱,1777年華盛頓就曾下令美國全軍將士實施人痘接種。
  圖1-2 中國古代的人痘接種和歐洲早期實施的牛痘接種
  A.中國古代種痘師采用旱苗法為一兒童做人痘接種;B.歐洲醫師早期直接從牛身上取得痘苗,實施現場牛痘接種
  然而,采用帶有天花病毒的痘痂直接進行免疫,效果和安全性並不穩定,“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凶者十隻八存”(張琰《種痘新書》1741年)。盡管我國明清時期有經驗的醫人采用優質人痘進行接種的成功率可高達97%,然而大規模應用難免會在一些個體中齣現嚴重反應。正因為這一點,天花的預防*終被更為安全的牛痘接種所取代,但這已是19世紀的事瞭。現認為,我國的人痘接種法推動瞭其後Jenner研製牛痘苗和Louice Pasteur研製炭疽減毒疫苗。據考證,Jenner在提齣牛痘接種之前就是一位人痘接種師,他本人因種過人痘而獲天花免疫力,深知人痘接種的意義和利弊。
  應該說,疫苗所包含的病原微生物類型的改變(如從人痘痘苗發展成為牛痘痘苗),或是對微生物做減毒處理,可提高接種效果和減低毒性,是極為重要的措施,但其本質屬於“工藝上”的改進,因為原理不變,都是基於引入緻病的病原微生物或相關的成分,使機體被緻敏而獲得特異性抗病能力。顯然,重要的是預防接種的思想及其後付諸的實踐,而*早提齣“以毒防毒”思想的可能是中國人,並首先在中國成功地大規模地實施預防接種。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傢Francois Voltare(1694~1778)在他著名《哲學通信》一書中曾論及人痘接種(此時牛痘尚未齣現):“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有此習慣(指種痘),這是被認為全世界*聰明、*講禮貌的一個民族作齣的偉大先例和榜樣。……倘若我們在法國曾施行種痘,也許會挽救韆韆萬萬人的生命。”
  Voltare去世後12年,Jenner提齣牛痘接種。有人認為免疫學起源於此,看來是不確切的。如果把有計劃地大規模預防接種和進行免疫乾預(並有確切的文字記載)作為免疫學産生的一個經驗性階段或標誌,則應當首推16世紀中國人施行的人痘接種(variolation)。
  二、免疫學——生命科學的前沿
  人痘和牛痘的發明及其在天花防治中的成功應用,推動瞭Pasteur研製炭疽減毒疫苗和狂犬病疫苗、Paul Ehrlich研製白喉疫苗、Emil von Behring研製白喉抗毒素、Calmette和Guerin研製卡介苗等,在人類與疾病鬥爭中開啓瞭新的篇章。其中,作為基礎研究,必然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搜尋,也激發瞭對疫苗抗病機製的研究,催生瞭免疫學。
  下麵將要提到,由於學科矛盾運動的特殊性,20世紀中期,免疫學開始從微生物學中獨立齣來,並迅速發展。現今,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的滲透,免疫學已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和現代醫學的支撐學科之一。錶1-1和插頁1(第2頁)列舉瞭因從事免疫學及相關學科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的科學傢。統計瞭一下,自20世紀70年代起,整個生命科學的獲奬項目中,免疫學占11項共19人。其比例之高,給人以深刻印象。這錶明在現代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中,免疫學居於前沿。
  錶1-1 20世紀70年代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的免疫學傢
  牛痘疫苗在1804年進入中國,而近代免疫學在中國的發展則始於20世紀40年代,和幾位前輩的努力密不可分,特彆是謝少文教授(1903~1995)和餘教授(1903~1988)(圖1-3)。在他們和其他老一輩免疫學傢的帶領下,我國免疫學事業已呈現興旺發達的局麵,教學和研究單位遍布全國,人纔輩齣,不斷以新的成就和姿態迎接新的挑戰。
  謝少文(1903~1995)
  分離鑒定多種病原體並製備疫苗;倡導和開展中醫中*的免疫學研究
  餘(1903~1988)
  研製霍亂、傷寒、噬菌體和麻疹活疫苗,開創我國風濕熱變態反應研究
  圖1-3 我國免疫學發展的兩位奠基人
  第二節 免疫係統與免疫學
  近代免疫學已超*瞭單純抗感染的範疇,錶現之一是將免疫一詞定義為對抗原性異物的識彆和清除。免疫學學科矛盾運動的主要形式亦被抽象為“分辨自身和非己”(self-nonself discrimination)(詳見後),免疫學成瞭一門機體識彆和清除非己成分的科學。
  一、免疫係統
  免疫係統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在本書中,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將在後麵做專章詳述,此處僅做概念性簡介,著重免疫器官(圖1-4)。
  圖1-4 免疫器官
  中樞免疫器官為胸腺和骨髓。外周免疫器官和組織主要由脾髒、淋巴結和黏膜免疫係統組成,後者包括呼吸道、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淋巴組織,以及扁桃體、小腸集閤淋巴結及闌尾等
  (一) 免疫器官
  1. 中樞免疫器官: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發生和分化的場所
  (1) 胸腺 位於心髒和大血管之上,為雙葉狀結構。各葉由小梁分隔成小葉,小葉皮質中未成熟胸腺細胞嚮髓質遷移,逐漸分化成熟為T細胞並形成梯度。人類和哺乳動物胸腺從青春期開始萎縮,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萎縮始於皮質,皮質消失後可保留髓質。而且,胸腺內T細胞的産生和發育持續終生。胸腺小葉結構參見第二章圖2-15B。
  (2) 骨髓 常規意義上,骨髓是造血乾細胞嚮各種血液細胞分化的造血器官。在人類和哺乳動物中,骨髓又是中樞免疫器官,為部分淋巴祖細胞嚮B細胞分化提供條件。B細胞的發育始於骨髓中鄰近骨闆的骨內膜,然後遷移至骨海綿腔中央,達靜脈竇狀隙。不僅如此,骨髓還具有外周淋巴器官的功能。這是因為,經抗原刺激過的B細胞在外周淋巴組織啓動二次應答後,記憶性B細胞和長壽漿細胞會進入骨髓,藉助血液循環,啓動全身性體液免疫應答。
  2. 外周免疫器官和組織:淋巴細胞等定居和發生免疫應答的場所 外周免疫器官(圖1-5)主要行使三項功能:從感染部位捕獲抗原;將抗原提交給淋巴細胞而啓動適應性免疫應答;在抗原清除後為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的生存和免疫記憶的維持提供必要的信號。
  圖1-5 外周免疫器官和組織
  A. 脾髒及其中的白髓放大圖(下方);B. 淋巴結;C. 腸道相關淋巴組織
  (1) 脾髒 由充滿血供的紅髓及富含淋巴細胞的白髓組成。白髓可分成T細胞聚集的動脈周圍淋巴鞘(PALS)即T細胞區和B細胞區。後者亦稱初級淋巴濾泡,抗原激發後成為次級淋巴濾泡,特點為中部齣現生發中心(germinal center,GC)。脾髒是T、B細胞的定居地,是初次應答産生抗體的主要場所。脾細胞中B細胞約占60%,其中的邊緣區B細胞屬固有類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主要産生IgM而參與對T細胞非依賴抗原的抗體應答。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