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振鹤主编牟发松,毋有江,魏俊杰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行政区划
  • 十六国
  • 北朝
  • 历史地理
  • 地方志
  • 断代史
  • 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9687
商品编码:19917460685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周振鹤 主编;牟发松,毋有江,魏俊杰 著 定  价:220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1日 页  数:1347 装  帧:精装 ISBN:9787309129687 十六国北朝诸政治实体兴衰示意图表
导论
上编 十六国行政区划
绪言
 淝水之战前(304—383)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与政区演变(上)
 汉赵
第二节 后赵(附段国、冉魏)
第三节 成汉(附谯蜀)
第二章 淝水之战前(304—383)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与政区演变(下)
 前凉
第二节 前燕
第三节 前秦
第三章 淝水之战后(383—439)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与政区演变(上)
 后燕(附西燕、翟魏)
第二节 南燕
第三节 北燕
第四章 淝水之战后(383—439)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与政区演变(中)
 后秦
第二节 西秦
第三节 夏(附仇池)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从社会政治进程与政区演变关系的角度切入,依据相关正史、别史、地理总志、文集、墓志、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十六国北朝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尽考证和系统重建。内容既包括诸政治实体州郡县的设置与变动历程,也包括领民酋长、护军、军镇、行台、总管等带有特殊政治意涵的政区置废情况,展示了这些特殊政区与州郡县制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周振鹤 主编;牟发松,毋有江,魏俊杰 著 周振鹤,1941年生,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
牟发松,男,1954年4月出身于湖北省江陵县。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读本科(翌年3月入学),1981年7月提前毕业,留校任助教。1982年3月至1988年1等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且动荡的时期——十六国至北朝(约公元304年至589年),聚焦于这一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这一百多年间,华夏大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分裂与整合,多个政权并立,民族融合与冲突交织,为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背景与行政区划的动荡 本书开篇即回顾了西晋末年的社会动荡,尤其是“永嘉之乱”如何导致中原地区的空前衰败,以及北方各民族政权的纷纷崛起,由此拉开了十六国大分裂的序幕。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汉魏晋行政区划体系遭受严重冲击,新的统治者在原有基础上,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和统治需求,不断调整和创设新的区划模式。 十六国时期的行政区划特色 十六国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其行政区划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书中将详细阐述: 政权的多元性与区划的并存性: 强调了当时存在多个并存政权,如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前燕、后燕、南凉、北凉、西凉、南燕、北燕、成汉、夏、胡夏、冉魏等,各自拥有独立的行政区划体系,相互之间犬牙交错,界限模糊。 继承与创新并存: 分析了各政权在继承汉魏晋以来的郡县制、州刺史制度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统治区域和民族构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例如,一些政权可能保留了原有的郡县设置,但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新的管辖区域;有的则引入了部落或部族式的管理单位。 民族因素的影响: 详细探讨了不同民族政权在设置行政区划时,如何考虑到本民族的聚居区、军事驻防需求以及与当地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关系。例如,鲜卑、羯、匈奴等民族建立的政权,其行政区划的设置往往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或者根据部落分布而设立。 “州”的地位变迁: 重点分析了“州”这一行政层级在十六国时期的复杂性。一些政权保留了州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但州域的范围与传统汉魏晋时期的州域已有很大不同。同时,州刺史的权力也因政权而异,有的权力很大,能够实际控制所辖区域,有的则仅仅是虚衔。 军事管辖与行政管辖的交织: 强调了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军事战略考量对行政区划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为了加强边防、巩固统治,一些政权会在边境地区设立特殊的军事行政单位,或者将原本的行政区划调整为更利于军事调动的模式。 “县”的设置与变动: 考察了各政权下县的设置原则,以及因人口迁移、战乱破坏、政权更迭等原因导致的县的增减、合并或拆分。 州郡县三级制的稳定性与脆弱性: 尽管整体环境动荡,但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在相当程度上得以延续,尽管其内部结构和隶属关系发生了诸多变化。本书将揭示这种延续性背后的原因,以及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表现出的脆弱性。 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整合与制度演进 随着北朝的建立,特别是北魏统一北方后,行政区划的整合成为重要趋势。本书将重点阐述: 北魏统一后的区划改革: 详细梳理北魏从建国到统一北方过程中,行政区划的演变。重点关注其在统一初期如何处理与原有政权区划的兼容问题,以及如何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北方统一统治的行政体系。 “道”、“镇”、“州”、“郡”、“县”的多级体系: 深入研究北魏建立的“道”、“镇”(或称“军镇”)、“州”、“郡”、“县”等多个层级的行政区划体系。分析“道”作为过渡性或临时性行政单位的出现,以及“镇”在军事统治和边疆管理中的特殊地位。 “三长制”的意义与影响: 重点解读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推行的“三长制”(邻长、里长、族长)。分析这一制度在基层行政管理、户籍统计、赋役征发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它对后世行政管理模式的深远影响。 民族同化政策下的区划调整: 探讨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对行政区划带来的影响。例如,对原有民族聚居区的区划调整,以及将部分北方游牧民族迁入内地,改变原有的地理空间分布。 东西魏分裂与北朝后期区划: 分析西魏和东魏分裂后,各自行政区划的特点及其延续性。探讨北齐、北周时期行政区划在继承北魏制度基础上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南北朝后期各政权在行政区划上的异同。 行政区划与都城设置的互动: 考察当时主要都城的设置如何影响其周边地区的行政区划,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又如何服务于都城的政治、经济与军事需要。 民族迁徙与区划变动: 论述北方各民族的频繁迁徙如何导致原有行政区划的失效,以及新的民族聚居区又如何催生新的行政管理模式。 行政区划的演变与历史意义 本书通过对十六国至北朝行政区划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以下历史意义: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 尽管这一时期分裂严重,但各政权的行政区划实践,特别是北朝时期的整合与制度创新,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多元行政模式的探索与融合: 展现了汉族传统行政制度与北方少数民族管理方式之间的互动、碰撞与融合,是中国行政管理制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与局限: 通过分析各政权行政区划的设置与执行效率,可以管窥其统治能力、资源调动能力以及在动荡年代维持国家运转的努力与局限。 社会经济与人口变迁的载体: 行政区划的变化往往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民族融合等宏观历史进程的缩影。本书将力求通过区划的变化,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书的研究方法严谨,充分借鉴了考古发现、史书文献、碑刻铭文等多种史料,并结合地理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力求还原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全貌。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行政史、政治制度史的专业著作,也为理解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变革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历史视野的宏大与细节描写的精准相结合。作者并没有被零散的史料所困扰,而是能够将其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无论是对于十六国时期政权的兴衰更替,还是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作者都能够从行政区划这一独特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历史图景。书中对于一些曾经辉煌但如今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名和行政建置的细致考证,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变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对话,他不仅讲述历史的宏大叙事,更能让你触摸到历史最细微的脉搏。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在这方面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视角。作者在论述行政区划时,常常会提及该区域的经济特点、人口分布以及重要城市的发展状况。我注意到,行政区划的划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城市的兴衰。例如,为了便于管理和征收赋税,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或资源富集地区往往会被划入特定的行政单位,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书中对于一些小型行政单位的设立,其背后的经济考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都展现了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互动。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对历史研究涉猎不深,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清晰的叙述逻辑,让“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这个略显学术性的书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勾勒出一幅宏伟而又细致的历史画卷。首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历史地理概念的精确把握,他不仅仅是罗列地名和建置沿革,而是将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发展以及政治格局如何相互影响、层层递进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在描述十六国时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各政权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地理依托,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的政权,是如何利用中原地区的肥沃土地和相对发达的农业基础来巩固统治的,以及这些政权在地理位置上的相邻关系如何导致了频繁的冲突与融合。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那个时代“分裂”的表象之下,其实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在我看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制度演变和政治智慧的教科书。作者在分析十六国和北朝的行政区划时,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进行调整。例如,作者会分析不同政权在面对相似的挑战时,所采取的不同行政管理方式,以及这些方式的优劣之处。在论述北朝统一过程中的行政整合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各政权是如何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新的政治局面。这种对制度变迁背后逻辑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化有了更宏观的理解,也看到了古人在政治实践中的智慧与局限。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在描绘行政区划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以及权力结构的演变。作者在介绍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时,也常常会提及担任这些职位的官员的出身、门阀背景以及权力范围,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行政区划的划分并非是冰冷的地理概念,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力量紧密相连。例如,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如何影响着地方官吏的任免,以及他们如何在某些区域形成自己的权力中心,这些都与当时的行政区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权力运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艺术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并非简单地罗列地名和官职,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在行政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采取的应对策略。作者在处理民族融合、区域治理以及权力制衡等问题时,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独特的见解。例如,在论述北朝时期如何处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关系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在行政区划上如何进行融合与区分,以及如何通过官职设置来平衡不同族群的利益。这种对复杂社会问题的细致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军事史有一定关注的读者,这本书在行政区划与军事战略之间的联系上,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将行政区划视为静态的地理划分,而是将其与当时的军事防御、后勤保障以及军事扩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论述十六国时期,作者分析了不同政权是如何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战略需求,在边境地区设置屯田、修建城池、建立军事据点,这些都是行政区划划分的直接体现。例如,北方诸国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会在边境地带设立一系列的军事行政区,这些区域的划分和设置,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而到了北朝时期,随着统一战争的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是与军事战略高度契合,例如军队的驻扎、粮草的输送,都需要依托于当时合理的行政体系。

评分

对于历史地图爱好者来说,《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无疑是一份宝藏。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供大量的地图,但作者细致的文字描述,使得我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地图轮廓。我常常在阅读作者对于某一区域行政建置的描述时,自己会尝试着在脑海中勾勒出该区域的边界、重要的城池以及交通干线。作者对于不同行政单位的隶属关系、管辖范围的清晰界定,以及对政权更迭后行政区划的调整的详细说明,都为我提供了绘制历史地图的绝佳素材。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曾经存在但现在已消失的行政区划时,作者的描述更是具有指导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民族大迁徙和文化交融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细节。《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在处理这一历史进程时,展现了其独特的视角。作者并非将民族迁徙简单地视为人口流动,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何重塑了当时的行政区划,以及新的行政建置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民族的融合与分化。例如,作者在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详细阐述了其将都城迁往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的调整,这不仅是简单的政治动作,更是为了将北方各民族真正整合进一个统一的政治文化体系。书中对于各种官职的设置、基层行政单位的划分,以及不同民族在行政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感受着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梳理和考证工作量之大,足以令我感到敬佩。《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绝非一本空泛之作,作者在每一处的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我注意到书中经常引用各种史籍、碑刻、墓志以及考古发现,并且能够对这些零散的史料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整合,从而构建出条理清晰的行政区划演变脉络。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史料记载模糊或相互矛盾的区域时,作者能够旁征博引,提出自己的合理推断,并给出详实的理由。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倍感信任,也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否进行如此精细的文献梳理和考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