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从社会政治进程与政区演变关系的角度切入,依据相关正史、别史、地理总志、文集、墓志、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十六国北朝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尽考证和系统重建。内容既包括诸政治实体州郡县的设置与变动历程,也包括领民酋长、护军、军镇、行台、总管等带有特殊政治意涵的政区置废情况,展示了这些特殊政区与州郡县制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周振鹤 主编;牟发松,毋有江,魏俊杰 著 周振鹤,1941年生,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在我看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历史视野的宏大与细节描写的精准相结合。作者并没有被零散的史料所困扰,而是能够将其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无论是对于十六国时期政权的兴衰更替,还是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作者都能够从行政区划这一独特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历史图景。书中对于一些曾经辉煌但如今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名和行政建置的细致考证,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变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对话,他不仅讲述历史的宏大叙事,更能让你触摸到历史最细微的脉搏。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在这方面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视角。作者在论述行政区划时,常常会提及该区域的经济特点、人口分布以及重要城市的发展状况。我注意到,行政区划的划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城市的兴衰。例如,为了便于管理和征收赋税,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或资源富集地区往往会被划入特定的行政单位,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书中对于一些小型行政单位的设立,其背后的经济考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都展现了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互动。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对历史研究涉猎不深,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清晰的叙述逻辑,让“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这个略显学术性的书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勾勒出一幅宏伟而又细致的历史画卷。首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历史地理概念的精确把握,他不仅仅是罗列地名和建置沿革,而是将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发展以及政治格局如何相互影响、层层递进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在描述十六国时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各政权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地理依托,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的政权,是如何利用中原地区的肥沃土地和相对发达的农业基础来巩固统治的,以及这些政权在地理位置上的相邻关系如何导致了频繁的冲突与融合。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那个时代“分裂”的表象之下,其实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在我看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制度演变和政治智慧的教科书。作者在分析十六国和北朝的行政区划时,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进行调整。例如,作者会分析不同政权在面对相似的挑战时,所采取的不同行政管理方式,以及这些方式的优劣之处。在论述北朝统一过程中的行政整合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各政权是如何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新的政治局面。这种对制度变迁背后逻辑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化有了更宏观的理解,也看到了古人在政治实践中的智慧与局限。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在描绘行政区划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以及权力结构的演变。作者在介绍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时,也常常会提及担任这些职位的官员的出身、门阀背景以及权力范围,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行政区划的划分并非是冰冷的地理概念,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力量紧密相连。例如,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如何影响着地方官吏的任免,以及他们如何在某些区域形成自己的权力中心,这些都与当时的行政区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权力运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艺术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并非简单地罗列地名和官职,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在行政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采取的应对策略。作者在处理民族融合、区域治理以及权力制衡等问题时,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独特的见解。例如,在论述北朝时期如何处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关系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在行政区划上如何进行融合与区分,以及如何通过官职设置来平衡不同族群的利益。这种对复杂社会问题的细致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军事史有一定关注的读者,这本书在行政区划与军事战略之间的联系上,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将行政区划视为静态的地理划分,而是将其与当时的军事防御、后勤保障以及军事扩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论述十六国时期,作者分析了不同政权是如何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战略需求,在边境地区设置屯田、修建城池、建立军事据点,这些都是行政区划划分的直接体现。例如,北方诸国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会在边境地带设立一系列的军事行政区,这些区域的划分和设置,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而到了北朝时期,随着统一战争的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是与军事战略高度契合,例如军队的驻扎、粮草的输送,都需要依托于当时合理的行政体系。
评分对于历史地图爱好者来说,《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无疑是一份宝藏。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供大量的地图,但作者细致的文字描述,使得我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地图轮廓。我常常在阅读作者对于某一区域行政建置的描述时,自己会尝试着在脑海中勾勒出该区域的边界、重要的城池以及交通干线。作者对于不同行政单位的隶属关系、管辖范围的清晰界定,以及对政权更迭后行政区划的调整的详细说明,都为我提供了绘制历史地图的绝佳素材。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曾经存在但现在已消失的行政区划时,作者的描述更是具有指导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民族大迁徙和文化交融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细节。《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在处理这一历史进程时,展现了其独特的视角。作者并非将民族迁徙简单地视为人口流动,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何重塑了当时的行政区划,以及新的行政建置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民族的融合与分化。例如,作者在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详细阐述了其将都城迁往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的调整,这不仅是简单的政治动作,更是为了将北方各民族真正整合进一个统一的政治文化体系。书中对于各种官职的设置、基层行政单位的划分,以及不同民族在行政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感受着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评分这本书的文献梳理和考证工作量之大,足以令我感到敬佩。《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绝非一本空泛之作,作者在每一处的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我注意到书中经常引用各种史籍、碑刻、墓志以及考古发现,并且能够对这些零散的史料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整合,从而构建出条理清晰的行政区划演变脉络。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史料记载模糊或相互矛盾的区域时,作者能够旁征博引,提出自己的合理推断,并给出详实的理由。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倍感信任,也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否进行如此精细的文献梳理和考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