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吾国与吾民 港台原版 林語堂經典選讀 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 天地圖書 中國文學

【中商原版】吾国与吾民 港台原版 林語堂經典選讀 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 天地圖書 中國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語堂 著
图书标签:
  • 林語堂
  • 吾国与吾民
  • 港台原版
  • 中国文学
  • 经典选读
  • 文化随笔
  • 散文集
  • 天地圖書
  • 中商原版
  • 台湾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ISBN:9789882115170
商品编码:19993056134

具体描述


《林語堂經典選讀--吾國與吾民》


作者:林語堂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ISBN:9789882115170

分類:文學 > 中國文學 > 中國各體文學

出版日期:2006-01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335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平裝


内容简介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著于1934年春夏秋三季,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轰动,为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大唐风云录:盛世的构建与瓦解》 作者:李牧之 出版社:翰墨轩文化 第一章:长安初曙——贞观之治的奠基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唐帝国从隋末乱局中崛起,至“贞观之治”达到初步鼎盛的全过程。我们不仅仅描绘了李世民如何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更着重探讨了其在位期间,如何吸取隋亡的教训,构建了一个高效且相对开明的政治体制。 开篇聚焦于唐初的社会矛盾与治理方略。隋朝留下的严苛徭役和土地兼并问题,是唐初稳定民生的首要挑战。李牧之详细阐述了秦王府幕僚集团,特别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智谋如何被系统地转化为治国方针。书中引入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和地方志记载,力图还原那个时代士人阶层对“仁政”的渴望与实践。 1.1 均田制与租庸调的微妙平衡: 剖析了唐初赋税制度设计的初衷与执行中的地域差异。不同于以往将此制度视为铁板一块的叙述,本书指出,在关中与河北等地的具体落实中,存在着因地制宜的灵活调整,这正是早期税制能够维系人口增长的关键。 1.2 军事革新与边疆策略: 唐初的军事威慑是其稳定内部环境的外部支撑。重点分析了李靖在东突厥战争中采用的“避实击虚,长途奔袭”的战术思想,并探讨了对北方各部落采取的“羁縻”政策的深层内涵——即通过政治联姻和分化瓦解,而非单纯的武力征服来维持边疆和平。这种策略的成功,为唐朝长期的“天可汗”地位奠定了基础。 1.3 制度的温度:谏议制度的成熟: 《大唐风云录》特别关注了谏官制度的运作。通过对魏征与唐太宗君臣对话的细致梳理,展现了唐初统治者对批评声音的某种程度的容忍与接纳,这在古代专制王朝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这种“士”与“君”的良性互动,是贞观盛世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第二章:开元盛世的辉煌与暗流涌动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笔触转向唐朝的巅峰时期——开元盛世。作者认为,玄宗李隆基的统治初期,是集前代之大成的体现,将国家治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1 制度的集大成者——姚崇与宋璟的政治遗产: 详细介绍了两位宰相如何通过整顿吏治、清理积弊,为盛世的繁荣打下坚实基础。书中特别对比了他们在经济政策上的异同,展现了唐代高级政治家面对复杂局面时,思想光谱的广阔性。例如,宋璟对地方豪强势力的遏制,与姚崇在鼓励商业活动方面的相对宽松政策,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2.2 文化的“胡化”与包容性: 盛唐的魅力不仅在于兵强马壮,更在于其文化上的海纳百川。本章探讨了西域文化,特别是音乐、舞蹈、服饰如何被长安精英阶层所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从霓裳羽衣曲的兴起到胡琴在民间乐坊的流行,无不体现了唐帝国作为世界中心的自信与开放。 2.3 盛世之下的隐忧:土地兼并的抬头: 尽管表面繁华,但作者敏锐地指出了盛世的结构性弱点。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边疆的长期用兵,均田制开始面临瓦解的压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佃农,这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社会基础。书中引入了当时的户籍数据与赋税征收的变化趋势进行交叉印证,论证了“盛极而衰”并非偶然,而是内部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 第三章:天宝遗祸——藩镇的兴起与中央集权的削弱 第三章聚焦于唐玄宗统治的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关键十年。这是对盛唐由盛转衰的决定性分析。 3.1 军事重心的转移与节度使制度的异化: 盛唐为应对北方压力,将精锐部队大量部署于边疆,并授予地方军事长官——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的权力。本书详述了玄宗后期,由于对文官的过度猜忌和对边疆战事的依赖,导致地方军事权力失控的过程。杨国忠的专权与边将的跋扈,构成了中央权力真空的两极。 3.2 边患的转化:安禄山的角色分析: 安禄山并非简单的“胡人反贼”,作者尝试从其作为三镇节度使的特殊地位和其与宫廷内部的复杂关系入手,还原其起兵的政治动机与战略准备。安禄山对唐朝制度的了解,使其能精准打击中央集权的薄弱环节。 3.3 逃亡与崩塌:从马嵬坡到肃宗回銮: 详细描绘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的迅速瓦解和帝室的仓皇出逃。马嵬坡兵变的描写,着重于其背后反映的中央禁军与文武百官对杨贵妃集团的集体清算,而非简单的士兵哗变。 第四章:中晚唐的挣扎与新生 本书的收尾部分探讨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如何在“半壁江山”的残局中艰难维持。 4.1 藩镇割据的固化: 战后,中央无力收回授予地方的军权,藩镇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本书分析了不同藩镇的治理模式,例如河北三镇的军事化统治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这塑造了中晚唐“南富北贫”的经济格局。 4.2 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简述了中晚唐政治的两个核心特征:宦官集团对军权和皇权的控制,以及以牛李党争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内耗。这种双重挤压,使得唐朝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 结语:历史的镜鉴 《大唐风云录》最终总结道,唐朝的兴衰,是制度创新、文化包容与结构性矛盾累积共同作用的结果。盛世的成功在于其制度的弹性与开放性,而衰亡的根源则在于对制度性危机的忽视,以及对权力过度集中的制约机制的瓦解。这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脸谱化的历史解读,供今人反思治国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总觉得“国民性”这类话题容易落入俗套,充斥着一些陈词滥调。但《吾国与吾民》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林语堂先生的笔法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能用最幽默、最生动的方式,道出最深刻的道理。他分析中国人为何“不诚实”,不是一味地指责,而是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解读,最终指向了某种“生存策略”。这种“解释性”的写作,比简单的“批判”更有力量,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我被他笔下那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所打动,例如中国人对“面子”的看重,对“关系”的依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构成了中国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他没有把这些东西妖魔化,而是以一种理解的态度,去呈现其存在的合理性。读这本书,我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看到了自己身上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也看到了整个民族共同的印记。这种自我认知,是成长的重要一步。而且,林语堂先生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即使是严肃的话题,也能写得妙趣横生,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评分

读罢《吾国与吾民》,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被各种信息轰炸而略显疲惫的心灵。他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姿态,审视着自己的民族,不带偏见,不带说教,只是娓娓道来。他描绘的中国人,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真实。那种“君子之道”,那种“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林语堂先生却从中发掘出了其独特的价值。他看到了中国人在追求“不惹人注目”中的智慧,看到了中国人“息事宁人”背后的处世哲学。这些观点,或许会颠覆一些人对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道理。我尤其欣赏他对“幽默”的推崇,认为这是中国人能够生存至今的重要品质。这种将严肃话题轻松化、幽默化的能力,也正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在笑声中反思,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会的经典之作。

评分

初次捧读《吾国与吾民》,便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视角所震撼。林语堂先生以一种旁观者清的姿态,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剖析。他的文字,如同陈年的佳酿,入口醇厚,回味悠长。他并不回避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弊端”,但更侧重于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智慧与韧性。他笔下的中国人,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个体。那种“宁拙勿巧”、“未雨绸缪”的生活哲学,那种面对逆境时的乐观与达观,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我尤其欣赏他对“含蓄”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种东方智慧的体现,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这种对文化特质的深刻理解,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典故和生活逸事,更是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性,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观点。整本书读下来,仿佛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探寻,一次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追溯。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个意外的惊喜。我原本只是想找一些轻松有趣的读物,没想到翻开了《吾国与吾民》,竟然被林语堂先生的洞见和幽默深深吸引。他笔下的中国,不是刻板印象中的古老与沉重,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智慧与人性的光辉。读他的文字,仿佛能听到古老茶馆里的评书声,闻到老街巷里弥漫的烟火气。他用一种近乎闲适的笔调,解剖着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批判,更有温情。那种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带着一种独特的民族自嘲,却又饱含着深沉的爱。我特别喜欢他描述的那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细节,琐碎而真实,却折射出大大的道理。比如,他对中国人“慢”的解读,不是简单的效率低下,而是一种对生活节奏的把握,一种从容与淡定的体现。这种反差,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有魅力,典雅而不失通俗,幽默中带着哲理,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一段时,停下来,静静地思考,仿佛与林语堂先生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他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审视了我们这个民族,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这片土地上蕴含的独特文化。

评分

《吾国与吾民》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中国”的书。我之前对我们民族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于课本和新闻,总觉得有些片面和刻板。而林语堂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他谈论中国人的“好逸恶劳”,却又肯定了中国人内在的“韧性”和“生命力”。他描写中国人的“迷信”,却又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他就像一位温和的解剖师,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糟粕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但他的解剖刀下,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与包容。我特别喜欢他用比喻和类比来阐释观点的方式,比如将中国人比作“橡皮”,能够随意弯曲,却又不易折断。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吾国”,更是关于“吾民”,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那些优点与缺点,那些闪光点与不足。它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自己的文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