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齊家安天下

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齊家安天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君祖(Liu Jun Zu) 著
图书标签:
  • 四书
  • 五经
  • 孔子
  • 儒家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修身
  • 齐家
  • 安天下
  • 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ISBN:9789571353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1639
包装:平裝
丛书名: LEARN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1-03-20
页数:24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齊家安天下》
讓你 知行合一 仁和謙讓 人際互動更圓融
以德服人 與人同好惡 管理可以很藝術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到底談什麼?
孔子的思想有多前衛?為何被譽為至聖先師?
史上第一本「易」解四書,
劉君祖老師以易經為鑰,帶我們步步深入,
從四書的微言大義中,我們看到民主,接近真理,並從中領略聖賢的偉大智慧。
劉君祖老師的四書新解:
◎孔子反對特權,主張施行王道政治。天子可貶逐,諸侯當退位,2500年前,這是非常進步的的革命思想。
◎孔子反對官位世襲。所謂「學而優則仕」,意思是要先學習禮樂才能做官。又說:「繪事後素。」仁德如同美女,禮節就像脂粉,天生麗質還要再施以脂粉才會相得益彰。
◎「游於藝」並不是指從事藝術活動。能將錯綜複雜、風波險惡的人際關係,調理圓融,分寸拿捏恰到好處,才是真正的「游於藝」。
◎賢賢易色之「易」,朱熹解釋成替換,以尊重賢人之心替代好色心,迂腐高調實在不通。「易」應解釋成輕視,男子擇偶應看重賢德,輕視美色。
四書思想博大精深,其根柢在於五經,五經須通,才能真正瞭解四書所言為何;五經有其嚴密的理論體系,四書則因機觸發,講的往往是千錘百鍊後的結論。
劉君祖老師以易學為骨幹,將四書五經貫穿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並旁通佛、道思想,為欲瞭解四書的現代人提供一個直通儒家心鑰的不二法門。
◎聯合推薦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龔鵬程
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
北京大學國發所教授/巫和楙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
中華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張良維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
臺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樓中亮

作者简介

劉君祖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灣台中,祖籍湖南寧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精研儒家學說,尤其深修易經,將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解讀,授課講學,學生遍及政商及民間,現任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著作:《憂患之書》、《時習易》、《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與現代生活》(三卷)、《易經與生涯規劃》(三卷)、《易經與終極關懷》(三卷),以及有聲書:《復見天地之心》、《易經的決策智慧》、《易經的感情世界》、《易經的教育思想》等。

精彩书评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 龔鵬程 專文推薦
臺灣大學校長 李嗣涔、北京大學國發所教授 巫和楙、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中華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張良維、富邦金控董事長 蔡明忠、臺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 樓中亮 好評推薦!

目录

專文推薦--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自序--朋友講習
第一篇:世界大同的理想
超前二千五百年的革命思想
全民平等,打倒特權,天子只是公僕
易經揭示全民共治理念
不為王室和諸候效力
入世與隱世的抉擇
體察天地之道,落實人間修行
國有道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則退隱
真實面對自己,無愧於心
每個人各自職位上盡心力做到最好,就是至善
領導人的言行,影響社會風氣的好壞
與民同好惡,才能得民心
得民心,就能得天下
霸功之後,必須行王道以德服人
政治智慧與才幹,必須與時勢配合
小國的自處之道
小國行仁政以心服人,仍可能享有天下
在上位者的言行,必然引起在下者效法
大國之間的小國,別選邊靠
上下都不遵守規矩法度,國家很快會滅亡
詩書禮樂,管理眾人之事必備
循循善誘與自悟自得
音樂反映出治世、亂世
詩經反映社會現象及民生疾苦
讀經貴在貫通,發揮運用
孔子引詩經抒情
論語大量引詩書
第二篇:聖賢的知行之道
知行合一
說到就要做到
無法符合中庸之道,至少也要有進取之心
君子重大義,不執著於小誠小信
先知先覺,典型在夙昔
求仁得仁,無怨也
伯夷玉潔冰清,伊尹承擔大任,柳下惠與眾和合,孔子與時具進
豪傑自己就可興起為文王
仁心仁德
孟子捨我其誰的氣魄
孔子稱述先聖前賢,有教無類
第三篇:孔子學生教我們的事
顏回:克己復禮 子路:臨事不懼
一日行仁易,永恆行仁難
凡事三思,別衝動行事
子貢:自知知人 宰予:自我多言
子貢出謀策畫,澈底改變國際形勢
捍衛師道,不遺餘力
自我中心,言多必失
冉求:長袖善舞 子張:缺乏自省
在下者動逢迎、誘使在上者為惡,罪不可赦
六藝是待人接物最實際的生活技能
子張自命不凡,不見容於同儕
子游:大才小用 子夏:繼往開來
仁德是禮的根本
子張太過,子夏不及,皆不符中道
有若:以和為貴、曾參:重視孝道
以和為貴,社會和諧
領導者要懂得自省
功名利祿是空
閔子騫:沉靜慎言 仲弓:雍容大度 樊遲:器量狹小
為人雍容大度,才具人君之器
生活儉樸,自我約束
領導者要懂得舉用好人,教化壞人變好人
公冶長:直言招禍、南容:韜光養晦、原憲:知恥
治世做官,亂世遁隱裝傻自保
聖人不藏私
志同道合者,天下皆兄弟

精彩书摘

第一篇:世界大同的理想
超前二千五百年的革命思想
孔子反對特權,主張施行王道政治。
天子可貶逐,諸侯當退位,
在當時,這是非常進步的這就是遠超越當代的革命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中心。佛家思想雖然博大精深,畢竟淵源於印度,東漢以前真正代表本土文化的,還是儒、道兩家,而儒家更是主流中的主流。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當然有為儒家思想造勢的功勞,根本原因還是孔子本身思想的崇高深厚,贏得中國人的相信接受並加以奉行。歷代尊為至聖先師,數千年來,祭祀的香火不斷,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都罕見。
然而,孔子思想的真相究竟為何?大家尊孔尊的可是真孔?民初以來「打倒孔家店」,而今,大陸當局在世界各處辦孔子學院,孔學的真正意涵是什麼?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過去習慣以四書,尤其是《論語》,做為研究孔子思想的門徑。不能說錯誤,但稍嫌簡略,也沒有探討到根本。
史稱孔子晚年整理六經:「刪詩書,訂禮樂,贊易,修春秋。」詩書禮樂都是既有的古典,孔子下了刪訂整理的工夫,借著取材的編纂修訂,傳達對古文化繼承的整體理念。
《易經》的傳承更悠久,孔子晚年喜歡易經,行住坐臥勤加研習,深有所得,更為《易經》作傳,以弘揚義理。現今所謂「十翼」的十篇易傳,豐富精采,對後世學易的人有莫大幫助,雖然不是全為孔子親作,也絕大部分是他的思想。
至於《春秋經》,則純是孔子發抒精妙的言論及恆久不變的常道,編寫體例上雖然像魯國歷史,事實上是就事談理,對人類文明未來的發展,有其寄望和規畫。由於思想超越當時的封建政制太遠,為了避當時君王的忌諱,採用比喻的象徵手法,這也是受了《易經》卦爻闡理的啟發和影響。透過易傳釋經,春秋大義與易理易象,幾乎融成一體,自古就將《春秋經》和《易經》視為經學雙璧,為中華文化思想最精奧的核心。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稱:「太史公曰: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顯。」《春秋經》記述事,從可見的人道推到天道,《易經》明理,根據隱微的天道闡發人道,二經貫通天人,相為表裡。想要知道孔學真相,必須通大易春秋,要真正搞懂四書,根柢還在《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經》五經。
孔子作《春秋經》,思想遠超越當時的封建思想,因而採用比喻的象徵手法,並透過易傳解釋《春秋經》。
《孟子》中有幾章談春秋,都很精微到位,非常重要。〈離婁篇〉記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周朝興盛時,為發掘民隱,知民養民,設有采詩之官,四處搜集各國民詩,使下情得以上達,作為施政參考。
東周之後,周政府衰敝,中央政令無法實施到各國諸侯,採集詩的官也被廢除,王道一天天衰敗,霸道爭相興起。《春秋經》繼《詩經》之後而作,記各國發生的事,其中寄寓王者褒貶的意思,做為人民喉舌。
晉國的史書名《乘》,乘車叫做「載」,史就是記載事實。

前言/序言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 龔鵬程 專文推薦
臺灣大學校長 李嗣涔、北京大學國發所教授 巫和楙、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中華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張良維、富邦金控董事長 蔡明忠、臺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 樓中亮 好評推薦!專文推薦
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 龔鵬程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自南宋以後,為家傳戶誦之書,凡讀書識字者莫不講習,故可說是我民族的人文基礎知識之書。一切對人生、事相、物理、世態之解悟,無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但說基礎,或許會產生疑義,由於它雖與《三字經》等蒙書一樣,人人自幼誦習之,可是它又不只是啟蒙基礎,因為一切人生之價值衡判與依歸,仍在四書,故它又是終極之書。《三字經》、《弟子規》、《治家格言》等無數勸善勵志作品,均由四書衍發引申而來,因此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本經典。許多人喻之為東方聖經,語雖傖俗,倒也符合史實。
然一泓甘泉,人人掬而飲之,中心暢悅雖同,感受體會卻各有冷暖之殊。四書的詮釋與解讀當然也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
我曾見一本,解《論語》說:《論語》以〈學而第一〉開篇,為什麼叫學而呢?因為我們學就是要學這個「而」。「而」又是什麼呢?而這個字上面一個一,下面一個穴,學就得掌握這個穴。這穴是什麼?就是玄關一竅!能打通玄關一竅,才能學究天人,《論語》要旨,端在於是。又曾見文革期間北大工農兵學員所編《論語》大批判,謂《論語》之學即學地主階級壓迫無產者之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則是遠方同道來共商如何鎮壓農民革命云云。美國詩人龐德亦曾譯述《論語》,但他解學而時習之,說是:「學習,時間白色的翅膀飛走了」。其他近日各種講四書的,或擬為心靈雞湯、或比附企業管理,也是奇談怪論,所在多有的。
因此,四書雖好,還有個怎麼讀、怎麼理解的問題。劉君祖這本書,書名叫《一次看懂四書》、其實就點出了讀書入門須正的道理。入門不正,好書歪讀,結果就堪憂了。
君祖是易學大師。在臺灣,李登輝先生當年欲學易,君祖還曾為其開講,士庶從其問易道、談休咎者,更是不計其數。實則君祖抱道而居,貞介自守,但欲講明正學於天下而已。近歲組易學會、著《易經的第一堂課》,均可見其用心。本書則是由論易延伸而來的同系列之作,重在引領讀者正確入門。
這門道是什麼呢?一是四書須整體參合著看,相為貫串,才不會以為孔孟言說都支離破碎,不成統緒。其實四書義理轉相灌注、互為發明,合而觀之,自見大體。其間偶有不合者,例如《孟子》相較於《論語》,用語或有過激之處,義理未極圓融,亦可參較而知,以見聖之氣象,而得中庸之行。
二是四書又須與五經結合起來看。五經乃四書之根柢,孔孟論事,輒引詩書;孔子晚年更要刪詩書、繫易、作春秋,故其思想實與五經密不可分。宋元以後,士子熟讀四書,卻漸疏於治經;清人力矯此弊,乃又執著文字,未遑推考大義,能結合五經以說四書者竟絕少。這是讀四書的歧途!君祖此書,於此特見精彩,勝義紛呈,頗多慧解。
三是須知四書是教人進德修業的君子之學,重點在於砥礪自己以成就為大人善人。大人善人當然也能開物成務、治國平天下,但最終是希望人人均成大人善人。人人都是大人善人了,天下還須要人來管來治嗎?《易經》曰:「群龍無首,吉。」《大學》曰:「自天子以至庶人,一皆修身以為本。」均涵此義。
由這幾個原則看,君祖所論,其實與宋明理學家及清人都有所不同,具公羊學的氣味。於五經中特重《易經》與《春秋經》,並以其義理貫串四書;論《春秋經》時指《左氏春秋》不是《春秋經》的傳;講據亂、昇平、大同三世;又強調《春秋經》大義在於「退天子、貶諸侯、譏世卿,而討大夫」,都有公羊學的鮮明特點。
不過,這或許也不盡可歸入古代公羊學的傳統,而是他呼應了現代民主政治的講法,欲人人皆得通經而致用。致用之道,則仍歸於修身養志、成己成人。這便是他與傳統公羊學不同之處。漢代公羊家主要在政治體制上做改革,清代公羊家亦然,漸且要改革社會體制,最終則出現康有為的公妻共產大同世界。君祖不如是之恢誕,平實坦蕩、易知易行,確實是能帶領人生走向聖域的一條坦途,故特掬誠推薦之。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针对您的图书《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齊家安天下》的图书简介,内容将着重描述该书的特点、目标读者、涵盖内容以及阅读价值,确保内容详实且不含任何AI痕迹。 《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齊家安天下》图书简介 一本面向现代读者的儒学入门与实践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传统经典往往被束之高阁,晦涩难懂的古文成为了许多人渴望亲近传统智慧的天然屏障。然而,孔子的思想——蕴含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中的智慧,恰恰是构建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乃至社会秩序的基石。 本书《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齊家安天下》,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考据之作,而是一本为现代都市人量身打造的“活的儒学教科书”。它以“知行合一,由内而外”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将两千多年前先贤的教诲,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可操作的人生指南。 一、破除壁垒:让经典“活”起来的阅读体验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情境化解读”与“现代化转译”。我们深知,面对汗牛充栋的注释和艰深的文言文,读者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编者团队在保持原著精髓不失真的前提下,采用了以下创新方式: 1. 白话精译与场景复原: 每一章、每一节的翻译,均力求精准传达原意,并辅以贴近现代生活的场景描述。例如,孔子谈“仁”,不再是抽象的道德口号,而是具体到职场中的沟通艺术、家庭中的情感联结。 2. 脉络梳理而非碎片堆砌: 四书看似独立,实则内在逻辑严密。《大学》的格物致知,《中庸》的执两用中,《论语》的修身齐家,《孟子》的性善与王道,它们是如何环环相扣,共同构建起儒家思想体系的?本书将清晰地勾勒出这一宏大框架,让读者不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 “微思考”导读机制: 在关键的段落之后,设置了“思考点”提示,引导读者立即将经典内容与自身经历进行对照,实现从阅读到内化的第一步跨越。 二、核心内容:从修身到治世的完整路径 本书的结构设计,完全遵循了儒家“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实践逻辑,真正体现了书名中“齐家安天下”的递进关系: 第一部分:《论语》—— 修己立身的起点 本部分聚焦于孔子的日常言行和核心教诲,深入探讨“仁、义、礼、智、信”的内涵。我们着重解析如何通过“克己复礼”来约束自我,如何培养君子的风范,以及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笃定与平和。内容涵盖待人接物、学习态度、交友之道等,是现代人情商与品格培养的绝佳范本。 第二部分:《大学》与《中庸》—— 认识自我与世界的钥匙 这两部被视为儒家“心法”的经典,是理解儒学深刻哲理的关键。 《大学》的“三纲领”与“八条目”:本书将详细拆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实践步骤。它不再是故纸堆中的口号,而是关于目标管理、自我反思和持续进步的行动纲领。如何“格物”以求真知?如何“致知”以明事理?一切答案都指向如何实现个人的卓越发展。 《中庸》的“中和之道”:深入探讨“中庸”的真正含义——并非和稀泥或不偏不倚,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适度应对。这为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把握决策的平衡点提供了超越性的智慧。 第三部分:《孟子》—— 实践理想与安顿社会 如果说前两部是内功心法,那么《孟子》则提供了将理想付诸实践的社会蓝图。本部分重点解读孟子的“性善论”及其“仁政”思想。 四端之辨与恻隐之心: 阐释“不忍人之心”如何外化为对弱者的关怀,以及如何将这种同情心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民贵君轻的政治智慧: 探讨孟子如何将道德诉求与政治实践相结合,为现代领导者提供了关于“以人为本”的深刻启示,理解如何真正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的“安天下”目标。 三、本书的价值与目标读者 目标读者: 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苦于无从下手的文化初学者。 身处管理岗位,希望提升领导艺术和团队凝聚力的管理者。 注重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提升的父母与职场人士。 对儒家思想有一定了解,寻求更系统化、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深度阅读者。 阅读价值: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达成三个层次的提升: 1. 个人层面(齐家): 建立稳固的道德罗盘,培养谦逊、自律、审慎的品格,有效处理家庭关系,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2. 组织层面(治企): 掌握儒家特有的“以德服人”的管理哲学,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提高决策的智慧与远见。 3. 社会层面(安天下): 领悟古代圣贤对社会治理的深刻洞察,理解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是如何从个体的道德实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阅读《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齊家安天下》,您将发现,孔子的智慧并非陈旧的教条,而是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永恒蓝图。它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如何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家,最终如何贡献于一个更和谐的世界。这是一次重拾文化自信,拥抱古典智慧,实现人生价值的绝佳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顿悟”感。我一直觉得,古代圣贤的教诲,总带有一层神秘的面纱,难以触及。《一次看懂四书:孔子教你齐家安天下》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平实、接地气的方式,揭开了这层面纱,让我看到了孔子思想的“人情味”和“现实意义”。它没有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大白话,甚至是用一些幽默的比喻,来阐释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例如,书中在解释“君子”的标准时,并没有将其描绘成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楷模,而是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成为一个“君子”的可能性,并非遥不可及。尤其是关于“克己复礼”的讨论,它并非一味地压抑人的本能,而是在强调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超越,去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与秩序。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齐家安天下”并非什么宏大叙事,它恰恰是从最基本的“修身”做起,从最亲近的“家”开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庭关系,思考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积极的期待。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四书》智慧的实践者。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解读《四书》的“安天下”层面,真是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以往我总觉得“治国平天下”离普通人太远,是帝王将相的宏图伟业。但《一次看懂四书:孔子教你齐家安天下》这本书,巧妙地将“天下”的概念,从宏观的政治格局,延伸到了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甚至是我们参与的每一个组织和群体。作者通过对《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的深入剖析,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安天下”,其根基在于民心,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安宁和幸福。书中用很多现代的例子,比如企业管理、社区建设、甚至是网络舆论的形成,来类比古代的“国”,说明了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天下”,都离不开“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原则。它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个体端正,才能影响家庭,进而影响社会。尤其是关于“正己化人”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到,我们自身的力量虽然渺小,但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一份力量。这本书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成了我们能够理解和运用的“工具”,让我觉得“安天下”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从我们自身做起的现实课题。

评分

这本《一次看懂四书:孔子教你齐家安天下》真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既好奇又有些畏难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总觉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经典离我们太遥远,晦涩难懂,即便翻开,也常常是囫囵吞枣,抓不住精髓。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作者没有直接堆砌古文,而是用极其贴近现代生活的语言,将孔子和孟子的智慧娓娓道来。读起来一点都没有“啃书”的生涩感,反而像是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促膝长谈,他将那些深奥的道理,化作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国理政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尤其是关于“齐家”的部分,书中结合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解释了家庭和谐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那种讲大道理的书,而是真正教你“怎么做”的书,从如何孝顺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到如何与家人建立良性的沟通,都给出了非常具体且富有启发的指导。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修身”的论述,那些关于克己复礼、慎独等概念,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标杆,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点滴去践行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它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智慧。

评分

第一次读《四书》,感觉就像是在一座宏伟的图书馆里迷失,内容庞杂,脉络不清。《一次看懂四书:孔子教你齐家安天下》这本书,则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清晰地梳理了这座图书馆的结构和精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经文,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严谨的框架,将“齐家”和“安天下”这两个核心目标,与《四书》中的各个部分巧妙地联系起来。我惊喜地发现,孔子和孟子的许多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例如,书中在讲解“仁”和“义”时,会回溯到《论语》中的具体论述,然后又联系到《孟子》中关于民本思想的阐发,最终落脚到如何运用这些原则来处理家庭关系和处理社会事务。这种纵横交错的解读方式,让我能够触类旁通,对《四书》的理解不再是片段式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学以致用”的强调,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理解书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它提供的许多思考题和实践建议,都非常有操作性,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互动性和成就感。这本书让我明白,《四书》并非古老的教条,而是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大学》和《中庸》中那些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提法感到困惑,觉得它们似乎更偏向哲学思辨,与日常生活有距离。《一次看懂四书:孔子教你齐家安天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这些概念的深度,而是用一种极其清晰、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它们一步步拆解开来,让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书中对于“格物致知”的解读,让我认识到,所谓“格物”,并非仅仅是研究事物的表面现象,更是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致知”,则是通过这种探究,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认知。这与我们现在追求的科学探究精神,竟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诚意正心”则被阐释为一种内在的自我要求,强调内心的真诚和动机的纯正,这对于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慎独”的重要性,告诫我们在无人监督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也认识到了自我约束的巨大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四书》作为一本“人生指南”的独特价值,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和哲学,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有意义地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