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傲慢与偏见(英汉对照)
:39.80元
作者:(英)奥斯汀 著,唐译 编译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
出版日期:2011-10-1
ISBN:9787546358390
字数:450000
页码:4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作者介绍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作家,也是英国四大经典女小说家中的个,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文豪”,“女性中完美的艺术家”,英国本土受欢迎的作家。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20岁左右开始文学创作,21岁时就写成了她的部小说《初的印象》,虽未出版,但已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和强烈的创作冲动。在短短的42年的生命轨迹中,先后创作了六部小说,即《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其作品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当时风行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内容提要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对人们恋爱和婚姻的影响。小说情节富有喜剧性,语言机智豳默,是奥斯汀小说中受欢迎的一部,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说实话,初读时我可能更容易被那些浪漫的场景和机锋暗藏的对话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关注到那些更微妙的社会层次对比。比如宾利先生的随和与达西先生的疏离,这不仅仅是性格差异,更折射出财富和教养在人际互动中投下的不同阴影。还有那些配角们,如那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柯林斯先生,他的谄媚和迂腐简直是社会病态的一个缩影,作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个不学无术却又自视甚高的小人物形象,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感到一丝悲哀。又如威克姆,他的英俊外表下隐藏的欺骗和玩世不恭,揭示了“外貌”与“本质”的巨大鸿沟。正是这些鲜活而又充满讽刺意味的群像,共同构筑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社会舞台。阅读这些人物的交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雅的智力游戏,你得时刻警惕着谁的言辞背后隐藏着真正的目的,谁的面具又将因何而破碎。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精准拿捏,使得这部作品即便在两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部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是早期的英文叙事,但其句式结构和词汇运用充满了古典的韵律美感。那种优雅的散文风格,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便是面对翻译成中文的版本,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精致感也丝毫未减。作者擅长使用反语和讽刺的口吻来评论人物的愚蠢或社会的虚伪,这些精妙的表达往往需要读者稍作停顿,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的深层含义。例如,开篇那句著名的陈述,一语道破了当时社会对单身女性的普遍焦虑。这种文学技巧的运用,让严肃的主题被包裹在轻松幽默的外衣之下,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对于学习英文的读者来说,能够对照着原文来体会这种语言的精妙之处,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仅仅是学习词汇和语法的范本,更是理解经典英式幽默和古典叙事逻辑的绝佳教材。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常读常新的文学经典。它成功地将个人情感的纠葛融入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中,使得爱情故事摆脱了纯粹的浪漫化倾向,带有了深刻的社会批判色彩。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战胜了阶级的偏见、财富的诱惑以及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理解需要勇气、谦逊和不断的反思。阅读它,不仅是沉浸在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中,更是一次对自我价值观和判断力的深度审视。这部作品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初读时也许只看到爱情的甜蜜,再读时会发现社会百态的辛辣,深入后更能体悟到人性成长的艰难与可贵。它真正做到了“文学永恒”,至今依然能引发我们对真诚、正直和幸福的思考,绝对是任何热爱文学的人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册。
评分这部经典名著的魅力真是难以言喻,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光彩。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社会风貌的镜子。作者以其细腻入微的观察力,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些关于财富、地位、门第的考量,在看似轻松愉快的舞会和社交场合下暗流涌动,让人不禁深思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情感是如何被社会结构所塑造和制约的。尤其是女性角色的生存状态,她们对婚姻的依赖与渴望,那种既要保持体面又要追求真爱的矛盾心理,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尖锐的讽刺,又不乏温情的描绘,这种平衡感使得作品历久弥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一次合上书页,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贝内特家的五个女儿,特别是伊丽莎白那独立而敏锐的灵魂,让人在为她最终的幸福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她所经历的那些误解与磨砺而感到心痛。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它探讨的人性中的“傲慢”与“偏见”,至今仍是理解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的重要课题。
评分我简直要为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机智和坦率鼓掌叫好!她绝不是那种传统小说里唯唯诺诺、只会等待王子拯救的淑女形象。她的聪明带着一股子锋芒,敢于质疑那些被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陈规陋习,尤其是在面对达西先生初次的傲慢 প্রস্তাব议时,那种毫不退让的姿态,简直是那个时代女性精神的反叛宣言。当然,她的“偏见”也差点让她误判了形势,这恰恰说明了即便是再聪慧的人,也难免被先入为主的印象所蒙蔽。这种真实性,正是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相比之下,达西先生的转变过程更是引人入胜。从一个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贵族绅士,到最终放下身段,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真心与改变,这个角色的立体感塑造得极为成功。他们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式的盲目冲动,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互相修正错误基础上的深刻共鸣。这种“先知后爱”的叙事结构,让情感的升华显得尤为厚重和可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他们内心挣扎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细腻,每一个眼神、每一句未尽之言,都充满了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