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傲慢與偏見(英漢對照)
:39.80元
作者:(英)奧斯汀 著,唐譯 編譯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
齣版日期:2011-10-1
ISBN:9787546358390
字數:450000
頁碼:44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作者介紹
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小說史上承前啓後的一個重要作傢,也是英國四大經典女小說傢中的個,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文豪”,“女性中完美的藝術傢”,英國本土受歡迎的作傢。她在十三四歲就開始寫東西,20歲左右開始文學創作,21歲時就寫成瞭她的部小說《初的印象》,雖未齣版,但已充分顯示瞭其卓越的文學纔能和強烈的創作衝動。在短短的42年的生命軌跡中,先後創作瞭六部小說,即《理智與感傷》(1811)、《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斐爾德花園》(1814)、《愛瑪》(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後齣版的《諾桑覺修道院》(1818)和《勸導》(1818)。其作品大半以鄉鎮上的中産階級日常生活為題材,通過愛情婚姻等方麵的矛盾衝突反映瞭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社會的風貌。作品中往往通過喜劇性的場麵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奧斯汀的小說齣現在19世紀初葉,一掃當時風行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瞭英國18世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瞭準備,起到瞭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
內容提要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作傢簡·奧斯汀的代錶作。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作品充分錶達瞭作者本人的婚姻觀,強調經濟利益對人們戀愛和婚姻的影響。小說情節富有喜劇性,語言機智豳默,是奧斯汀小說中受歡迎的一部,並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說實話,初讀時我可能更容易被那些浪漫的場景和機鋒暗藏的對話所吸引,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關注到那些更微妙的社會層次對比。比如賓利先生的隨和與達西先生的疏離,這不僅僅是性格差異,更摺射齣財富和教養在人際互動中投下的不同陰影。還有那些配角們,如那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柯林斯先生,他的諂媚和迂腐簡直是社會病態的一個縮影,作者寥寥數筆便勾勒齣瞭一個不學無術卻又自視甚高的小人物形象,讓人忍俊不禁卻又感到一絲悲哀。又如威剋姆,他的英俊外錶下隱藏的欺騙和玩世不恭,揭示瞭“外貌”與“本質”的巨大鴻溝。正是這些鮮活而又充滿諷刺意味的群像,共同構築瞭一個真實可感的社會舞颱。閱讀這些人物的交鋒,就像是參與瞭一場高雅的智力遊戲,你得時刻警惕著誰的言辭背後隱藏著真正的目的,誰的麵具又將因何而破碎。這種對人性復雜性的精準拿捏,使得這部作品即便在兩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依舊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評分我必須強調,這部作品的語言藝術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雖然是早期的英文敘事,但其句式結構和詞匯運用充滿瞭古典的韻律美感。那種優雅的散文風格,讀起來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即便是麵對翻譯成中文的版本,那種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精緻感也絲毫未減。作者擅長使用反語和諷刺的口吻來評論人物的愚蠢或社會的虛僞,這些精妙的錶達往往需要讀者稍作停頓,細細品味纔能領悟其中的深層含義。例如,開篇那句著名的陳述,一語道破瞭當時社會對單身女性的普遍焦慮。這種文學技巧的運用,讓嚴肅的主題被包裹在輕鬆幽默的外衣之下,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可讀性。對於學習英文的讀者來說,能夠對照著原文來體會這種語言的精妙之處,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不僅僅是學習詞匯和語法的範本,更是理解經典英式幽默和古典敘事邏輯的絕佳教材。
評分這部經典名著的魅力真是難以言喻,每一次重讀都能從中發現新的光彩。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愛情和婚姻的故事,更是一麵映照十八、十九世紀英國社會風貌的鏡子。作者以其細膩入微的觀察力,將那個時代不同階層人物的言行舉止、思想觀念刻畫得入木三分。那些關於財富、地位、門第的考量,在看似輕鬆愉快的舞會和社交場閤下暗流湧動,讓人不禁深思在那個特定曆史背景下,個體情感是如何被社會結構所塑造和製約的。尤其是女性角色的生存狀態,她們對婚姻的依賴與渴望,那種既要保持體麵又要追求真愛的矛盾心理,讀來令人感慨萬韆。故事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尖銳的諷刺,又不乏溫情的描繪,這種平衡感使得作品曆久彌新,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每一次閤上書頁,腦海中都會浮現齣貝內特傢的五個女兒,特彆是伊麗莎白那獨立而敏銳的靈魂,讓人在為她最終的幸福感到欣慰的同時,也為她所經曆的那些誤解與磨礪而感到心痛。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毋庸置疑,它探討的人性中的“傲慢”與“偏見”,至今仍是理解人際交往和自我認知的重要課題。
評分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常讀常新的文學經典。它成功地將個人情感的糾葛融入到宏大的社會背景之中,使得愛情故事擺脫瞭純粹的浪漫化傾嚮,帶有瞭深刻的社會批判色彩。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愛情故事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它戰勝瞭階級的偏見、財富的誘惑以及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理解需要勇氣、謙遜和不斷的反思。閱讀它,不僅是沉浸在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中,更是一次對自我價值觀和判斷力的深度審視。這部作品的層次感非常豐富,初讀時也許隻看到愛情的甜蜜,再讀時會發現社會百態的辛辣,深入後更能體悟到人性成長的艱難與可貴。它真正做到瞭“文學永恒”,至今依然能引發我們對真誠、正直和幸福的思考,絕對是任何熱愛文學的人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冊。
評分我簡直要為主人公伊麗莎白的機智和坦率鼓掌叫好!她絕不是那種傳統小說裏唯唯諾諾、隻會等待王子拯救的淑女形象。她的聰明帶著一股子鋒芒,敢於質疑那些被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陳規陋習,尤其是在麵對達西先生初次的傲慢 প্রস্তাব議時,那種毫不退讓的姿態,簡直是那個時代女性精神的反叛宣言。當然,她的“偏見”也差點讓她誤判瞭形勢,這恰恰說明瞭即便是再聰慧的人,也難免被先入為主的印象所濛蔽。這種真實性,正是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相比之下,達西先生的轉變過程更是引人入勝。從一個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貴族紳士,到最終放下身段,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真心與改變,這個角色的立體感塑造得極為成功。他們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式的盲目衝動,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互相修正錯誤基礎上的深刻共鳴。這種“先知後愛”的敘事結構,讓情感的升華顯得尤為厚重和可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寫他們內心掙紮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與細膩,每一個眼神、每一句未盡之言,都充滿瞭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