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物誌全譯(修訂版)
定價:18.00元
作者: 劉劭;馬駿騏,硃建華 注
齣版社:貴州齣版集團,貴州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221083906
字數:
頁碼:15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劉劭所撰《人物誌》,不僅是我國曆史上部探究選纔用人的傑齣專著,而且也是世界曆史上早的一本人纔學理論著作,在國外有較大的影響②。隋唐誌均將此書列入名傢。東晉十六國時,敦煌學人劉曬重其書,始作注解。
內容提要
劉劭字孔纔,三國時廣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約生於漢靈帝初年,卒於曹魏正始年間。初人仕途,為尚書令苟或的門下計吏,東漢建安年間官拜太子捨人、秘書郎。魏文帝黃初年間,為尚書郎、散騎侍郎。魏明帝時,外放陳留太守。魏景初中,受詔為都官。正始中,執經講學,賜爵關內侯,卒後追贈光祿勛。
劉劭通曉經學,“該覽學籍,文質周洽”①,博學多闡,著述甚豐。人仕後,受詔集五經群書,參加瞭我國古代部類書——《皇覽》的編纂,並與庾嶷、荀詵等人一起,改定刑製,刪約舊科,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撰《律略論》《說略》《樂論》十四篇,《都官考課》七十二條,著《法論》《人物誌》,另有《趙都賦》《許都賦》《洛都賦》。凡所撰述百餘篇,但其中大部分已亡佚,現僅存《人物誌》一書及一些殘文。
劉劭所撰《人物誌》,不僅是我國曆史上部探究選纔用人的傑齣專著,而且也是世界曆史上早的一本人纔學理論著作,在國外有較大的影響②。隋唐誌均將此書列入名傢。東晉十六國時,敦煌學人劉曬重其書,始作注解。
目錄
前言
序 劉劭
九徵
體彆第二
流業第三
材理第四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識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觀第九
七繆第十
效難第十一
釋爭第十二
附錄
阮逸《人物誌序》
文寬夫《題記》
王三省《序〈人物誌〉後》
鄭旻《重刻〈人物誌〉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前言
序 劉劭
九徵
體彆第二
流業第三
材理第四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識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觀第九
七繆第十
效難第十一
釋爭第十二
附錄
阮逸《人物誌序》
文寬夫《題記》
王三省《序〈人物誌〉後》
鄭旻《重刻〈人物誌〉跋》
終於把這套《中國曆代名著全譯叢書(修訂版)》啃完瞭,真是收獲頗豐。特彆是對那些古代典籍的理解,以前讀起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晦澀難懂,但這套書的翻譯和注釋簡直是神來之筆。它不僅忠實於原文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它用現代的語言和視角,把那些看似遙遠的先賢思想拉到瞭我們眼前。比如,對於一些哲學概念的闡釋,不再是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結閤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物的生平事跡來解讀,讓人讀起來更有代入感。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沒有失去文學的韻味,文白夾雜的程度把握得恰到好處,既能讓專業人士感到滿意,也能讓普通讀者輕鬆入門。這套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想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但又苦於沒有足夠古文功底的現代人量身定做的“文化拐杖”。每一次翻閱,都感覺像和曆史上的智者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那種心靈上的觸動和思想上的啓發,是其他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套叢書的期待值其實挺高的,畢竟是“修訂版”,總覺得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整體來說,它的體例設計非常精妙,結構清晰,檢索方便,對於日常學習和研究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便利。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篇章的翻譯處理上,我個人覺得還是略顯保守瞭些。比如,在處理一些帶有強烈時代烙印的詞匯或典故時,譯者似乎過於謹慎,導緻在力求“準確”的同時,犧牲瞭一定的“神韻”。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大膽的、符閤當代語境的闡釋,當然,我知道這很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對於提升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理解深度來說,適度的“活化”是必要的。不過,瑕不掩瑜,瑕不掩瑜,從整體的學術水準和汗牛充棟的收錄範圍來看,它依然是市麵上難以尋覓的精品,是書架上必備的鎮宅之寶。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得以站在這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遠的文化風景。
評分我是一個對書籍裝幀和閱讀手感有執念的人,坦白說,這套書的紙張質量和印刷工藝給我帶來瞭驚喜。在如今這個數字閱讀占據主導的時代,能看到一套如此用心製作的紙質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裝幀設計上采用瞭相對沉穩、內斂的色調,很符閤“名著”應有的氣質,沒有花裏鬍哨的裝飾,顯得莊重而有分量感。更重要的是,內頁的排版非常考究,字號大小適中,行距留白閤理,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勞。這其實是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但卻是決定一本“工具書”能否真正融入日常閱讀的重要因素。一套好的工具書,不僅要內容紮實,更要讓人願意拿起它、願意長時間地沉浸其中。這套叢書在這方麵的投入和成果,絕對值得稱贊,它讓我重新愛上瞭在書房裏,伴著一杯清茶,慢慢品讀經典的感覺。
評分我一直認為,優秀的譯本,比之原文,更需要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這套書的編纂團隊顯然是深諳此道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在注釋部分的處理上,花瞭大心思去構建知識的立體網絡。很多時候,我們讀古代經典,往往會因為一個生僻的官職、一個模糊的地名而卡殼,不得不頻繁查閱各種工具書。而這套叢書,基本上做到瞭“在你需要之前,我就已經準備好瞭答案”。這些注釋不是生硬地堆砌詞條,而是以一種敘事性的口吻,將相關的曆史背景、人物關係、乃至當時的社會風俗都串聯起來,讀起來流暢自然,絲毫沒有那種“斷章取句”的閱讀體驗。這種細緻入微的關懷,體現瞭編者對讀者群體的深刻理解——我們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識點,而是溫暖的、引導性的閱讀體驗。對於想要係統梳理中國古代思想脈絡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效率最高的“導航儀”。
評分用“浩如煙海”來形容古代典籍一點也不為過,尤其是在涉及那些跨越數個朝代的文集或史書時,那種撲麵而來的信息量常常讓人望而卻步。這套《全譯叢書》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但絕不是以犧牲深度為代價。我注意到,在很多重要的哲學辯論或者政治論述的關鍵節點,譯者都會插入精煉的“導讀”或“譯者按語”,這些篇幅雖然不長,卻起到瞭極佳的“提綱挈領”的作用。它們像是黑暗中的路標,指引讀者穿過那些復雜的邏輯迷宮,直達核心觀點。這種結構上的巧妙安排,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宏大敘事的讀者,也不會輕易迷失方嚮。可以說,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認知的橋梁,讓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真知灼見,得以重新煥發齣應有的光彩,這對於推動當代人文社群對傳統文化的再認識,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