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物志全译(修订版)
定价:18.00元
作者: 刘劭;马骏骐,朱建华 注
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221083906
字数: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刘劭所撰《人物志》,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部探究选才用人的杰出专著,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上早的一本人才学理论著作,在国外有较大的影响②。隋唐志均将此书列入名家。东晋十六国时,敦煌学人刘晒重其书,始作注解。
内容提要
刘劭字孔才,三国时广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约生于汉灵帝初年,卒于曹魏正始年间。初人仕途,为尚书令苟或的门下计吏,东汉建安年间官拜太子舍人、秘书郎。魏文帝黄初年间,为尚书郎、散骑侍郎。魏明帝时,外放陈留太守。魏景初中,受诏为都官。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卒后追赠光禄勋。
刘劭通晓经学,“该览学籍,文质周洽”①,博学多阐,著述甚丰。人仕后,受诏集五经群书,参加了我国古代部类书——《皇览》的编纂,并与庾嶷、荀诜等人一起,改定刑制,删约旧科,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撰《律略论》《说略》《乐论》十四篇,《都官考课》七十二条,著《法论》《人物志》,另有《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凡所撰述百余篇,但其中大部分已亡佚,现仅存《人物志》一书及一些残文。
刘劭所撰《人物志》,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部探究选才用人的杰出专著,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上早的一本人才学理论著作,在国外有较大的影响②。隋唐志均将此书列入名家。东晋十六国时,敦煌学人刘晒重其书,始作注解。
目录
前言
序 刘劭
九征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七缪第十
效难第十一
释争第十二
附录
阮逸《人物志序》
文宽夫《题记》
王三省《序〈人物志〉后》
郑旻《重刻〈人物志〉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序 刘劭
九征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七缪第十
效难第十一
释争第十二
附录
阮逸《人物志序》
文宽夫《题记》
王三省《序〈人物志〉后》
郑旻《重刻〈人物志〉跋》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古代典籍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在涉及那些跨越数个朝代的文集或史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量常常让人望而却步。这套《全译丛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但绝不是以牺牲深度为代价。我注意到,在很多重要的哲学辩论或者政治论述的关键节点,译者都会插入精炼的“导读”或“译者按语”,这些篇幅虽然不长,却起到了极佳的“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们像是黑暗中的路标,指引读者穿过那些复杂的逻辑迷宫,直达核心观点。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安排,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宏大叙事的读者,也不会轻易迷失方向。可以说,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认知的桥梁,让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真知灼见,得以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这对于推动当代人文社群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我是一个对书籍装帧和阅读手感有执念的人,坦白说,这套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工艺给我带来了惊喜。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占据主导的时代,能看到一套如此用心制作的纸质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装帧设计上采用了相对沉稳、内敛的色调,很符合“名著”应有的气质,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显得庄重而有分量感。更重要的是,内页的排版非常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留白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这其实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却是决定一本“工具书”能否真正融入日常阅读的重要因素。一套好的工具书,不仅要内容扎实,更要让人愿意拿起它、愿意长时间地沉浸其中。这套丛书在这方面的投入和成果,绝对值得称赞,它让我重新爱上了在书房里,伴着一杯清茶,慢慢品读经典的感觉。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套丛书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毕竟是“修订版”,总觉得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整体来说,它的体例设计非常精妙,结构清晰,检索方便,对于日常学习和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便利。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篇章的翻译处理上,我个人觉得还是略显保守了些。比如,在处理一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词汇或典故时,译者似乎过于谨慎,导致在力求“准确”的同时,牺牲了一定的“神韵”。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大胆的、符合当代语境的阐释,当然,我知道这很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对于提升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深度来说,适度的“活化”是必要的。不过,瑕不掩瑜,瑕不掩瑜,从整体的学术水准和汗牛充栋的收录范围来看,它依然是市面上难以寻觅的精品,是书架上必备的镇宅之宝。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得以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文化风景。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译本,比之原文,更需要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这套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是深谙此道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注释部分的处理上,花了大心思去构建知识的立体网络。很多时候,我们读古代经典,往往会因为一个生僻的官职、一个模糊的地名而卡壳,不得不频繁查阅各种工具书。而这套丛书,基本上做到了“在你需要之前,我就已经准备好了答案”。这些注释不是生硬地堆砌词条,而是以一种叙事性的口吻,将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乃至当时的社会风俗都串联起来,读起来流畅自然,丝毫没有那种“断章取句”的阅读体验。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体现了编者对读者群体的深刻理解——我们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而是温暖的、引导性的阅读体验。对于想要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效率最高的“导航仪”。
评分终于把这套《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啃完了,真是收获颇丰。特别是对那些古代典籍的理解,以前读起来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晦涩难懂,但这套书的翻译和注释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忠实于原文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它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把那些看似遥远的先贤思想拉到了我们眼前。比如,对于一些哲学概念的阐释,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生平事迹来解读,让人读起来更有代入感。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没有失去文学的韵味,文白夹杂的程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能让专业人士感到满意,也能让普通读者轻松入门。这套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又苦于没有足够古文功底的现代人量身定做的“文化拐杖”。每一次翻阅,都感觉像和历史上的智者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启发,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