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品位與職位
一、品位與職位
二、祿秩與散階
三、先秦至隋的階、職關係變遷
四、動因與意義的進一步分析
五、一個嘗試:傳統官階製的五段分期
第二章 爵祿與吏祿
一、貴族時代的爵祿等級
二、二十等爵製
三、吏祿的擴張和爵祿的退縮
四、爵製的品位意義
第三章 從稍食到月俸
一、問題的提齣
二、《周禮》所見稍食考
三、領取稍食者之身份
四、月食與月錢
五、年俸與田祿
第四章 漢代祿秩之附麗於職位
一、離職再仕問題的意義
二、病免、服喪後再仕的考察
三、“故公”與“故二韆石”的任用
四、增秩和貶秩
五、散官問題
六、祿秩等級與吏治精神
第五章 官品的創製
一、《魏官品》的問世時間
二、官品與朝位
三、官品與爵命
四、官品對官僚等級的調整
五、官品與祿秩
六、南齊官品拾遺
第六章 中正品與勛位
一、魏官品與中正品之異同先後
二、宋齊勛位的性質和等級
三、由勛位論官僚的身份結構
四、中正品與官品的對應和不對應
五、“門品秩序”
第七章 北魏對蕭梁的官階製反饋
一、梁官品的正從上下
二、梁十八班製與北魏太和官品析分
三、流外七班和流外七品
四、北魏官階改革之溯源
第八章 軍階的演生
一、秦漢的將軍製度
二、魏晉南朝將軍號的散階化
三、北朝軍階製的發展
四、置佐與食俸
五、軍階與官階
第九章 西魏北周軍號散官雙授考
一、西魏北周的軍號、散官序列
二、“雙授”考實
三、尚左尚右問題
四、北魏的濫授與“雙授”
五、軍號對散官的“拉動”
第十章 東西官階互動與南北清濁異同
一、北齊對“雙授”的整飭
二、南朝散官階官化的停滯不前
三、南北“清濁”觀念之異同
四、北齊對西魏軍號序列的藉鑒
五、官階製與南北朝隋唐製度源流問題
第十一章 隋唐間文武散階製的定型
一、隋初的散實官和文散官
二、隋初的軍號序列
三、八郎八尉的創設
四、隋煬帝的散職
五、謁者颱九郎序列
六、唐初散階製的定型
七、唐初郎尉體製的幾點考辨
後記
《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製度研究》這本書,是我近期讀到的最令人振奮的學術著作之一。作者以其卓越的洞察力,為我們揭示瞭中國古代官僚體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維度——品位與職位的相互作用。在我個人的理解中,職位是看得見的權力,而品位則是看不見的聲望、地位和社會資本。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在秦漢魏晉南北朝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這兩者之間並非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復雜而微妙的互動。作者從秦朝的郡縣製建立,到漢朝官僚體係的成熟,再到魏晉時期士族門閥的崛起,層層深入地剖析瞭品位與職位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漢代“外戚”和“宦官”政治的分析感到新奇,作者將其置於品位與職位相互製約的框架下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權力鬥爭的另一麵。書中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製”的深入分析,更是揭示瞭這種製度是如何將“品位”固化為世襲的社會資本,並最終導緻瞭門閥士族對官僚體係的壟斷。這種對製度演變背後社會力量的深刻挖掘,令人耳目一新。我深深地被作者對細節的關注所打動,他能夠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提取齣最關鍵的信息,並將其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而富有邏輯的論證體係。
評分讀罷《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製度研究》一書,心中激蕩萬韆,迴味無窮。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態度,為我們徐徐展開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古代官製畫捲。書中對秦漢時期中央集權的初步確立,郡縣製與分封製並存的復雜局麵,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早期官僚體係,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我們得以窺見,在那一個個看似冰冷的官職名稱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權力運作邏輯,又承載著多少個人的命運沉浮。特彆是作者對“品位”與“職位”之間關係的探討,打破瞭二者簡單的對等認知,揭示瞭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一個官員的品位不僅體現在其爵位、俸祿,更與其所能獲得的實際權力、社會聲望息息相關,而職位的升遷與變動,又反過來影響著品位的變化。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使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和權力分配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漢武帝時期“內外朝”的演變,對尚書颱等機構的權力擴張,以及士庶之間的身份界限在官製中的體現,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選官製度”的討論印象深刻,從察舉製到徵闢製,再到後來的九品中正製,作者不僅梳理瞭製度的演變脈絡,更深入分析瞭其背後的社會政治動因,以及對士族門閥製度形成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使得全書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鮮活的史實細節,令人嘆服。
評分這部《品位與職位》真如同一本穿越時空的指南,帶領我們潛入秦漢魏晉南北朝那錯綜復雜的官僚體係之中。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政治製度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模糊卻又至關重要的“品位”和“職位”是如何運作的。這本書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反而遠遠超齣。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製度條文,而是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爬梳,將那些沉睡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的曆史場景。讀到書中關於魏晉時期士族門閥對官僚體係的滲透,以及九品中正製如何加劇瞭這種不平等,我幾乎能感受到那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無奈與壓抑。書中對各個時期官職設置的演變,例如從秦朝的嚴密層級到漢代的權力分散,再到魏晉的士族主導,每一個轉變都充滿瞭曆史的必然與偶然。作者巧妙地將“品位”——即官員的等級、聲望、社會地位,與“職位”——即具體的官職、權責,置於同一審視框架之下,揭示瞭兩者之間微妙而復雜的關係。品位的高低可能影響職位的獲取,而職位的晉升則會提升品位,這是一種相互塑造、動態平衡的過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製度時,能夠兼顧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維度,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官製本身。例如,書中對俸祿製度的探討,如何與官員的品位和職位掛鈎,以及如何影響官員的經濟生活和社會影響力,都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態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評分閱讀《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製度研究》的過程,就像是在親身經曆一場穿越時空的學術探險。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將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那些復雜的官階製度,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之前對這個時期的官製瞭解非常有限,總覺得是一堆令人費解的名稱和條文。《品位與職位》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不僅僅是羅列製度,而是深入分析瞭“品位”和“職位”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階段如何影響著官員的任免、權力的分配和社會結構的變遷。我尤其被書中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製”的剖析所吸引。作者深刻地揭示瞭,這種製度是如何將原本的“品位”——即士族的身份、聲望、門第,與“職位”——即實際的官職、權力,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從而導緻瞭門閥士族對官僚體係的壟斷。這種對製度背後社會力量的深刻洞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細節的把握也極為精準,例如對不同時期官職名稱的演變,以及俸祿製度如何與官員的品位和職位掛鈎,都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運行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評分這部《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製度研究》的問世,無疑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史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以其卓越的學術眼光,深入剖析瞭“品位”與“職位”這兩個概念在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製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動態過程。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政治運作充滿好奇,但很多時候,對於官僚體係的理解都停留在錶麵。《品位與職位》這本書,則將我帶入瞭一個更深層次的探索。作者從秦朝統一製度的開端,到漢代官僚體係的成熟,再到魏晉時期士族門閥的興盛,層層遞進地展現瞭官階製度的演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品位”僅僅理解為一種身份象徵,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社會資本,一種無形的權力,它能夠影響官員的實際地位和權力行使。而“職位”,則是這種品位最直接的體現和載體。書中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製”的細緻解讀,更是揭示瞭這種製度是如何將“品位”——尤其是門閥士族的品位,固化為獲取高官職位的決定性因素,從而導緻瞭社會階層的固化。作者在分析製度時,能夠兼顧宏觀的政治結構和微觀的個體命運,使得全書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曆史的鮮活性,令人讀來愛不釋手。
評分這本書實在是太紮實瞭,讀起來讓人感覺沉甸甸的,仿佛每一頁都凝聚瞭作者多年的心血。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官僚製度非常感興趣,但很多時候,市麵上的一些書籍要麼過於泛泛而談,要麼過於晦澀難懂。《品位與職位》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作者從秦漢時期開始,就為我們梳理瞭國傢機器的初步構建,以及權力分配的早期模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品位”和“職位”關係的探討,並非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展現瞭品位如何在實際的官場運作中發揮作用。比如,一個官員雖然擁有某個高官的職位,但如果其品位不高,可能在實際權力行使上會受到限製,甚至被邊緣化。反之,一些品位極高的士族子弟,即使職位不高,也能憑藉其聲望和影響力,在政治決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書中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彆是士族門閥製度興盛時期的分析,更是精彩絕倫。作者揭示瞭“九品中正製”是如何一步步鞏固瞭士族的特權,並將原本相對開放的官僚體係,變成瞭封閉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麵。這種對製度背後社會動因的深刻洞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他並非枯燥地陳述史實,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將抽象的製度變得鮮活起來,讀起來引人入勝。
評分《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製度研究》這本書,對於我這樣對中國古代政治史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厚禮。我一直對那個時代官僚體係的運作方式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抽象的“品位”和“職位”是如何在實際的權力分配中發揮作用的。作者在這本書中,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宏大的曆史視野,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官製演變圖景。書中對秦漢時期中央集權的確立,以及官僚體係的初步構建,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選官製度”的討論印象深刻,從察舉製到徵闢製,再到後來的九品中正製,作者不僅梳理瞭製度的演變脈絡,更深入分析瞭其背後的社會政治動因。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將“品位”——一種無形的社會資本和聲望,與“職位”——一種具體的權力和責任,置於同一審視框架之下,揭示瞭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動態過程。例如,在魏晉時期,士族門閥如何利用其固有的“品位”優勢,通過九品中正製將高官職位牢牢掌握在手中,並進一步鞏固其社會地位,這種分析令人嘆服。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製度研究》這本書,我對於“品位”和“職位”的區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太清晰的認識,以為就是簡單的官大官小的問題。但讀完之後,我纔真正明白,這背後蘊含著多麼深刻的政治學和社會學意義。作者以其紮實的學識,為我們揭示瞭在秦漢魏晉南北朝這樣一個權力結構不斷演變、社會階層變動劇烈的時期,品位(包括爵位、門閥背景、聲望等)如何與職位(具體的官職、權責)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官員的實際地位和權力格局。書中對秦漢時期中央集權的確立,以及官僚體係的初步形成,提供瞭詳實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官製看作是靜態的條文,而是將其置於動態的曆史進程中進行考察。例如,漢代“內外朝”的權力製衡,以及士庶之間的身份界限在官製中的體現,都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提供瞭生動的注腳。而到瞭魏晉時期,作者對九品中正製的剖析更是入木三分。他深刻地揭示瞭這種製度是如何將“品位”——尤其是門閥士族的品位,固化為獲取高官職位的決定性因素,從而導緻瞭“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麵。這種對曆史製度的深刻反思,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製度研究》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知識洗禮。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我們揭示瞭中國古代官階製度背後所蘊含的復雜邏輯。我一直以為“品位”和“職位”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它們之間有著多麼緊密而微妙的聯係。作者從秦漢時期開始,就為我們梳理瞭中央集權的確立,以及官僚體係的初步構建。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選官製度”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製度視為孤立的存在,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中進行分析,揭示瞭不同選官製度是如何影響著官員的構成,以及對社會階層流動産生的影響。特彆是在魏晉時期,作者對“九品中正製”的深入剖析,更是讓我看到瞭“品位”——尤其是士族門閥的品位,是如何成為獲取高官職位的決定性因素,從而導緻瞭社會階層的固化。書中對權力運作的描繪,並非是冰冷的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展現瞭官員們如何在品位與職位之間進行博弈,以實現自身的權力和利益。這種對曆史細節的關注,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曆史的溫度。
評分《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製度研究》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學術專著,不如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在秦漢魏晉南北朝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細緻地解讀官場的運行法則。我一直以為,官製研究隻是枯燥的條文羅列,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的筆觸,描繪瞭從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統一官製,到漢朝“內外朝”權力博弈,再到魏晉時期士族門閥如何利用官製鞏固自身地位的復雜曆程。書中對“品位”與“職位”的深入分析,讓我看到瞭權力運作的真實肌理。品位不僅僅是頭銜,它更是一種社會資本,一種無形的權力,能夠影響一個人在官場上的行走軌跡。而職位,則是品位最直接的體現和載體,是實現權力和獲取資源的最根本途徑。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兩者並非簡單的綫性關係,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博弈的動態過程。例如,如何在選官製度的縫隙中,士族利用其固有的品位優勢,將高官職位世襲化,並進一步鞏固其社會地位,這種分析令人拍案叫絕。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九品中正製”的論述所吸引,作者並非簡單批判其不公,而是深刻揭示瞭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為何這種製度能夠得以建立並延續,以及其對社會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深入骨髓的解讀,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