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辽史》一书因成书仓促,书中记事不接近、混乱之处颇多。脱脱撰的《辽史补注》是陈述先生利用碑志材料以及大量宋人使辽、使金的资料对《辽史》进行补注,成稿历时数十年。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正误、补缺、补歧义、存类事。本书除了钩辑资料、考订史实,还爲《辽史》补“选举”、“艺文”等志,同时增补140余位辽人传记,并把古今解释契丹语的有关资料汇集在一起,成“国语解补”,大大丰富了一向简陋的《辽史》内容。本书徵引书目八百种以上,网罗宏富,编排有法,爲“集辽代史料之大成”之作。陈寅恪先生在早年爲是书所撰序言中盛赞道:“《补注》之於《辽史》,亦将如裴《注》之附陈《志》,并重於学术之林。”《辽史补注》的问世,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深入了解辽代历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那份对史料的敏感和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他不仅关注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更注重挖掘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例如对辽代官员的俸禄制度、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对民族融合的程度等。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辽代司法制度的探讨。在不少史书中,我们对契丹民族的法律体系了解甚少。《辽史补注》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爬梳,揭示了辽代在继承和发展汉族法律传统的同时,也保留了其自身的一些民族特色。书中列举了具体的案例,分析了不同案件的处理方式,让我对辽代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学术价值,打破了以往许多研究的瓶颈。
评分《辽史补注》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解读和利用这些史料。作者在书中对许多历史疑案的辨析,都展现了他高超的史学功底。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辽代科技发展的探讨。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辽代只是一个以军事立国的草原民族政权,对科技发展可能关注不多。然而,《辽史补注》通过对冶金、天文、医药等领域的史料进行梳理,展现了辽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例如,书中对辽代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对天文观测仪器的使用,以及对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都有详细的介绍。这些内容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辽代。
评分坦白讲,我对于《辽史补注》的期待值很高,而它也丝毫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辽史研究中的诸多空白,为我们了解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翔实的资料。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书中对辽代契丹文字的研究。虽然契丹大字和小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辽史补注》通过对大量新出土文献的分析,对契丹文字的演变、使用情况,以及其在辽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作者甚至尝试对一些疑难字句进行释读,这对于我们理解契丹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能力深感敬佩。
评分《辽史补注》的出现,让我对辽代历史的研究有了全新的视角。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注重考证其真伪和出处,并时常对不同史料之间的矛盾之处进行辨析,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辽代服饰和饮食文化的章节。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内容,却能够生动地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辽史补注》通过对文献记载、绘画、壁画等多种形式的史料进行综合分析,描绘出了辽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饮食习惯、宴饮习俗等。这些内容不仅具有趣味性,更能够帮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辽代的社会生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
评分作为一名对辽代历史情有独钟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挖掘辽史细节、弥补现有史料不足的著作。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辽史补注》时,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期待。我翻阅了目录,看到其中对许多文献中语焉不详之处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补充,例如对耶律氏族谱的梳理、对契丹捺钵制度的详尽阐释,以及对辽代佛教艺术发展脉络的追溯。这些内容无不戳中了我阅读的痛点,让我觉得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捺钵”这一辽代独特制度的解读所吸引。传统史书中对捺钵的描述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狩猎、祭祀层面,但《辽史补注》通过汇集各地出土的碑铭、墓志,以及散见于宋、金、元等其他朝代史籍中的零星记载,勾勒出了捺钵背后更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含义。它不仅仅是皇帝的游猎,更是一种连接中央与地方、巩固统治、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机制。书中对不同时期捺钵的地点变化、参与人员、活动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甚至推测了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侧重,让我对辽代皇室生活的真实面貌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严谨,更是一种文学性的再现,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在辽阔的草原上,皇帝与臣属们共同参与的盛大场景。
评分《辽史补注》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种持续的惊喜。作者的文笔流畅,即使是论述艰深的历史问题,也能写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史实进行多角度解读的尝试,不拘泥于一家之言,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史料,力求还原一个更接近真实的辽代。 书中关于辽代与中亚、西亚等地的交通和贸易往来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我过去对辽代的对外交流认知相对有限,而这本书则通过详实的证据,展现了辽代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作者分析了出土文物中的西亚风格器物,以及文献中关于辽代商人、商队的记载,勾勒出了一个活跃的国际贸易网络,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辽代历史的认知。
评分总而言之,《辽史补注》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我们深入思考辽代历史的方方面面。 书中关于辽代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对文献记载、器物出土等方面的梳理,描绘了辽代丰富多彩的艺术图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辽代奚、契丹等民族音乐的特色,以及这些音乐如何与中原音乐相互影响的探讨感到好奇。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生动、更加有血有肉的辽代,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强盛,更有其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评分在我看来,《辽史补注》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历史研究的范本。作者在梳理史料、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书中关于辽代与东北其他民族(如女真、渤海等)关系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将辽代视为一个孤立的政权,而是将其置于当时东北亚地区复杂的民族互动和政权更迭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展现了辽代在与这些民族交往中的政策、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这让我对辽代在构建区域秩序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从我拿到《辽史补注》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了我案头最常翻阅的书籍之一。这本书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作者在梳理辽代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常常会引发一些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例如在面对不同文化冲击时,一个政权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从而实现自身的壮大和发展。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辽代宗教信仰的讨论。辽代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时期,书中对不同宗派在辽代的传播情况、寺院的兴建、佛教艺术的成就等都有细致的阐述。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例如辽代壁画、造像等,还结合文献资料,对佛教在辽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多元包容的辽代,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有其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深刻。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辽史补注》时,我被它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和严谨考证深深打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现有《辽史》的简单增补,更是一种对辽代历史研究范式的挑战和拓展。作者旁征博引,从汉文史料到契丹文、女真文、藏文等多种语言文献中汲取养分,对辽代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经济状况、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剖析。 书中对于辽代与周边政权,尤其是北宋、高丽之间的关系,有着极为详尽的论述。作者不再将辽宋关系简单视为“澶渊之盟”的平和,而是深入挖掘了双方在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多层次互动。例如,书中对于辽国在中原地区设置的“南京”和“析津府”的管辖范围、行政机构、以及对当地汉族文化的吸收和改造,都有着细致的描述。这让我对辽国并非仅仅是一个“蛮夷”政权的刻板印象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认识到其在历史上扮演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