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教案交涉研究

晚清教案交涉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树好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近代史
  • 教会
  • 外交
  • 交涉
  • 历史研究
  • 宗教
  • 中西关系
  • 档案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82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18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晚清教案交涉研究》为赵树好所主持的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基督教与晚清外交》(02BLJ02)
  基督教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虽然对基督教与晚清外交这一问题有所关注,但是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还凌乱、不成系统。关于这一课题的整体深入研究还付诸阙如。
  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爬梳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国际关系学、宗教学、计量历史学等学科理论,根据发展态势,将基督教与晚清外交的互动关系划分为1844—1870年、1871—1896年、1897—1900年和1901—1911年四个阶段,探讨了不同时期基督教传教士在列强侵略中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阐述了基督教对晚清外交政策及外交活动的制约与影响,考察了清政府在基督教影响下不断调整外交政策的行为及其影响。同时作者又从整体上总结了基督教与晚清外交的特点、影响、历史教训。相信本书的完成,必将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基督教与晚清外交,从而推动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缘起
二、晚清教案交涉的机构、程序
(一)晚清教案交涉的机构
(二)晚清教案交涉的程序
三、资料概述
四、研究现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弛禁时期中外有关教案的交涉
(1842年一1860年9月)
一、炮舰威逼下的弛禁
二、清政府继续打击中国教徒
三、传教士越界传教案的交涉
四、经济类教案的交涉
五、小结
第二章 解禁以后中外有关教案的交涉
(1860年10月一1900年)
一、列强威逼清廷彻底解除教禁
二、重大教案交涉
(一)民教冲突类教案及反教起义的交涉
(二)经济类教案的交涉
(三)教派冲突的交涉
三、中外限教交涉
(一)1862—1863年中法限教交涉
(二)1865年中法有关四川《民教相安章程》的交涉
(三)1871年中外关于全面限教的交涉
四、小结
第三章 规范传教活动时期中外有关教案的交涉
(1901—1911年)
一、清廷加强镇压反教斗争
二、中外规范传教士、教徒行为
三、重大教案交涉
(一)民教冲突类教案交涉
(二)民教争地案交涉
(三)教派冲突交涉
四、小结
第四章 清政府教案政策与地方官执行中的错位
一、恪守成约
二、查明案情
三、持平办案
四、镇压反教斗争
五、一度支持义和团的反洋教反侵略斗争
六、小结
第五章 主要列强对华教案政策比较
一、列强对华教案政策的共性
(一)重大教案联合行动
(二)义和团运动前后态度差异明显
二、法国:利用、袒护教会
(一)利用“保教权”扩大在华影响
(二)教案交涉旷日持久,不厌其欲不休
(三)频繁以炮舰干预教案
三、德国:对来华教会由漠视到利用
(一)漠视来华教会(1830~1889)
(二)利用教案攫取在华权益(1890—19111
四、英国:由野蛮到温和
(一)19世纪40—60年代:未经授权的炮舰政策
(二)19世纪70年代后:态度转为温和
五、美国:依约办案,限制教会
(一)在许多教案处理中作出让步
(二)主张限制教会
六、小结
结语晚清教案交涉之检讨
一、晚清教案交涉的性质
二、晚清教案交涉的特点
三、晚清教案交涉的影响
四、晚清教案交涉的历史教训
附录
一、重要外国人名、机构及报刊中外文对照表
二、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重大教案交涉
  这一时期的重大教案种类繁多,主要有民教冲突类教案与反教起义,经济类教案,以及两教冲突类教案,中外交涉的规格也进一步提升。
  (一)民教冲突类教案及反教起义的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爆发了大量民教冲突,并发展为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反教大案,出现了有组织、有领导、有明确斗争目标的反教起义。中外双方围绕着这些事件和起义展开更加复杂的交涉。试举数例:
  1870年天津教案天津隶属直隶,地处该省东部,濒临渤海,为北京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天津教案的爆发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就曾两度侵占天津,拦截商船,抢劫财产,杀害民众,天津人民深受其害。1860年开埠后,外国轮船垄断了天津的航运业,当地民船上的大批工人失业,生路断绝。与此同时,某些西方基督教士在列强的袒护下,与部分不法教徒相互勾结,强占民房,干预词讼,欺压民众,成为为恶一方的邪恶势力。法国天主教遣使会还在天津设立育婴堂,广收婴儿。仅在1870年上半年,所收婴儿就多达450名。在当时的条件下,数百名婴幼儿挤住在一起,医疗保健很难满足需要,婴幼儿死亡率很高。教堂不但收容幼童,而且为了“拯救灵魂”,还给垂死婴孩洗礼。据统计,仅1868-1869年的两年间,仁慈堂就曾为大约2000名病危婴儿付洗。起初,死去的婴儿都葬人望海楼附近的墓地。但在两年后,墓地即已埋满。此后抬至河东义地掩埋。教会此举不能不引起天津绅民的猜疑。于是纷纷指控教堂“迷拐”儿童,“挖眼剖心作为药材”。
  1870年夏,天津大旱,传染病流行,仁慈堂幼儿接连死亡,有时一天死去数人。“是时堂中死人过多,其掩埋又多以夜,或有两尸三尸共一棺者”。6月4日,野狗扒开河东义地仁慈堂所埋死儿之棺,棺中有多具儿童尸体,数百居民围观。天津道周家勋也派员勘验,挖出一些小棺,均系一棺数尸。目睹者以死人“皆由内先腐,此独由外先腐,胸腹皆烂,肠肚外露,由是浮言大起”。
  ……

前言/序言

  后记
  本书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晚清教案交涉研究”(02BLl02)的终期成果。经过十余年写作,二十多稿修改,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完成,既是著者长期努力的结果,也凝聚了数十位师友、领导和家人的心血。
  1986年,我考上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师从胡滨教授和王守中教授。胡老师在外语、史料和理论等方面的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王老师把我领人教案研究领域。他不仅在读研期间精心指导,而且在此后二十多年间也时常点拨和提携,并通读了本书全部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教案研究遂成为我近三十年来的主攻方向。
  从1992年以来的二十年多时间里,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义和团研究专家路遥先生不断在晚清教案与义和团等方面研究给予热情指导,使我受益匪浅。
  1995年,我结识中国人民大学程献教授;〕999年又跟着程老师做访问学者。在此后近二十年间,程先生在治学方面,尤其是理论和学术规范方面给予我极大帮助,对本书也提出诸多建议。
  2003年,我进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郑师渠教授。郑老师三年的精心指导,十年的谆谆教诲,使我的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罗衍军副教授阅读本书提纲和全部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聊城大学研究生田超、孙福斌、尹智辉、胡宁宁、程相科、王光会、孙永昌也通读了全文,更正了一些错别字。
  书稿撰写期间,全国妇联副研究员范红霞博士对框架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戚其章研究员,南开大学陈振江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郭大松教授,枣庄学院副院长曹胜强教授,北京地毯研究所工艺美术师佟立荣女士,聊城大学科研处原处长王继锁教授、黄富峰教授,社科处处长王玉珠教授、郭焕云科长、研究生处许涛科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增洪、李树房副院长、王作成副教授等也予以诸多帮助。
  书稿完成后,人民出版社副编审邵永忠博士加以认真审阅,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使本书更加规范、流畅。
  搜集资料方面,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张玉法教授在过去十八年间惠赠给我近二百册重要图书,为本书写作提供了基本史料。另外,台湾最著名的教案史专家吕实强教授,台湾张哲郎、戴晋新、查时杰、林治平、王汎森、孙若怡、赖惠敏、陈方中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吴梓明教授、河北大学黎仁凯教授、山东大学刘天路教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吕坚研究员、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陈德正教授、内蒙古图书馆白辽源研究员、日本学者八木哲郎、岛田美和等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使本书的资料更加丰富。
  在十余年年漫长的岁月里,妻子侯芬娥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使我得以集中精力学习和研究。
  饮水思源。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都不能不想起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父母。自1979年我上大学以来,为了搞好学业,常常数年不回家,家里的一切重担都落在他们身上,但从未听到半句怨言。没有父母往日的付出,也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母亲已在十多年前去世。她老人家如果在天有灵,知道儿子的成绩,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值此书稿完成之际,著者谨向上述师友、领导、学生和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晚清教案交涉涉及多个国家,内容庞杂,资料分散,因而尽管作者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本书的疏漏之处仍在所难免,尚祈方家斧正。
  赵树好谨识
《晚清教案交涉研究》并非一本关于教会历史或宗教改革的书籍。相反,它深入探讨的是十九世纪末期,清朝政府在处理涉及外国传教士及其机构引发的各类事件时所采取的外交策略、法律框架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本书的核心在于“交涉”二字,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谈判或沟通,而是涵盖了从外交抗议、法律诉讼,到赔款、惩处、特权让步等一系列复杂的互动过程。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并常常将传教士及其在中国招募的教民视为受其保护的特殊群体。当传教士的活动与中国社会原有秩序发生冲突,或者教民因各种原因与当地居民产生纠纷时,便会引发出所谓的“教案”。 这些教案的发生,往往成为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攫取更多利益的借口。清政府为了避免更大的冲突,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不得不与列强进行交涉。本书便以历史学和法学的视角,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的教案交涉史。 在内容上,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晚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教案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它可能详细分析了早期传教士因违背当地习俗而引发的民间冲突,以及清政府在这些事件中的应对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教士的活动范围扩大,触及了更敏感的社会领域,如教育、慈善、甚至是土地和经济活动,这使得教案的性质更加复杂,也让交涉的难度倍增。 书中特别关注的,是清政府在教案交涉中所展现出的策略演变。初期,清政府可能采取的是息事宁人、私了为主的策略,希望尽快平息事端,避免引来列强的直接干预。然而,随着列强在教案中的立场日趋强硬,以及其背后军事和政治力量的支撑,清政府的交涉空间被极度压缩。本书将分析清政府如何在这种被动局面下,试图利用现有的法律条文(尽管是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或者通过与其他列强的周旋,来争取相对有利的交涉结果。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教案交涉背后的法律困境。晚清时期,中国尚未建立起现代化的法律体系,而传教士及其教民在中国享有条约赋予的治外法权或特权,这使得处理教案时,中国自身的法律和司法体系常常被架空。本书会分析清政府是如何在这种法律真空或不平等法律关系下,进行事实上的法律交涉,以及这种交涉对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影响。 此外,本书不会回避教案交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每一次教案的发生和交涉,都可能导致中国在领土、主权、经济上的进一步丧失。同时,这些事件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内部对于国家命运、民族独立以及社会改革的深刻反思。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到后来的革命思潮,教案交涉的阴影始终笼罩其中。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如外交档案、奏折、地方官员报告、报刊杂志以及西方传教士的日记和书信等进行爬梳整理,进行严谨的考证和分析。通过这些一手资料,本书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 nuanced 的晚清教案交涉图景。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晚清时期,并非晚清之前或之后。其核心关注点是“教案”引发的“交涉”,而非单纯的传教活动本身。这本书更倾向于从国家层面、外交层面、法律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来理解晚清时期中国如何应对西方列强借由传教问题所施加的压力和干涉。它旨在揭示在那个充满屈辱与挣扎的年代,清政府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矛盾交织下,所进行的每一次“交涉”背后的考量、策略与后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亲眼见证了“教案”的发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复杂交涉。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交涉”的具体过程的?它是一个简短的外交声明,还是漫长而曲折的谈判过程?我期待作者能够详细描述,在每一次“教案”交涉中,双方的谈判代表是谁?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谈判的场所是哪里?是公使馆,还是中国的外交机构?谈判的议程和焦点又是什么?是涉及赔款的数额,还是涉及对传教士活动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通过史料来判断每一次交涉的成败?是仅仅看结果,还是会分析过程中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谈判策略的得失?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谈判细节,比如,双方在某个条款上的僵持,以及最终是如何达成妥协的。这些细节的呈现,将有助于我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演进,以及不同势力之间的互动方式。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晚清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与挣扎。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教案”的交涉,与晚清中国的整体现代化进程联系起来的。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探讨,“教案”的发生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正常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或者,反过来说,是否也有一些“教案”的发生,反而促使中国政府开始反思自身的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分析“教案”对晚清中国社会结构、教育体系、乃至法律制度产生的长期影响。例如,一些教会学校的建立,是否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教会医院的出现,是否提升了中国民众的健康水平?“教案”的交涉过程,是否也促使中国政府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外交制度和法律体系?我期待作者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教案”在晚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作用。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就被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晚清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将“教案”置于那个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界定“教案”的范畴,它是否仅仅是指针对外国传教士或教会财产的暴力冲突?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例如与教会相关的法律纠纷、外交交涉、甚至是对西方宗教思想传播的抵制等一系列事件?我猜测,作者很可能从多维度、多层次地解读了“教案”这一概念,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零散的暴力事件。书中对晚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格局的细致梳理,为理解“教案”的成因和后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晚清政府在面对“教案”时的心态变化,从最初的敷衍、恐惧,到后来的无奈、抗争,再到最终的妥协与改革。这其中涉及到权力结构、民族认同、国家主权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书中是否也探讨了普通民众在“教案”中的角色?是盲目排外的愚民,还是被压迫、被剥削后奋起反抗的受害者?这些都需要作者通过具体的史料来证明和论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晚清教案交涉研究》,乍一听,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历史之门,让人好奇那些发生在晚清时期,与教会、与条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教案”究竟是如何展开,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一直对晚清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时期充满兴趣,尤其关注那些看似微小却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走向的事件。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教案”的详尽解释,了解其发生的具体背景,比如当时中国社会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范围和方式,以及中国官方在处理这些事件时所采取的策略和遇到的困境。我想知道,这些“教案”不仅仅是简单的冲突,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碰撞、利益博弈,甚至是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严谨的书名,让我相信作者定是经过了深入的史料搜集和严密的逻辑分析,才能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份研究成果。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详细阐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教案”,并分析其共性与特性。例如,像“天津教案”这样的重大事件,其背后是否有着复杂的官民矛盾、宗教误解,甚至是政治阴谋?作者又是如何通过史料还原当时的场景,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的呢?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极其考究,这使得《晚清教案交涉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宏大叙事,更能深入到微观的层面,展现出历史的真实肌理。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对一些具体的“教案”进行案例分析,比如,作者是如何选取这些案例的?是否是因为它们具有代表性,或是引发了特别重大的后果?我非常想知道,在每一个案例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搜集和解读原始史料,来重建事件的经过、各方的态度以及最终的处理结果。例如,在某个教案中,受害者的身份、传教士的背景、地方官员的应对策略,甚至是目击者的证词,是否都能在书中得到呈现?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在这种混乱、信息不对称的史料中,辨别真伪,抽丝剥茧,还原出事件的真相?我推测,书中一定包含了大量的档案文献、回忆录、报刊报道等一手资料,而作者的贡献在于,他能够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一个连贯而富有洞察力的叙述。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评价不同历史人物在“教案”交涉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他们的决策加速了局势的恶化,还是他们的智慧化解了危机?

评分

《晚清教案交涉研究》在细节的呈现上,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描绘“教案”发生时的社会氛围和民众情绪方面。我一直对晚清时期民间的情绪动向感到好奇,比如,在“教案”发生时,普通民众的反应是怎样的?是激愤的仇教情绪,还是围观的冷漠旁观?书中是否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描写,展现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案”的不同看法和反应?例如,一些地方士绅对于教会的看法,他们是担忧其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还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发展机遇?我期待书中能够引用一些当时的民间文学、戏剧,甚至是口头传说,来还原当时的社会情绪。同时,我也想知道,在“教案”发生后,民众的反应是否会对政府的交涉策略产生影响?政府在处理“教案”时,是否也会顾及到民众的情绪,或者将其视为稳定社会的重要因素?这些细节的展现,能够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教案”这一历史事件。

评分

《晚清教案交涉研究》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尤其是在“教案”的交涉过程中,各方的立场和动机都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中国官员眼中,“教案”的交涉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维护国家尊严的挑战,还是维护地方安定的负担?他们是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寻求平衡的?我推测,在一些地方官员的内心深处,可能也存在着对传教士活动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西方势力的畏惧,也可能对传教士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贡献有所认知。书中是否会展现这些官员的内心挣扎和决策过程?同样,我也很好奇,在西方传教士眼中,“教案”的发生又意味着什么?是信仰遭受打击的挫折,还是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他们又是如何调动本国政府的力量,来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交涉条件的?书中是否会呈现传教士的日记、书信等私密文献,从而揭示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在于它所揭示的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非常想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教案”交涉的研究,来总结出晚清政府在处理涉外事务中的得失的?在那个屈辱的时代,中国在“教案”交涉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主动的谈判者,还是被动的接受者?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在处理“教案”时,是否曾有过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或者,是否存在一些历史性的机遇,被当时政府的短视和保守所错失?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比如,“教案”的发生是否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它是否促使中国政府更加重视外交和国际法?“教案”的交涉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是否仍具有借鉴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超越历史本身的洞见,让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陈述,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晚清时代。我尤其被书中对“教案”背后复杂关系的剖析所打动。作者是如何勾勒出传教士、中国地方官员、中央政府、以及西方列强这几方势力之间微妙而紧张的关系网?我设想,在每一次“教案”的背后,都可能上演着一幕幕尔虞我诈的政治博弈。例如,地方官员为了息事宁人,可能会选择牺牲民众的利益;而中央政府则可能顾虑到与列强的关系,被迫做出让步。传教士的身份也并非单一,有的真心传播信仰,有的则可能夹杂着政治和经济的企图。书中是否会揭示这些不同角色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梳理外交照会、官方奏折、地方档案,甚至是民间笔记,来还原这些复杂交错的利益关系。同时,我也很好奇,书中对于“交涉”这一过程的描写,究竟是如何进行的?是公开的外交谈判,还是秘密的幕后交易?谈判的焦点又是什么?是赔款、惩处,还是教堂的改建,甚至是对治外法权的某种默许?这些细节的呈现,将直接影响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将“教案”这一历史事件,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文化和思想史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我一直认为,“教案”不仅仅是政治和外交事件,更是晚清社会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一个缩影。书中是否会探讨,西方宗教和思想的传入,是如何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教案”的发生,是否也反映了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复杂情绪,既有好奇、学习,也有警惕、排斥?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在“教案”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文化霸权”的论调,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是如何回应这种挑战的。书中是否也会提及,一些开明的士大夫,是如何试图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教案”的交涉过程,是否也成为了一个促进中国对西方世界更深层次理解的契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文化和思想层面的探讨,与具体的“教案”事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论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