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著的《礼器碑》全称“汉鲁相 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 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 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 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 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 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 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 。
正文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书法领域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老”爱好者来说,挑选碑帖就像是寻找知音。一本好的碑帖临摹范本,不仅仅在于字有多美,更在于它能否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礼器碑》的魅力,我一直有所耳闻,这次终于通过这套丛书得以近距离接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的“临摹范本”设计。它不是简单地将碑帖拓片堆砌,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呈现。首先是高清的碑帖原貌,那种沧桑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紧接着,是针对关键字、关键笔画的放大和解析,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每一处用笔的奥妙。我特别欣赏它对字形结构的深入剖析,比如如何做到笔画的轻重对比,如何处理横竖笔画的穿插,以及提按顿挫的细微之处。这些细节的讲解,对于提升临摹的准确性和神韵至关重要。我尝试着临摹了几遍,感觉比以往自己对着模糊的拓片要得心应手许多。书中还提到了一些临摹的原则和方法,比如“先学结构,后学笔意”,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相信,通过这本范本的引导,我的临摹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书法,一直想找一些经典的碑帖来临摹,希望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入手了《礼器碑/中国最具代表性碑帖临摹范本丛书》的这本,说实话,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清晰、高仿的碑帖影印件,字迹的力度、转折、笔画的粗细变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墨痕。我尤其喜欢它对碑帖整体结构的展示,不仅仅是单个字,还有整个篇章的布局,这对于理解碑帖的章法和意境至关重要。而且,书中的讲解部分也相当到位,虽然我目前还停留在初学阶段,但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比如,它会仔细分析每个字的结构特点,指出其用笔的巧妙之处,以及在临摹时需要注意的要点。甚至对于一些容易写错的笔画,也有细致的纠正提示。这对于像我这样刚入门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我打算从最基础的笔画开始,一点点地去感受《礼器碑》的雄浑之气,相信通过反复的临摹,一定能有所收获。
评分我一直认为,碑帖的学习是书法功底扎实与否的关键。《礼器碑》作为汉隶的代表之作,其雄浑古朴的风格一直是我学习的标杆。《礼器碑/中国最具代表性碑帖临摹范本丛书》的这本,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临摹帖,更是一本“教你如何临摹”的书。书中对《礼器碑》的精选字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拆解,从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到字形的结构处理,都给予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我尤其欣赏它对“虚实”结合的讲解,如何运用飞白来表现力量的余韵,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来区分层次。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是提升书法作品生命力的关键。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重点字”的临摹示范,可以帮助我更快地把握住《礼器碑》的精髓。我计划花大量的时间来仔细揣摩这些示范,并尝试将学到的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临摹实践中。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辅助,我能够更有效地学习《礼器碑》,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书法理解。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碑帖的学习都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希望能从古人的笔墨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书写境界。偶然得知《礼器碑/中国最具代表性碑帖临摹范本丛书》中有《礼器碑》的专本,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拿到书后,我被它精美的排版和严谨的编排所折服。首先,碑帖的影印质量极高,字迹清晰,细节毕现,仿佛可以直接与古碑对话。但真正让我觉得物超所值的是其“范本”的功能。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拓片集合,而是为临摹者量身打造的学习指南。书中对《礼器碑》的经典字例进行了细致的拆解,从起笔、行笔到收笔,都做了详尽的分析。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笔画形态的讲解,比如如何让横画显得饱满有力,如何让竖画刚劲挺拔,还有那些富有变化的钩、折等笔画的处理。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多年的书法爱好者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临摹教材,更是一本书法欣赏和理论提升的宝典。我期待着通过对《礼器碑》的深入临摹,能够更好地理解汉隶的精髓,并将这份理解融汇到自己的书写实践中。
评分作为一个对汉隶情有独钟的书法爱好者,能够找到一本高质量的《礼器碑》临摹范本,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幸事。《礼器碑/中国最具代表性碑帖临摹范本丛书》中的这一本,无疑满足了我对完美范本的所有期待。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提供高清碑帖原拓的基础上,还辅以大量精辟的解读。这些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形结构上,更深入到笔画的起承转合、力量的运用以及整体气韵的把握。我仔细研读了书中对某些复杂字的处理,比如“器”字,它细致地分析了各个部分的空间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营造立体感。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集字”的思路,虽然我目前还专注于单字的临摹,但这种前瞻性的指导,让我看到了未来学习的方向。我非常欣赏它对临摹者心态的引导,强调“读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形似而神不至”。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指导,我不仅仅能临摹出《礼器碑》的形,更能体会到其神韵,让我的隶书书写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