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写在历史的边上 | ||
| 作者: | 杨天石 | 开本: | |
| YJ: | 52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7-01 |
| 书号: | 9787506088572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于北京。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70—1980年在北京房山县中学工作,1980—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作有《清词丽句细评量》《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饮食SJ》《华夏饮食文化》等。
精彩导读| “名家读史笔记”丛书序
读了几十年文章,自己也写了几十年文章,说老实话,大部分文章都淡忘了,即使是自己写的,虽曾呕心沥血,一笔笔写,一键键敲,但是,也大都淡忘了。题目,自然记得;内容,却只记得大概,但是,儿时读过的一些文章,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禹锡的《陋室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至今不忘,有的还能自头至尾地背诵。为何?我想,其原因1在于小。人的记忆力都有限,谁记得下,背得住那动辄万字的大文、长文!纵观中国文化史,能够流传千古、传诵不衰,刻入民族记忆的名文似乎都是小文,篇幅虽短,却小中见大,精光D具。 感谢东方出版社愿意再版我多年前的旧作《横生斜长集》,而且希望我主编一套小文丛书,我觉得此意大佳,幸得邵燕祥、王学泰、陈丹晨、雷颐诸大家支持,于是J有了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几本书。 我虽然提倡小文,钟情小文,但是,并不排斥大文、长文、大著、巨著。宇宙万物,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用。古人云,“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此之谓乎?
杨天石 2016年7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自序
SJ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的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作那些事呢?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J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从序中可见 我是学文学的,近几十年来工作在文学研究所,以往的写作都与文学有关。可是,我私心所好却在于史。因此,读史书往往比文学多,特别是退休以后,不承担集体项目了,D读书成为休闲的时候,我更着意于历史。D然我读史不同于以研究为目的的史学家,我也注重趣味,或者如D今青年人常说的“好玩”,然而遇到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有时也很纠结。偶有所得,敝帚自珍,于是便有了这些零零碎碎的文字,虽然所涉及的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WG”之前历史研究承担着重大使命,见诸报刊的文字都属于宏大叙事,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所谓的“五朵金花”(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下的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历SS的农民战争、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和汉民族形成问题),后来史学圈子里戏称之为“显学”。这种研究风气的短处J在于把十分具体、生动的历史处理成干僵硬的规律与条款,令人望而生畏。这种研究与丰富、多样、生动的传统史学相比较,很不相称。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史学研究做得Z好,这是学术界GR的;九十年代以来大量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活跃于荧屏,J大地带动了史学的通俗化,许多以历代史为题材的通俗作品成为出版界的抢手书,这在普及国史知识的正面作用之外,也不免有许多误导,其原因在于以往的基础研究不到位。不仅电视剧中出现许多违背历史常识的现象,J是通俗史书的硬伤也不少。我想史学界的饱学之士也许不太关心这些,而我这个旁观者自幼便有了插嘴的习惯。D然这些拾遗补阙的文字,谬误、琐屑也在意中,好在古人有云“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聊以自嘲和自解吧。 本书所收录有读书随笔,也有报刊约稿,无一定体例,但要编成一个集子,还是按照文章内容稍加分别为好。全书共分三部分。D一部分:润物无声说风俗,谈传统风俗习惯;D二部分:萧规曹随论制度,议论历SS的制度与规则;D三部分:书海世情偶一瞥,记Z近几年来文化领域所发生的与历史有关的时事以及我的一些议论。D然,这种分类只是为阅读提供些方便,希望读者不必胶柱鼓瑟。
传统的读书J是“慢读书”
二十年多来,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知识的碎片化和人们对碎片知识的迷恋,认真读书的越来越少,引起许多有识者的忧虑。于是,发达国家提倡的“慢生活”包括“慢读书”意识传入中国,其实,中国传统的读书J像古代生活一样,节奏是很慢的,这一点从教育的起始J养成了。
远的不说,J说明清两代,小孩初进私塾,拜完了孔圣人和老师之后,D一件事J是拿着D一册课本(一般是《百家姓》)请老师“号书”(标明下次号书之前应该背诵的段落,如从“赵钱孙李”背到“金魏陶姜”三十二字),从入学开始J是要背书,学过的经典都要背下来,这还不“慢”吗?那时所谓的“读书”不是默默地看,都要大声读出来。明代太监刘若愚在《明宫史》记载D时小太监在宫中入学读书(明代太监必须读书,清代则仅许其识字而已)情景:
每生一名,亦各具白蜡、手帕、龙挂香,以为束脩。至书堂之日,每给《内令》一册,《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千家诗》《神童诗》之类,次D给之。又每生给刷印仿影一大张,其背书、号书、判仿,然判仿止标日子,号书不点句也。凡有志官人,另有私书自读,其原给官书故事而已。
这种学习方式从教“几个小小蒙童”的私塾,到Z高学府——庶常馆都如此这般。“庶常馆”是士人通过了Z高考试中了进士之后,择进士中的杰出者为“庶吉士”(类似JR的博士生)到这里再读三年。清末进士恽毓鼎在日记中记他在庶常馆入学的情景:
两教习(老师)升公案上任,起行交拜礼,相向三揖。庶常(众进士)等行一跪四叩礼,后二叩,赞礼者唱免,礼毕各退。顺甲D(按照进士考试的名次)进号书。十人一班,各执《大学》一本或《书经》进至教习前,教习以朱笔标“六月初四日”五字于简端,乃退,以次号书毕,教习行,庶常皆恭送于二门外,各乘车而返。 (《澄斋日记》)
记载很生动,这些至少也都二三十岁的饱学之士,像小学生一样抱着小学课本,要“教习”(年龄未必长于学生)给他们号上背诵的段落。这一方面体现了尊师,另一方面又表示对经典的尊重。 那时人们读书叫做“点”书,这种称呼直到比我们大一两辈的老先生仍然保留着,读《顾颉刚日记》常见“点”某书“一过”,也J是读某书一遍。Z初我以为这是他读没有断句的线装本,随读随点,读完了也断句了,下回再读J省事了。后来发现有标点的书也这样写,如点《毛选》中某篇,甚至读《人民日报》、读文件也说“点”,看来“点”J是读。过去在坊肆中买的线装书大多没标点,确实要随读随点,这还不是慢读吗? 那时的知识人对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要背诵,要融化在血液中;对一般非经典书籍,读的时候也很认真、仔细。因此老一辈的学人的基础知识都很牢靠。读王念孙(清乾嘉时学者)的《读书杂志》、闻一多的《古典新义》,从中可见这些学人在考证一个字、一个词时,几乎穷尽古籍中关于这个字、词的所有资料,而且都是顺手拈来,十分随意,仿佛现今用的数据库检索,老辈学者对古籍熟悉,由此可见。这都是“慢读”功夫的显现。 另外,传统的读书习惯中还有抄书一项。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都是手抄的,有文化的穷孩子还以抄书为业。李商隐年少丧父,十六岁到洛阳“赁书”(为人抄书)贴补家用。即使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也很难得,爱书人、读书人借抄书籍是很普遍的事,这样既熟悉了书籍,又获得了书籍。顾炎武曾以自己为例说,他从十一岁开始抄读《资治通鉴》,经历了三年的熟读和抄写后,他有了三本九百万字的《资治通鉴》,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熟读的一本。近代印刷工业传入中国,书籍唾手可得,许多老人仍保留着抄书的习惯,《鲁迅日记》《顾颉刚日记》中都有抄书的记载。顾先生直到七八十岁时在报刊上看到于他有用的文章还是抄下来保存、备忘。 不过那时书籍少,流传到现在的古籍不过十几万种,刨去辗转相抄的,大约不过五万种左右。人们都是“术业有专攻”,不必把这几万种书都读完了(不过清末民初,“诗界革命”中三大诗人之一的夏曾佑先生对向他辞行到海外读书的陈寅恪先生说,你们懂外语真好,我不懂外语,中国书都读完了,没书读了),所以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慢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考。从我个人经历看也是这样。自1949年建政以来到“WG”的十七年间出版的文史古籍和研究著作,我不敢说都看过,但敢说大多翻过,至今心里还有个数,因为那些年出版的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种数有限,稍上点心J有记忆。现在不行了,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的出版也如江河汹涌,隔一两个月我J会到院图书馆新书架上浏览一下,真是如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吸引我的太多。有的很沉的书背回家来,别说“慢读”,J是快读(或借用网上一个词“闪”读)三个月内(借书期限)也读不完,有的还没读,J又去还,真是为书所累。台湾“联经”版的《顾颉刚日记》十二本,每本都有二斤多,因为想细读一下,做点笔记,断断续续读了有两年多,背来背去,四五趟,其辛苦自知。
二
传统中的“慢读书”根源于对读书目的的认知。古人认为读书关系着人格的养成,要做什么样的人,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都应该在读书中获到解决。荀子在《劝学篇》中说: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儒家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像尧舜一样的人格,荀子认为要达到圣人的境界,J要终身读书学习,这是成为尧舜的必由之路。因此读书不能仅仅“出乎口,入乎耳”,而是要在“口”“心”之间,反复往来: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荀子认为“出乎口,入乎耳”的读书不能到达人的心灵的深处,只有深入心灵的读书才能化为人生的实践,支配人的一生。 也许荀子说得有些玄虚,今人流沙河先生在答《南都周刊》记者问,谈自己读书体会时说:
《庄子》《孟子》《荀子》,曾国藩的文章,桐城派的文章,全部要背诵。古文的D一要义J是背。哪怕你WQ不懂,背上了也会终生受益。你会用一辈子来消化它,一辈子慢慢懂得它。背古文,能让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发生质的改变,包括人格上的改变。
这个“人格上的改变”J是指读书可以“移性”,把人的品德气质提高起来:形成文化性的人格。能背上这些古文,J有了祖先的灵魂居住在你的头脑里,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祖先的灵魂会指导你。真假、美丑、善恶,都有了文化上的取舍。这J是Z成功的国文教育啊,真正塑造人的灵魂。不像现在,教你组词,教你找错别字,WQ技术化,与古人脱节,与灵魂脱节,违反教育的艺术性,违反文化性,WQ失败。 他很好地说明了慢读书与人格养成的关系,也批评了D前语文教育的狭隘与卑琐。他提出的“文化人格”值得关注。 我年轻时候也背过一些古文诗词,现在早锻炼的时候也常常复习。我曾对孩子说,一定要背书,有些书你只有记在心里,才跟你的人格融为一体,对你产生影响。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W有读书可能改变,因为你脑子里坐着一个时刻指导你的人。设想一下如果你脑子里有位司马迁或杜甫坐在那里,对你的行为思想会不会有些约束? D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文化人格的权利,不一定WQ与流沙河先生相同,如果你敬仰鲁迅、胡适,想法效他们,也不应该停留在某些概念与话语上,应该熟读他们的作品,体会其人生处境掌握他们思想的精神实质,这也不是草草读几遍鲁、胡的名篇所能解决的。
三
我虽是学文学的,但对历史更感兴趣,因为大多文字资料(包括文学作品)是具有史料价值的,章太炎先生的“六经皆史”说是有道理的。其实民国时期国文教育是“文史哲经”不分家的,现在学中文的局限于文学和语言,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向苏联学习的结果,使得这个科系的路子越走越窄。 因为喜欢历史,老辈学者告诉我,喜欢文史一定要从其源头开始,具体说J是先秦两汉。熟悉这个阶段的作品,才能理解其后的各类作品。因此,我在读这个阶段作品时是反复读、慢读、细读,Z好是背熟。 从初中起,我开始背书,Z初是背唐诗宋词,上高中J有意识地熟读和背诵先秦两汉作品了,熟读的如《论语》《诗经》《左传》《战国策》《孟子》《庄子》《古文观止》上册(所选都是唐代以前的作品)等;背诵艰深难懂的,如《诗经》中的“大雅”“小雅”与“风诗”中《七月》《东山》,楚辞中的《离骚》《九歌》《大招》《招魂》,《庄子》中的《齐物论》《人间世》等。高中时正赶上“大跃进”、大炼钢铁和“红专辩论”,读书简直成为一种罪过,动不动J会飞来一1;CY=CY“白专”的帽子,更不用说读“死人”书、洋人书了。由于个人癖好,我还是坚持背书。我在六十五中读高中,家在菜市口一带,坐九路无轨到到学校,大约需半小时,我J利用这段时间背。那时几乎不怎么上课,作业也少,下学回家不带书包。我衣兜里老揣着一本马茂元的《楚辞选》,或朱熹的《诗集传》,在车上背。后来还背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陆机的《文赋》和《文心雕龙》中一些篇章。其实,D时是半懂不懂的,对于作品的意义更是茫然,然而使我终身受益。我读大学时,文选课和中国文学史J没怎么用力,而这些课文对许多同学来说是难点。后来我从事文学史、文化史的研究,因为材料熟,很容易激发联想。 例如前几年写《〈论语〉在中国文化史地位演变》,再读《论语》J有一些新发现。例如《论语》编辑似乎很随意,然而开篇的两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细一思考,我觉得它们反映了D时两个重大的社会动向。一、本来是“学在官府”的,能够进入学校学习的大多是贵族;到了孔子时代则可以说“学入民间”,平民子弟本来是没有学习机会的,更不用说“学”而后再“习”了,这里孔子谆谆告诫自己的弟子努力学习,说明读书学习已经为广大平民所知,有志于学习的平民子弟也有可能踏入校门,通过读书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道了!二、西周本是垂直统治专权社会,其社会等级是周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这是一个流动性很小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位置,一般只与上下有关,人们之间没有横向往来,所以“大夫无境外之交”,人们基本上也没有朋友关系(几十年前有的学者把“朋友”解释成有血缘联系的宗亲)。现在人们有了横向关系,有朋友从远方来,这说明,原来的垂直控制正在解体,周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也在YT天崩溃。 又如在考察《论语》的形成时,读班固《汉书·艺文志》,觉得其中记载值得注意,如在记录传世《论语》时说“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SJ篇”;登载这“十二家”时,除了《论语》不同传本(如《鲁论》二十卷、《齐论》二十二卷)和论语一些注本外,还有下面一些似乎与《论语》并无直接关系的书籍:
《议奏》十八篇(石渠论)。《孔子家语》二十七卷。师古曰:“非今所有《家语》。”《孔子三朝》七篇。师古曰:“今《大戴礼》有其一篇,盖孔子对鲁哀公语也。三朝见公,故曰三朝。”《孔子徒人图法》二卷。
西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召集名儒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由宣帝裁定评判。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议奏主要是讨论五经的,但其中也有关于《论语》的十八篇。这里的“议奏”指石渠阁议奏。其他如《孔子家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家属言行的,《孔子三朝记》是记载孔子朝见鲁哀公的,《孔子徒人图法》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图像的。可见汉代士人把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记载都视为《论语》,那么我们对“论语”书名的真实含义J要做些认真的考察了。 《汉书·艺文志》解释《论语》时这样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D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个定义为后世所接受,可是验之以班固自己的记载,这个定义又似乎不够准确。 “论”的繁体是論,論古代也写作“侖”,“侖”字上是“亼”(音集,意义也为“集”),下面是个“册”字,“論”的原始意义J是把一些竹简拼合在一起;虽然言、语、话、说现在都可解释为话语,但三者还是有区别的,“语”更多有告诉之意。如《庄子》中“夏虫不可语冰”,这个“语”可直译为“与它谈论”,意译也是告诉它。《论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如果自上而下的“告诉”往往含有教诲之意。孔子是做教师的,《论语》在记录孔子的言行时往往是弟子们的回忆,这样用到“语”这个词汇更增加教导的色彩。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教育学上的一个原则,是孔子的一个发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这是孔子赞美颜回这个好学生,接受教育时而不怠惰。这个“语”J可直译为教诲、教育。因此“论”“语”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其本意应D是“把孔子对弟子的教诲之语编辑在一起”,用现在的话说J是“孔子言行录”。 孔子是D一位把学问传播于民间的人,先秦学派纷纭,绝大多数都从孔子那里吸取不少智慧和学养。孔子生前J被视为“圣人”,吴国专门派使者到鲁国向孔子请教,孔子答复之后使者很满意,说了句“善哉圣人”。因此,孔子作为“轴心时代”华夏文化的开山者,又是“于事无不通”的圣人,自然其言行受到各个学派和学人的重视,他的语录到处流传,甚至编辑起来作为学习“六经”(华夏元典,各学派都用它做基本教材)的参考。像郭店楚简、“上博”竹简中的许多难以归类的散简中的文字,其内容风格很像孔子语录,说不定也J是“论语”,只是其编者与流行本不同罢了。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看《汉书·艺文志》的“论语类”中收录《孔子家语》《孔子三朝》《孔子徒人图法》也J不奇怪了。 我不是像胡适先生那样“有考据癖”的人,平常阅读也很糙,但读熟了的书,再读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四
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回忆起少年时期为读一本有趣的书,或读一本能够启人心智的书兴奋得夜不能寐的情景,如在目前。现在老了,不敢全身心投入地读书了,但现在更能体会慢节奏的读书也是别有一番趣味的,这样可得涵咏之美。宋代大儒陆九渊J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YX的文史作品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不像现在历史作品大多质木无文。《左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很多分析都在强调“郑伯”为人阴险,忽略了其中有人情味的一面。该篇的Z后一段:“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D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郑伯是长子,老妈爱少子,处处偏疼小儿子共叔段,导致了共叔段坐大闹事,给国家带来麻烦,此时说出了与老母一刀两断的绝情之语。可是毕竟母子情亲,事情过去之后,心上留下拂拭不去的阴影。此时颍考叔介入了,郑伯一句“尔有母遗,繄我D无”?他的内心活动曝露在读者面前。 原始的儒家思想更多是感情哲学。我们读儒家经典时时感受到感情的冲击。孔子讲到“礼”“乐”时J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礼”“乐”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物质形式,那么在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在于仁心俱足,在于敬畏和真诚,根本上来说还是在于感情的真挚。他谈到“仁”时也不热衷于外在的规范(只对颜回这样类似自己的、感情到位的弟子才讲一点规范——“克己复礼”),而强调感情的到位。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飘然而至的“仁”到底是什么?孔子Z直截了D的回答J是“爱人”,因此可以说“仁”的内涵J是“爱”,J是对他人倾注更多的关切。这不是感情又是什么?可以说它是孔子哲学的核心。孔子其他一些关于“仁”的论述(确切点应该叫“述说”,因为其中没有什么“论”),都是在述说如何培养、引发和规范“爱人”这种情感使之合乎中庸之道。因此体会儒家思想不在于说教,而在于“涵咏”。Z能弘扬儒家思想、把儒家意识注射到人体内的是诗人,而不是语言无味、贩卖“高头讲章”的腐儒。 在诗人中,Z有原始儒家精神的是杜甫,他内心之中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而且在这方面甚至CY了孔孟。 杜诗更需要反复吟咏才能深入领会忠爱精神和CY意识。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历来讲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其实感动人的从“杜陵有布衣”开始到“放歌颇愁绝”这三十二句。杜甫在这段反复陈述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是儒家的忠爱精神启发了他对社会的责任心,非反复吟咏不能领会到诗人的苦心,从中获得一份感动。
五
在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讲“慢读”真是有些SC,然而还要提倡“慢读”。刚刚朋友传过来一篇网文——《中断时代:碎片化造成现代人智商下降》。这篇虽然是讲手机、电话、邮件造成了时间的中断,使得人们很少有整时间思考问题,整天忙着看电脑、手机,造成时间的碎片化。其实,人们热衷于从电脑的搜索和手机的微信中获取知识,其所得到的也是J其肤浅的信息,真正对我们有益的还是沉下心来去阅读能为人生和你从事的工作有用的基础知识。探求真理式的阅读,那更要慢,在慢中才能有深入的举一反三的思考。该文还说“文字表达则需要读者在头脑中将文字转换成画面,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记忆、情感去破解文字的密码,它需要耐心品味,在阅读的过程中甚至要停下来想一想才能品出滋味,而不是一味地‘快’”,这些意见值得我们思考。
|
润物无声说风俗
话说元旦
立春琐谈
清明节的变异
杏花·春雨·江南
端午节祭与祭祀泛滥
礼乐文化中的玉
村社组织的粘结剂:传统礼俗——读《礼失求诸野》
萧规曹随论制度
软约束与硬规范
冷血皇帝—乾隆
说“罪己诏”
说“皇恩大赦”
科举制度的本质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作为皇权统治弹性机制的科举
远去一百年的贡院
模糊千年的一条民事法
吏胥之害
“吏治”与“治吏”—— 评刘建基《中国古代吏治札记》
王安石变法与钱
书海世情偶一瞥
汉字
粥的故事
淡: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中英的改革与保守
说跪拜
说诚信
老北京的幽默
市场上应该有些闻香果
呼唤狂者与狷者
君子之德 ,常存敬畏
文化·“武化”·商业化
有感于“电影经典对白的评选”
从“不怕鬼”到“不怕兔”
有组织的犯罪·帮会·黑社会
又见“武林”
从“有鬼无害论”说到“有鬼有害”
做子民、臣民,还是做公民?
HZX定律与“黑宗羲定律”
自然生态下的知识人
长毛状元与国朝诗别裁集
日记漫谈
《闲话藏书》的闲话
《丑陋的中国人》及其风波
写在历史的边上——读《中国好人》
审视清代会党泛滥的新角度——评《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
“国学”不可能成为主流学派
传统读书J是慢读书
再说传统读书
在阅读《写在历史的边上》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学术侦探”般的乐趣。作者并非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进入他的研究过程。他会展示自己是如何从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史料中发现线索,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拼凑起来,最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历史场景。这种“过程呈现”的写作方式,让我深深着迷。我仿佛跟着作者一起,在历史的迷宫中寻找出路,每一次的发现都伴随着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考据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严谨性和批判性。他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一种说法,而是会多方查证,甚至会指出前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以及不畏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治学精神的展现。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细致和智慧的积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体验”,这是一种更加深刻的学习方式。
评分《写在历史的边上》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之下或许会觉得有些平淡,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醇厚的韵味。作者的书写风格并非是那种华丽辞藻、引人入胜的笔调,而是带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力量。他善于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能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描绘得清晰透彻。我尤其喜欢他在叙述中融入的某种“哲学思考”。他并不直接给出关于历史的定论,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剖析,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反思。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字句,思考他所提出的观点。有时候,会觉得豁然开朗,有时候,则陷入更深的沉思。这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并非是情节上的惊涛骇浪,而是思想上的深度对话。它没有明确的“主题”,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对我而言,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悟,如同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评分《写在历史的边上》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挑战了我对于“历史”一词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历史书就应该是严肃的、宏伟的、充满着政治斗争和重大事件的记载。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非主流”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忽略的“边角料”。它不讲朝代更迭,不讲兵荒马乱,而是深入探究了某个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节庆习俗,甚至是他们日常的抱怨和闲聊。这种“微观历史”的呈现方式,让我惊叹于作者的学识和洞察力。他能够从零散的史料中抽丝剥茧,构建出一种鲜活的生活图景,让我仿佛能够闻到古代厨房里的油烟味,听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喜怒哀乐。这种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早已逝去的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我发现,历史不仅仅是那些被浓墨重彩书写的辉煌篇章,更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构筑而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更完整、更真实的面貌,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那些被忽视的普通人的价值。
评分这本《写在历史的边上》的书,初次翻开,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作者并非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史学家,也不是在故纸堆里挖掘惊天秘密的考古者。相反,他更像是一位站在历史长河的渡口,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捕捉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忽略的细微之处。阅读的过程中,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仿佛置身于那些被时间淡忘的角落,亲历那些曾经发生却鲜有人提及的故事。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堪称精妙,无论是对于古代市井生活的描绘,还是对某个特定时期士人阶层日常交往的展现,都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真实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即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而是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凡人。读着读着,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能够与书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仿佛能触摸到他们的体温,听到他们的呼吸。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性的鲜活画卷,让我对那个遥远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在于它所展现的“历史的偶然性”。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历史的走向似乎是注定的,是某个伟人的英明决策,或是某个重大事件的必然结果。然而,《写在历史的边上》却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揭示了历史进程中无数的“岔路口”,以及那些微不足道的“意外”是如何影响了最终的走向。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细致梳理,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看似微小的因素,例如一次偶然的会面,一个不经意的决定,甚至是一次突发的疾病,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巨大的涟漪。这种“非决定论”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我开始意识到,历史并非是单线程的演进,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书中对于那些“如果……会怎样”的探讨,并非是简单的猜测,而是基于严谨的史料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历史走向。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更加敬畏历史,也更加理解人生的复杂和不可预测性。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个体的选择和微小的行动,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