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3版)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振江,崔玉川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污水处理
  • 城市污水
  • 处理设施
  • 设计计算
  • 环境工程
  • 给排水工程
  • 市政工程
  • 第三版
  • 工程设计
  • 水污染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6210
商品编码:23910341058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刘振江,崔玉川 主编 定  价:78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页  数:364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2306210 城镇污水处理的内容、方法和工艺1
城镇污水的水质及危害1
一、城镇污水的组成1
二、城镇污水的水质1
三、城镇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危害3
第二节城镇污水处理方法4
一、物理处理法4
二、化学处理法5
三、生物处理法5
第三节城镇污水处理的级别与工艺7
一、城镇污水处理的程度7
二、污泥的处理方法8
三、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10
第二章调节池、配水井及计量设施11
调节池11
一、设计概述11
二、计算例题12
【例2-1】按逐时流量曲线计算水量调节池12
【例2-2】按累计流量曲线计算水量调节池14
【例2-3】用于SBR池的水量调节池设计计算14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通过工程性设计计算例题的形式,具体介绍城镇污水处理厂常规处理和三级处理工艺中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内容、方法和要求。全书共14章,工程性计算例题117个。例题内容包括计量设施、调节池、配水井、格栅、沉砂池、初沉池、二沉池、强化一级处理设施、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设施、生物膜法处理设施、自然净化设施、消毒设施、污泥处理设施、除臭设施、三级处理设施等单元处理设施的设计计算,污水厂全流程系统的竖向水力计算和布置,以及城镇污水回用深度处理工程案例。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新型实用的处理设施、工艺和计算方法例题。本书可供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参考。 刘振江,崔玉川 主编 刘振江,1957年出生,1981年底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给水排水专业,现任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不错工程师,从事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和工程设计35年,获得省优*秀工程设计奖、优*秀规划奖和优*秀咨询奖十余次,2003年获山西省建设行业“青年科技奖”,主持编辑了《山西省村镇住宅通用图集》;与崔玉川教授合作编写了《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一版、二版)等书。
崔玉川,教授,曾任太原理工大学原环境与市政工程系主任、高等院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理事、山西省锅炉水处理学会副理事长、太原智林节水技术研究所所长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等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关于《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3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该领域其他方面的书籍可能涵盖的知识体系,旨在展示其专业性和深度,同时避免与原书内容直接重叠。 《现代水环境工程: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内容简介 本专业著作深入探讨了当前城市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工程实践,重点聚焦于传统基础处理工艺向高效、低碳、资源化处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本书不仅关注标准出水指标的达标问题,更致力于解决复杂水质特征、能源消耗优化以及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工程难题。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展开,为水处理工程师、科研人员及高校师生提供了一套系统、前沿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进水水质特征与预处理优化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污水水质构成的复杂性与动态变化,尤其关注工业废水、合流制溢流以及微量污染物(如新兴污染物)的引入对后续生化处理系统的影响。 非常规污染物(CEC)的识别与去除策略: 重点阐述了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EDCs)、全氟化合物(PFAS)等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分析检测方法及其在传统和新型预处理单元中的去除效率与机理。探讨了臭氧氧化、高级氧化技术(AOPs)如Fe2+/H2O2、Fenton类反应在预处理阶段的应用潜力,以及对后续生物处理的协同效应。 高效固液分离技术: 深入比较了不同类型沉砂池(如曝气沉砂池、涡流沉砂池)的设计参数与运行特性。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初沉池(如平流式、辐流式)的沉降动力学模型,并引入了重力澄清与浮选技术在处理高悬浮物浓度污水中的优化设计参数。 第二部分:高级生物脱氮除磷与碳源调控 本部分聚焦于生物处理系统对营养盐的深度控制,强调了碳氮磷的高效去除与精确调控技术。 厌氧/缺氧/好氧(A²/O)工艺的深化: 不仅涵盖了经典的A²/O原理,更侧重于其在不同出水标准下的工况适应性。详细解析了聚磷菌(PAOs)和聚氨酸(PNs)的代谢路径,并引入了先进的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DNRP)技术,如厌氧/好氧(A/O)或双层膜反应器(MBR)中的DNRP耦合机制。 碳源需求的精准评估与补充策略: 针对许多城市污水厂因工业结构变化导致碳源不足的问题,本书提供了基于微生物动力学和在线监测数据的碳源需求预测模型。探讨了外加碳源(如甲醇、乙酸钠)的投加优化算法,以及利用内源碳源(如通过厌氧消化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进行内循环利用的工程化方法。 生物膜反应器设计与性能优化: 对生物滤池(Biofilter)、滴流池(Trickling Filter)及生物载体反应器(MBBR)的设计参数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包括载体选择标准、水力条件、氧传递效率及生物量的挂膜动力学。 第三部分:深度深度与膜分离技术 本部分着眼于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如地表水IV类及以上)所需的高级处理技术,尤其是膜技术在水回用中的集成应用。 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集成: 全面分析了微滤(MF)、超滤(UF)膜组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包括膜污染机理(如粘性物质、生物污泥的形成)、跨膜压力的控制策略以及膜清洗(CIP)的优化方案。对比了淹没式与分置式MBR的能耗与占地特性。 深度过滤与深度氧化耦合: 详细介绍了砂滤、粒状活性炭(GAC)滤池的设计承载速率、反冲洗周期确定,以及臭氧接触池的设计参数(如接触时间、臭氧投加量与折点控制)。重点阐述了颗粒活性炭(PAC)投加在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如腐殖酸)中的效能分析。 第四部分:污泥减量化与能源回收 本部分将重点从污染物处理转向资源化利用,特别是污泥处理的低碳化和能源回收。 污泥脱水效率的提升: 深入分析了板框压滤机、离心机等主流脱水设备的优化运行参数(如投药量、压力曲线),并引入了污泥调理技术(如MVR、巴氏消毒预处理)对滤饼含水率和稳定性的影响。 厌氧消化过程的强化与优化: 探讨了中温、高温消化工艺的选择标准,对高固体浓度消化(THP)的反应器设计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VFA的积累与消耗对甲烷产率的影响,以及消化液(脱水滤液)回流对前段生化系统的冲击与应对措施。 污泥热解与能源化技术: 介绍了热解炭(Biochar)的性质、稳定化处理方法及其在土壤改良或吸附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第五部分:自动化控制与系统能效管理 本部分强调现代污水厂的智能化运营管理,旨在实现过程的稳定性和运行的低能耗。 在线监测与过程控制(APC): 讨论了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在线氨氮/硝酸盐等关键参数的传感器选型与校准。建立了基于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的DO/N-P控制策略,以最小化曝气能耗。 系统能耗审计与优化: 提供了针对曝气系统、提升泵站和污泥处理单元的能耗基准分析方法,并介绍了利用余热回收和热能耦合技术降低全厂净能耗的工程案例。 本书特色在于其工程应用导向和对前沿技术的深度挖掘,为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水环境挑战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工程解决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的书籍,我刚翻阅了几页,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扎实感。书中的排版和图表的清晰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讲解那些复杂的流体力学和化学反应过程时,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信息。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曝气池设计的部分,那里的流程图画得非常细致,不仅标注了各个区域的功能,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曝气系统(如SBR和MBR)的优缺点比较,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做出权衡决策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原以为这种工具书会枯燥乏味,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每一步计算都有明确的依据和前置条件说明,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可靠的污水处理系统。如果说有什么遗憾,也许是某些前沿技术如高级氧化法的介绍篇幅略显保守,但瑕不掩瑜,对于掌握核心工艺和标准设计规范而言,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在给排水领域深耕的资深工程师而言,我对技术手册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它必须是可靠的“定海神针”,而不是容易过时的参考资料。这部“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的第三版,在计算的精确性和所引用的基础数据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特别关注了活性污泥法中溶解氧(DO)控制的动态模型部分,作者没有采用简化的稳态假设,而是引入了更贴近实际负荷波动的扰动分析,这对于设计高负荷或突变负荷的污水厂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除磷脱氮的耦合效应讨论得尤为精妙,它清晰地区分了A/O、A2/O以及内回流工艺在不同N/P比例下的适用性边界。这种对工艺细节的深入挖掘,表明编者团队对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信息的密度和准确性,它让我可以迅速地在庞杂的参数中找到最优化、最稳健的那个设计点。

评分

我从一个纯粹的设计初学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本“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3版)”,最大的感受是它的体系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计算公式,而是耐心地从水质标准的背景、污染物去除的基本原理入手,构建了一个严谨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讲解初沉池的设计时,它不仅给出了沉降速率的计算公式,还结合了不同的进水水质条件,详细分析了停留时间(HRT)和溢流速率对去除效率的敏感性,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曲线。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记忆知识点,而是真正开始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而不是“应该”这么设计。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虽然篇幅有限,但其代表性和针对性很强,基本涵盖了我国目前主流的几种处理工艺的选型考量。总而言之,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表面的空泛之作,而是真正致力于培养读者独立进行工程设计思维的实战手册,尤其适合那些需要打下坚实基础的年轻工程师。

评分

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书时,主要目的是想对照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来检验我目前项目中的计算准确性。翻开这本第三版,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污泥处理与处置”章节的更新力度。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许多旧版教材的短板,但这本书明显投入了大量精力。它详尽地介绍了厌氧消化池的优化运行参数,特别是针对提高产气效率的温度控制和pH调节策略,给出了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故障排除建议。我甚至找到了一张关于污泥脱水后含水率与运输成本的平衡分析图表,这个图表直观地揭示了不同脱水设备选型背后隐藏的经济考量,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范畴,进入了经济可行性评估的层面。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认识到优秀的工程设计绝不仅仅是把图纸画出来,更是一门平衡技术、经济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艺术。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是思考问题的完整路径。

评分

我最近在做一个老旧污水厂的升级改造项目,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占地面积内提升处理效率,引入新的深度处理技术。我在寻找能够提供工艺替代方案和改造路径参考的书籍。这本书在“接触氧化法及生物滤池”这部分内容中,虽然属于传统工艺,但作者以一种非常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它们的适用性,特别是将其与膜生物反应器(MBR)进行对比分析时,并没有简单地贬低前者,而是指出了在某些特定水质和投资约束下的独特优势。这种客观、不偏激的论述风格,对我制定改造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维度。它没有强行推销最新的“网红”技术,而是基于工程的本质需求,帮助读者权衡技术的成熟度、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极其严密,每当提出一个设计方案,后面都会紧跟着一套详尽的经济性或可靠性评估模型,这使得它在指导实际工程决策时,具有无与伦比的实用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