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韩刚B2A“译点通”:90天攻克CATTI二级笔译 (附赠真题一册)
作者 韩刚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05-04
版次 2015年5月第1版
I S B N 9787300210865
开本 16
页数 188
字数 440 千字
装帧 平装
重量 0.520kg
49.80元
本书包括两部分:技巧讲解正本和附赠真题。正本包括六个单元和一个附录。从理论到技巧由浅入深。单元为翻译实践“论语”,讲述的翻译观点。第二单元是翻译基本功训练。第三和第四单元是翻译技巧实例鉴赏与真题剖析。第三单元是汉译英,第四单元是英译汉。通过真题让考生进一步理解翻译技巧。第五、第六单元是段落模拟练习。第五单元是汉译英,第六单元是英译汉。附录是汉英新版常用备考词组。
编辑推荐
《韩刚B2A“译点通”:90天攻克CATTI二级笔译》是一本值得向所有考生推荐的书。首先,全书的翻译水平值得所有考生认真学习。作者不仅拥有出色的英文功底,中文功底也令人赞叹。正因如此,本书的翻译极其精彩。其次,全书所有的例子,都来自真实的考试和翻译实践,帮助考生做到有备而战!韩刚老师,拥有十多年一线笔译、口译授课经验,应试技能灵活渗透,理论实操结合紧密,讲解真正深入浅出!帮助考生真正呈现“信、达、雅”兼备的地道译文
单元 翻译实践“论语”
“论语一”:由莫言获奖谈翻译
“论语二”:许渊冲先生的翻译观
“论语三”:翻译标准面面观
第二单元 翻译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一:冠词的应用
基本功二:介词、连词的应用
第三单元 汉译英十大翻译技巧实例鉴赏与真题剖析
技巧一:中文结构“三步走”
技巧二:“孰轻孰重”要分明
技巧三:结构搭建“三剑客”
技巧四:同义重复“并译”行
技巧五:“千变万化”增张力
技巧六:具体、概括“不相容”
技巧七:副词去留“有分寸”
技巧八:动词处理“巧隐藏”
技巧九:具象转译“避抽象”
技巧十:图片立体“在形容”
第四单元 英译汉十大翻译技巧实例鉴赏与真题剖析
技巧一:高屋建瓴“揽全局”
技巧二:行文提倡“四、六、八”
技巧三:中文“形散神不散”
技巧四:“九九归一”是王道
技巧五:描述修饰“去形象”
技巧六:“的”、“被”头上一把刀
技巧七:“of”前后“有讲究”
技巧八:数字收尾“准顺快”
技巧九:动词处理“隐词法”
技巧十:具体适当“宏观化”
第五单元 汉译英段落模拟练习与译文参考
第六单元 英译汉段落模拟练习与译文参考
附录 汉英新版常用备考词组
韩刚,2001年毕业于外交学院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曾以优异成绩考入外交部翻译室接受培训,后调任新闻司担任新闻发言人同传。作为B2A口译系统教学法和CECE/ECEC学习法创始人,自2003年起潜心钻研口译和笔译培训,注重系统传授,教学踏实认真,方法科学得当,现已在翻译培训界独树一帜,是深得广大学员尊重和爱戴的CATTI口笔译讲师。与北京音像出版社合作出版的B2A口译入门和B2A口译实战系列教学光盘在中国口译培训界引起较大反响。
基本功一:冠词的应用
冠词的使用在英文中虽然看似作用不大,但实际上对逻辑梳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定冠词的使用不能等闲视之。以下为两个冠词应用练习篇章,自己做完后再参阅答案和讲解,体会冠词使用的大致规律,为英汉、汉英翻译打下扎实基础。在讲解部分之后还有两个应用练习篇章供大家进行巩固训练。
冠词应用练习
■ 练习一
提示:以下空白标号处有些需要填写冠词,有些则不需要填写。
At dinner with 1 friend the other night, I mentioned that I was giving 2 talk this week debunking 3 idea that we need to grow more food on 4 large scale so we can“feed 5 nine billion”— 6 anticipated global population by 205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 and the hungry is not 7 production levels; it’s money. There are no hungry people with money; there isn’t 8 shortage of food, nor is there 9 distribution problem. There is 10 I-don’t-have-the-land-and-resources-to-produce-my-own-food, nor-can-I-afford-to-buy-food problem.
And poverty and 11 resulting hunger aren’t matters of bad luck; they are often 12 result of people buying 13 property of traditional farmers and displacing them, appropriating their water,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and even producing cash crops for export while reducing 14 people growing 15 food to menial and hungry laborers on their own land.
Poverty isn’t the only problem, of course. There is also 16 virtually unregulated food system that is geared toward making money rather than feeding people. (Look no further than 17 ethanol mandate or 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for evidence.)
If poverty creates hunger, it teams up with 18 food system to create another form of malnourishment: obesity (and what’s called “hidden hunger,” 19 lack of micronutrients). If you define “hunger” as malnutrition, and you accept tha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re 20 forms of malnutrition as well, then almost half the world is malnourished.
The solution to malnourishment isn’t to produce more food. The solution is to eliminate poverty.
Look at the most agriculturally productive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re hunger here? Yes, quite a bit. We have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hungry people of any developed nation, 21 rate closer to that of Indonesia than that of Britain.
Is there 22 lack of food? You laugh at that question. It is, as the former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er David Kessler likes to call it, “a food carnival.” It’s just that there’s 23 steep ticket price.
A majority of the world is fed by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small-scale farmers, some of whom are themselves among the hungry. The rest of the hungry are 24 underpaid or unemployed workers. But boosting 25 yields does nothing for them.
The best method of farming for most people is probably 26 traditional farming boosted by science. The best method of farming for those in 27 highly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societies would be 28 farming made more intelligent and less rapacious. That is, 29 kind of farming we can learn from people who still have 30 real relationship with 31 land and are focused on quality rather than yield. The goal should be 32 food that is green, fair, healthy and affordable.
It’s not news that the poor need money and justice. If there’s a bright side here, it’s that it might be easier to make 33 changes required to fix 34 problems created by industrial agriculture than those created by inequality.
There’s plenty of food. Too much of it is going to feed animals, too much of it is being converted to fuel and too much of it is being wasted.
We don’t have to increase yield to address any of those issues; we just have to grow food more smartly than with 35 brute force of industrial methods, and we need to address 36 circumstances of the poor.
…………
技巧一:中文结构“三步走”
主要是指涉及政府外宣类题材的句子结构划分技巧。所谓“三步走”,具体是指:中文长句中,步给出理念、指导方针或原则,第二步具体阐述在这种方针原则的指导下都做了什么或者要做什么,第三步给出结果或者要实现的目标。在具体行文时,可以按照“每一步”信息的多少进行“逐步”切句或者灵活整合。有了“三步走”原则,长句一点都不可怕!这一汉英句式逻辑分析技巧在实操训练中非常实用,也极易掌握!
鉴赏实例 1
■ 翻译原文
下一步,我们还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处理好市场与效率、发展与分配的关系,既要抓科学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也要抓收入分配,把我们的蛋糕分得更好。
■ 参考译文
Going forward, we will take into full consideration China’s realities. That will mean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market and efficiency, and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China will boost its economy so that there is more to share. China will improve income distribution so that the increased economic benefits are shared as widely as possible.
■ 译文剖析
1. 该段选自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演讲。从中文来看,整段都由逗号连接,句子看似毫无逻辑链,形散无序,但按照“三步走”的原则技巧认真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下一步,我们还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属于理念、原则或指导方针,“处理好市场与效率、发展与分配的关系”属于要去做什么,“既要抓科学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也要抓收入分配,把我们的蛋糕分得更好”属于进一步阐述要做的两件事情和想要实现的目标,这样一来,看似无序零散的信息在“三步走”的切分原则下逻辑立显。
2. 在具体行文中,刘大使的演讲译文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避开了很多生硬译文,对于英美人士而言,这样的英文才是他们期望听到的“简洁、达意、有力”的演讲风格。要关注哪些词没有译出并认真分析为什么,如:“中国的基本国情”不是亦步亦趋地译为“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处理好……的关系”不是“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既要……,也要……”也没有机械对等地译为“we should not only..., but also...”,而是遵循了句子“宜短不宜长”的原则,进行了合理拆句。此外,“抓科学发展”中的“科学”二字根本没有译出,是因为此处并不是要强调“科学”,而是突出“把蛋糕做大”,“发展”也具体化为“economy”; “抓收入分配”也没有重复用“income”,而是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了巧妙处理,前面提到了“grow the economy”,接下来肯定就是要分配“increased economic benefits”,“分得更好”确切含义就是“更为公平、让更多人受益”,所以译文中才会出现“be shared as widely as possible”。
总之,这是一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翻译鉴赏材料,值得大家认真学习体会。
.....
| 定价 | 38.00 |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7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卢敏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234 |
| 字数 | 150000 |
| ISBN编码 | 9787119107172 |
单元 经济
第二单元 旅游
第三单元 农业
第四单元 国情
第五单元 政治
第六单元 金融
第七单元 历史
第八单元 能源
第九单元 外交
第十单元 生活
第十一单元 时事
第十二单元 法律
第十三单元 文化
第十四单元 环保
第十五单元 教育
第十六单元 体育
第十七单元 医学
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问答
考生在翻译考试中暴露出来一些英译汉的方面的问题,例如:(1)错别字较多;(2)数字错译; (3)人名、国名、地名和机构名错译;(4)货币错译;(5)对热点问题不熟悉,背景知识欠缺,知识面窄,一些常用专有名词表达不准确;(6)英文理解和汉语表达有问题。
为了帮助考生解决以上英译汉问题,编者按照翻译考试英译汉考题的选材和题量特编写本书。本书由翻译考试一线专家参与制作,选材遵循翻译考试的性和实用性原则,真实反映考生在英译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给与指导,是参加翻译考试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按照翻译考试英译汉实考题的选材类型和题量编写,共分为17个单元,涉及国情、政治、经贸、历史、能源、外交、生活、时事、 法律、工业、旅游、农业、文化、环保、教育、体育及医学,宗旨是为考生提供大量的英译汉练习材料,帮助考生强化英译汉实训,比较、分析、研究译文,掌握译文的词语运用和翻译风格,增加对英译汉的感悟,熟练掌握英译汉技巧,积累更多的翻译经验,提高翻译能力,终顺利通过翻译考试,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本书既可供讲授翻译的教师、MTI学生和准备参加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考生使用,也可供普通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翻译自学者单独使用。
卢敏,译审,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评中心副主任,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 定价 | 34.00 |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7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卢敏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176 |
| 字数 | 120000 |
| ISBN编码 | 9787119107189 |
考生在翻译考试中暴露出来一些汉译英方面的问题,例如:(1)英语单词拼写错误多;(2)英语基本功不扎实,主谓语一致、名词单复数、时态、语态、动宾搭配、冠词、介词使用等存在问题;(3)数字错译;(4)背景知识欠缺;(5)中国特色词语错译等等。
为了帮助考生解决以上汉译英问题,编者按照翻译考试汉译英实考题的选材和题量编写本书。本书由翻译考试一线专家参与制作,选材遵循翻译考试的性和实用性原则,真实反映考生在汉译英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给与指导,是参加翻译考试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按照翻译考试汉译英实考题的选材类型和题量编写,共分为17个单元,涉及国情、政治、经贸、历史、能源、外交、生活、时事、 法律、工业、旅游、农业、文化、环保、教育、体育及医学,宗旨是为考生提供大量的汉译英练习材料,帮助考生强化汉译英实训,比较、分析、研究译文,掌握译文的词语运用和翻译风格,增加对汉译英的感悟,熟练掌握汉译英技巧,积累更多的翻译经验,提高翻译能力,终顺利通过翻译考试,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本书既可供讲授翻译的教师、MTI学生和准备参加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考生使用,也可供普通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翻译自学者单独使用。
从试读章节的感受来看,作者对历年真题的把握是相当精准的,能够洞察出考官的出题偏好和阅卷的“潜规则”。很多翻译书只会告诉你如何翻译,但这本书似乎更深入了一层,告诉你“考官想看到什么样的翻译”。这种“换位思考”的视角是备考过程中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我特别期待后续章节中关于“CATTI翻译”这部分实战训练的详细内容,毕竟现代翻译工作离不开工具的辅助,如果书中能结合软件操作的心得,或者对机辅翻译工具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那无疑会让这本书的价值再上一个台阶。总而言之,目前看来,这是一本目标明确、方法扎实、旨在解决实际应试痛点的工具书,期待它能真正帮助我突破瓶颈,顺利通过考试。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得有些让人意外,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非常逻辑化,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具体笔译技巧的分解,再到最后的模拟实战训练,层层递进,看得出编排者是下了功夫的。我翻阅了一下其中关于“语篇衔接与连贯性”的那一节,感觉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精妙,没有纠结于单一的词汇替换,而是着眼于整体语流的顺畅度,这一点对于提升译文的“信达雅”至关重要。更令我欣喜的是,它似乎并没有完全局限于二级的特定要求,而是兼容了三级的一些通用难点,这对于我这种目标是先过二级,未来可能还会涉及更广泛翻译工作的人来说,无疑增加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耐读性。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案例分析部分,希望它们能提供足够细致的对比,展示“为什么这样译好,那样译不行”,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也买过好几本类似的翻译备考书,但很多都陷入了“翻译理论的堆砌”和“冷僻词汇的罗列”,读起来枯燥乏味,收效甚微。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则完全不同,它似乎更注重“方法论”的传授。比如,在讲解如何处理复杂的长难句时,书中没有采用晦涩的语法术语,而是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拆解步骤,像搭积木一样教你如何重构句子结构,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接地气。这种实用主义的路线,让我对这套“90天计划”有了更高的信心。我已经开始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我的学习节奏了,尤其对“错题分析”和“定期自测”的要求比较重视,希望能通过这种结构化的训练,将知识点内化成自己的翻译反应模式,而不是临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主要突出了书名和作者信息,这本身就给人一种“干货满满”的印象。拿到手里,感觉纸张的质感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内容量肯定很扎实。特别是“90天攻克”这个时间设定,听起来就很抓人眼球,对于像我这种急于在短期内看到成效的备考者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吸引点。我最期待的是它在“攻克”这个层面上能提供多大程度的帮助,是停留在理论讲解,还是能真正落地到实操层面,比如具体的时间分配策略、如何应对不同文体的挑战等等。毕竟,翻译考试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较量,更是应试技巧的体现,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予深度指导,而不是泛泛而谈。整体来说,第一印象是专业、务实,希望能经得起后续阅读的检验,真正成为我备考路上的得力助手,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坦白讲,不算市场上最时尚的那一类,但它的优势恰恰在于这种“不张扬”的风格——重点突出,留白得当,阅读起来眼睛不累。我个人非常看重学习资料的“可操作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在提到如何提高汉译英的“文化转译”能力时,它似乎提供了一套可以量化的练习框架,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这一点对我这样的“学院派”学习者尤其重要,我们往往知道“要文化”,但不知道“怎么文化”。如果这本书真能帮我搭建起一套系统的、可执行的“文化敏感度提升方案”,那它的价值就远超一本普通的习题集了。我希望它能在培养译者“语感”和“底线思维”方面,提供独到且有效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