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故宮院長說皇宮》以散文的筆調,寫齣一個博物學傢、故宮學博導、文化學者對世界各地的宏偉建築的博覽與感悟,從中挖掘齣不同文化間的曆史、文化與藝術的瑰麗多彩。
作者簡介
李文儒,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曆任國傢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中國文物報社社長、總編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埃及
太陽雨中的金字塔
尼羅河的疤痕
神殿或宮殿
奧地利
兩個女人的皇官
維也納的聲音
巴西
兩個皇帝的皇朝
俄羅斯
剋裏姆林童話
一位皇帝和一座城市
法國
巴黎中軸
流動的宮殿
韓國
王宮·皇宮
王的丘陵
墨西哥
從神皇到人皇
葡萄牙
海上帝國
日本
遺址裏的平城宮
皇居·禦所
瑞士
山高皇帝遠
斯裏蘭卡
岩石上的宮殿
西班牙
輸水渠與古城堡
皇帝的影子
意大利
皇宮在龐貝旁
夢斷廢墟
印度
悵望泰姬陵
英國’
從肯辛頓到白金漢
皇傢堡壘
前言/序言
題記
在增補修訂此書的時候,北京紫禁城——中國明清兩朝皇宮,現在的故宮博物院——連續數年,每年的參觀人數超過1500萬。
不隻中國的皇宮,法國的盧浮宮、凡爾賽宮,俄羅斯的剋裏姆林宮、艾爾米塔什,英國的溫莎堡、白金漢宮,等等,全世界的皇宮類建築,都是旅遊觀覽者的必去之地。
由於曆史原因,由於帝王個人、傢族,以至國傢的原因,曆史上的皇宮變遷、宮殿建築、皇傢收藏及其中的人物、故事,往往凝聚瞭、濃縮瞭和代錶著這個國傢或地區的曆史、文化、藝術。任何人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裏,通過遊覽皇宮高度集中地得到豐富的知識。所以,它們對很多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並且,每一處皇宮作為曆史的遺存,由於它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無法復製性、無法移動性,而成為曆史的“唯一現場”。身臨其境,即走進曆史“唯一現場”,以自我的“體驗”獲得的識見,是任何其他的信息通道所無法提供的。所以,它們對所有的人都具有無窮的魅力。
不過,走進一座座皇宮,每個人的見識不盡一緻。麵對皇宮和皇宮的曆史,追尋曾經生活在皇宮裏的人、發生在皇宮裏的事,以及宮殿的興與廢,由於年齡、經曆、知識結構,甚至心境的原因,每個人、每一次走進皇宮的感悟不盡一緻——這正是天下皇宮總是作為天下的人們不斷追尋遊走的首選原因。
我在為《紫禁城》撰寫關於紫禁城建築專欄時,寫過這樣的話:“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大、保護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群,紫禁城的偉大建築在於它早已凝結為經典圖像。既凝固又變幻的紫禁城圖像屬於它的創造者,屬於自它齣現以來所有見到和想到它的人們,屬於每個人的眼睛和心靈。”
其實不隻紫禁城,不隻天下皇宮,不隻宮殿建築,世界上所有保存至今的人類曆史文化遺産莫不如此。
本書所收皆為世界各地的皇宮類建築,及一些雖不是皇宮但在世界建築史上有極高地位的古代建築。寫作起因於開設“感悟皇宮”專欄。書中所收篇目,大部分在專欄中發錶過。此次增補修訂,除瞭新增數篇外,對全書文字做瞭統一的梳理,又調整瞭不少圖片,並改為彩印,隻希望讀起來看起來更有趣味些。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這是至為神秘的宮殿,是每個中國人心之所嚮的地方
★殘留在屋簷上的一抔細雪,鏇落在香茗中的一片葉,遙想曆史上的中國。
★故宮,對曆史一份更加深入的思考。如果不停留在看待曆史的態度上,這份思考對人生也很有指導的意義。
★不妨以一種“圖像”的角度去瞭解故宮,或許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心靈體驗。
內容簡介
《故宮院長說故宮》以曆史學傢、文化學者的筆調,描繪齣一幀幀曆史凝結而成的文化圖像,再現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大、保護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群,將它的曆史、興衰重新展示給人們。
作者簡介
李文儒,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曆任國傢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中國文物報社社長、總編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誰的紫禁城
[序二]…………………………………作為圖像的紫禁城
[壹]?規劃至尊……………………………………………1
天地感應,天人閤一,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天與地、人與天地自然的推演移易的文化理念、哲學思想,都可以用來為帝王的宮殿辨方正位、象天立宮,都可以用來論證君權天授、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權力、等級與秩序的天然閤理。
[貳]?走嚮太和……………………………………………17
也許因為經曆瞭太多的風雨,經曆瞭太多的磨煉,堅硬沉重的禦道終於變得光滑柔潤起來。這條光滑閃亮的中軸綫穿過無數的風雨,引領無數的人們,走進京城皇城紫禁城核心重要的地方,走進曆史的深處。
[叁]?坐擁天下……………………………………31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隻有在這個地方纔能確認皇帝的身份,確立皇帝的地位。皇帝是什麼?皇帝就是太和殿;太和殿是什麼?太和殿就是皇帝。必須把這座宮殿打造成天下的核心、坐擁天下的宮殿。
[肆]?宮牆柳………………………………………………47
紫禁城高高的灰色的城牆,紫禁城寬寬的綠色的護城河,紫禁城依依的黃色的宮牆柳,為什麼能把紫禁城的拒絕與吸引,阻隔與親近,鳴奏得如此有聲有色?
[伍]?牆牆牆………………………………………………59
當你忽然看到紅牆的某個角落,被一年又一年的雨水衝刷齣蒼老蒼涼痕跡的時候,當你看到紅牆的某些牆麵,被一年又一年的冷風翻捲起斑駁扭麯的牆皮的時候,肯定會牽齣你彆樣的思緒。
[陸]?韆門萬戶……………………………………………71
在現在的紫禁城裏,唯有當黃昏日暮,遊客散盡,管理人員巡查、斷電、關門、上鎖,沉重又清晰的關門鎖門聲起落於韆門萬戶的時刻,纔仿佛真切地聽到和感覺到來自那個年代的聲音。那是一種足以把人心拽入曆史深處的聲音。
[柒]?皇傢大院……………………………………………87
當順著紅牆規定和指引的一條條通道,走進走齣一座座院落的時候,深深感受到宏偉的紫禁城中,單體建築之間、院落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的聯係、過渡與轉換,是一個極其復雜豐富的體係。一處又一處,一進又一進,一層又一層,庭院深深的精緻與婉約,被輕鬆地包裹在宏大的紫禁城裏,吸引我們從宏大與輝煌中,尋找細小的隱蔽與神秘。
[捌]?皇帝的廣場………………………………………103
那些超越“皇傢大院”的一個接一個的“皇帝的廣場”,皇帝們想讓其發揮的作用,發齣的聲音,是凝天下之神,聚天下之氣的天帝之音、天子之音、帝王之音。
[玖]?中國大屋頂………………………………………119
對於紫禁城來說,“人”形大屋頂,“如翬斯飛”的大屋頂,如瑰麗冠冕的大屋頂,應當充滿溫情、充滿人性、充滿想象的大屋頂,其實是沉重的、寂寞的、孤獨的大屋頂。
[拾]?天地之“吻”……………………………………131
當帝王的說法漸漸褪色之後,在後來的人們看來,在並不關心和追問這些“獸頭”與皇帝的關係的人們看來,蹲踞在紫禁城宮殿上麵成韆上萬的“獸頭”,不管怎麼看,都很美。
[拾壹]?欄杆拍遍………………………………………145
正如紫禁城建築把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到極緻一樣,紫禁城建築把中國的欄杆藝術也發揮到瞭極緻。無數蓬蓬勃勃生長著的雲龍雲鳳望柱的鋪排與擁護,讓天子的宮殿穩穩地矗立於超凡脫俗的境界之中,把天子的宮殿縹緲成天上的玉宇瓊樓。
[拾貳]?窗裏窗外………………………………………159
旭日東升之時,火紅的陽光照耀在到處可見的大麵積的紅門紅窗上,照耀在紅門紅窗上的金框金釘上,與粗壯筆直的大紅廊柱一起,紅光浮動,金光閃爍,滿眼夢幻般的景象。
[拾叁]?誰持彩練………………………………………171
本齣於等級規製的嚴格界限劃分,及由此形成套路的程式化圖案色彩管理,反使得紫禁城中觸目皆是以至眼花繚亂的花花世界層次分明有條有理。豐富變化中的局部的斑斕色彩與整體的色彩斑斕,被控製得協調和諧,花而不亂。
[拾肆]?琉璃花…………………………………………185
紫禁城是琉璃的世界,是放射著黃色光芒的琉璃的世界。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中,到處盛開著琉璃的花朵。讓人驚訝的是,這些缺乏創意、寓意流俗的題材,竟然能夠與宏大輝煌的建築協調相處,相映生輝。
[拾伍]?大器朝天………………………………………197
雕塑是有靈魂和生命的。紫禁城的靈魂與生命,不是體現在中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技藝之中,而是體現在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文化精神的相對應之中。這是我把大紫禁城看作大器朝天的大雕塑、大裝置藝術的根本原因。這樣的大雕塑大裝置藝術空前絕後。
[拾陸]?流動的皇權……………………………………211
在看得見金水河、金水橋的地方決斷國傢大事,行使至高無上的皇權,或許更有一種靠山麵水,在風聲雨聲中指點江山、把握天下的真切感受吧?
[拾柒]?宮裏山河………………………………………225
乾隆皇帝修瞭一個他專用的花園,把遙遠的山河收入到他伸手可觸的格局之中;看起來他想讓自己退休後遁入山水之中,但在這樣的微天縮地的山水之中,他的廟堂同樣伸手可觸。
[拾捌]?死生有“命”…………………………………239
被扭麯的生命見證瞭無數被扭麯的生命而更加凸凹不平,太蒼老的生命見證瞭太多的蒼老而更加蒼老。正是這些蒼老的生命,用它們的蒼老蒼勁蒼翠與紅牆黃瓦的絕色組閤,與流動的風,與漂移的太陽月亮光影的絕色組閤,無聲地撫慰著寂寞的宮殿。
[拾玖]?哭泣的宮殿……………………………………253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身感受傾盆大雨突然降落紫禁城的情景,怎麼也想象不到那是一種怎樣的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景象!但紫禁城有無比通暢的排泄體係,再大的雨水也能容得下、排得齣,再多的雨水、淚水也能在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再多的汙穢血腥也能在頃刻間衝刷得乾乾淨淨。有瞭這樣的防範體係,再也不必擔心過多的雨水會浸泡紫禁城,更不必擔心集體的滂沱與號啕會撼動紫禁城。
[貳拾]?雪舞禁城………………………………………265
當現代的樓宇街景模糊在風雪裏的時候,人們發現,紫禁城的綫條,在風雪中更加清晰優美瞭;紫禁城的聲音,在風雪中更加豐富悅耳瞭;紫禁城的形態,在風雪中更加典雅端莊瞭;紫禁城的境象,在風雪中更加大氣磅礴瞭。
精彩書摘
[ 壹 ]
規 劃 至 尊
天地感應,天人閤一,
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天與地、
人與天地自然的推演移易的
文化理念、哲學思想,
統統可以用來為帝王的宮殿
辨方正位、象天立宮,
都可以用來論證君權天授、
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權力、
等級與秩序的天然閤理。
到底是誰設計瞭偉大的紫禁城?雖然沒有如知名人物那樣厚厚的傳記,連浩瀚的史料裏也隻有隻言片語,但我還是堅持認為紫禁城的設計者是世界上偉大的設計傢,甚至是空前絕後的偉大的設計傢。
紫禁城之前的中國皇宮、宮城建築,盡管有記載的文字,有殘存的遺跡,如阿房宮、未央宮、大明宮等,畢竟非眼見之實,隻能做考古和想象的依據;紫禁城之後的不可能再有,自不必說瞭。因此,每每嚮中外人士說起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大、保存完整的皇宮建築群的時候,我總有些掩飾不住的“炫耀”。
我經常站在高處凝望紫禁城。大多在日齣或日落時分,凝視、感覺、捕捉從連綿鋪排的黃色屋頂上浮動升騰著的輝煌。
我也經常穿行在宮殿之間,在一座隔著一座或一處連一處的迷宮般的院落裏轉來轉去。
我也曾在薄雲遮月的寒冷鼕夜,觸摸寒風竄過夾道時發齣的奇怪聲音,尋找和等待在剪影般的高牆、屋脊、簷角間時隱時現的月亮。
每當這樣的時候,我總會産生一些奇怪的想法。
我會覺得紫禁城的規劃設計不可以用常理來解釋。我想竭力推翻我認為的關於紫禁城的設計者是世界上偉大的設計傢的想法。我曾經找齣一個我認為很充足的理由說服自己——皇帝一人說瞭算,隻要他願意、他同意,他就能辦得到。
但是,這個理由還是不能說服我自己。後,我還是認為紫禁城源自一個偉大的構思,一個偉大的規劃,一個偉大的設計。
紫禁城落成後,像以往曆朝曆代的皇宮落成後一樣,照例需要一些歌功頌德的詩賦。永樂皇帝硃棣讓他認為有纔華的臣子去寫。文淵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各自寫瞭《皇都大一統賦》,李時勉寫瞭《北京賦》。除瞭照例的歌頌“聖王”永樂皇帝外,主體還是隆重描述紫禁城的。從那些華麗鋪排的辭藻中,大體可以知道一些關於紫禁城的規劃設計觀念。
楊榮賦中有這樣的詞句:應天以順時,辨方而正位;乃相乃度,載經載營;貫天河而為一,與瀛海其相通;西接太行,東臨碣石,巨野亙其南,居庸控其北;北通朔漠,南極閩越,西跨流沙,東涉溟渤;勢拔地,氣摩空;梢橫青天,根連地軸;包絡經緯,混沌無窮;仰在天之神靈,隆萬古之尊號……
這些詞句看起來很玄虛、縹緲,其實,這樣的大思路、大視野對於紫禁城的營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古代絕沒有現代的科技水平,沒有航測遙感,沒有衛星定位,沒有精確到毫厘的精密儀器,但古人有古人的遙感、遙看、遙測。
古人,中國人,是相信天地相應,天地感應的。天上有北辰貫中天,地上有南麵聽天下。天有天軸,地有地軸。天上有紫微星垣,地上有紫禁城。山水融結在天,裁定在人。大靠想象力、眼力,小靠功夫工巧。
如果說這是中國人認識天、地、人的宏大的宇宙觀的話,如果以這樣的宇宙觀做紫禁城的創意、指導紫禁城的規劃的話,那麼,紫禁城規劃設計的指導核心實在是一種精神狀態,一個理念、意念,因而是高深莫測的,無比神秘的,莊嚴神聖的,至上至尊的。在永樂皇帝心中,在臣民心中,在所有參與其事的人們心中,他們將要建造的和將要看到的紫禁城,是矗立在天地間溝通天地的形象與標誌。
毫無疑問,硃棣是紫禁城的總規劃、總設計、總指揮。他下麵有一個齣謀劃策、奔走督辦、執行操持的團隊。
不管是誰,有一點是肯定的,從大的方麵來說,紫禁城不是量齣來、算齣來的,是想齣來、看齣來、說齣來的。自然,一定有很多人,要做許多很實際很具體的工作,如“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參人和”等。他們得堪天輿地,至少得在北京城的四麵八方餐風宿露。他們不知多少次站在北京的西山上指指畫畫。心之所想,目之所及,他們得說齣昆侖山如何與燕山山脈相連,得說齣大海在什麼地方,得說齣天高山遠、地廣水長、縱橫四海的天下大勢來,得說齣北京城、紫禁城在天地山水間的至尊至榮的位置來。
說齣這些來並不難。他們有足夠的曆史參考資料,包括文字資料與傳說資料。因為中國的皇帝們早已在不少地方建造過不少皇宮瞭。他們在不同的地方說過類似的話,做過類似的事。元朝人在這裏建元大都的時候說過類似的話,做過類似的事。硃元璋建南京都城和南京紫禁城時說過類似的話,做過類似的事。
讓皇帝相信更不難。硃棣曾作為皇帝的兒子,被硃元璋封為燕王,統領軍隊駐守北京(明初為北平)。硃棣在他苦心經營的封地生活瞭那麼多年,他多少次從北京北齣北伐,南下徵戰,憑著他對北京的感情,對北京周邊及更遠些地方的山山水水的熟悉,他很容易相信北京風水好的說法,更容易相信和認定即將拔地而起的紫禁城風水好的說法。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初的北京城、紫禁城風水好的說法原本就齣自他的授意。
退一步說,即便實際狀況並非如此圓滿,也能夠說成這樣,而且會說得讓人不得不信服。即便現在的環境藝術傢、城市建設規劃師、建築設計師,還有如我們這樣的北京市的普通市民,天氣晴朗之時,也會站在北京西麵或北麵的山坡上,極目四望,天南地北地想一想,不僅能感受到,甚至也能說齣些類似的道理來。
雖說紫禁城是想齣來、看齣來、說齣來的,雖說在立項、論證、講理念、講思路的時候,可以大而無當,天馬行空,但到具體規劃設計的時候,必須想得、看得、說得很實際,很實用。
至上至尊的紫禁城既不能超凡脫俗,又必須超凡脫俗。既要在人間,要有人氣,有臣子,有百姓,又不能混同於普通百姓,也不能混同於王公貴胄。皇帝就是皇帝,都城就是都城,皇城就是皇城,宮城就是宮城。紫禁城是城中城,是禁地。
北京城所有的民宅官宅都是低矮的,隻有紫禁城是高大的,還有寬河護著,高牆圍著,不準進去,不得靠近,連正視也不能,可望而不可即。
從高牆上可以望見少許黃色的屋脊,普通人隻能想象裏麵的樣子。裏麵的人站在高處則可以無遮無攔地看遠山、遠地、近水,看匍匐在腳下的大片大片的灰色房屋。
距離足以産生高貴,神秘方可保持至尊。
紫禁城的占地麵積,紫禁城的建築群落與建築體量,的確是以大為貴,以多為貴,以高為貴的。以護城河為界,占地足足72萬多平方米。據說房屋總計是9999間半。除瞭赫赫皇傢,還有誰有如此的資格、氣魄、實力!
但是,紫禁城的內部布局,卻是講究突齣核心與服從核心的。
重要的是那條與天軸對應的地軸,那條校正北京城、進齣祡禁城的中軸。所有重要的高大的建築都由中軸貫穿起來。中軸上重要的是三颱之上的三大殿,三大殿中重要的是太和殿,得用一切手段讓它突顯齣來,讓它高聳入雲,與天相接,讓所有看到它的人都能産生雲擁天子宮殿的感覺。
已經完成核心重要的定位瞭,其他就好辦瞭,一切依次安排。依次安排各自的位置、形製、高矮、大小、寬窄、色彩、名號、功用。一通百通,一順百順。所有的布局,所有的建築,所有的空間,不管有多大、多多、多寬、多廣、多窄,一律以中軸為核心,以太和殿為核心,一律以方正、規矩、條理、秩序來烘托,強化和渲染天子宮殿的穩固、崇高與至尊。
連色彩也是這樣。整個北京城都是灰色的,唯獨紫禁城是黃色的、紅色的。黃色的鋪排的屋頂,紅色的綿延的牆壁與門窗。那是天上太陽的顔色,那是紅日東升時候的顔色,那是可以與太陽相互輝映的顔色,是太陽的光,耀眼的光,燦爛的光,是造就輝煌與至尊的光。
所謂的天地感應,天人閤一,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人,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天與地、人與天地自然的推演移易的文化理念、哲學思想,統統可以用來為帝王的宮殿辨方正位、象天立宮,都可以用來論證君權天授、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權力、等級與秩序的天然閤理。雖然所有的齣發點與所有的指嚮都在竭盡全力地凸顯皇城、皇權的至高無上,渲染天子宮殿的獨尊天下;雖然隻有皇帝能這麼想、這麼做,也隻有皇帝纔能做到,但從建築設計的角度想想,這實在是很浪漫的事情,也是很誘人很迷人的事情。從建築美學的角度看,這必定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經典的紫禁城的大環境觀、大環境藝術的根源與靈魂所在。
紫禁城不隻是一個時空中的存在。
沒人否認紫禁城是一座偉大的建築,也否認不瞭紫禁城的設計者是偉大的設計傢。可是,也沒人能夠明確指齣誰是這位偉大的設計傢。硃棣不是,參與營建紫禁城的那些有名有姓的人們也不是。紫禁城其實是一個“主題先行”的藝術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結晶。確切地說,紫禁城是中國古老哲學詩學和傳統禮製禮教的格式化、物象化、美學化,是集體無意識的創作。
紫禁城的選址、布局、造型、著色,紫禁城的高低錯落、疏密協調、寬窄相間,紫禁城變化差異中的對應、和諧、均衡,不是在建築美學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建築理學的指引下完成的。
悠久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是紫禁城定位奠基的原點,是紫禁城營建的基準綫,或者說古老文化、禮製理念左右瞭建築審美取嚮——這大概正是中華民族建築審美的獨特性所在。
麵對紫禁城,我隻是驚異於建築理學與建築美學二者之間為何竟能如此完美地統一!隻是不知僅僅是一個特殊的個案還是普泛的規律!但有一點我是明白瞭的:偉大的美在於整體而不在局部,任何時候偉大的美都是整體的美。這樣的整體之美是大美。大美不言,大美有聲、有形。這樣偉大的美一定有它深深的整體文化、係統文化之根,如一棵迎風獨立的參天大樹一定有其發達的根係那樣。
偉大的建築來自偉大的規劃,偉大的規劃源於偉大的文化。整體的浪漫想象與細節的靈感閃爍鑲嵌在高遠、深厚、精緻的文化背景上——皇帝想要建造的,為自己建造的紫禁城就是這樣的。
[ 貳 ]
走 嚮 太 和
也許因為經曆瞭太多的風雨,
經曆瞭太多的磨煉,
堅硬沉重的禦道終於變得光滑柔潤起來。
這條光滑閃亮的中軸綫穿過無數的風雨,
引領無數的人們,
走進京城皇城紫禁城核心重要的地方,
走進曆史的深處和高處。
我不止一次看到過這樣的資料,也不止一次聽說過這樣的事:中國和外國的建築傢、藝術傢、設計師、外交官等等,麵對紫禁城時,覺得中國宮殿的空間大得令人感到“茫然”,穿過紫禁城的城門或站在城門下麵時,會感到獨一無二的、特有的威嚴高貴,甚至有人不由自主地跪下來。
我不知道使他們産生這種感覺的心理依據主要來自何處,我隻知道幾乎所有論說紫禁城和北京城的專傢學者都一緻贊揚被營建者發揮到極緻的那條中軸綫,那條南起永定門、北達鍾鼓樓、穿過紫禁城的長達8公裏的中軸綫,那條偉大的軸綫、神聖的軸綫,被稱為王者的中軸綫。大有偉大的紫禁城源自偉大的中軸綫的意思。的確如此。至少可以這麼說,沒有這條中軸綫,紫禁城不會這麼莊嚴;當然,沒有紫禁城,中軸綫也不會顯得這麼偉大。
1420年紫禁城落成之初,這條中軸綫起於前門。133年後的嘉靖年間,京城擴建,中軸綫南移至新建的永定門。537年後的20世紀50年代末,作為軸綫起點的永定門被拆除,中軸綫起點消失。584年後的21世紀初,永定門城樓復建,中軸綫起點重新浮現。
許多年以來,隻有皇帝本人,隻有極少數人可以沿著中軸綫進入紫禁城,進入太和殿。現在,所有的人都可以像當年的皇帝那樣沿著這條中軸綫進入紫禁城,進入太和殿。可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意識到北京城和紫禁城營建軸綫結構的意義。
紫禁城破土動工之時,不知在什麼地方舉行過什麼規模的奠基禮沒有,幾百年過去瞭,就中軸綫而言,雖然重要的還在,大體的格局還在,但變化還是不小的。除瞭那些醉心於北京城和紫禁城營建的人們的心中依然保留著那個完整的,甚至完美的京城圖像、紫禁城圖像之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大可能形成那個大紫禁城的圖像與概念瞭。
那條神聖的軸綫還能給我們什麼?2006年,為瞭紫禁城肇建600年的紀念,我決定從那條偉大的中軸綫的起點走嚮太和殿。
我不知道我會獲得什麼樣的感覺。我期待會有一些屬於我的特彆感覺。
正碰上每平方米落下20剋沙塵的日子。永定門四麵的樓宇朦朧在彌天的黃塵中。這樣的天氣,倒也更能讓人想象460多年前這座城樓落成時的情景。那時的城樓也是嶄新的,但肯定不是眼前這座幾年前復建的城樓的新樣子。那時的城樓也是很突齣的,但不孤立,不像今天這樣,在四麵林立的樓房中看起來完全是個另類。一座孤零零的城門樓,沒有箭樓,沒有甕城,也沒有城牆連延和城河環護,怎麼看都覺得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
登樓南眺,盡管意識到自己是站在北京城中軸綫的起點,但仍會感覺到這條中軸綫其實是一直伸嚮天盡頭的,伸嚮無邊無際的蒼茫大地的。至少直接通嚮不遠處的皇傢獵苑南海子,那是當年皇帝們常去行圍、射獵、閱兵的地方。
城樓北麵的東西兩側,東有皇帝祭天的天壇,西有皇帝躬耕的山川壇(先農壇)。單就祭天祭地而言,嘉靖皇帝嚮南擴建外城就並非明智之舉。試想,空曠的天壇,天壇外空曠的原野,野曠天低樹,是適宜於對天祈禱的;再想,皇帝親耕的一畝三分地外麵,田陌接天,皇帝和百姓們一起耕田,可謂天下同耕;一旦圈進高高的城牆裏麵,又有城樓望著,通天接地的感覺就少瞭許多,天下同耕的意境就差瞭許多。
嚮北望去,那條引人入勝、偉大神聖的中軸綫清晰地齣現在眼前:一條筆直的大道直指遠方,像箭一樣,像光一樣射嚮遠方,穿過黃天黃地的沙塵,4公裏處的正陽門依然隱約可見。正陽門後是天安門,天安門後是端門、午門、紫禁城,再往後是景山、鼓樓、鍾樓。這條筆直的大道像一束強光那樣照嚮這座城市裏重要的建築。所有重要的建築都由這條大道一一貫通。這的確是一條一往無前無可阻擋的威嚴莊嚴的神聖大道,一條界綫分明、光芒四射、擁有無限風光的天下大道。這就是被稱為偉大王者的中軸綫的力量所在吧。
從永定門到前門並不算重要的地段,隻是掀起高潮的前奏。即便如此,也非同尋常。因為這裏是鄉野走入都市、茅屋幻化宮闕、江湖登臨廟堂、散漫納入秩序的過渡段落。皇帝的齣入並不是重要的儀式,普遍、平常,也具魅力的是王公貴族、外國使者、地方官員、文人學士、科考舉子、商人、旅人的八方匯聚朝夕交流。客店商號雲集此處,各種大小會館就纍積發展到有140多處。各樣的信息如眼前的風一樣吹來吹去,像眼前的沙塵一樣鋪天蓋地。行走在這樣的路途間,本應應接不暇、流連忘返,可是,所過之處無可觀覽,因為除瞭它的名字及由此産生的聯想之外,已經改變的與其他街道似乎並無二緻。4公裏的路程,不到一個小時匆匆走完(一年半後,據說盡可能按當年原樣修復的一段前門大街重新開張)。遙想康熙、乾隆皇帝為天下祈雨,曾素衣步行,從這條道上匆匆走嚮天壇。大概他們裝扮得很像商人、書生或農夫吧,當時肯定有不少人見過,隻是沒人認齣來。不管這條大道如何變化,這樣的事情,倒是值得時常想起。
正陽門的城樓、箭樓正在維修。門樓還是原來的門樓,可是,沒瞭甕城,沒瞭嚮兩邊延伸的城牆,如永定門一樣,怎麼修也恢復不瞭舊時的容貌。連城門洞也不得穿過瞭。箭樓前、城樓箭樓間疾馳的車輛川流不息,行人須走地下通道。
從城樓至天安門之間的變化就更大瞭。當年京城、皇城、紫禁城落成,從正陽門門洞進入城內,一眼就看到橫在眼前的紅牆黃瓦三券洞門的大明門。永樂皇帝硃棣讓解縉題寫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的對聯格外醒目。這是真正的皇城大門。對一般人來說,這座大門是永遠關閉的。正陽門與大明門之間的棋盤街纔是東城西城居民百姓、東側西側政府部門來往的主要通道。清朝取代明朝時,隻把大明門上刻著“大明門”三字的石匾翻過來,刻成“大清門”三字原樣嵌瞭上去,改朝換代在一瞬間被簡化為翻一塊牌、改一個字的事。辛亥革命後,大清門改為中華門,有人也想簡單地翻一下牌子、改兩個字瞭事,可是,翻過來一看,竟是“大明門”三字,隻好趕刻木匾掛上。雖說辛亥革命不算徹底,但也絕非明清易代那樣翻牌子的事。新中國的成立是真正翻天覆地的大事。不久之後,中華門就被拆除瞭,通往天安門的皇帝的禦道擴展成人民的廣場。再後來,中華門所在地建起瞭毛主席紀念堂。新中國的締造者長眠於帝製時代皇朝大門的位置上,極具曆史的意味。
無論如何,大明門、大清門、中華門,不管叫作什麼門,這座真正的皇城正門再也看不到瞭。門內原本是由東西兩側各110間連簷通脊的低矮的廊房相夾而成的長長的韆步廊,韆步廊的盡頭是高高聳立的天安門。把天安門推崇襯托得無比高大威嚴的韆步廊,同樣再也看不見瞭。天安門前與韆步廊連在一起的以6米高的紅牆圍起來的“T”字形廣場也不見瞭,連同東西兩邊的長安左門和右門也不見瞭。取而代之的是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揮手劃定的可容納百萬人的世界大廣場。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依次排列在原來的禦道正中,排列在偉大的中軸綫上。天安門廣場上每天成韆上萬的遊人中,絕少有人會想到他們正徜徉在昔日的皇傢禁地,也絕少有人感覺到他們正走在皇帝的禦道上,從中軸綫的這邊走到中軸綫的那邊。
天安門以南的中軸綫地帶變化確實太大瞭。站在金水橋與天安門之間南望,掠過漢白玉拱形橋麵,本來可以看得見大清門、正陽門,甚至永定門重疊的門洞,正如迴首北望,穿過天安門、端門的門洞,在黃色的沙塵中也能看得清午門的門洞一樣。可是,現在嚮南的禦道和門洞都不見瞭,隻有寬廣的天安門廣場人流如織,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高高聳立。
這時候,轉過身來,嚮北望去,不僅可以看見天安門門洞、端門門洞,而且可以穿過它們,一直走嚮紫禁城的正門午門。紅色的牆,黃色的琉璃瓦告訴我:這就是皇城,那座完整的紫禁城就在前麵。這時候,我真切地感覺到我正走在近600年前的禦道上,走在數百年來隻有皇帝纔可以走的禦道上,走在20多位皇帝曾經走過的禦道上。
禦道是用巨大的青白色石塊鋪就的,據說每塊石頭重達萬斤。巨石鋪就的禦道應當是從大明門開始,但保留到現在隻能看到從天安門前的金水橋開始瞭。由於石質不同,每塊石頭磨損的情況也不一,但那種厚實、沉重、堅硬,甚至頑固的感覺是一樣的。禦道之外的東西都變化瞭,或變化過瞭,消失瞭的也不在少數,唯有這些石塊紋絲不動地存在著,記錄著、記憶著、見證著全部曆史。
也許因為經曆瞭太多的風雨,經曆瞭太多的磨煉,堅硬沉重的禦道終於變得光滑柔潤起來。這條光滑閃亮的中軸綫穿過無數的風雨,引領無數的人們走進京城、皇城、紫禁城核心、重要的地方,走進曆史的深處和高處。
整齊光亮的長長的禦道直直地穿過天安門,穿過端門,伸嚮午門,伸嚮高大的城牆和雄偉的城樓,伸進午門的門洞。紫禁城厚重的紅色大門仿佛是被筆直的禦道推開似的。穿過午門門洞,在期待看見又一個門洞的時候,夢幻般的世界豁然浮現——彎彎的內金水河和金水橋橫在眼前,四麵黃色的屋頂鋪排開去,融入黃塵彌漫的天空;繼續前行的禦道越過白色的內金水橋,突然停止在殿宇般的太和門前。站在太和門高大寬敞的廊柱間迴望一路走過的中軸綫,依次透過午門、端門、天安門,望遠鏡般的圓形門洞,居然能看得見在沙塵中駛過天安門廣場的一輛又一輛公交汽車。如果韆步廊還在,如果大明門還在,如果天氣晴朗,我想,我一定能繼續依次透過大明門、正陽門、永定門的門洞,看到更遠更遠的地方。
我是從永定門的門洞開始,一個門洞一個門洞地穿洞而來的。現在,站在太和門,我的目光又一個門洞一個門洞地洞穿而去,居然可以看到十幾裏外的個門洞——這就是偉大的中軸綫足以穿越時空的力量所在吧。
同時,我又強烈地意識到,我必須,也隻能沿著筆直的中軸綫走,通過重重門、層層牆纔可到達太和門——這就是偉大的中軸綫“王”道、“霸”道、威嚴、莊嚴的力量所在吧。
九開四進、敞開宮殿式的太和門,這座天下規格高、尊榮的大門,這座明朝的皇帝們禦門聽政的大門,這座清朝入主紫禁城的個皇帝即位的大門,纔是天子宮殿的大門。
太和殿就在我的身後。
我轉過身來,發現筆直的青石禦道已經穿過太和門,直嚮巍峨的太和殿而去。太和殿的殿脊伸嚮瞭遼遠的天空。
原本近在咫尺的宮殿立刻遙不可及瞭。
……
前言/序言
[序一]
誰的紫禁城
中國皇宮紫禁城,明朝永樂四年(1406)籌建,永樂十五年(1417)開工,永樂十八年(1420)落成。從明成祖硃棣到中國末代皇帝溥儀,曆明、清兩朝,共有24位皇帝在此執政、居住。
1911年發生的辛亥革命終結瞭中國帝製。1914年,紫禁城內成立古物陳列所;1925年,以明、清皇宮和宮廷舊藏文物為基礎,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
昔日戒備森嚴的皇宮從此成為公眾自由齣入的博物館。
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大、保護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群,紫禁城的偉大在於它早已凝結為經典圖像。
既凝固又變幻的紫禁城圖像屬於它的創造者。
屬於近600年來所有見到和想到它的人們。
屬於每個人的眼睛和心靈。
[序?二]
作為圖像的紫禁城
紫禁城北麵的景山,雖說是營建紫禁城的時候由人工專門為皇宮堆造齣來的一座“靠山”,既不高,也不大,但卻是欣賞紫禁城的佳位置。
現在的人們從景山高處的萬春亭望下去,大概都會驚異於自己的突然發現:紫禁城原來是這麼一幅大畫捲啊!
凝視著鋪展在眼底的鮮艷奪目的紫禁城大圖像,相信任何人的心中都會湧動特彆的感受。
是啊,當皇宮——紫禁城——作為帝製時代統治核心的功能終結之後,當故宮——紫禁城——轉型為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之後,當紫禁城——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僅僅成為公眾自由“觀看”的對象之時,紫禁城便隻留下瞭“圖像”的意義。
誰都知道,紫禁城是皇帝建造的,是為皇帝建造的。
按照帝王的意誌和為帝王服務的意誌建造的紫禁城,如其他皇宮一樣,一定是當時當地好、輝煌的建築。並且,由於紫禁城是中國的皇帝建造的後的皇宮,由於至少有十幾個世紀之久的可繼承的傳統和可吸取的經驗,所以與以往的皇宮相比,紫禁城得以建造得無比恢弘、無比壯美、無比艷麗,同時也無比規範、無比標準。
紫禁城,這座中國後的皇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皇權文化在建築形態上的集中呈現,是中國帝製文化的立體化、符號化、圖像化,也是中國帝製文化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高度統一,甚至是完美的統一。由此,把已經成為公眾視野中的“圖像”的紫禁城,置於圖像學視域中被觀看被欣賞被解讀時,紫禁城便具有瞭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的皇權文化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標本特性,從而為所有觀看者與解讀者提供著欣賞角度和解讀通道的種種可能。
2012年,紫禁城落成590餘年之後,當年走進紫禁城的人數創造瞭曆史紀錄:1500萬!在全世界範圍內,絕對沒有哪一座皇宮遺址,哪一處公共文化空間,在一年之內能夠做到這麼多人進齣。
如所有的帝王一樣,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樂皇帝硃棣希望硃傢的帝業承傳萬世;但他絕對想象不到,幾百年之後,他的宮殿卻作為世界文化遺産,作為世界上保存完整、規模大的中國皇宮建築群,成瞭全世界參觀人數多的遊覽勝地。
當這麼多人擁進昔日的皇傢禁地隨意觀看“博物院”的時候,有多少人是在現代理念下理性地解讀他們觀看著的古老的紫禁城?有多少人是在現代理念下感性地領悟他們觀看著的古老的紫禁城?又有多少人在思索、探尋理性解讀與感性領悟之間的碰撞與糾結?包括它的保護者、管理者、傳播者。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紫禁城作為帝製統治核心功能的終結,是民主革命的結果;皇帝的舊宮殿轉型為人民的博物館,是民國時代的文化革新與文化建設的結果。在紫禁城這樣一個空間不曾改動的圖像中,隨著時間的流動,演繹和纍積著皇朝與民國、君主與民主、集權與公權的對峙與交替。
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我所指的理性解讀,是指以民主的科學的價值觀,還原、認識、評價紫禁城的曆史,即透過紫禁城的顯性圖像,身臨其境地認識紫禁城與帝製時代的體製製度、禮儀規範,與皇帝的執政行政,與皇傢的宮廷生活,及其與曆史發展、國傢命運、民眾生活的關係。
我所指的感性領悟,是指在感受著紫禁城強烈的視覺衝擊與心靈震撼時,仔細體味紫禁城建築的美不勝收。
我所指的思索、探尋理性解讀與感性領悟之間的關係,是指進一步追問政治文化與建築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
如我在正文中所論:紫禁城其實是一個“主題先行”的藝術結晶,即中國帝王意誌、統治思想、傳統文化的藝術結晶;紫禁城不是在建築美學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帝製、宗法、禮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或者說古老文化、政治體製、社會結構、禮製理念左右瞭建築審美取嚮。
這正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審美的獨特性、根底性所在。
宏大的建築源於深厚的文化。
找到瞭這個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也就明白瞭麵對紫禁城宏大建築群之時,我們為什麼總是被建築理念與藝術審美二者的完美統一而一再震驚。
對紫禁城的理性解讀與感性領悟的大特徵,是以實體為對象、中介,以可視的、可走進去的“圖像”為對象、中介。與平麵圖像(印刷品)、影視圖像不同,作為“建築”的“圖像”是可以走進去的多維圖像。
走進紫禁城,即走進紫禁城圖像之中。在“圖像”中行走,在行走中解讀,在行走中領悟。
規模無比宏大的迷宮般的紫禁城,形成多維的連綿鋪排的紫禁城圖像,及其相應的、明確又復雜豐富的信息,足以使活動在圖像中的人成為圖像中一個移動的“圖像分子”,成為被圖像化瞭的一個“圖像”,被符號化瞭的一個“符號”。
包括封建時代主宰紫禁城的皇帝本人。
如皇帝的登基、早朝、經筵,皇帝的坐姿、站態,皇帝的行走路綫,統統是被紫禁城空間嚴格限定瞭的。對臣子與奴僕的限定就更不必說瞭。可以說,紫禁城圖像是使皇帝成為皇帝、奴纔成為奴纔、臣民成為臣民的堅固牢籠。
雖然皇宮的功能早已消逝,現在的人們可以大搖大擺地以主人公的姿態,以審視者的身份行走在紫禁城圖像中,但仍然需要警惕紫禁城圖像的隱性綁架,警惕被強大的紫禁城圖像圖像化為紫禁城圖像中的一個移動的“新圖像”。
因為時世雖大變,但曾經彌漫著帝製文化、皇權文化的那個實體沒有任何改變;曾經散發著固化帝製、固化皇權的強大而奇異的“氣場”力量的空間仍然原樣存在。
況且,那種長時期的固定化瞭的力量太強大,行走在這樣的“氣場”中,此時此刻的“這一個”的視覺與感覺,很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被感化、被置換為彼時彼刻的“那一個”的視覺與感覺,亦即成為被圖像圖像化瞭的“圖像”,被符號符號化瞭的“符號”。
於是,“這一個”移動的圖像或符號,會隨時隨地不由自主地認同帝製文化、皇權文化,或它們的某一方麵。
於是,現在的“這一個”便成瞭原來的紫禁城的附屬與俘虜,即皇帝的附屬與俘虜。
這樣的事實其實屢見不鮮。
這是我反復強調行走在紫禁城“圖像”中的人必須自覺堅守現代理念理性的理由。不隻是成百萬上韆萬的參觀者,也包括紫禁城的保護者、管理者、傳播者。後者尤其重要。
一方麵存在紫禁城圖像對於“我”的綁架與俘虜,即對“我”的負麵影響與改造的危險;另一方麵,在對紫禁城圖像的解讀與感悟中,“我”對於紫禁城圖像的選擇、置換與再造的空間無限寬廣。
一切基於紫禁城建成之後,特彆是紫禁城成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圖像之後産生的多義性。
紫禁城既是一個實體,也是一個象徵體,更是一個成為圖像之後能夠激發無限想象的空間。
紫禁城的建造理念,幾百年來的實際使用,尤其是近百年的功能轉換,使得這一形態未改的建築實體,在圖像意義上一直處於“生長”狀態。
由建造理念決定,建造之時就賦予建築本體有多重意義,明顯的、隱含的、象徵的,在後來的使用與轉換中,更“生發”齣真實的、虛擬的、視覺的、心理的、潛在的多重圖像,也就是說,紫禁城圖像是一個動態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隨時間而繼續。
紫禁城建造者的初衷,紫禁城“需要”和“想要”的理解,與後人的理解和可能的解讀,永遠不可能對等。
所以,理解和解讀的過程,即創造的過程。不斷“生産”齣來的圖像可以通過“我”的解讀不斷地“再生産”。
參觀紫禁城,把紫禁城作為圖像首先是視覺行為。紫禁城是看的,不是讀的,但看也是讀。要讓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看,深化為認真的解讀。
讀屬於帝王的紫禁城之圖,讀屬於自己眼睛、自己心靈的紫禁城之圖。
當參觀者用自己的眼睛與心靈把紫禁城作為完整或分解的圖像來讀的時候,事實上已進入重構的創造狀態。此時參觀的對象已不再是建築客體而成為參觀者的主體創造瞭。這樣,參觀者就可以進入讀懂原本屬於建造者的帝王之圖和屬於自己的眼睛與心靈之圖的境界瞭。
前麵說過,紫禁城是皇帝為自己建造的。然而,中國的帝製一去不復返瞭,建造紫禁城的實際目的與使用功能也一去不復返瞭,誰也不會有再建一座紫禁城的白日夢瞭,紫禁城的原創意圖就此終結。
前麵也說過,紫禁城並不是在建築美學指導下設計建構,但由於文化的原因,作為“主産品”的意義與作用雖然隨風而逝,而作為“附産品”的如紫禁城圖像的美學價值、美學意義等反倒可能成為永恒。
在本書中,我所關注和集中討論的就是紫禁城的“圖像”之美。
如我將要在後文中論述的那樣,紫禁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皇權宗法禮教、中國古老哲學詩學的形體化、格式化、標準化、圖像化,因而作為東方古代建築的集大成之作,紫禁城建築留給人們的是無與倫比的東方建築之美。
紫禁城之美體現在紫禁城的選址、規劃、布局、結構、造型、著色中,體現在紫禁城的高低錯落、疏密協調、寬窄相間、空間節奏、光影變幻中,體現在紫禁城整體的統一、完備、端莊和變化差異中的對應、和諧、均衡、靈動中。
一句話:紫禁城整體的浪漫想象與細節的靈感閃爍,鑲嵌在高遠、博大、深厚、精緻的文化背景上。
紫禁城就這樣凝結為經典圖像。
這樣的經典圖像經得起曆史的篩選,經得起曆史的挑剔,經得起現在與未來的想象,不論是它的整體,還是它的局部,甚至是那些細枝末節之處,不為人們注意的角角落落。
既凝固又變幻的紫禁城圖像屬於它的創造者,屬於近600年來所有見到和想到它的人們,更屬於今後見到和想到它的每個人的眼睛和心靈。
不隻是從事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的人們,也不隻是從事造型藝術、工藝美術的人們,所有從事藝術創造、藝術設計的人們,都能夠隨時隨地地從偉大的紫禁城中汲取藝術創造的靈感;任何一個人,隻要有屬於自己的眼睛和心靈,都能從紫禁城圖像中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多方麵的錶達和東方建築美學的強烈感染與無限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