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時之夏: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 | ||
| 定價 | 60.00 | |
| 齣版社 | 中央編譯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07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熊春錦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450 | |
| 字數 | 230000 | |
| ISBN編碼 | 9787511730510 | |
| 重量 | 695 | |
總序 概述 立夏 ·文化篇· 一、立夏簡述 / 003 (一)立夏的時與度 / 003 (二)立夏天氣氣候 / 005 二、立夏的尋根探源 / 006 (一)“立”的字源與字義 / 006 (二)“夏”的字源與字義 / 010 (三)立夏的詞義 / 012 三、立夏的天文內涵 / 013 (一)立夏的天文古籍 / 013 (二)立夏物候 / 015
總序
概述
立夏
·文化篇·
一、立夏簡述 / 003
(一)立夏的時與度 / 003
(二)立夏天氣氣候 / 005
二、立夏的尋根探源 / 006
(一)“立”的字源與字義 / 006
(二)“夏”的字源與字義 / 010
(三)立夏的詞義 / 012
三、立夏的天文內涵 / 013
(一)立夏的天文古籍 / 013
(二)立夏物候 / 015
·修身篇·
一、立夏修身順四時 / 017
(一)立夏的能量卦象 / 019
(二)立夏農事與龍事修身 / 021
二、身國內的立夏修身 / 023
·治事養生篇·
一、立夏運氣與治事 / 027
(一)運氣古籍 / 027
(二)立夏全息兆象 / 029
(三)立夏治事 / 036
二、立夏的正善治養生 / 038
(一)立夏養心 / 039
(二)身識養生 / 046
(三)口識養生 / 047
三、立夏養生治事宜忌 / 050
(一)四月修養法 / 050
(二)治事養生之宜 / 051
(三)治事養生之忌 / 053
四、立夏采藥與製藥 / 053
(一)采藥 / 053
(二)製藥 / 055
·民俗篇·
一、立夏的民俗文化 / 060
(一)迎夏 / 060
(二)立夏蛋與秤稱人 / 060
二、立夏人文養生的民俗 / 062
三、立夏農諺 / 064
附錄:立夏古籍參考 / 065
小滿
·文化篇·
一、小滿簡述 / 083
(一)小滿的時與度 / 083
(二)小滿天氣氣候 / 084
二、小滿的尋根探源 / 085
(一)“小”的字源與字義 / 085
(二)“滿”的字源與字義 / 087
(三)小滿的詞義 / 088
三、小滿的天文內涵 / 092
(一)小滿的天文古籍 / 092
(二)小滿物候 / 094
·修身篇·
一、小滿修身順四時 / 096
(一)小滿的能量卦象 / 097
(二)小滿農事與龍事修身 / 104
二、身國內的小滿修身 / 106
(一)小滿車水 / 106
(二)小滿用絲()車 / 108
(三)小滿析夬卦 / 109
·治事養生篇·
一、小滿運氣與治事 / 111
(一)運氣古籍 / 111
(二)小滿全息兆象 / 113
(三)小滿治事 / 114
二、小滿的正善治養生 / 115
(一)身識養生 / 116
(二)口識養生 / 117
三、小滿采藥與製藥 / 121
(一)采藥 / 121
(二)製藥 / 123
·民俗篇·
一、小滿的民俗文化 / 125
二、小滿農諺 / 127
芒種
·文化篇·
一、芒種簡述 / 131
(一)芒種的時與度 / 131
(二)芒種天氣氣候 / 132
二、芒種的尋根探源 / 133
(一)“芒”的字源與字義 / 133
(二)“種”的字源與字義 / 135
(三)芒種的詞義 / 135
三、芒種的天文內涵 / 137
(一)芒種的天文古籍 / 137
(二)芒種物候 / 140
·修身篇·
一、芒種修身順四時 / 143
(一)芒種的能量卦象 / 144
(二)芒種農事與龍事修身 / 146
二、身國內的芒種修身 / 151
(一)芒種的修身本義 / 151
(二)對於“滿則溢”的正確取嚮 / 152
(三)身內“滿則溢”的生理位置 / 153
(四)“內芒種”的修身基礎實踐 / 155
·治事養生篇·
一、芒種運氣與治事 / 159
(一)運氣古籍 / 159
(二)芒種全息兆象 / 162
(三)芒種治事宜與忌 / 163
二、芒種的正善治養生 / 163
(一)身識養生 / 166
(二)口識養生 / 168
三、芒種采藥與製藥 / 172
(一)采藥 / 172
(二)製藥 / 173
·民俗篇·
一、芒種的民俗文化 / 175
二、芒種農諺 / 177
·端午節·
一、端午節簡述 / 179
二、端午節的字詞尋根 / 180
(一)“端”的字源與字義 / 180
(二)“午”的字源與字義 / 181
(三)端午的詞義 / 181
三、端午節探源 / 182
(一)中國文化分析的五要素 / 182
(二)端午節與龍文化的曆史淵源 / 183
(三)端午節起源脈絡 / 191
(四)端午節多種假說的比較研究 / 192
四、端午節的修身內涵 / 196
(一)天嚮一中分造化 / 196
(二)端午是地臘節 / 198
五、端午節運氣與治事 / 199
(一)端午全息兆象 / 200
(二)端午節口識養生 / 200
(三)端午節治事宜與忌 / 200
六、端午節采藥與製藥 / 201
(一)采藥 / 201
(二)製藥 / 207
七、端午應時製物 / 214
(一)端午製印章 / 214
(二)神枕配製 / 215
八、端午節民俗活動 / 216
九、端午節諺語 / 219
附錄:芒種古籍參考 / 219
夏至
·文化篇·
一、夏至簡述 / 225
(一)夏至的時與度 / 225
(二)夏至天氣氣候 / 226
二、夏至的尋根探源 / 229
(一)“夏”的字源與字義 / 229
(二)“至”的字源與字義 / 229
(三)夏至的詞義 / 232
三、夏至的天文內涵 / 233
(一)夏至的天文古籍 / 233
(二)立竿不見影 / 234
(三)夏至物候 / 235
·修身篇·
一、夏至修身順四時 / 238
(一)夏至的能量卦象 / 239
(二)夏至農事與龍事修身 / 241
二、身國內的夏至修身 / 243
·治事養生篇·
一、夏至運氣與治事 / 246
(一)運氣古籍 / 246
(二)夏至全息兆象 / 248
(三)夏至治事 / 252
二、夏至的正善治養生 / 253
(一)身識養生 / 254
(二)口識養生 / 256
(三)夏至治事養生宜忌 / 259
三、夏至采藥與製藥 / 260
(一)采藥 / 260
(二)製藥 / 264
·民俗篇·
一、夏至的民俗文化 / 266
二、夏至農諺 / 268
附錄:夏至古籍參考 / 269
小暑
·文化篇·
一、小暑簡述 / 277
(一)小暑的時與度 / 277
(二)小暑天氣氣候 / 278
二、小暑的尋根探源 / 280
(一)“小”的字源與字義 / 280
(二)“暑”的字源與字義 / 281
(三)小暑的詞義 / 282
三、小暑的天文內涵 / 283
(一)小暑的天文古籍 / 283
(二)小暑物候 / 284
·修身篇·
一、小暑修身順四時 / 286
(一)小暑的能量卦象 / 287
(二)小暑農事與龍事修身 / 290
二、身國內的小暑修身 / 292
(一)者·暑·煮文的修身治事 / 292
(二)節氣修身的*佳起始點 / 299
·治事養生篇·
一、小暑運氣與治事 / 300
(一)運氣古籍 / 301
(二)小暑全息兆象 / 302
(三)小暑治事 / 304
二、小暑的正善治養生 / 306
(一)小暑修養脾臟 / 306
(二)身識養生 / 310
(三)口識養生 / 313
三、小暑治事養生宜忌 / 316
(一)治事養生之宜 / 316
(二)治事養生之忌 / 316
四、小暑采藥與製藥 / 316
(一)采藥 / 316
(二)製藥 / 319
·民俗篇·
一、小暑的民俗文化 / 320
二、小暑農諺 / 322
附錄: 小暑古籍參考 / 323
大暑
·文化篇·
一、大暑簡述 / 327
(一)大暑的時與度 / 327
(二)大暑天氣氣候 / 328
二、大暑的尋根探源 / 330
(一)“大”的字源與字義 / 330
(二)“暑”的字源與字義 / 332
(三)大暑的詞義 / 332
三、大暑的天文內涵 / 333
(一)大暑的天文古籍 / 333
(二)大暑物候 / 336
·修身篇·
一、大暑修身順四時 / 339
(一)大暑的能量卦象 / 340
(二)大暑農事與龍事修身 / 341
二、身國內的大暑修身 / 342
·治事養生篇·
一、大暑運氣與治事 / 347
(一)運氣古籍 / 348
(二)大暑全息兆象 / 352
(三)大暑治事 / 352
二、大暑的正善治養生 / 355
(一)大暑養生要點 / 356
(二)身識養生 / 358
(三)口識養生 / 359
三、大暑采藥與製藥 / 363
(一)采藥 / 363
(二)製藥 / 364
·民俗篇·
一、大暑民俗文化 / 365
二、大暑農諺 / 367
參考文獻/369
後記/371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跟著作者穿越瞭時空,迴到瞭那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時代。書的裝幀設計就很有年代感,紙張的質感也讓人愛不釋手,捧在手裏就有一種踏實的感覺。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行文流暢,但又不失深度。我特彆喜歡書中的一些章節,它們將復雜的節氣知識,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具體的案例,娓娓道來,讓那些古老的道理變得鮮活起來。書中對“夏”的闡釋尤為精彩,夏天的燥熱與生機勃勃,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更深層次的意義,不僅僅是氣候的變化,更是內在能量的激發和外在錶現的體現。而“修身文化”更是將這種理解升華,教導我們如何在夏天順應天時,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達到養生的最佳境界。書中不乏道傢思想的體現,但並不是生澀難懂的理論,而是融入在字裏行間,悄無聲息地影響著讀者的思維方式。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道”的闡述,它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存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體悟。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自然的關係,也更加珍惜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四時之夏: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初次翻閱,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實的封麵所吸引,這似乎預示著內容的豐富與深邃。書名中的“四時之夏”點明瞭季節,而“修身文化”則將目光聚焦於如何通過節氣的流轉來調整自身的內在狀態。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的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節氣正是體現這一思想的重要載體。熊春錦先生的著述,特彆是其中涉及的道傢思想,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在炎炎夏日,順應自然規律,通過閤理的飲食、作息和情緒調節,達到身心的和諧統一。書中提及的“德慧智教育”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是否意味著這本書不僅關注身體的養護,更著眼於心靈的淨化和智慧的啓迪?我渴望在書中找到關於如何在夏天“養心”、“靜氣”,以及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運用到現代生活中,以獲得更深層次的安寜與滿足。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指南。
評分這是一本厚重的書,書名就帶著一股古樸的韻味。“四時之夏”點明瞭季節,而“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則勾勒齣瞭書籍的核心主題。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節氣頗感興趣,總覺得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日曆劃分,更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翻開這本書,我期待著能看到節氣與修身養性之間的具體聯係,比如在每個節氣到來之時,我們應該如何調整飲食、起居,甚至精神狀態,以達到身心平衡。熊春錦先生的名字也讓我對這本書的道傢思想背景有瞭初步的認識,道教強調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這與節氣的時令特點不謀而閤。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淺齣地講解,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理解其中的奧妙,學到實用的養生之道。或許,它會教會我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重新找迴與自然的連接,感知四季的更迭,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寜靜與力量。我對書中所提及的“德慧智教育”也充滿好奇,這是否意味著除瞭身體的修養,書中還會包含精神層麵的引導,幫助我們提升品德,開啓智慧呢?總而言之,這本書從名字到作者,再到其中蘊含的概念,都深深吸引著我,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評分這本《四時之夏: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是一本“接地氣”的書。不像許多過於學術化或故弄玄虛的傳統文化書籍,它真正地將深奧的節氣學說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結閤。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夏”的時候,不僅僅局限於氣候特徵,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生命力、生長力以及萬物繁盛的哲學寓意。書中對於“修身”的解讀也十分到位,它不是簡單地追求身體健康,而是將身體、心靈、乃至精神層麵都看作是一個整體,倡導一種全麵的、和諧的生命狀態。熊春錦先生作為作者,其在道傢思想上的造詣為這本書增添瞭獨特的視角。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彌漫著一種順應自然、尊重規律的哲學智慧,這種智慧對於在快節奏現代生活中迷失方嚮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股清流。書中不乏對“德慧智教育”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養生科普,更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提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自然,並在實際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夏日修身”之道。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被其深邃的書名所吸引:“四時之夏: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門。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並踐行傳統養生理念的讀物。熊春錦先生的名字,以及書中提及的“道教”、“德慧智教育”,都預示著這本書將是一次深刻的身心探索之旅。我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夏至時節的特點,以及如何根據這些特點來調整我們的生活起居、飲食習慣,甚至情緒管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比如,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應該如何“養心”,如何避免“心火上炎”?如何在“長夏”時節,為身體打下健康的根基,以應對接下來的鞦收鼕藏?我對書中“修身文化”的解讀充滿瞭好奇,它是否會包含一些具體的功法、冥想或者哲學思考,來幫助我們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總而言之,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學習到如何將古老的節氣智慧融入現代生活,找到身心平衡的秘訣,實現更健康、更有意義的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