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实用内科学》
首版自1952年出版,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是国内公认的内科学经典著作,系统、科学、实用,为我国临床医生必备的重要工具书,始终坚持每四年修订一版,目前已修订至第15版。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影响较大和版次较多的大型临床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界一部畅销65年不衰的传世精品专著,是中国内科学专业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培养、造就我国几代临床医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全面,编写严谨,从临床实际出发,重点突出诊断与治疗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内科疾病各病种有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和新理念都尽可能予以反映。本次修订在结构上对某些篇章和目录作了重新编排;增加了一些被遗漏的病种,以实现“凡能遇到的病种,在本书都可以查到”的目标;各章节内容更新达1/3;改进索引词的编写,增加双级索引;增加二维码增值服务,实现富媒体纸数融合;随书赠阅《<实用内科学>传奇》读本和视频。
由陈灏珠院士任名誉主编,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教授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2017年10月隆重上市。
全书687万字,定价498元。自1952年出版至今有65年历史。
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影响★大和版次★多的大型临床医学专著,有着深厚的历史沉积,为培养、造就我国几代临床医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阅读对象是全国各级医院内科医师;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的各级专科医师,掌握非本专科的内科疾病诊治用的参考书,以优化其处理各科内科综合情况的能力。
本书的特色是“实用”,从临床实际出发介绍各种内科疾病和综合征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成熟的治疗方法,对各病种有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发展都尽可能予以反映。
将转化医学、整合医学、系统生物学、循证医学的理念融入其中,在新证据学基础上,介绍了各种疾病诊疗指南的改进。疾病的概念、分类或分期、诊断和治疗与国际接轨。
结构上对篇章和目录作了重新编排;删去不必要的重复文字,精炼易懂,更新三分之一内容;增加了重要疾病和综合征的二级索引词,便于查阅。本书编写力求定义准确、概念清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临床实际出发,重点突出诊断与治疗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优化临床思维,易为临床医师掌握、应用。
为体现时代性和可读性,提升正版图书价值,书中植入二维码,直接扫描观看视频、幻灯片、图表或病例等,同时附赠《<实用内科学>传奇》和相关视频,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这本巨作的发展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林果为,1936年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历任《实用内科学》第13~15版主编。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工作,特别在血液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有极深造诣。
王吉耀,1944年生。复旦大学内科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消化病、肝病和临床流行病学专家。我国临床流行病和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胃肠病及肝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葛均波,1962年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1987年起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优化。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一篇 绪论
第二篇 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
第三篇 医学遗传学概论
第四篇 疾病的免疫学基础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第六篇 临床药理学概论
第七篇 循证医学概论
第八篇 肿瘤学概论
第九篇 老年医学
第十篇 感染性疾病
第十一篇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二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三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十四篇 危重病医学
下册
第十五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七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八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九篇 新陈代谢性疾病
第二十篇 营养性疾病
第二十一篇 免疫性疾病
第二十二篇 风湿性疾病
第二十三篇 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十四篇 精神障碍
前言/序言
《实用内科学》第15版的修订,正逢纪念本书出版65周年,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影响大和版次多的大型临床医学专著,有着深厚的历史沉积,为培养、造就我国几代临床医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让读者能进一步了解这本巨作的发展历史,我们编写了《《实用内科学》传奇》并拍摄了相关视频,随本书同时出版。在编写过程中,全体编委受到《实用内科学》精神的激励,决心将新版的质量较前有所提高。
近10年来内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基因组解密后,尤其一、二、三代测序分析技术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运算科学的发展,精准医学理念日益深入临床实践,无论对疾病实体的认识和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及方法都起了重大的改变,并且更加注重人文医学。上述情况构成了新版修订的指导思想。本书曾于1958、1972、1981和1997年进行过四次较大幅度的修订,本次是第五次较大幅度的修订。但修订的总方针仍然不变,仍将遵循《实用内科学》历来创导的宗旨和读者定位,全面反映本书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本版依据以下原则修订:①在结构上对某些章节做了重新编排,上、下册目录做了重大调整,使其更合理,两册字数分布均匀;②增加了一些被遗漏的病种,如寨卡病毒感染、动物源性疾病、IgG4相关性疾病、Castleman病等,从而实现“凡能遇到的病种,在本书都可以查到”的目标;③各章节内容要求根据修订思路更新三分之一,使内容更新颖,文字更精练,结构更严谨;④增加了不少新的章节,增加图表数量,以提高可读性,但本版总字数未超过上一版;⑤改进索引的编写,对一些重要的疾病名称或综合征名称采用规范的二级索引,更方便读者查阅;⑥在配套的增殖服务中,通过小视频、幻灯片、图表或病例讨论等,以增加本书的可读性。
针对目前“分科过细”的现状,在编委会组成上,增加了主编、副主编人数,每个专科都有领军人物,加强了审阅力度和专业性,从而保证各系统疾病的稿件能在初审、分审、总审中反复修改,确保其质量;并且改组了编委会,增加了不少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作者都经过遴选,挑选有丰富实践经验、良好写作能力的副高级以上专家。因此,不论是副主编,还是每一位编委,对本书的贡献,都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从本版起对副主编及编委都进行简要介绍。
本书述及的各种治疗方案、方法和药物剂量都是按一般情况提出的。由于临床情况复杂,存在个体差异,医务工作者应根据所处临床的具体情况,对本书提供的资料酌情参考,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编者对本书的应用不作任何承诺和保证,不承担使用后的任何责任。
本版的修订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支持,也获得海外校友的积极参与。全体秘书组成员认真负责地参与整个编写过程,特别是常务副主编潘孝彰教授,在协调组织本书的编写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少错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助本书再版时得以进一步完善。
《实用内科学》编委会
2017年7月于上海
《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精要》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权威的临床医学参考书,旨在为各级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一份详尽、实用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涵盖了现代医学领域内最常见、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内科疾病,力求以最清晰、最准确的方式呈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本书内容严谨,编纂精良,融汇了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和国内外权威指南,是临床医生、住院医师、医学院学生以及其他相关医疗从业者的必备案头工具书。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核心内容: 一、 覆盖广泛的内科疾病谱系,体系化呈现: 本书遵循内科学的经典划分,系统性地梳理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风湿免疫系统、感染性疾病等主要专科的常见及疑难杂症。每一章节都围绕特定系统展开,确保了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呼吸系统疾病: 深入解析了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栓塞、间质性肺病、肺癌等,详细阐述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的诊断依据,并提供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策略,包括抗感染、抗炎、支气管扩张、呼吸支持等。 消化系统疾病: 全面覆盖了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肠病(IBD)、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胰腺炎、胆道疾病等。本书强调内镜、影像学在诊断中的关键作用,并针对不同病情的严重程度,提供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选择建议。 循环系统疾病: 详细阐述了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瓣膜病、心肌病等。重点在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的解读,以及抗高血压、抗血小板、抗凝、抗心律失常、抗心衰等药物的个体化应用,并介绍了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时机。 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 涵盖了糖尿病(I型、II型)、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骨质疏松等。本书强调内分泌疾病的激素水平测定、影像学检查,以及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手术治疗等综合管理。 神经系统疾病: 详尽介绍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病、肌无力等。对神经系统影像学(CT、MRI)、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的解读给予充分指导,并提供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案。 泌尿系统疾病: 涵盖了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CKD)、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等。重点在于肾功能评估、尿液分析、肾脏影像学及肾活检的重要性,以及透析治疗、免疫抑制治疗、药物治疗等。 血液系统疾病: 深入分析贫血(缺铁性、巨幼细胞性、溶血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等。本书强调血常规、骨髓象、流式细胞术、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在诊断中的核心地位,并提供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详细解读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强调自身抗体、炎症标志物、影像学检查,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的合理应用。 感染性疾病: 覆盖了常见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发热待查、机会性感染等。重点在于病原学诊断(培养、PCR、抗原抗体检测),以及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原则,并关注耐药菌的防治。 二、 紧跟医学发展前沿,强调循证与实践: 本书在内容编纂上,始终坚持以临床实践为导向,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临床指南和共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医学知识。 循证医学理念的贯穿: 对于每一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尽可能引用权威的临床试验数据和Meta分析结果,为读者提供最可靠的循证依据。推荐的治疗方案,均基于最新的国内外临床指南,例如ACC/AHA、ESC、ACCP、APA、EASD等权威组织发布的指导原则。 前沿技术的引入: 关注并介绍了近年来在内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技术和方法,例如,在肿瘤学中,对液体活检、基因测序指导下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心血管病学中,对新型抗凝药物、介入治疗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在神经病学中,对神经调控技术、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适度提及。 个体化诊疗的强调: 认识到疾病的复杂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本书大力倡导个体化诊疗。在治疗方案的推荐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合并症、过敏史、经济状况等,提出多种选择,并分析各种选择的优缺点,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最适合患者的决策。 三、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便于查阅: 为了确保读者能够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本书在结构设计上力求做到清晰、实用。 统一的章节结构: 每一种疾病的介绍都遵循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通常包括:定义与概述、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等)、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预后与随访、预防等。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可读性和可检索性。 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大量精选的临床图片、影像学资料、病理组织学切片、流程图、表格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疾病的形态学特征、诊断过程和治疗逻辑,使抽象的医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易懂。 索引与目录的优化: 详尽的疾病名称索引和关键词索引,配合清晰的主题目录,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到所需内容,节省宝贵的查阅时间。 四、 实践导向,助力临床决策: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临床工作者的诊疗水平,因此,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充分考虑了临床实践的需求。 注重鉴别诊断: 对于症状相似或容易混淆的疾病,本书会进行详细的鉴别分析,列出关键的鉴别要点,帮助医生避免误诊。 强调诊疗流程: 对于一些复杂疾病,本书会通过流程图等方式,清晰地展示诊疗的逻辑步骤,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南。 关注疑难病例处理: 在一些章节中,会穿插介绍一些典型的疑难病例,分析其诊断思路和治疗过程,为处理复杂病例提供借鉴。 预后评估与随访建议: 除了诊断与治疗,本书还对不同疾病的预后进行了评估,并提供了详细的随访建议,指导医生进行长期的患者管理。 五、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精要》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繁杂的临床信息中提炼出精华,以最简洁、最实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书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充满了实用的临床技巧,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在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中,始终保持专业的前沿性和高度的实践性。 目标读者: 内科医生: 包括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为日常临床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住院医师与规培医师: 是学习和掌握内科诊疗技能的宝贵资源。 医学院校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 帮助其巩固理论知识,了解临床实践。 其他相关医疗专业人员: 如全科医生、急诊科医生、重症监护医生等,也都能从中获益。 总结: 《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精要》集权威性、全面性、前沿性、实践性于一体,是每一位致力于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应用,相信您将能够更自信、更精准地应对各种临床挑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