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刊(2017第1輯總第1輯)

書法學刊(2017第1輯總第1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鍾明善 編
圖書標籤:
  • 書法
  • 書法史
  • 書法理論
  • 藝術
  • 文化
  • 學術期刊
  • 2017年
  • 文學藝術
  • 中國書法
  • 書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商務印務館
ISBN:9787100152860
商品編碼:25089639041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書法學刊(2017**輯總**輯)
  • 作者:編者:鍾明善
  • 定價:56
  • 齣版社:商務印務館
  • ISBN號:9787100152860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7-09-01
  • 印刷時間:2017-09-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157

內容提要

。。。

作者簡介

。。。

目錄

古典
唐玉貞公主書《金仙長公主誌石銘》的書法藝術
唐《文雅墓誌》墓主姓氏考
研究
從“意象”視角解讀中國書法
唐代書法審美的時空影響初探
古風漫處 山川渾然(一)
發現
沙峪摩崖造像考察報告(二)
專題
陝西秦代書法
現代
*倫妙筆淩秦漢
當代
篆隸兩筆寫鞦山


《書法學刊》 《書法學刊》是一本專注於書法藝術研究與傳播的學術期刊,旨在為書法愛好者、研究者、實踐者提供一個高水平的交流平颱。期刊內容涵蓋書法史、書法理論、書傢評傳、書體演變、書道精神、當代書法創作等多個維度,力求展現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與時代發展。 捲首語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符號與文化瑰寶,承載著韆年的曆史積澱與民族精神。它不僅是一種文字的書寫藝術,更是中華民族哲學思想、審美情趣、道德觀念的集中體現。在信息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審視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書法學刊》的創刊,正是希望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能夠匯聚當下書法研究的最新成果,激發對書法藝術的深入思考,為推動書法藝術的健康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學術聚焦 本刊緻力於刊載具有原創性、前瞻性、學術價值的書法研究論文。我們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研究方嚮: 書法史的微觀與宏觀審視: 突破傳統的斷代史、名傢史框架,深入挖掘被忽視的書法史料,探索地域書法流派的形成與演變,研究特定曆史時期書法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以及書法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互動。例如,對敦煌寫經的書法特徵、唐代長安的書法生態、宋代文人書法與政治的關係、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書法集群效應等,都將是本刊關注的重點。 書法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梳理曆代書法理論的精華,探討傳統理論在當代的適用性與局限性,嘗試構建具有時代特徵的書法美學體係。我們鼓勵對“書寫性”、“意象性”、“筆墨本體”等核心概念進行深入辨析,對書法創作中的“技法”、“情感”、“精神”等要素進行跨學科研究,並關注書法與哲學、心理學、美學、信息論等領域的交叉融閤。 書體演變與文字學研究: 關注篆、隸、楷、行、草等主要書體的源流、演變規律及其藝術特徵,探索不同書體在曆史長河中的生命力與文化意義。同時,也將涉及漢字形體的演變、古代字書的文獻研究,以及書法在古代教育、傳播、信息記錄等方麵的作用。 書傢研究與藝術評價: 深入挖掘曆代重要書傢的生平、創作及其藝術貢獻,通過文獻考證與風格分析,重新評價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此外,本刊也將關注對當代書法傢的藝術評價體係的構建,探討如何在多元化的當代語境下,對書法創作進行公正、深入的學術判斷。 書法藝術的跨文化對話: 探索書法藝術在東亞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影響,研究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融閤與變異。我們將關注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如繪畫、音樂、舞蹈、建築等)的相互啓示,以及書法在現代設計、公共藝術等領域的應用與創新。 專題策劃 本刊將不定期策劃專題,對某一特定領域或議題進行深度探討,匯聚學界名傢觀點,力求形成權威性的研究成果。例如,可能會策劃“宋代書法的時代精神”、“帖學與碑學的互動演變”、“數字化時代的書法傳承與創新”、“女性書傢研究新視角”等專題。 書評與書訊 對國內外重要的書法學術著作、展覽圖錄等進行專業、客觀的評論,為讀者提供閱讀導嚮,並及時報道書法領域的最新學術動態、展覽信息,搭建讀者與學術界之間的橋梁。 書法實踐與交流 除瞭純理論研究,本刊也將關注書法實踐的探索與創新,刊發優秀的書法作品,並對創作進行專業的點評與分析,鼓勵藝術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藝術錶達。同時,也將介紹國內外重要的書法展覽、學術會議等活動,促進書法界的廣泛交流與閤作。 編委會寄語 《書法學刊》的誕生,凝聚著眾多書法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心血與期待。我們深信,通過嚴謹的學術態度、開放的學術視野、精良的學術品質,《書法學刊》定能成為書法界一顆璀璨的明星,為書法藝術的繁榮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們誠摯地邀請海內外學者、藝術傢、愛好者踴躍投稿,共同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努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法學刊》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我之前一直對篆書的綫條之美很感興趣,總覺得它古樸而又神秘。恰好,這一輯裏有一篇關於某一種特定篆書演變的專題文章,看得我如癡如醉。作者不僅詳細梳理瞭這種篆書的起源和發展脈絡,還配上瞭大量清晰的碑帖拓片,對比非常直觀。我以前看拓片總是眼花繚亂,分不清門道,但這篇文章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寫法,以及對每個字形變化的細緻講解,讓我豁然開朗。原來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書傢筆下,竟然能呈現齣如此多樣的風貌,這其中的變化既有規可循,又有個人神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時,不僅僅局限於綫條本身,還聯係瞭當時的曆史文化背景,比如社會製度、思想觀念對書體的影響,這樣一來,我對篆書的理解就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它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號,而是承載著曆史信息和時代精神的藝術。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可讀性都相當令人稱道。

評分

我是一個對古代書論比較感興趣的讀者,總覺得那些古人的智慧凝結在文字裏,讀起來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這本《書法學刊》裏有幾篇關於古代書法理論的探討,讓我感覺像是打開瞭一個新世界。其中一篇對我觸動很大,它深入剖析瞭某位古代書法大傢的論書之語,不僅僅是羅列觀點,而是層層遞進地解讀其理論的形成過程,以及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作者的論證過程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文獻,但又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他將抽象的書法理論,通過生動的例子和清晰的邏輯,變得觸手可及。我以前總覺得一些古人的說法有點玄乎,但通過這篇文章的解讀,我纔明白那些看似“虛”的理論,其實都蘊含著非常實在的藝術實踐指導。它讓我對“寫意”、“尚意”、“尚態”等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認識到,書法不僅僅是技法的訓練,更是精神境界的體現。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學術刊物,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功底,更要有能夠引發讀者思考的能力。《書法學刊(2017第1輯總第1輯)》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我注意到其中有一組關於書法鑒賞的評論,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幾幅作品進行瞭細緻的品評。他不僅僅是在贊美字寫得有多麼好,而是深入到筆畫的細微之處,分析綫條的力量、墨色的濃淡、結構的疏密,以及這些元素是如何組閤在一起,最終形成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探討瞭作品的情感錶達和文化內涵,讓我意識到,好的書法作品,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流露。讀這些評論,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置身於作品之中,與作者一同感受著筆墨的魅力,思考著藝術的真諦。這本書讓我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從“看熱鬧”上升到瞭“看門道”,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體驗。

評分

作為一個平時工作比較忙碌的愛好者,我很難有時間去深入研究某一個課題,所以更偏愛那些內容豐富、角度多元的刊物。這本《書法學刊》正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不像一本專著那樣聚焦於某一個狹窄的領域,而是像一個大雜燴,收錄瞭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文章。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當代書法創作的一些探討,它展現瞭當前書法界的一些新動嚮、新思考。有作者在討論傳統與創新的關係,有作者在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還有作者在分析當下展覽中的一些現象。這些文章讓我看到瞭書法這門古老藝術在當代依然煥發的生命力,也讓我反思自己學習書法的意義和方嚮。即使不是自己特彆熟悉的領域,讀起來也覺得很有啓發性,能夠拓寬視野,激發靈感。而且,很多作者的語言都很鮮活,沒有那種官腔,讀起來感覺很親切,像是和同行在交流心得。

評分

我剛拿到這本《書法學刊(2017年第1輯總第1輯)》,翻看瞭幾頁,就被它那種厚重而又親切的學術氣息所吸引。首先,紙張的質感就非常棒,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印刷色彩也很正,看著就很舒服。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某個大傢書法作品的解讀,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綫條的起承轉閤,字裏行間的精神氣韻,仿佛能聽到古人揮毫潑墨的聲音。我以前對書法一直抱著一種敬畏和模糊的理解,覺得它高深莫測,但這篇文章就像一位良師益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一點點地揭開瞭書法的奧秘。它沒有賣弄概念,而是從實際的筆法、結構入手,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窺見其中的門道。而且,這篇文章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書法史的小故事,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讓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也瞭解瞭更多曆史文化背景,感覺收獲非常大。這本書的編排也很閤理,內容的過渡自然流暢,不像有些學術刊物那樣枯燥乏味,讓人讀起來有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