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經濟學 黛安娜 科伊爾 著 中信齣版社

高尚的經濟學 黛安娜 科伊爾 著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
  • 倫理學
  • 社會科學
  • 商業道德
  • 決策學
  • 心理學
  • 科伊爾
  • 中信齣版社
  • 暢銷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62466
商品編碼:25334119063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齣版時間:2016-07-01

具體描述


書名:高尚的經濟學 

定價:58.00元

作者:黛安娜·科伊爾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07-01

頁碼:360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62466


· 經濟學為什麼如此重要和高尚?經濟學傢究竟在做些什麼?經濟學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現在經濟學發生瞭什麼變化?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什麼?如何消除貧睏?

·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黛安娜·科伊爾(Diane Coyle)全新視角通俗解讀現代經濟學。

·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楊濤教授傾情作序推薦!彼得·伯恩斯坦(美國著名金融史學傢)、保羅·西布萊特(法國圖盧茲大學教授)、威廉·鮑莫爾(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奧默羅德(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等經濟學者聯袂推薦!

· 全新視角:通俗解讀經濟學的本源、發展脈絡與前沿動態;生動有趣:集中展現十餘位經濟學大傢的思考方式、思想精華與觀點交鋒;全麵涵蓋:係統闡釋經濟發展的宏觀問題、經濟運行的微觀細節與個人經濟決策。


《高尚的經經濟學》指齣,經濟學並非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學科,而是激情盎然、妙趣橫生的經濟生活指南。本書將經濟學內在的深刻原理與奧妙之處娓娓道來,是一本通俗易懂、係統規範地闡釋經濟學的著作,讓我們學會像經濟學傢那樣思考。經濟學早已不是一門沉悶的科學,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一直在不斷拓寬,研究主題也在不斷深入。但是,經濟學界外部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些變化,本書恰好彌補瞭這一缺憾。本書還讓我們清楚地瞭解經濟學傢在思考和研究什麼問題,有助於我們更全麵、深入地理解經濟學和經濟學傢。

本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第一篇從當前的曆史研究、經濟地理學和增長理論的視角,探討經濟發展基本的問題——國民財富;第二篇從經濟發展談到經濟運行的細節問題(即微觀基礎);第三篇談及個人經濟決策如何融入世界。本書適閤所有想瞭解經濟學、對經濟學和政策感興趣的人士閱讀。


推薦序

緒論

第一篇 財富與貧睏的秘密

第一章 曆史溯源

第二章 經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第三章 如何擺脫貧睏

第二篇 個人能否自由選擇

第四章 這一切都是關於什麼

第五章 人性化的經濟學

第六章 信息和市場

第三篇 自然、市場和社會

第七章 經濟學的演化

第八章 經濟和社會

第九章 為什麼經濟學如此高尚

緻 謝

注 釋

參考文獻


黛安娜·科伊爾(Diane Coyle),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曼徹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大英帝國勛章獲得者,英國廣播公司(BBC)理事。曾任英國財政部顧問、英國競爭委員會成員、英國移民谘詢委員會成員、英國《獨立報》經濟學編輯。


本書就像一陣新風,簡潔、有力、可信且發人深省地論證瞭現代經濟學和經濟學傢的活力。經濟學早已不是一門沉悶的科學,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一直在不斷拓寬,研究主題也在不斷深入。但是,經濟學界外部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些變化,本書恰好彌補瞭這一缺憾。

——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Bernstein)美國著名金融史學傢,《繁榮的代價》作者


本書不僅嚮我們展示瞭現代經濟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而且能夠讓經濟學傢重新思索他們的研究與經濟學重大問題之間的關係。本書以極大的熱情探討瞭經濟學中的一係列重大問題,是一部讓人印象深刻的優秀作品。

——保羅·西布萊特(Paul Seabright)圖盧茲大學經濟學教授


本書簡潔明快、內容廣泛。它極有說服力地嚮讀者展示,經濟學並不像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枯燥乏味。對於那些沒有受過經濟學專業訓練的人,這是一本必讀佳作,讀後人們足以能夠對重大經濟問題發錶見解。在經濟學學習中遇到睏難的學生,也會覺得該書價值連城。

——威廉·鮑莫爾(Willlam J.Baumol)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曆史上的企業傢精神》作者


經濟學確實正在發生激動人心的變化,本書對每個想知道經濟學發生瞭什麼變化並取得瞭什麼成就的人而言,都是一本必讀之作。

——保羅·奧默羅德(Paul Ormerod)英國著名經濟學傢,《蝴蝶效應經濟學》作者


推薦序

楊 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助理、研究員

曾幾何時,主流經濟學因其精美嚴謹的體係 , 逐漸獲得瞭“社會 科學的皇 冠”之美譽 , 甚至遇到社科同行們的不平而被稱為“經濟學帝國主義”。從人類曆史來看,經濟學從未如當下這樣遭受公眾的質疑和不屑。一方麵,在告彆新韆年轉摺點的全球經濟“大同”夢想之後,紛繁而至的金融危機打破瞭“新增長黃金時代”的夢想,使得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都麵臨復雜而棘手的難題;另一方麵,經濟學在解決現實發展睏境和防範危機方麵,所做的努力似乎並不盡如人意。

經濟學傢曼昆在《作為科學傢和工程師的宏觀 經濟學傢》(The Macroeconomist as Scientist and Engineer)一文中認為“上帝將宏觀經濟學帶到人間,並不是為瞭提齣和檢驗優美的理論,而是為瞭解決實際問題”。當學科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拉大時,經濟學傢也不得不直麵現實的挑戰。

例如, 金融學作為“ 經濟學皇 冠 上的明珠”, 在 2008 年金融危機 之後遭 遇瞭更加嚴厲的反 思。2015 年 1 月,美國金融年會(AFA)主席路易吉·津加萊斯(Luigi Zingales)提齣如何認識“金融有益社會”這個似乎不用質疑的命題, 對一 個 專業的經濟學傢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明顯的。畢竟,已經有很多理論從很多角度解釋瞭金融起到核心的作用。盡管如此,大部分人可不這麼認為。搞學術的人有無視‘烏閤之眾’的觀點的傾嚮(Sapienza 和 Zingales,2013)。畢竟,我們是這門深奧宗教的牧師,隻有我們理解學術用語,理解理論所揭示的真理。據此,我們幾乎總是處於公眾的鄙視之中,但是我們拒絕接觸這種想法,不去思考産生那些情緒的任何一個原因。作為金融學學者,我們應該深切地關心社會大眾是怎麼看待金融業的”。

應該說,圍繞對經濟學的反思,在眾多極具思想性、使命感和前瞻性的論著與文獻之中,戴安娜·科伊爾所著的本書,可謂兼具宏大視野與縝密邏輯的代錶。該書分為三篇:財富與貧睏的秘密;個人能否自由選擇;自然、市場和社會。作者也認識到, 當然,我們經濟學傢還是需要接受點批評的。經濟學傢中善於溝通的人太少瞭,所以我們總是不能把豐碩的研究成果昭告世人。我承認許多經濟學傢隻習慣說一些乏味的術語,但是實際原因遠非經濟學傢不擅長公關這麼簡單”。

作為起點,該書第一篇旨在通過觸摸東西方曆史演變的脈絡,試圖用經濟學視角與方法來探究增長與變革的內在機理。作者認為, 現代經濟學的一個貢獻就是通過衡量理論與曆史的不符來證明理論是錯的,反之則是對的。而這種方法之所以可行,是因為這些經濟史學傢應用瞭統計學方法並藉助於計算機運算能力,對散落在全球各個角落的圖書館裏的那些塵封已久的數據進行收集和處理”。例如,作者認為,麥迪森和其他經濟學傢通過收集各國曆史上的國內生産總值(GDP)數據,以及其他換算的可比指數,發現雖然 1800 年前後西歐纔通過經濟加速遠離非西方陣營,但 1400 年之後的真實生活水準已經逐漸中國代錶的東方經濟體,這與許多學者的觀點並不相同,不過似乎獲得瞭數據分析的支持。

在此過程中,技術進步顯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作者提到“身為牛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教授的保羅·大衛創造瞭一個新詞‘科技近視’(Technological Presbyopia),就像中年人在看近處的東西時發現自己遠視,而看遠處的東西時又因為近視而看不清一樣,人們總是過高估計新技術的短期作用,期望立竿見影,卻低估瞭其的長期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革命性的”。同樣,作者認為增長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現實中的矛盾,這也是激勵經濟學傢進行實證研究的重要因素。無論在過去,還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應對貧睏與不平等,都是經濟學擺脫“庸俗學科與金錢奴隸”的重要著眼點。雖然經濟理論在應用於政策設計方麵有很多令人不滿之處,但新的增長模型、計量經濟學技術與可用數據,或許會使政策設計更有助於消除貧睏。

該書第二篇的核心內容,實際上就是經濟學如何迴歸人性的問題。書中提到,經濟學的重要奠基人、18 世紀啓濛運動哲學傢休謨說,他想“用人類日常行為來剖析人性”,並“根據經驗得齣結論”。經濟學的目的仍然是剖析人性,而非狹隘地研究賺錢。在當代學者中與之類似的是,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羅伯特·希勒教授也是理想主義者,他相信人性的光輝,認為可以通過技術安排為公眾的利益重塑金融業,把金融業作為人類財富的管理者,通過公眾的廣泛參與,讓金融業為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服務。全民的廣泛參與也會打破金融的精英權力結構,使得金融民主化,並實現財富的公平分配。

從第一篇的宏觀與長期視角,轉換到第二篇的微觀視角,實際上並不容易。應該看到,宏觀經濟理論的諸多分支都麵臨亟須重構微觀基礎的挑戰。作者生動地展示瞭微觀經濟學的普及障礙,即“阻礙大量學生主修經濟學的障礙,是強迫初學者接受所有那些難以置信的關於人類行為的假設”。當然, 在研究人類行為和社會時,經濟學傢不能容忍不精確、異想天開或者討巧的空想”,作者覺得, 這恐怕也是經濟學不流行的原因”。

“GDP 能夠有效地衡量幸福嗎?經濟增長能使我們快樂嗎?”這些問題都使得“冷冰冰的經濟學”逐漸迴歸“人性的經濟學”。書中談到, 在近半個世紀裏,經濟學都沒有探討過價值問題,而在近, 快樂議程正在把道德重新納入經濟辯論的範圍以使經濟學人性化”,然而矛盾在於, 過分強調人性化的經濟政策是失當的”,作為一種存在瑕疵的衡量標準,GDP 增長又缺乏真正有效的替代者。值得注意的是,豐富的心理學在影響著經濟學模型,諸如在金融學和消費者研究領域,主要是通過對個體行為的再認識。之後,從微觀視角齣發,作者牢牢地把握瞭信息經濟學的悖論與難題,但是他認為多數經濟學傢的共識是,雖然市場有缺陷,但是要把經濟效率與人本倫理有效地結閤起 來,仍然離不開市場機製的作用。

在經曆瞭對經濟學的宏觀與微觀審視之後,該書第三篇試圖剖析經濟社會的內在演進邏輯,以及打通從 宏觀到微觀、從微觀到宏觀的阻滯。 經濟學的社會性與構成社會的個體的人性相結閤”, 經濟學與政治學、社會學的銜接”,再加上技術與製度要素的內生動力,共同組成瞭作者對經濟學重現“高尚”的期望與理想。

書中提到,弗農·史密斯認為經濟學秩序就是“一個沒有經過設計的生態係統在文化和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産生……即便不能清楚地將各種規律錶達齣來,人們還是能夠發現並遵循這些規律。這就是蘇格蘭哲學傢的智力遺産,他們描述並且解釋瞭他們所看到的社會和經濟秩序”。這頗有些“畫龍點睛”地指齣瞭經濟學傢追求的某種本質,即“在仿佛無序的狀態中,追求自然演進秩序之美”。為瞭達到這些目的,新製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甚至文化要素的作用,都被引入經濟與社會的綜閤分析框架中。

由於數學運用導緻的經濟學“自閉”,以及基於政治因素的批評,在很長時期內似乎並未引起主流經濟學的迴應。但從積極的態度來說,當前經濟學正在自我改變與修復。例如,計算機革命對經濟學具有“翻天覆地”的影響,尤其使得微觀實證分析變得如此“美麗”,使得經濟社會研究逐漸能夠轉換為“實驗室模擬”的場景。當宏觀現象能夠更好地與不協調的個體決策聯係起來,新的分析方法與計算機能力綜閤起來,經濟學仍將保持令人興奮的學科特徵。

總的來看,經濟學方法論相比古典理論時代並沒有根本性的變革,但其應用領域已經變得如此廣泛,也“為政策製定者提供瞭穩健的分析以及政策發生作用的證據,並因而改善瞭政策”。之所以不被人所“理 解”,原因正如達斯古普塔所言: 一方麵,是對人類共同經驗的承認 ;另一方麵,是將每個人與他所處的環境分離開來。這纔使經濟學形成瞭自己特有的風格,也是它成為一門極難理解的學科的原因。”

經濟學並不完美,但經濟學傢可以在刻闆的理性之中,同時追求人性與秩序之美。經濟學的魅力在於其內在演化的生命力,伴隨技術進步浪潮與政策規則的檢驗,經濟學不斷挑戰著人類對社會的認知、對命運的掌握嘗試,就此意義而言,經濟學的所謂“庸俗”與“自閉”,也不能掩蓋其在哲學社會科學層麵的“高尚性”特質。圍繞本書的閱讀體驗,或許難以達到完美主義者的預期,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但是開啓瞭我們對經濟學的再思考。無論是學者,還是我們的研究方法,以及作為科研對象的社會與人,都需要擁抱那個亙古不變的“斯芬剋斯謎題”——“你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是為序!

·

緒 論

經濟學的名聲一直不怎麼好,這種待遇並不公平。經濟學已經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黃金時期,本書討論的就是經濟學在過去15~20 年間一些前沿的研究和實證發現,盡管這些研究和發現還沒有被大眾所認知和接受。

不隻在學術期刊上,而且在報紙、政治性甚至文學性期刊裏,經濟學都經常受到批判。舉個典型的例子 :“對經濟學傢來說,錢就是歡樂的同義詞……他們用世俗的觀點來看待個人和國傢的福祉,破壞瞭自然界,混淆瞭技術和文化,將藝術和金錢、時間和利息、性行為和色情狂、友誼和利用、慈善和慈善舞會,以及自由和逛街消費相提並論。”“經濟學,”作者繼續說道,“不可思議的粗俗。”而且,經濟學甚至不如一部優秀的小說更能針砭時弊(Buchan,l995)。

同時,大眾根據自己對經濟學的認識,覺得經濟學傢都是特彆有能力的人。《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一位資深編輯摩伊希斯·奈姆寫道:“當經濟學傢在理論上犯錯的時候, 普通大眾就要在實際生活中受苦。”他稱經濟學傢是“一群自大的人”,還敦促經濟學傢要盡量謙遜。1那些認為經濟學傢有很大影響力的人普遍認為,經濟學傢運用經濟理論和方法為政府的各項決策提供建議。實際上,這當中的玄機並不為大眾所瞭解——我想很多人都相信經濟學既十分復雜又簡單普遍,但是很少有人會去質疑經濟學在評估公共政策中(對公共政策進行經濟評估)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政府、智庫和所有公共政策辯論中所扮演的專業角色。

不幸的是,很多人都憎惡上麵所提到的這種影響,因為他們相信經濟學傢的思考模式和分析方法有很大的問題。雖然從來沒有人明說,但是其他學術領域的人總是覺得經濟學的視角太狹隘,隻關心錢;對人性的探索太枯燥、太機械;在方法論上又太簡化。在我看來,現在有很大一部分人害怕經濟學的影響,因為他們認為這種影響會把世界變成一個枯燥、算計、冷漠的“經濟人”王國。

讓我以英國為例來說說這些人的態度吧。在我撰寫本書期間,英國國際廣播公司(BBC)播放瞭兩個關於“快樂”的電視節目,其主題是說政府所有旨在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都有失偏頗,因為經濟發展並不能使大傢快樂。有那麼一小部分討論“快樂”的著作長期駐守在書店裏,這些書被有關政治和公共政策評論的報紙、雜誌反復引述。政府還特彆召集瞭一批所謂的“快樂大師”開研討會,甚至還在英格蘭銀行的利息調整委員會裏欽定瞭一個“快樂專傢”。那些所謂的大師和專傢們給齣的報告竟然是“性越多越快樂,甚至比多拿5萬英鎊工資還要開心”。2這些關於“快樂”的研究證明經濟學傢是錯的:既然經濟發展不能讓大傢快樂起來,那麼經濟學傢說的話大傢也就不用在意瞭。我可以肯定地說,正是這種觀點激起瞭對“快樂理論”的廣泛討論和政策關注。

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經濟學傢總是身處福利研究的前沿。福利研究是經濟學和心理學的有機結閤體。經濟學期刊裏探討“快樂”和“福利”的學術文章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越來越多,那些被政府拉去的突齣的“快樂專傢”都是經濟學傢。本書討論瞭近在經濟學和心理學中齣現的各種新發現和新想法及其在整個經濟學領域的作用和影響。

毫無疑問,我相信這項研究完全不會動搖經濟學的基礎。公眾對經濟學不感興趣是二三十年以前的印象,而那時候經濟學給人的印象總是帶有諷刺挖苦的味道。我探討這些從20世紀80年代早期以來有趣的研究課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大傢知道經濟學傢近在做些什麼、說些什麼。

這隻是一個鋪墊,真正的目的是嚮經濟學專傢和非專傢強調這些課題在評估公共政策、衡量未來社會福利方麵的重要性。無論是閱讀諸如《新共和》《國傢》《衛報》《紐約時報》《費加羅報》和《世界報》等政論刊物上無數的觀點,還是參加各個國傢的政策研討會,抑或是閱讀很多智庫散發的小冊子,我總是很清楚地看到對經濟學理性主義基礎的溫柔一刀。

當然,我們經濟學傢還是需要接受點批評的。經濟學傢中善於溝通的人太少瞭,所以我們總是不能把豐碩的研究成果昭告世人。我承認許多經濟學傢隻習慣說一些乏味的術語,但是實際原因遠非經濟學傢不擅長公關這麼簡單。經濟學與大眾生活的距離同諸多要素息息相關,比如“冷戰”的結束、傳統的左派右派陣營的相互製衡逐漸弱化,還有被認為是經濟和市場全麵獲勝時期的撒切爾—裏根時代的消逝。在強調自由市場的好處以及公眾理性預期和理性決策的那段時間裏,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英國的極端保守主義分子在經濟學研究裏得到瞭啓發和靈感。

標誌著絕對自由市場經濟高潮的到來,並不是柏林牆的倒塌,而是裏根在1981年贏得瞭大選。隨後是好萊塢的崛起,在1987年《華爾街》影片中戈登·蓋科(GordonGekko)大力推崇“貪婪就是好,就是妙,就是呱呱叫”時,學術界的主流經濟學傢早已遠離瞭戈登·蓋科所認為的自私、斤斤計較的個體經濟模型。

所以,我的觀點在政治上並不極端,而一直都是走典型的中間路綫。我擔心的是,因為有那麼多人錯誤地認為經濟學天然是右翼,所以我們正冒著失去經濟學傢那種審時度勢地看待社會的態度的危險。要是非經濟學傢認識不到經濟學思考方式的重要性,大傢就會看到越來越不好的甚至危險的政策齣颱。

這些錯誤的想法會變得更加荒唐,因為工作在經濟學前沿的學者們已經把曾經作為該學科特點的內嚮型簡化法遠遠拋之腦後。經濟學正進入一個碩果纍纍的時代,尤其是當它和其他學科比如心理學、曆史學、人類學結閤在一起的時候。經濟學傢對研究人類社會的組織結構所提供的思路和證據既具有先進性——因為其使用的方法從來不曾有過,又具有爭議性——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在挑戰那些通過社會組織結構所體現齣的政治理念。由於廉價的計算機和新開發的數據庫,以及計量經濟學和分析計算技術的新突破,所有這些新的力量已經對經濟學及其他學科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幾類讀者應該對此有些興趣。隻要對政治和公共政策有興趣的人,就應該認同我在這裏所說的觀點和成果。我希望所有關心時事的讀者也對此津津樂道。對離開教育事業的專業經濟學傢而言,這又是一本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抓住新研究進展的書。我力所能及地為那些想瞭解更多經濟學知識的讀者提供參考資料。我也特彆希望在其他領域(不止在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還有在那些對經濟學傢批評多的人文科學中)的研究人員願意暫停一下對我們的偏見,看看近我們做瞭些什麼。

接著的八章內容盡量簡單地介紹瞭一些近期研究中精彩的部分。這些內容反映瞭我的個人偏好——當中肯定有比較大的跳躍。第一篇探討瞭經濟發展基本的問題——國民財富。經濟學精神領袖亞當·斯密就曾對此進行過闡述。我們能從曆史中得到什麼證據?對於如何解釋這些證據,經濟學理論又能告訴我們什麼?理論和證據是怎樣左右近的政策以減少世界貧睏的?

第二篇從經濟發展談到瞭經濟運行的細節問題(即微觀基礎)。經濟學傢應該對個人行為及個人對激勵的反應給齣怎樣的閤理假設?人們在進行個人選擇的時候是基於什麼信息?在民主決策中,他們的行為由什麼來左右?換句話說,就是人們偏愛發財還是快樂?

第三篇談及個人經濟決策如何融入這個世界。經濟決策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哪些方麵可以被理解為自然的組成部分,本質上具有進化的或生物學的特點?個人決策又是如何疊加成為社會結果,也就是說我們如何和其他人互動?在經濟和社會組織中,溝通的橋梁又是什麼?這就使我們的討論又迴到瞭經濟發展,因為社會組織是迴答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結論中,我還是認為經濟學傢的思考方式對好的公共政策特彆重要。我現在很猶豫要不要用“方法論”這個詞語,因為它很容易讓那些已經讀到這裏的讀者失去繼續閱讀的興趣,但是經濟學的方法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一部分來自其他學科(特彆是人文科學對經濟學)的一些批評主要關注的是經濟學錯誤地自命為一門科學。很多批評傢包括經濟學內部的批評傢認為,20世紀中期主流經濟學傢犯瞭一個大錯,即竭力使經濟學成為類似物理學那樣的正統科學,以至於掉進瞭一個總是淺薄而呆闆地刻畫人性並用簡化法則來歸納社會的陷阱中。1945年之前的主流經濟學常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以期與早期的古典經濟學相區彆,結果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的形式主義、更多的數學應用以及更多的標準假設被用到瞭經濟學傢的工作中。比如,假設人們總是理性地按照自己的偏好進行決策,整體結果就是單個個體結果的加總。所以盡管新古典經濟學這個術語隻是描述性的,但是批評傢會說這是濫用。當然確實有不少職業經濟學傢喜歡教授和應用一些不切實際的數學模型,而且他們也從來沒有想過如何把這些模型和“現實世界”結閤起來。本書探討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來自經濟學傢(他們中有不少人是諾貝爾奬得主)的研究成果,其中很多內容即使在研究生的課本裏也沒有齣現過。我將“新古典經濟學”作為一個簡稱來稱呼那些20世紀主流經濟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本書中,我的部分論點是,經濟學肯定已經在某些地方脫離瞭新古典經濟學的假設。雖然經濟學傢還是會在適當的時候運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畢竟其價值在很多地方都得到瞭證明,但是經濟學傢們卻不再局限於這些條框,尤其是有證據證明這些假設不再成立的時候。

不管怎麼說,經濟學始終堅持將科學方法用於解釋人類行為,這正體現瞭其獨特性和重要性。盡管經濟學對人類行為的解釋還很不充分,但這是有效的分析方法。在我看來,經濟學重要的奠基人是18世紀的啓濛運動哲學傢大衛·休謨,他是懷疑論的代錶人物。雖然他的名氣不及亞當·斯密,但仍被認為是重要的一位哲學傢。很多偉人,例如詹姆斯·麥迪森(JamesMadison)、漢密爾頓、威廉·詹姆斯、康德、邊沁、達爾文都受到瞭休謨的影響。對作為經驗論者和懷疑論者的休謨來說,其目標就是要把“實驗推理方法引入對道德範疇的解釋”,並發展一門“關於人性的科學”。休謨在概括其著作《人性論》時寫道:

我們至少應該嘗試建立一門關於人性的科學,使之能夠具有某些自然科學所擁有的精確性……邏輯學的目的是說明人類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類觀念的本質;道德學和批判學研究人類的偏好和情感;政治學研究結閤成社會並相互依存的人類。

休謨說,他想“用人類的日常行為來剖析人性”,並“根據經驗得齣結論”。3經濟學的目的依然是剖析人性,而不是狹隘地研究怎麼賺錢,我想這恐怕也正是經濟學不流行的原因所在。在研究人類行為和社會時,經濟學傢不能容忍不精確、異想天開或者取巧的空想。我希望這不會打消你們閱讀本書的念頭。因為接下來你們將會看到近二三十年來經濟學傢在人性研究中取得的重大進展。

……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