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伟9787117095228 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郝万山9787117094801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张之文9787117117753 张之文温病学讲稿
王洪图9787117093873 王洪图内经讲稿
基本信息
书名: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定价:47元
作者:边建伟 著
出版社:人卫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117095228
字数:509000
页码:4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被尊称为方书之祖。本书讲解融会各家,深入浅出,结合自己四十年来的治学心得,具有理论创新与临床见解。并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穿插文史哲知识于医学教育之中,引导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中医,理解中医之精髓,掌握中医基本功。为反映讲学全貌,书末并附授课课时表、期中期末考试卷及标准答案、台湾学子临别赠言、讲学日记等。本书可供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及教学、研究者参考,对各级临床医师开拓中医辨证论治思路、提高经方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内容提要
连建伟教授曾于2005年应台湾长庚大学邀请,赴台为该校中医系八年制学生讲授《金匮要略方论》,其授课的讲稿是海峡两岸中医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真实记录。现予整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被尊称为方书之祖。原书文字古朴,后学不易理解。连氏的讲解融会各家,深入浅出,结合自己40年来的治学心得,具有理论创新与临床见解。并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穿插文史哲知识于医学教育之中,引导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中医,理解中医之精髓,掌握中医基本功。为反映讲学全貌,书末并附授课课时表,期中期末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台湾学子临别赠言、讲学日记等。本书可供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及教学、研究者参考,对各级临床医师开拓中医辨证论治思路,提高经方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作者介绍
连建伟,男,1951年2月生,汉族,浙江嘉善县人。1966年学医,1970年行医,1978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研究生,专攻中医方剂学。1980年底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至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基础部副主任、主任、教授、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发表本学科论文100余篇。出版《历代名方精编》、《金匮要略校注》、《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古今奇效单方评议》、《中医必读》、《三订通俗伤寒论》、《连建伟中医文集》、《连建伟中医传薪录》等著作十余部。编著并出版《方剂学》教材八种。获1992年度guojia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2002年被guojia人事部、卫生部、guojia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副主编、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荣誉教授、台湾“长庚大学”客座教授。
基本信息
书名: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yuanjia:32元
作者:郝万山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117094801
字数:330000
页码:2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
内容提要
郝尤山教授为教育部ming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guojia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本书是在他于guojia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伤寒论》示范教学的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而成的。
结论部分主要介绍《伤寒论》的基本情况、学习方法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结、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八章,主要结合《伤寒论》原文,主要讲述郝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与体会,重视解析该书中辩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
书末附有方剂汉语拼音索引和《伤寒论》条文索引。
本书可供《伤寒论》学习、研究者参考,对学习《伤寒论》和领悟《伤寒论》的精髓颇有裨益对指导实践和提高中医辩证论治水平也有帮助。
目录
绪论
一、《伤寒论》的作者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三、《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伤寒论》的版本
四、《伤寒论》的内容与贡献
五、关于六经辨证
六、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与要求
*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
第二节 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
二、太阳腑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
二、辨寒热真假
三、辨表里先后治则
四、热证
五、虚证
六、结胸证
七、脏结证
八、痞证
九、痞证类证
十、欲愈候
十一、火逆证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
*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第二节 阳明病证
一、阳明热证
二、阳明实证
三、胃寒气逆证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一、阳明湿热发黄证
二、阳明热入血室证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二、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
第二节 少阳病证
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
三、小柴胡汤使用禁忌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一、柴胡桂枝汤证
二、大柴胡汤的适应证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第四节 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
【附】热人血室证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概说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概说
附录
作者介绍
郝万山,男,l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guojia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ming牌课程《伤寒论》创建
书名:张之文温病学讲稿
yuanjia:48.00元
作者:张之文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117117753
字数:
页码:363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
内容提要
《张之文温病学讲稿》内容包括:张之文教授是全国著名温病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师,长期从事温病学教学和临床工作,对中医温病学有高深造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温病学科享有盛名。本讲稿是在张之文教授面向全国温病师资培训班、研究生、本科生等层次的讲课内容基础上,整理提炼而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温病学的发展简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中篇主要介绍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丹痧,尤其是结合名家认识和自身临床体会,突出辨证分析和临床运用;下篇主要介绍温病学代表性古代名著,选取叶天士《温热论》和薛生白《湿热病篇》部分条文进行阐释。全书内容精炼,辅以表格、图示,并附有舌象、斑疹白疒咅等照片,便于教与学。《张之文温病学讲稿》内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反映了张教授独到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同时也反映了其学术成果和独到的见解及体会。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学习温病学参考,亦可供有关教学工作者参考。
目录
上篇
DIYI章 绪论
一、温病学的含义及其学习意义
二、温病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的特点
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三、温病与伤寒
四、温病与温疫
五、温病与温毒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二、温病的发病
三、几种温病的病因发病学说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
二、三焦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第五章 温病的诊法
一、辨舌验齿
二、辨斑疹白瘠
三、辨常见症状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
二、兼夹证的治疗
三、外治法
四、温病瘥后调理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
一、对传染的认识
二、预防思想的确立
三、古代预防温疫的措施简介
中篇
第八章 风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三、诊断要点
四、辨证论治
第九章 春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我一直觉得中医经典是古代智慧的结晶,但很多现代的版本都显得过于学术化,缺乏人情味。这本书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将那些精深的理论,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是在听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在讲解《金匮要略》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审证求因”,让我明白了中医治病,绝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探究病根,从整体上去把握。他对于那些经典方剂的讲解,更是深入骨髓,不仅分析了药物的功效,还解释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以及方剂的加减变化。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方子的时候,会停下来,结合自己或者身边人的情况去思考,这样一来,学习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不只是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关怀生命的方式。
评分我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材和参考书,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并不多。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医经典的内在精神。尤其是在讲解《温病学》的时候,作者对不同温病的辨证要点,以及在不同阶段的治疗策略,都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他还会结合不同流派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个问题。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讲解时,经常会引用古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给出一些非常实用的指导。比如,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的时候,他会提供一些独特的思路,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一种临床能力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我的一个良师益友,伴随我走过学习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股清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这样一本关于中医经典的著作,感觉像是在跟一位智者对话。我最喜欢的是它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通过作者的理解和临床经验,变得生动形象,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智慧。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医家们在病榻前,用严谨的逻辑和精妙的方药,与疾病搏斗的身影。作者在解读经典时,不仅仅是复述原文,更是融入了自己多年的临床感悟,时常会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特别是关于《伤寒论》的论述,对辨证论治的阐述,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教你记住几个方子,而是让你理解背后的理法方药,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之前也读过一些中医书籍,但往往看得云里雾里,找不到门道,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中医学习的道路。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感觉自己的中医理论基础正在一点点扎实起来。它非常适合中医初学者,也对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中医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接触了一些中医古籍后,发现其文字的古奥和概念的抽象,确实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中医理论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内经》的思想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巧妙地将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概念,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临床上的体现。作者在讲解时,语气温和,条理清晰,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解答着后辈的疑问。它让我感受到,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一种养生之道,一种对生命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代的先贤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了好奇,尤其是一些经典著作,虽然听闻其名,但真正去啃读,却觉得门槛颇高,常常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中医小白”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高高在上地引用艰深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读者走进中医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时,会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完美地结合起来。读着那些医案,我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病是如何被诊断,又是如何用方剂去治疗的,这种直观的感受,比单纯背诵条文要深刻得多。而且,它也没有忽略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要点,比如方剂的配伍、剂量、煎服方法等等,都做了细致的讲解,让我觉得中医的学习是如此的细致入微,充满科学性。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茫然的接收者,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尝试去理解医理。它让我感觉到,学习中医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有心,有好的引导,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中医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