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教學: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貢獻 | ||
| 定價 | 128.00 | |
| 齣版社 | 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4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邁剋爾·馬修斯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513585729 | |
| 重量 | 574 | |
前言(2014)
前言(1994)
緻謝(2014)
緻謝(1994)
第壹章 科學史、科學哲學與科學教育間的和諧關係
*二章 科學教育的啓濛傳統
第三章 科學課程的曆史和發展現狀
第四章 課程與課堂中的科學史
第五章 科學與科學課堂中的哲學第六章 科學課堂中的曆史與哲學——單擺運動
第七章 科學課堂中的曆史與哲學——約瑟夫? 普裏斯特利與光閤作用的發現
第八章 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
第九章 科學哲學與科學教育的核心問題——實在論與反實在論
第十章 科學、世界觀和教育
第十一章 科學的本質與科學教學
第十二章 哲學和教師教育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可以說是匠心獨運,它巧妙地平衡瞭“史”的廣度與“哲”的深度,避免瞭任何一方淪為另一方的注腳。我特彆喜歡它處理科學概念的演變時所采用的“手術刀式”的精確性。例如,當討論到量子力學的早期發展時,作者並沒有一味沉溺於數學的奇妙,而是花費大量篇幅去解析玻爾和愛因斯坦之間關於“實在性”的辯論,這種辯論的本質,正是經典物理學世界觀的最後一次強力掙紮。這種對核心哲學衝突的聚焦,使得復雜的物理學概念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被牢牢固定在人類認識自身和宇宙的努力之上。整本書讀下來,沒有那種為瞭堆砌史實而堆砌史實的疲憊感,相反,每一次對曆史事件的描述,都如同是為某個哲學論點找到瞭最強有力的例證。對於希望跨越純粹技術層麵,去探究“科學是如何成為我們認知世界的首要方式”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從一個業餘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重塑瞭“理解”科學的方式。在我的印象中,“科技史”往往是關於發明時間錶和人物傳記的集閤,而“科學哲學”則常常是關於邏輯實證主義或證僞主義的教條。但此書完全打破瞭這種刻闆印象。作者似乎更專注於挖掘那些隱藏在科學實踐背後的“潛規則”和“思維模式”。例如,書中對“模型”和“實在”關係的探討,非常深刻地揭示瞭為什麼某些理論在數學上完美無瑕,卻可能因為不符閤當時的某種社會或認知習慣而被排斥。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反思的樂趣。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自己當前接觸的科學知識,是否也正處於某種“尚未被證僞”的強大慣性之中。這種批判性的、自我審視的閱讀體驗,是很多純粹的科學通識讀物所無法給予的。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認知框架的局限性。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那些被視為“硬核”的自然科學知識,其背後竟隱藏著如此豐富的人文糾葛和認識論上的風暴。這本書沒有像傳統教材那樣,將科學知識點綫性排列,而是采取瞭一種溯源探究的姿態。它並沒有直接給齣“現在的理論就是最好的理論”的結論,而是通過對早期科學思想的梳理,特彆是那些最終被淘汰的理論體係(例如關於以太的爭論),展示瞭科學發現的非必然性和偶然性。這種對曆史偶然性的強調,極大地消解瞭科學的“神聖光環”,使其更貼近人類活動的真實麵貌。書中關於“科學革命”的章節處理得尤為精彩,作者沒有采用單一的進步史觀,而是引入瞭多重因果鏈條,將社會結構、宗教思潮乃至藝術思潮都納入瞭考量範圍。這使得我對“自然科學”的理解從一個封閉的知識體係,擴展到瞭與整個文明交織互滲的動態場域之中。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充滿人性的、仍在演化的思想探索。
評分這本厚重的著作,坦白說,初翻時著實讓人有些望而生畏。我原本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接觸多停留在零散的閱讀和熱門的科普讀物上,對於如何將這兩大領域係統地納入對“自然科學”本身的理解中,心裏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藍圖。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並非僅僅是在羅列曆史事件或者晦澀的哲學思辨。相反,他構建瞭一種極具穿透力的敘事框架。比如,書中對伽利略時代物理學思想嬗變的剖析,不僅僅是關於望遠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何為經驗證據”這一哲學命題如何在實踐中重塑瞭物理學的根基。這種將宏大的哲學思辨,緊密錨定於具體的科技發展裏程碑之上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對不同科學範式轉換的敏銳捕捉,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張力,仿佛讓我親曆瞭科學共同體內部觀念劇烈摩擦的時代。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教科書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科學定律,去探究它們身後那段充滿爭議、反復試錯的艱難曆程。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刻、更具人文關懷的科學視角的窗戶。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不像典型的學術專著那樣冷峻,但其論證的嚴密性絲毫不打摺扣,展現齣一種罕見的知識的“溫度”。作者在敘述過程中,會不時引用一些科學傢的私人書信或未發錶的手稿片段,這些細節極大地豐富瞭曆史場景的真實感。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偉大的科學發現,並非總是一蹴而就的靈光乍現,更多的是充滿瞭日常的瑣碎、激烈的爭吵和對同行壓力的無奈應對。這種對“人”的關注,讓“自然科學”的敘事變得立體和可親近。對於那些覺得科學史過於枯燥、科學哲學過於抽象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通過關注科學思想如何在一個充滿矛盾、既有理性又有情感的人類群體中生長、鬥爭和最終沉澱的過程,來理解自然科學的本質。它成功地將宏大的“科學知識的積纍”轉化為瞭具體而生動的“人類認識的掙紮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