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了近年来卫星气象学的新成果,对多年教学用于的第二版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修订,并增加了思考习题。全书共11章,靠前章介绍卫星气象学的概貌。第2章介绍气象卫星轨道和卫星轨道的基本知识。第3章介绍卫星观测基本原理。第4章是卫星资料的获取原理。第5章介绍卫星云图分析基础。第6章介绍卫星云图大尺度云系的特征与天气物理机制间的关系分析,和局地天气云系的分析。第7章介绍高空、地面和急流天气系统的云系分布特征分析。第8章介绍中纬度锋面、气旋天气系统云图分析。第9章是冰雹、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靠前0章介绍热带天气系统和台风的云图分析。靠前1章介绍卫星估计降水、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云参数、水汽、臭氧等。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数据处理和算法的部分,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实际操作的案例或软件应用的指导。毕竟,在当今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遗憾的是,这方面的论述显得相当理论化和抽象。作者似乎更侧重于描述模型的数学结构,而非如何将这些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卫星数据处理流程中。例如,关于遥感反演的章节,只是罗列了各种反演模型的优缺点,但缺乏一个清晰的“如何操作”的指南。我尝试着去查找相关的编程实现思路,但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对于想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干货”实在太少,更像是一份陈旧的学术综述,而非一本能指导我们进行实际工作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蓝白相间的色调,中间是地球和环绕的卫星图像,整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现代的感觉。我原本是抱着学习新知识的心态打开的,想着能了解一些前沿的科技动态。然而,阅读过程却让我感到有些迷茫。书中对某些基础物理概念的解释显得有些跳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很高的专业背景。比如,在介绍辐射传输理论时,公式推导过程一笔带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期待的是那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来,但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浸淫多年的专家准备的参考手册,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性打好基础的人来说,门槛未免太高了。我花了大量时间在试图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表达上,而非真正领会其背后的气象学意义,这让我感到非常受挫。
评分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上乘之作。纸张的手感很好,油墨清晰,图表和插图的精度也很高,这确实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然而,内容组织上的混乱让我时常需要频繁地翻阅索引和目录,才能确定我当前阅读的部分与前后文的逻辑联系。有些章节的过渡生硬,似乎是把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研究成果简单地拼凑在了一起,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清晰主线。比如,某个关于云物理参数化的章节,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轨道力学的冗长描述,让我完全摸不着头脑,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梳理思路。这种结构上的松散,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让我感觉像是在走一个没有明显标识的分岔路口,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评分我原本对这本书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系统性地梳理现代气象卫星技术的全貌。但实际体验下来,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特定研究方向的、深度挖掘某些子领域的专业论文集,而非一本面向广泛读者的、具有全面覆盖性的教材。书中对某些特定卫星平台或特定传感器的介绍过于深入,占据了过多的篇幅,反而牺牲了对其他同等重要的技术领域进行概览的机会。结果是,我收获了一些关于特定技术的细节,却对整个领域的发展脉络感到模糊不清。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确定了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准备的,对于想要建立宏观认知的初学者或跨领域学习者来说,它提供的视角过于狭隘,像是一个高倍显微镜,放大了局部,却遗漏了全局的壮丽景观。
评分书中引用的文献和参考资料显得有些陈旧,这让我对书中的某些结论的“新颖性”产生了怀疑。虽然经典理论是重要的基石,但作为一本声称是“第X版”的教材或专著,我更期待看到近五到十年内,尤其是近两年内,那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革新被纳入进来。例如,关于高光谱分辨率成像仪的数据融合技术,我发现书中描述的依然是几年前的主流方法,对于当前备受关注的深度学习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过去式”的记录,而非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引领。气象卫星技术日新月异,一本时效性不足的书籍,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贬值,这让我感到非常惋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