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气象学(第3版)

卫星气象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渭民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气象学
  • 卫星气象
  • 遥感
  • 大气科学
  • 气象遥感
  • 气象观测
  • 环境科学
  • 地球科学
  • 气象学教材
  • 大气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6102
商品编码:25562193599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陈渭民 编著 定  价:78 出 版 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页  数:58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2966102 前言
第1章气象卫星遥感的概述和应用
1.1引言
1.2气象卫星遥感探测的特点
1.3卫星资料在大气科学和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1.4国内外卫星介绍
本章要点
问题和习题
第2章气象卫星轨道和气象卫星
2.1气象卫星运动规律
2.2卫星轨道参数和轨道的摄动
2.3气象卫星轨道
2.4卫星的发射和卫星技术
本章要点
问题与思考题
……
附录3常用单位换算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了近年来卫星气象学的新成果,对多年教学用于的第二版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修订,并增加了思考习题。全书共11章,靠前章介绍卫星气象学的概貌。第2章介绍气象卫星轨道和卫星轨道的基本知识。第3章介绍卫星观测基本原理。第4章是卫星资料的获取原理。第5章介绍卫星云图分析基础。第6章介绍卫星云图大尺度云系的特征与天气物理机制间的关系分析,和局地天气云系的分析。第7章介绍高空、地面和急流天气系统的云系分布特征分析。第8章介绍中纬度锋面、气旋天气系统云图分析。第9章是冰雹、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靠前0章介绍热带天气系统和台风的云图分析。靠前1章介绍卫星估计降水、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云参数、水汽、臭氧等。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遥感技术,特别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在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及其广泛应用。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人员、环境科学研究者以及相关领域的高级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实用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指南。 第一部分:遥感技术基础与城市环境要素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遥感技术在城市研究中的理论基石。我们将详细阐述电磁波谱的基本原理、遥感系统的组成(包括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重点介绍光学传感器、雷达(SAR)以及激光雷达(LiDAR)等主流遥感数据的获取、辐射定标与几何校正过程。 随后,本书聚焦于城市环境要素的遥感特征。城市地表覆盖物(如建筑、道路、植被、水体)在不同波段的光谱响应曲线被细致分析,为后续的图像解译和信息提取奠定基础。我们尤其关注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监测,通过热红外遥感数据分析地表温度(LST)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的关系。 第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分类与变化监测 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信息。本部分系统介绍了面向城市尺度的LULC分类方法。从传统的目视解译和基于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OBIA)出发,本书重点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技术(如U-Net、DeepLab系列)在提取复杂城市建成区信息中的前沿应用。 我们详细讨论了多源数据融合(如光学影像与LiDAR点云的融合)对提高分类精度和区分精细化地物(如区分不同类型的屋顶材料或植被结构)的必要性。同时,本书提供了长序列遥感数据处理的流程,用于分析城市化进程中LULC的动态变化,量化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速度、方向和形态特征,为制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定量依据。 第三部分:城市形态、结构与空间格局分析 城市形态是理解城市功能和宜居性的关键。本章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量化城市空间结构。我们引入了多种城市形态指标,例如:建筑密度、绿地率、斑块密度、连通度等,并解释了如何从高分辨率影像中自动提取这些参数。 特别地,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LiDAR数据的三维城市建模(3D City Modeling)。通过点云数据的滤波、分类和特征提取,可以高精度地重建城市建筑物的几何信息,为城市通风廊道分析、日照模拟以及城市天际线评估提供精确的三维模型。此外,本书还涵盖了城市热力学参数的提取,例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的计算及其在识别城市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监测 遥感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的监测与管理中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本部分聚焦于道路网络、水体质量及基础设施维护的遥感监测。 对于交通网络,本书介绍了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和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监测道路覆盖率、识别道路破损区域的方法。在水环境方面,我们讨论了如何利用水色遥感参数(如叶绿素a、悬浮物浓度)评估城市水体(河流、湖泊)的健康状况,并结合洪水淹没模拟,进行灾害风险评估。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UGI)的精细化监测。通过区分乔木冠层、灌木层和草坪,量化城市公园、街道绿化带的生态服务价值(如碳汇、降温效应),为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提供数据支持。 第五部分:可持续发展与智慧城市中的遥感应用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遥感技术正与其他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本书最后一部分展望了遥感在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挑战中的前沿应用。 我们详细分析了多源数据融合——特别是遥感数据与物联网(IoT)传感器数据的融合——在构建实时、动态的城市信息模型中的潜力。内容涵盖了基于遥感的空气质量(如$ ext{NO}_2$, $ ext{PM}_{2.5}$)估算模型、噪声污染的遥感辅助评估,以及利用街景影像和高光谱数据进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案例研究。 本书强调,成功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对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能力的掌握。因此,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均结合了成熟的GIS软件平台和Python编程库(如GDAL, Rasterio, Scikit-image),旨在培养读者将遥感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划决策支持工具的能力。 本书的理论深度和技术广度兼备,为推动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数据处理和算法的部分,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实际操作的案例或软件应用的指导。毕竟,在当今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遗憾的是,这方面的论述显得相当理论化和抽象。作者似乎更侧重于描述模型的数学结构,而非如何将这些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卫星数据处理流程中。例如,关于遥感反演的章节,只是罗列了各种反演模型的优缺点,但缺乏一个清晰的“如何操作”的指南。我尝试着去查找相关的编程实现思路,但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对于想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干货”实在太少,更像是一份陈旧的学术综述,而非一本能指导我们进行实际工作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蓝白相间的色调,中间是地球和环绕的卫星图像,整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现代的感觉。我原本是抱着学习新知识的心态打开的,想着能了解一些前沿的科技动态。然而,阅读过程却让我感到有些迷茫。书中对某些基础物理概念的解释显得有些跳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很高的专业背景。比如,在介绍辐射传输理论时,公式推导过程一笔带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期待的是那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来,但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浸淫多年的专家准备的参考手册,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性打好基础的人来说,门槛未免太高了。我花了大量时间在试图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表达上,而非真正领会其背后的气象学意义,这让我感到非常受挫。

评分

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上乘之作。纸张的手感很好,油墨清晰,图表和插图的精度也很高,这确实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然而,内容组织上的混乱让我时常需要频繁地翻阅索引和目录,才能确定我当前阅读的部分与前后文的逻辑联系。有些章节的过渡生硬,似乎是把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研究成果简单地拼凑在了一起,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清晰主线。比如,某个关于云物理参数化的章节,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轨道力学的冗长描述,让我完全摸不着头脑,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梳理思路。这种结构上的松散,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让我感觉像是在走一个没有明显标识的分岔路口,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评分

我原本对这本书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系统性地梳理现代气象卫星技术的全貌。但实际体验下来,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特定研究方向的、深度挖掘某些子领域的专业论文集,而非一本面向广泛读者的、具有全面覆盖性的教材。书中对某些特定卫星平台或特定传感器的介绍过于深入,占据了过多的篇幅,反而牺牲了对其他同等重要的技术领域进行概览的机会。结果是,我收获了一些关于特定技术的细节,却对整个领域的发展脉络感到模糊不清。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确定了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准备的,对于想要建立宏观认知的初学者或跨领域学习者来说,它提供的视角过于狭隘,像是一个高倍显微镜,放大了局部,却遗漏了全局的壮丽景观。

评分

书中引用的文献和参考资料显得有些陈旧,这让我对书中的某些结论的“新颖性”产生了怀疑。虽然经典理论是重要的基石,但作为一本声称是“第X版”的教材或专著,我更期待看到近五到十年内,尤其是近两年内,那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革新被纳入进来。例如,关于高光谱分辨率成像仪的数据融合技术,我发现书中描述的依然是几年前的主流方法,对于当前备受关注的深度学习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过去式”的记录,而非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引领。气象卫星技术日新月异,一本时效性不足的书籍,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贬值,这让我感到非常惋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