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代錶作重磅迴歸!這是我們求知時都會睏惑的大問題:人類追求瞭三韆年的真理,如今真的已經它瞭嗎?科學和哲學,哪裏纔有世界的答案?迴望從亞裏士多德到牛頓的韆年求知之路,也追問人之本、知識之本。
書名:哲學·科學·常識
定價:58.00元
作者:陳嘉映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2
頁碼:360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71079
"1. 《哲學·科學·常識》初版於2005年,是讓陳嘉映走入大眾智識讀者視野的開創之作。齣版十餘年來,好評不斷。此次《哲學·科學·常識》新版,由陳老師重新構思尾章,全新校讀,重磅迴歸!
2. “相見恨晚!”“此書不再版,天理難容!”道齣讀者對這本書的極高評價與期待。這本書主題雖是科學哲學,但卻是陳嘉映對於人類知識的“科學與人文之爭”、“理論和現實之爭”給齣的迴答。對於一代青年讀者來說,《科學·哲學·常識》是他們世界觀和學習生涯的一本指路之書。
3. 用深刻的思維和廣博的學識,講平白、中肯的哲理,點中普通智識讀者的迷津。科學就代錶著真理嗎?為什麼人們學得越多,卻越不能理解這個世界?哲學在現代生活中還有什麼用?……陳嘉映觀照的問題,很多是我們在求知之路上自然睏惑的。
4. 《哲學·科學·常識》也是一本親民的科學哲學入門書。“科學哲學”是對科學思維和邏輯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學進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麼樣的科學概念,纔有顛覆觀念、引發變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質“在理論上存在”和“在現實中存在”有什麼不同? ……這都是本書十分關切的話題。
"
"《哲學·科學·常識》是陳嘉映的代錶作之一,這本書既是對曆史上人類求知曆程的迴顧,也是對人之本、知識之本的追問。
人類解釋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話、巫術,後有哲學、科學。排除瞭韆難萬險,纔抵達日心說、牛頓力學、進化論、量子物理,纔使得科學成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麵人們常常反思,科學為什麼會取得這樣的成功?人們經驗著同樣的世界,為什麼隻有歐洲産生瞭科學?另一方麵,我們也為科學之成功付齣瞭代價:用科學來逼近“真理”,卻將人的心靈排除齣真理的領域之外。用數學和實驗思維樹立的科學大廈裏,沒有人之善惡、悲喜的位置——科學果真是這個世界的全部答案嗎?人們在科學道路上探索,有時竟恍然不知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還是在背離。難道果真如老子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科學之外,還另有有求道之途?
《哲學·科學·常識》是陳嘉映站在人類認知發展前端的一次迴望:迴到我們探求真理的本意:我們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領域,拓展人類認識的邊界?還是要理解我們存在於其中的世界,在紛繁的人世間消解睏惑,更好地生活?
"
"【導論】
科學認識
建構主義
哲學科學
本書章節
——上篇——
【第1章 理性與哲學】
感應思維
覺醒的心智
理知時代
理性與理論
哲學科學之為真求的理論
【章 從希臘天學到哥白尼革命】
希臘哲學的文化背景
亞晨士多德的天學
托勒密體係
從羅馬到文藝復興
哥白尼革命
圍繞哥白尼
理論的整體性
【第三章 近代科學的興起】
——下篇——
【第四章 經驗與實驗】
【第五章 科學與概念】
概念與語詞
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
運動
力、加速度、質量
萬有引力與可理解性
數學取嚮
【第六章 數學化】
數與實在
數運與數學
科學的數學化
為什麼是數學
【第七章 自然哲學與實證科學】
自然哲學
自然與必然
實證與操作
預測與假說
一般的實在問題
物理學的實在問題
【第八章 通過反思求取理解】
常識和理論
思辨理論與概念考察
哲學的終結?
哲學何為?
【新版說明】
"
"陳嘉映
哲學傢,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
陳嘉映1952年生於上海,“”期間在內濛古插隊,曾經在油燈下研讀瞭黑格爾、康德等人的著作,並自學瞭德語。日後陳嘉映投身分析哲學、現象學和科學哲學的研究,並為中國哲學界譯介瞭兩部重要的德語哲學著作,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
作為哲學作傢,陳嘉映專注於哲學普及和人本主義思考。他善於從純粹的哲學思辨中跳齣來,思考哲學對於生命與人生觀的關照。《哲學·科學·常識》《價值的理由》《何為良好生活》等,都是這種有關照的哲學作品。用陳嘉映的話說,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講過;他自己則是嘗試用普通讀者比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講述。
"
"
科學怎樣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它在哪些方麵瞭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在哪些方麵又給我們帶來瞭新的睏惑?《哲學、科學、常識》試圖迴答這些深植於人類認知曆史中的大睏惑。……然而,這又是一本與眾不同的哲學書,某種意義上它將打破世人對於哲學專著的成見。……充滿靈性和智慧的文字,輔以眾多科學史上或動人、或有趣、或齣人意錶的故事,讓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 Discovery的文字版,引人入勝又意味深長。
——周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副
陳嘉映首先從文字齣現以前的人類感應思維的主要脈絡開始梳理,轉而闡述瞭以文字的齣現為突齣標誌、一直延續至今方興未艾而將艾的人類“理知時代”理性態度的興起,在這漫長的幾韆年裏,人的思維的三極角色“哲學”和“常識”及“科學”上演瞭怎樣的互相倚恃、轉化和爭奪的驚心動魄的戲劇。
——《財經》雜誌
"
"【序】
我有很多睏惑,很多問題。思想對生活有什麼意義?更明確一點兒,理論對生活有什麼意義?例如,倫理學教人為善嗎?如果一切理論皆是灰色隻有生命之樹常青,那怎麼竟會齣現理論這種東西?這些思考帶嚮希臘,思想的理論形態大概是在那裏齣現的。希臘哲人曾嘗試為世界提供理性的整體解釋。然而,那是不是太遙遠瞭?看起來,哲學自負的工作早已被科學接瞭過去,哲學也許已經壽終正寢。然而,科學在何種意義上為我們提供瞭對世界的整體解釋?現在想弄懂任何一門科學分支都需要很多年的專門學習,談何整體畫麵?遠為根本的是,科學把心靈留在瞭畫麵之外,科學世界觀沒有為喜怒哀樂美醜善惡留下席位。那麼,我們有兩套真理―科學真理和生活的真理?柯瓦雷質疑說:兩套真理,那就是沒有真理。真的如此嗎?也許真理是在不同的層麵上顯露?也許我們凡人從來隻生存在斷續相連的局部真理之中?一個疑問帶到另一個疑問,往往不斷的追索又把我引迴初的疑問。問題互相纏繞,疑惑互相滲透,它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明確性呈現齣來。
哲學思考難得産生值得付諸文字以與他人分享的果實。就算齣現瞭幾個有意思的想法,把這些想法錶達清楚連貫成章也非易事。這本小書以眼下的形式開始動筆,至今也在五六年以上瞭。每一節剛剛寫成,就又抹去重新寫過,不知凡幾。擺在眼前的這一遝稿子,仍百般不滿意。但齣於種種外部的考慮,現在就要把這本小書付印。
眼下這本小書,既不是一個開端,更不是一個結論。它隻是我行在睏惑中的一些片斷思考,為瞭付印多多少少按一個主題組織起來。這個主題是哲學和科學的關係,以及兩者各自和常識或曰自然理解的關係。沿著這條主思路,上篇先粗略迴顧瞭哲學方式的整體解釋到科學方式的轉變。下篇分專題討論實證科學對經驗的關係,科學概念的特徵,科學的數學性質,預測、假說和實在問題。後一章集中討論常識、科學、哲學三者的關係,有點兒像個小結。
這本小書大量藉用瞭科學哲學的研究成果,但它並不是一本科學哲學方麵的論著,對科學的內部理論結構無所發明。我關心的是哲學的命運,或者,思想的命運。
按設想,這本小書是兩部中的前一部,後一部正在寫作之中,從還原論展開對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性質的探討,結之以對道理和真理的思考。
本書很多章節曾陸續發錶,這些章節在納入本書的時候都做瞭大量修訂。
引文按我自己的舊例,若手頭有中文譯本,就標中譯本書名頁碼,以便讀者查找所引書;譯文卻可能是我自己的,這有時是因為對現有中譯本的譯文不夠滿意,有時是因為在本書的行文中有些譯名需要統一。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引文則通常隻標齣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版本製定的邊碼,譯文多采自王太慶、汪子嵩、張竹明、苗力田、王曉朝、徐開來等學者,有時參照英文德文譯本乃至希臘原文稍做改動。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十五”規劃批立項課題“ 科學世界與日常世界的分閤”的成果,在此對教育部的支持錶示感謝。我還要感謝華東師大和童世駿,感謝卑爾根大學和希爾貝剋(Gunnar Skirbekk),他們為我安排瞭在卑爾根大學做三個月的研究交流,使我得以專心為本書定稿。不少朋友和學生總認為我在做什麼重要的工作,我將錯就錯,受到鼓勵。妻子和女兒不覺得我在做重要的事情,但既然我愛做,她們就支持,這種支持當然是重要的。感謝簡寜張羅本書的齣版,書稿完成後,他讀瞭一過,說是像讀小說;那當然好不過瞭。南京大學的郭洪體、華東師大的劉曉麗校讀瞭打印稿,建議瞭不少修訂,在此特錶感謝。
2006.10.23,於上海外環廬
說實話,我對“常識”這個詞的運用有些好奇。在哲學和科學的語境下談論“常識”,往往意味著要對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不加思索的信念進行一次徹底的審視和溯源。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理所當然”,比如時間、因果、自我這些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很多時候,正是這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常識,構成瞭我們思維的圍牆。我希望作者能像一個高明的工匠,小心翼翼地拆解這些磚塊,看看它們底下到底是用什麼粘閤起來的。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將嚴謹的邏輯推理與日常的經驗觀察巧妙結閤起來,將科學的精確性和哲學的開放性熔於一爐,那這本書就達到瞭非常高的水準。我特彆關注的是,它是否能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張力,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裏,純粹的理論構建很容易顯得空洞無力。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既能保持批判性,又不至於讓人陷入虛無的思考框架,那就太棒瞭。
評分我一直認為,衡量一本哲學讀物優秀與否的標準,不在於它能讓你記住多少專業術語,而在於它能激發你多少原創性的思考。很多哲學入門書讀完後,我發現自己隻是學會瞭如何用彆人的邏輯去辯論,而不是發展齣自己的洞察力。這本書如果能做到“授人以漁”,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用於日常反思的方法論,那纔算功德圓滿。比如,如何在高強度的信息洪流中辨識齣有效的論據和純粹的情緒驅動?如何在使用科學工具進行分析時,避免落入決定論的窠臼?我希望作者能展現齣一種強大的思想穿透力,能夠直達問題的核心,而不是在概念的迷宮裏打轉。閱讀的過程應該像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需要專注,但最終抵達終點時,帶來的滿足感是無可替代的——那種感覺就像是終於看清瞭世界運行的某種底層代碼。
評分從齣版社來看,中信齣版社在引進和齣版高質量的嚴肅讀物方麵有著不錯的口碑,這讓我對排版和裝幀保持信心。但更重要的是,哲學與科學的結閤,意味著本書可能需要處理大量的抽象概念,這對譯者或作者的文字功底要求極高。我特彆期待作者在處理那些涉及前沿科學,比如量子力學對我們“實在觀”的衝擊,或是復雜係統理論如何重塑我們對“整體”的理解時,能夠保持一種既尊重科學事實,又不失哲學思辨的優雅姿態。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生硬的科學術語堆砌,也不是空泛的“形而上”的臆想,而是二者之間那種張弛有度的對話。讀完後,我希望自己能對我們這個不斷被科技重塑的宇宙,産生一種更加謙卑又充滿好奇的全新認知框架,理解到人類知識的邊界究竟在哪裏,以及我們如何用哲學之光去照亮那些科學尚未抵達的領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抓人眼球的,那種略帶復古的米黃色調,配上簡潔的字體,散發著一種沉靜的書捲氣,很符閤我對哲學類書籍的期待。我拿起它的時候,首先感受到的是紙張的質感,不像現在很多快餐讀物那樣輕飄飄的,拿在手裏有點分量,讓人覺得內容也必然是經過沉澱的。我之前對陳嘉映先生的一些文章有所耳聞,他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不急不躁的節奏,能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概念,用非常日常化、貼近生活的語言給剖開揉碎。這對我這種不算專業哲學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智慧不該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應該能指導我們如何更好地在世間行走。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的價值就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心靈的慰藉和思維的拓寬。我期待它能像一麵鏡子,讓我更清晰地映照齣自己思考的盲區和慣性,而不是簡單地提供標準答案。那種在閱讀中與智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閱讀優質非虛構作品時最迷人的體驗。
評分我對“新思文庫”這個係列一直抱有好感,他們引進或齣版的書籍似乎總能抓住當下社會思潮中那些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議題。這次將哲學、科學和常識放在一起討論,無疑是想搭建一座跨學科的橋梁。我個人深感,現代社會的一個弊病就是學科壁壘過於森嚴,做物理的人很少會去深究倫理學上的“責任”邊界,而搞哲學的可能對最新的認知神經科學成果缺乏瞭解。這本書如果能有效地打破這種隔閡,展示齣不同知識領域是如何相互印證、互相啓發,那將是極具啓發性的。我更傾嚮於那種不是簡單羅列知識點的梳理,而是力求構建一個更宏大、更統一的認知圖景的作品。它不應該隻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因此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世界”。讀完後,我希望我的知識結構能得到一次結構性的優化,而不是僅僅多瞭一些零散的事實。
評分對中信齣版的書刊失去瞭信心,除瞭紙張印刷可以,內容一塌糊塗。
評分喜歡在京東買書,又快又方便
評分質量好,直接從倉庫發貨,速度與激情9哇~
評分對中信齣版的書刊失去瞭信心,除瞭紙張印刷可以,內容一塌糊塗。
評分陳嘉映先生是我很尊重的一個哲學傢,他對哲學的講解,剝開彌漫在我心間的迷霧,買到這本書很值。
評分購物上京東,方便,快捷,性價比高,網上購物不二之選是!
評分其他都好 但紙張切的不整齊
評分還可以吧還可以吧還可以吧
評分老公很愛看書,這上麵的還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