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靈魂的歸宿:俄羅斯墓園文化
齣版社定價:32.8元
作者:高莽 著
齣版社:群言齣版
齣版日期:2000-7-1
ISBN:9787800802829
字數:100000
頁碼:225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我死後,如要立碑的話,請在墓誌銘上這樣寫吧:忘記我,壞的或好的。
媒體推薦
書評
我死後,如要立碑的話,請在墓誌銘上這樣寫吧:忘記我,壞的或好的。
目錄
俄羅斯墓園文化(代前言)
文學傢墓
俄羅斯文學的麥加
作傢的頭哪裏去瞭?
早逝的英纔
落葉歸根
靈魂的拷問
土墳
遙望明天
鐵流
苦難的十字架
遲到的榮譽
“我是個神秘主義作傢”
冰冷的畫像
他帶著遺憾走瞭
自縊之謎
不殘的心
鬆林問孤魂
醉心於東方
不,他不會被忘卻……
是懦弱還是無畏
頓河邊上的巨石
“老波”夫婦
白天的星星
藝術傢墓
永恒的魅力
不落的歌聲
*唱
喊冤的碑
思
遊子歌手歸故裏
木偶大師
“音樂是善,不是惡”
友誼之歌
勤奮的畫傢
白天鵝
難演的醜角
彈唱詩歌的開拓者
唱盡人間辛酸
漢學傢墓
漢字碑銘開先河
不慍的阿翰林
可敬的傢族
友人之墓
難解的夢
其他人士墓
黑白墓碑
為情人而死
母的愛
高爾基的兒子
斯大林夫人
“我的心一半留在中國瞭……”
長江水悠悠
連心橋
-----內容推薦
本書從三個方麵著手:一、墓中是令人敬仰的曆史人物或曆史上産生過影響的人物。他們苦辣酸甜的生平可嚮後人提供人生的啓示。二、墓碑本身是齣色的藝術創作。通過墓碑或碑上的雕像,介紹一下的雕刻傢,如安德烈耶夫、梅爾庫羅夫、沙德爾、穆希娜、列彆捷娃、彆拉紹娃、阿尼庫申、涅伊茲韋斯內等人怎樣為亡者構思墓碑雕像的。三、墓主是與我國文化有聯係的友好人士。這樣的人物我們不應忘記。
序言
當我一次走進莫斯科新聖母修道院的公墓時,便被那莊嚴肅穆的氣氛和發人深思的墓碑所震撼。那是50年代初。
從那時起,每次訪問莫斯科,我總想找個機會到新聖母公墓裏再走一走。我一時說不清當時內心的感受。後來逐漸明白瞭,那裏有我仰慕的革命先烈,有我敬佩的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有我深深崇敬的文學藝術傢……是他們高風亮節的品德在吸引我。
在墓園裏,不論是柔風蕩漾的早春,還是烈日當空的盛夏,不論是金葉飛舞的鞦天,還是白雪及膝的隆鼕,穿行在麯麯彎彎的小路上,瞻仰一排排似無聲而有言的墓碑,體驗亡者生前的誌願和後人對先人的緬懷,誦讀碑上如警世箴言的墓誌銘,想到長眠於地下先人的艱苦或輝煌的一生,心浪翻滾,崇敬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後記
*近幾年,我寫的有關俄羅斯墓園文化的隨筆發錶在國內一些報刊上,香港《大公報》也登過十幾篇,有些報刊還予以轉載。有些朋友或來信或通過電話,也講過一些肯定與鼓勵的話。
我寫這些隨筆時,從一篇開始就考慮到與照片(或速寫)同時發錶。照片上能反映的東西,在文章中便省略瞭,而文章所涉及的主要是照片所反映不齣來的內容。
寫隨筆——在什麼樣的光綫下都可以,拍攝墓碑照片則不同,*須有足夠的光亮,當然*好能選擇適當的季節。我去墓園參觀難以具備這些條件,有時偏偏趕上墓碑雕像背光,有時它處於綠陰深處,拍齣來照片,效果不佳。
我非常感激一些朋友,他們熱情地嚮我提供瞭自己拍的照片。李萌遠在美國,把她在俄羅斯做訪問學者時拍的數十幅墓碑照片寄給瞭我,任我選用,而且還對我寫的文章提齣瞭寶貴的意見。鈕英麗、李毓榛、李政文、張曉強、韓世滋等同行也提供瞭一些照片,為我的隨筆增添瞭色彩。本書中凡是朋友們拍攝的墓碑照片,都注明瞭他們的名字;沒有注明名字的,則是我在不同時期拍的。
文摘
1931年,莫斯科進行城市建設改造,丹尼爾修道院被廢除,其公墓中的一部分名人遺骸,包括果戈理和宗教哲學傢、作傢霍米科夫,以及普希金的朋友、詩人亞濟科夫的墓,一起遼到新聖母公墓。
那年復天,開始遷移工程。開棺時,發現果戈理的遺體沒有頭顱。
頭顱哪裏去瞭?有人說,當年不慎被磚砸碎瞭。個彆知情人以為仍珍藏在巴赫魯申戲劇博物館裏,其實那裏也沒有瞭。
巴赫魯申得到果戈理的頭骨時,視為珍寶。他懷著崇拜的心,用銀片桂葉把果戈理的頭骨裝飾起來,珍藏在一個精緻的玻璃盒子裏。
這本是博物館的*密,但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被果戈理的一位後裔亞諾夫斯基知道瞭。亞諾夫斯基是俄國皇傢海軍中尉。他逼著巴赫魯申交齣祖先的頭骨。
他準備把果戈理的頭骨運往意大利,在意大利入上為安,因為果戈理生前將意大利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委托一位意大利驅逐艦艦長鮑爾切澤把頭骨送交俄國駐羅馬大使館裏的修道院長老。可惜那位意大利人沒有去羅馬,頭骨的下落就不得而知瞭。
----- ---- ----- ----- -----翻閱《靈魂的歸宿》,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對俄羅斯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刻洞察。高莽先生以他豐富的閱曆和敏銳的觀察力,將俄羅斯墓園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民族習俗、曆史變遷以及普通人的悲歡離閤,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他不僅僅是在描繪物質的景象,更是在剖析精神的深層肌理。那些刻在墓碑上的名字,背後是傢族的興衰,是時代的烙印,是無數普通人或偉大或平凡的一生。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可謂鞭闢入裏,無論是精美的墓誌銘,還是簡單的十字架,都飽含著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內涵。我尤其著迷於他對不同時期、不同階層墓地風格的對比分析,從中能夠清晰地看到俄羅斯社會結構的變遷和文化思潮的演進。從宏偉的沙皇陵墓到樸實的農婦墓,每一處都講述著獨特的故事,共同構成瞭俄羅斯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墓園並非終結,而是生命循環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承載著對逝者的追思,也寄托著對未來的期盼。作者的筆觸充滿人文關懷,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共鳴。
評分《靈魂的歸宿》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它所呈現的並非錶麵的景觀,而是深邃的文化肌理。高莽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對俄羅斯文化的熱愛,為我們揭示瞭墓園這一特殊載體背後所承載的民族記憶、精神信仰以及社會變遷。我被書中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圖案、造型各異的雕塑,以及那些靜默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能夠將枯燥的曆史資料和冰冷的墓碑,轉化為充滿情感和人文關懷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墓碑前駐足凝視時的虔誠,仿佛能聽到他與那些逝去的靈魂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俄羅斯的墓園,更是關於人類共同的情感,關於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我從中看到瞭俄羅斯人民對死亡的尊重,對生命的眷戀,以及對精神世界的永恒追求。
評分我承認,在讀《靈魂的歸宿》之前,我對俄羅斯的墓園文化並沒有太多的概念,甚至覺得它可能有些壓抑和沉重。然而,高莽先生的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認知。他以一種極其溫和而充滿洞察力的方式,帶領我走進瞭一個既神秘又充滿生命力的世界。從那些精美的金屬浮雕,到充滿宗教寓意的聖像,再到那些樸實無華的墳塋,每一處都隱藏著動人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細節的描繪,比如那些被風雨侵蝕的文字,那些依然鮮艷的花朵,那些被精心打理的墓碑,都仿佛在訴說著生者的思念和逝者的傳奇。他沒有迴避死亡的沉重,但更多地是在強調生命的力量和永恒。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即使是死亡,也能夠被賦予藝術的美感和深刻的文化意義。我被那些跨越時空的對話所打動,仿佛能聽到古老的靈魂在低語,講述著關於愛、關於信仰、關於曆史的種種。
評分這本《靈魂的歸宿》給我帶來的,遠不止是對俄羅斯墓園文化的探尋,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靈魂洗禮。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被高莽先生細膩而充滿情感的筆觸深深吸引。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墓碑上的名字和生卒年份,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瞭那些安息之人曾經鮮活的生命軌跡。無論是沙皇時期的貴族墓地,還是普通人的樸素長眠,每一處都承載著曆史的重量和人間的溫情。我仿佛能聽到風吹過白樺林的低語,看見陽光在哥特式尖頂上投下的斑駁光影。高莽先生的視角獨特,他善於從微小的細節中挖掘齣宏大的敘事,從一塊冰冷的石頭上解讀齣滾燙的情感。他談論的不僅是死亡,更是關於生命、信仰、傢庭、愛與遺忘。閱讀的過程,就像在與一位博學而溫厚的長者對話,他循循善誘,引導我重新審視生命,思考存在的意義。那些俄羅斯的墓園,在他的筆下,不再是冰冷肅穆的場所,而是充滿生命記憶的博物館,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我被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雕塑、肅穆莊嚴的教堂,以及靜謐安詳的墓地所打動。
評分《靈魂的歸宿》是一次關於俄羅斯文化符號的深度解讀,它以一種極其細膩的方式,將我對俄羅斯的印象從刻闆的文學作品和曆史事件,拓展到瞭一個更加具象、更加觸動人心的層麵。高莽先生的文字,仿佛擁有魔力,能夠將冰冷的石碑和寂寥的墓地,賦予生命的氣息。我被那些古老的教堂、精緻的雕塑、以及隨風飄蕩的絲帶深深吸引。作者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思考,他從這些靜默的生命見證者身上,解讀齣俄羅斯民族的審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對待生死的獨特態度。我常常在閱讀時,想象自己身處其中,感受那份寜靜而莊嚴的氣氛,聆聽那些無聲的故事。書中穿插的許多曆史軼事和人物傳記,更是將原本宏大的敘事變得生動具體,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紀念逝者。這本書讓我對“歸宿”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物質的安息之地,更是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傳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