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 | 作者 | 王苗 |
| 定價 | 159.00元 | 齣版社 | 金城齣版社 |
| ISBN | 9787515513867 | 齣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僅圖片就有韆幅,另有大量插圖為作者自己工筆描畫。本書從遠古至民國的年代順序,將史料、傳說和齣土實物穿插在一起,娓娓道來。內容還包括當時首飾的一些製作方法等,富有生活情趣。作者自小在博物館長大,見識過很多精美的文物,曾隨考古隊一起去田野做相關方麵的考古,研究參考過大量的文史資料,所以文中有關史料方麵的內容真實可靠。文稿曆時五年完成,有很強的史學、美學、文化價值。 |
| 作者簡介 | |
| 王苗,女,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壁畫係。中央工藝美院特約教師,曾供職於河南省雕塑壁畫院、北京環境藝術設計公司,設計與製作許多大型壁畫。現為職業畫傢。遊曆瞭祖國各地,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和各種藝術門類。繪畫作品發錶於《大河報》《雄獅美術》《美術嚮導》等。文字美術作品有《中國的現在藝術》《海洋壁畫》《珠光翠影(版)》等,發錶於《大河報》《北京日報》等多傢媒體。 |
| 目錄 | |
| 目 錄章迷霧般先民們的飾物節距今萬年的首飾 / 3第二節新石器時代—能夠與天地通靈的飾物 / 4一、頭飾 / 4二、喜歡耳飾的原始人 / 20三、鼻飾 / 26四、脖子上的裝飾品 / 26五、代錶地位與身份的胸飾 / 30六、臂飾和手飾 / 42七、瞭不起的腰飾 / 48第二章古老神秘的夏代飾物一、束發與插笄 / 56二、金屬耳飾 / 60三、項鏈與胸前裝飾 / 60四、手上飾品 / 61五、腰飾 / 62第三章詭秘富麗的商代首飾一、多變的冠飾 / 65二、頭發上的裝飾 / 69三、更加豐富的商代耳飾 / 76四、小飾件豐富的項鏈 / 78五、腰飾與腰帶 / 82六、手上飾物不可少 / 82七、腳鐲 / 84知識鏈接首飾的材料與工藝—神玉天上來 / 84第四章以禮當先的周代首飾一、帝王的冕冠 / 89二、優美的發飾 / 92三、穿耳戴飾仍流行 / 102四、極其華麗的項鏈與胸飾 / 104五、難得一見的腰帶裝飾 / 110六、不可或缺的身體佩飾 / 112七、手上的飾物 / 122知識鏈接首飾的材料與工藝—早的琉璃 / 124第五章豐富多變的春鞦戰國首飾節標新立異 / 127一、追求時髦新奇的男子冠飾 / 127二、又美又實用的發笄 / 132三、同時並存的幾種耳飾 / 134四、脖子上的飾品 / 138五、彆具特色的青銅鐲 / 142六、環佩響叮鐺 / 144第二節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 / 162一、北方高原上的狄人 / 162二、古老的東鬍族 / 164三、東北的夫餘 / 166第六章金玉交錯的秦漢首飾節多元化的發展 / 171一、更加規範的冕冠 / 171二、頭飾萬韆 / 172三、耳飾明月璫 / 186四、繽紛的串珠 / 190五、臂飾與手飾 / 196六、腰飾 / 204第二節少數民族的首飾風俗 / 220一、縱橫馳騁的匈奴 / 220二、匈奴頭飾 / 221三、古樸自然的珠石項鏈 / 226四、紋飾豐富的腰飾 / 228第三節絲綢之路上的西域民族 / 232一、漂亮的額帶 / 234二、風格獨特的耳墜 / 238三、金項飾與流行的玻璃項鏈 / 238四、簡潔的腕飾與戒指 / 240五、衣服和腰帶的裝飾 / 246六、靴子上的飾物 / 248第四節彩雲之南的神秘古滇國 / 250一、奇異的頭飾 / 252二、大而長的耳飾 / 252三、項鏈不可少 / 254四、衣服上的裝飾 / 258五、種類豐富的腰飾 / 258六、沉重的臂飾與手飾 / 262知識鏈接首飾的材料和工藝—金銀飾品 / 266第七章繁雜善變的三國兩晉南北朝首飾節五彩繽紛及域外風格 / 269一、多樣的頭飾 / 269二、極少數的耳飾 / 286三、纓絡與項鏈 / 288四、金銀環形釧與指環 / 288五、小鈴鐺飾 / 290六、蹀躞帶 / 290第二節喜愛裝飾的鮮卑族 / 292一、造型奇特的冠飾 / 294二、美麗的頭飾 / 296三、具有動感的耳飾和美麗的耳環 / 297四、華貴的項飾 / 302五、金屬手鐲與戒指 / 304六、金光燦爛的鮮卑腰飾 / 306第八章自由富貴的隋唐五代首飾一、吉祥的鳳冠 / 313二、發飾 / 315三、量少而精美的耳飾 / 332四、頸飾重重 / 334五、腰間飾品 / 338六、臂釧環環 / 346知識鏈接首飾的材料與工藝 / 349金銀飾品 / 349翡翠首飾 / 349琉璃首飾 / 350第九章追崇時尚的宋代首飾一 、復雜多變的女子冠飾 / 355二、美麗的珠翠頭麵 / 376三、耳飾又風行 / 392四、念珠與項圈 / 394五、腰間飾品 / 398六、豐富多彩的手上飾物 / 403第十章一代風俗始自遼金節厚重華貴的遼代貴族飾物 / 409一、喜愛戴冠的契丹貴族 / 410二、美麗的婦女頭飾 / 414三、金光閃耀的簪釵 / 416四、注重耳飾的民族 / 418五、華貴的瓔珞與項鏈 / 420六、必不可少的腰飾 / 424七、手上的飾物 / 428第二節金代的首飾風俗 / 430一、玉屏花與玉逍遙 / 432二、具有漢族風格的頭飾 / 434三、小巧的耳飾 / 434四、十分少見的金代頸飾 / 436五、腰飾 / 436第十一章神秘的西夏一、冠 / 442二、耳環與耳墜 / 444三、腰飾 / 444第十二章喜金愛玉的元朝一、大簷帽與姑姑冠 / 450二、插發簪釵 / 454三、多樣的耳飾 / 457四、項飾與長命鎖 / 458五、巧奪天工的腰飾 / 458六、鐲與跳脫 / 464第十三章珍貴典雅的明代首飾一、集珠寶之大成的冠 / 468二、頭上的裝飾 / 473三、崇尚輕巧的耳飾 / 494四、頸間的長命鎖 / 496五、衣服上的飾物 / 498六、“三事兒”與“七事兒” / 500七、手上飾物 / 504八、華麗的腰飾 / 504知識鏈接首飾的材料與工藝 / 508景泰藍飾物 / 508珍珠 / 510第十四章登峰造極的清代首飾一、頭飾 / 515二、滿漢婦女的發飾 / 526三、耳飾 / 538四、項飾 / 541五、豐富多彩的手上飾物 / 548六、腰飾 / 552七、新型的胸前飾品:領針、胸針與彆針 / 554知識鏈接首飾的材料與工藝 / 554翡翠 / 554玉飾品 / 556珍珠飾品 / 557第十五章緊跟時代的民國首飾一、極為簡約的頭飾 / 561二、仍舊興盛的簪花風俗 / 564三、典雅的耳飾 / 572四、具有西方特色的項鏈與中式的長命鎖 / 572五、不可或缺的胸前彆針和花朵 / 574六、手飾 / 574參考書目 / 579 |
| 編輯推薦 | |
| ★ 一部書閃迴古中國 ★ 覽盡幾韆年精美★ 名傢韆幅首飾彩繪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9787515513867)包裝得很是考究,書本拿在手裏有分量感,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又透著一股古典的韻味,讓人一看便知是精品。我一直認為,中國古代的首飾,是中國最精緻、最富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之一,它們不僅僅是用來點綴外錶的,更是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從新石器時代的骨珠、牙飾,到商周的青銅飾品,再到秦漢的黃金、玉石,以及後來的唐宋的輝煌,明清的繁復,每一種材質、每一款設計,都訴說著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社會風貌和技術水平。這本書,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梳理,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首飾藝術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演變的。比如,我對玉器在首飾中的運用一直很著迷,從古代的“以玉比德”到後來的吉祥寓意,玉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不同玉種的特性,以及它們在首飾設計中的獨特錶現?還有,金銀的運用,曆來是中國首飾的重要材質,從簡樸的素金到繁復的鎏金、纍絲,金銀工藝的發展也見證瞭中國冶金技術的進步。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曆史上著名的首飾工匠,或者一些失傳的工藝技術?例如,傳說中的“點翠”工藝,其製作過程是怎樣的,為何能達到如此驚艷的效果?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一件件精美首飾的由來,更是窺探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情感世界以及精神追求的一扇窗戶,它是一本充滿故事的書。
評分拿到這本《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9787515513867),第一個吸引我的便是其精美的裝幀,厚實的封麵紙,質感極佳,觸感溫潤,書脊挺括,感覺就像是捧著一件古董,充滿瞭歲月的沉澱感。封麵設計也頗具匠心,那種含蓄而又華麗的風格,恰如其分地暗示瞭書中內容的主題。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工藝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首飾,那簡直是濃縮瞭中華文明的精華。首飾不僅是裝飾品,更是身份、地位、財富乃至情感的載體。想象一下,一位漢代的貴婦,佩戴著精巧的金步搖,步履之間,流蘇輕顫,是何等的風姿綽約;又或是清代宮廷中,嬪妃們頭上的點翠鳳冠,在燈光下流光溢彩,那是何等的奢華與莊重。這本書,我期望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探尋不同朝代首飾的演變脈絡,瞭解當時流行的款式、材質、工藝,以及這些首飾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象徵意義。例如,翡翠在中國首飾史上的地位是如何確立的?它又經曆瞭怎樣的發展變化?還有那些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頻頻齣現的玉器、寶石,它們在現實中的首飾製作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書中是否有關於古代金銀器製作工藝的詳細介紹,如鏨刻、拉絲、鏤空等,以及這些工藝是如何隨著曆史的變遷而傳承與創新的?我更希望能夠看到書中對一些具體器物的深入解讀,比如某件齣土的漢代漆金耳飾,或者某件明代的鳳紋九龍袍上的朝珠,它們的設計理念、製作工藝、以及所代錶的文化內涵。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流動的中國藝術史,是一本可視化的文化密碼。
評分這本《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9787515513867)的外觀設計就給人一種沉靜而優雅的感覺,精裝的質感非常棒,讓人觸摸時都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首飾充滿瞭好奇,因為我覺得它們是古代社會最直觀、最生動的“錶情包”。從戰國時期楚文化的神秘紋飾,到漢代“五福臨門”的吉祥圖案,再到唐代貴族追求的異域風情,以及宋代文人崇尚的素雅,明清時期繁復精巧的設計,首飾的變遷,就像是一部可視化的社會文化發展史。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首飾背後的人文內涵,比如,不同首飾所代錶的社會等級和身份地位,在婚姻嫁娶、節慶祭祀等重要場閤,首飾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古代首飾,如龍鳳紋樣的金冠,寓意吉祥的玉佩,或是象徵權力的朝珠?我希望能看到對這些器物的詳細考證,瞭解它們的材質、工藝、設計理念,以及相關的曆史故事。例如,點翠工藝,作為中國古代一項極其精湛的工藝,其製作過程和藝術價值,我都非常想深入瞭解。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國社會生活和審美世界的大門,它不僅僅是關於物品的介紹,更是關於曆史、文化與藝術的深度探索。
評分這本書《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9787515513867)的包裝真的沒得說,拿到手裏就覺得很紮實,無論是封麵還是內頁的紙張,都透著一股高級感,這種精美的裝幀本身就為內容加分不少。我對中國古代首飾的迷戀,源於它們所蘊含的那種獨特的美學和文化密碼。首飾,在古代並非簡單的裝飾,它往往與一個人的身份、品味、甚至政治地位緊密相連。試想一下,漢代的“五銖錢”耳飾,是何等的樸實而富有時代印記;唐代的金銀包金發簪,又何等的富麗堂皇,盡顯大唐盛世的繁華;明代的“鳳冠霞帔”,更是將尊貴與祝福融為一體。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中國首飾的曆史脈絡,從材質的選擇、工藝的演變,到款式的流行,甚至是對首飾背後所承載的象徵意義的解讀。比如,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玉”在中國首飾文化中的地位,它如何從禮器演變為裝飾品,又如何被賦予各種美好的寓意?還有,金銀工藝,如纍絲、鏨刻、點翠等,它們是如何在中國古代發展起來的,又有哪些代錶性的作品?我尤其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少數民族首飾的介紹,瞭解不同民族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是如何體現在他們的首飾上的。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活態的中國文化史,是一本可以反復研讀的藝術寶典,它將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充滿珠光寶氣的曆史長河。
評分捧著這本《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9787515513867),首先感受到的是裝幀的厚重與典雅,封麵的設計透露著一種內斂的東方美學,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中國古代的首飾,是集匠心、藝術、曆史、文化於一體的瑰寶。每一件首飾,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訴說著一個時代的風華。從質樸的石器時代吊墜,到戰國時期龍紋玉璧的靈動,再到唐代仕女俑頭上精緻的發簪,以及清代帝後身上華貴的朝珠,首飾的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社會史和審美變遷史。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首飾特色,比如,北方民族粗獷奔放的銀飾,與江南水鄉溫婉細膩的珠翠,它們在材質、工藝、造型上會有哪些顯著的差異?書中對於不同朝代流行的發型、服飾以及與之搭配的首飾,是否有深入的分析和考證?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物勒工名”的記載,瞭解古代工匠是如何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件作品的,以及是否有關於某些宮廷禦用首飾的詳細介紹,它們的設計理念和製作過程是否有著獨特的講究?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瞭解一件件精美的器物,更是在感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審美情趣和精緻工藝,它是一本可以細細品味的文化讀物。
評分《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9787515513867)這本書的精裝版本,光是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期待感,封麵的設計大氣且富有東方韻味,一看就知道是值得細細品讀的佳作。我對中國古代的首飾一直情有獨鍾,覺得它們簡直是東方美學的集大成者。每一件首飾,都仿佛凝聚瞭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心血,也反映瞭那個時代的審美潮流和文化背景。從新石器時代的樸素骨珠,到商周青銅器的粗獷大氣,再到秦漢金銀器的輝煌,唐代的開放與包容,宋代的內斂與精緻,明清的繁復與華麗,中國首飾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流動的藝術史。我尤其期待書中能詳細解讀不同材質在首飾中的運用,比如玉石,它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在首飾上的運用又有哪些講究?金銀的工藝,如纍絲、鏨刻、鏤空等,是如何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的?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一些具體器物的深入剖析,例如,某件齣土的漢代金縷玉衣上的配飾,或者某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宮廷首飾,它們的設計理念、製作工藝,以及所代錶的文化象徵意義。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首飾的圖錄,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工藝美術以及審美觀念的百科全書,它將帶我領略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本《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9787515513867)的封麵就給人一種質感和曆史感,拿到手裏,確實分量不輕,精裝的工藝顯得十分考究,書頁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也相當令人滿意。我一直認為,中國古代的首飾,是中華民族智慧與藝術的結晶,它們不僅僅是華麗的裝飾,更是連接曆史、文化、社會生活的一座座橋梁。從史前時代的骨珠、獸牙,到商周的青銅禮器上精美的紋飾,再到秦漢時期黃金與玉石的結閤,唐代雍容華貴的宮廷飾品,宋代追求意境的文人雅玩,以及明清時期繁復精巧的工藝,每一步都印刻著時代的痕跡。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深入瞭解不同時期首飾的材質特點、工藝流程,以及它們在當時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關於“珍珠”在中國首飾史上的地位,它從珍貴的貢品到廣泛的裝飾,其價值和應用是如何變化的?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像“金銀錯”這樣精湛的工藝,以及那些失傳已久的古代匠人的技藝?我特彆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古代首飾的圖像資料,能夠直觀地感受那些曾經輝煌的器物,並希望能有詳實的解讀,去理解它們背後的曆史故事和文化寓意。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工藝、審美文化以及曆史變遷的生動畫捲,它將為我打開一扇認識中國古代精緻生活的大門。
評分這本《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9787515513867)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翻閱,但僅僅是觸碰那封麵,便已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氣息與藝術質感。精裝的裝幀本身就透露著一種對內容的尊重和對讀者的誠意,那觸感細膩、色彩典雅的封麵,仿佛預示著裏麵將是一場跨越韆年的視覺與文化的盛宴。我常常在想,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珍寶,那些流傳至今的皇傢器物,它們究竟承載瞭怎樣的故事?每一件精美的首飾,不僅僅是材料的堆砌,更是時代風尚、工藝水平、甚至是權力與審美的集中體現。從龍鳳呈祥的宮廷金飾,到素雅清麗的江南玉佩,再到邊疆民族熱情奔放的銀飾,中國首飾的譜係何其遼闊,變化何其萬韆。我尤其期待書中是否能深入剖析不同時期首飾的材質選擇、工藝技巧,以及它們與當時社會階層、宗教信仰、婚喪嫁娶等習俗的緊密聯係。比如,唐代盛行的團花、寶相花紋樣,是如何反映那個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的?明清時期,點翠工藝的極緻運用,又如何體現瞭匠人的巧奪天工和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還有那些在文獻中一閃而過的神秘材質,如硨磲、珊瑚、珍珠,它們在不同朝代的地位和價值如何變遷?這本書,我想它不僅僅是關於首飾的圖鑒,更是一本關於中國社會生活史、工藝美術史、乃至民族文化史的百科全書。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曾經輝煌而又細膩的東方之美。
評分收到《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9787515513867)這本書,首先被其精美的裝幀所吸引,厚重的手感,細膩的封麵觸感,都透露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我一直覺得,中國古代的首飾,是凝固的曆史,是流動的詩篇。它們不僅是單純的裝飾品,更是承載著身份、地位、情感、信仰以及時代審美的載體。從商周時期充滿神秘色彩的青銅飾品,到秦漢時期莊重威嚴的金玉器,再到唐代開放包容下的奇思妙想,宋代文人雅士的清雅之風,明清時期精巧繁復的工藝,每一種變化都講述著一個時代的故事。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中國首飾的演變曆程,詳細介紹不同時期首飾的材質、工藝、造型以及文化內涵。例如,關於“玉”在中國首飾中的地位,它從禮器到裝飾品,其寓意和象徵意義是如何變化的?金銀工藝,如點翠、纍絲、鏨刻等,又是如何在中國古代傳承和發展的?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一些代錶性首飾的深入解讀,比如某個朝代的後冠,或是某個貴族的項鏈,瞭解它們的設計理念,製作工藝,以及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信息。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它將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曆史傳承。
評分看到《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精裝,9787515513867)的精裝版本,就覺得這本書的分量感十足,無論是紙質還是裝幀,都顯示齣齣版方的用心。中國古代的首飾,對我來說,一直充滿瞭神秘的魅力,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堆砌,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一件小小的發簪,一個簡單的耳墜,都可能蘊含著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尚,一種社會階層的標誌,甚至是一段動人的傳說。我非常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比如,不同朝代人們對美的定義是如何通過首飾來體現的?唐代雍容華貴,明清精緻繁復,這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一些古代著名的首飾材質,如翡翠、珊瑚、珍珠,它們是如何被開采、加工,又如何在首飾中發揮齣獨特的光彩?我還對古代的工藝技術特彆感興趣,比如“點翠”工藝,它究竟是如何將翠鳥的羽毛變成如此璀璨奪目的藝術品?“金嵌珠寶”工藝,又有著怎樣的講究?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讓我們直觀地瞭解這些古老技藝的精妙之處,並且能看到一些珍貴的齣土文物和傳世珍品。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首飾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工藝、審美哲學以及生活智慧的百科全書,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