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骨关节功能解剖学(第六版)上卷.上肢
:168元
作者:顾冬云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1
ISBN:9787509147504
字数:
页码:348
版次: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提要
《骨关节功能解剖学(上卷):上肢(第6版)》是人体骨肌系统功能解剖领域的国际经典著作,AdalbertKapandji博士所著,已出版发行6版,被译成11种不同语言文字出版,受到骨科、康复科及其他人体骨肌系统相关专业的广泛关注,是一部极具学术影响力的精品专著,共分上、中、下三卷。
《骨关节功能解剖学》被译成中文版引进国内。
《骨关节功能解剖学(上卷):上肢(第6版)》上卷:上肢,共分5章。
该分册详细阐述了肩部、肘、旋前旋后、腕关节及手的解剖、功能及生物力学相关内容。文字简练,并辅以大量生动的彩图,形象地阐释了人体上肢骨肌系统与关节功能的解剖学奥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力学概念、原理和作用。
《骨关节功能解剖学(上卷):上肢(第6版)》是骨科临床医师、康复理疗师、生物力学研究学者、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研究者、医学院校学生的实用参考书。
作者介绍
卡潘德吉(AdalbertKapandji),博士是许多国际知名学会的会员,也是国际知名的骨外科医师、推拿按摩师和物理师。作为一名出色的骨外科医师,他先在骨科,随后在手外科领域长期耕耘,拥有成熟的手术经验。在此基础上,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了《骨关节功能解剖学》(共3卷)版本的修订上。目前该书已被翻译成11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在该书的所有较早版本中,AdalbertKapandji博士都是手绘制书中的插图。
目录
章 肩部
肩部生理学
屈曲一伸展和内收
外展
臂的轴向旋转
水平方向上的屈曲与伸展
环转运动
肩部运动量
Codman矛盾理论
评估肩关节总体功能的活动
肩部多关节复合体
肩关节表面
瞬时旋转中心
肩关节的关节囊韧带结构
肱二头肌肌腱的关节内走行
盂肱韧带的作用
屈曲和伸展运动中的喙肱韧带
关节周围肌肉对关节面对合的作用
三角肌下"关节"
肩胛-胸骨"关节"
肩胛带运动
肩胸关节的真实运动分析
胸-肋-锁关节
肩锁关节
喙锁韧带的作用
肩胛带的运动肌肉
冈上肌和外展运动
外展生理学
外展的3个阶段
屈曲的3个阶段
旋转肌
内收和屈曲
屈曲外展的Hippocratic临床测量
第2章 肘
手臂向前或远离身体的运动
关节面
肱骨远端
肘的韧带
桡骨头
肱骨滑车
屈曲和伸展的限度
肘的屈肌
肘的伸肌
确保关节面接合的因素
肘的活动度
肘的表面标志
屈肌和伸肌的效能
第3章 旋前旋后
旋前旋后的测量要求
旋前旋后的作用
桡尺复合体
骨间膜
上尺桡关节的功能解剖
下尺桡关节的功能解剖
下尺桡关节结构
上尺桡关节的动力学特征和尺骨变异
下尺桡关节的动力学特征
旋前旋后轴
上、下尺桡关节的共相合性(co-cong ruence)
旋前旋后肌肉
为什么前臂有2块骨
旋前和旋后的力学障碍
功能位置和代偿活动
第4章 腕关节
腕关节的运动
腕关节的运动范围
环转运动
腕关节复合体
腕中关节
桡腕关节和腕中关节的韧带
韧带的稳定功能
腕骨的动态特性
舟-月联合
几何形态可变的腕骨
旋前一旋后过程中的力偶传递
腕的创伤病变
腕的运动肌
腕关节肌肉的作用
第5章 手
手的抓握能力
手的结构
腕
手掌的凹陷
掌指关节
掌指关节韧带复合体
掌指关节的活动范围
指骨间关节
屈肌腱滑膜鞘及其隧道
手指的长屈肌腱
手指的伸肌腱
骨间肌和蚓状肌
手指的伸直
手的异常位置
小鱼际肌
拇指
拇指的对掌运动
拇指对掌的几何学
大多角骨-掌骨(TM)关节
拇指掌指关节
拇指的指间关节
拇指的动力肌
拇指外部肌的作用
拇指对掌
对掌和反对掌
抓握模式
敲打-接触-手势
功能位和固定位
部分切除手和虚拟手
上肢的运动与感觉功能
上肢的运动与感觉检测
手的3个运动测试
人类的手
剪裁和装配模拟手的工作模型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出色,封面采用了某种特殊的哑光材质,触感温润,色彩搭配沉静而不失学术感,让人一眼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专业书籍。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这无疑是厚重知识的象征。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页边缘的处理,非常平整,翻阅起来手感顺滑,没有毛糙感。书中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不仅数量多,而且绘制得极其精细、准确,每一个骨骼、肌肉的轮廓,肌腱的走向,神经血管的分布,都清晰可见,并且标注得非常到位。我之前在学习解剖学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插图的模糊或者不准确而感到困惑,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理解复杂的结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整体而言,从书籍的物理品质到视觉呈现,都体现了出版方的高度专业性和对读者的尊重,光是这份诚意,就让人迫不及待想深入研读其中的内容了。
评分这本书的译者团队真的很专业,顾冬云老师的译文流畅且精准,我非常欣赏她处理专业术语的方式。很多时候,医学和解剖学的术语翻译起来是最考验功力的,既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又要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还要考虑学术的严谨性。在这本书中,我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晦涩难懂或者引起歧义的翻译。相反,她仿佛把枯燥的解剖结构描述得生动形象,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骨骼和肌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比如“运动链”或者“本体感觉”等,都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这对于非医学背景但对人体运动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她还将一些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混淆的部位,通过精妙的比喻加以区分,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难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循序渐进,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能够很好地把握学习的节奏。它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地抛给读者,而是有条不紊地展开。从最基础的骨骼结构入手,逐步引入肌肉的组成、神经支配,最后再将这些元素整合起来,讲解关节的运动学和生物力学。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总结部分,简明扼要地回顾了本章的重点内容,这对于巩固记忆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临床病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来印证理论知识,让抽象的解剖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实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排方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让我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整体性”的强调。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将身体各个部分孤立地看待,但这本书却始终贯穿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理念。它不仅仅关注单个肌肉或骨骼的功能,更着重于分析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在一个复杂的运动链条中协同工作。比如,在讲解肩关节的时候,它不仅仅局限于肩胛骨和肱骨的连接,还会深入到胸廓、脊柱,甚至下肢的协同发力。这种系统性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局部的损伤都可能对整个身体的平衡和运动功能产生影响。这对于我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以及制定更全面的康复方案,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路,也让我对人体的奥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个对运动康复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初学者,我之前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人体骨肌系统基础知识的读物,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骨骼名称和肌肉附着点,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功能”二字,从解剖结构出发,深入探讨了每一个关节和肌肉单元在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完成复杂的身体动作的。我最看重的一点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而是将解剖学与实际的应用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肩关节的稳定性时,它不仅详细描述了相关的肌肉和韧带,还分析了不同运动模式下这些结构所承受的应力,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机制。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人体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今后学习更深入的康复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