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书家法帖精选:黄庭坚书法精选(4)
:28.00元
作者: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480087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行书
碈柱铭
寒盒诗帖跋
书松风阁诗
寒山予庞居士诗
(尺牍五种)
与天民知命书
与景道使君书
……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黄庭坚的书法情有独钟,尤其欣赏他那种“点画秀润,结构遒劲”的独特风格,他的字仿佛带着一种“惊蛇入草,舞鸾惊凤”的生命力,既有行云流水般的飘逸,又有山峦叠嶂般的雄浑。这本书的选本,我感觉是经过了非常精心的考量,每一幅法帖的选取都可谓是“锦上添花”,极具代表性。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了黄庭坚的代表作,而是似乎在通过这些作品,勾勒出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演进轨迹,从早期的青涩到中期的成熟,再到晚期的炉火纯青,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都得以充分展现。我特别留意到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对黄庭坚书法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他更多元的艺术面貌。例如,其中一幅小楷,字迹虽小,却笔笔精到,结构严谨,丝毫不见草率,展现了他驾驭不同书体的高超技艺。另一幅大幅行草,笔势飞动,纵横开阖,墨色浓淡变化丰富,仿佛看到了他当时挥洒自如、神采飞扬的创作状态。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选本深度和广度都做得非常出色,不仅仅是收藏家的福音,更是书法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宝贵资料。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静态的墨迹,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生命,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对于我这个对书法史研究稍有涉猎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欣赏性,更在于其学术参考价值。我发现书中所收录的一些法帖,在以往的资料中并不常见,或者是印刷质量不佳,难以辨认。而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些空白。例如,其中收录的几幅信札,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行笔的自然流畅,用字的随性洒脱,以及其中透露出的书写者当时的心情,都为研究黄庭坚的书风演变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封信,字迹虽然略显潦草,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仿佛看到了黄庭坚在那个时刻,正以一种奔放的热情在书写。书中对于一些重要法帖的考证,虽然没有详细列出,但从其选取的严谨性上,就能看出出版方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精选”,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精选”,具备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展示书法作品的图册,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书学殿堂的窗户,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黄庭坚这位伟大书家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造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法帖背景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却很足,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缘由,甚至当时的情感状态。这让我觉得,在欣赏字的同时,也在欣赏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在纸上留下印记的灵魂。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是冰冷的数字和复制品所无法带来的。我曾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浏览黄庭坚的书法图片,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无法真正体会到其精髓。而这本书,则将这种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与黄庭坚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一大亮点,纸张的质感温润,触感细腻,能感受到一种古朴沉静的气息。封面选用了一种带有传统纹样的暗红色,低调却不失庄重,中间印着书名“中国古代书家法帖精选:黄庭坚书法精选(4)”,字体选择了行楷,笔画之间自带一股魏晋风骨,让人一眼望去便能联想到黄庭坚那雄浑洒脱的书风。打开书页,印刷的清晰度非常高,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每一个墨迹的浓淡枯湿,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尤其是一些拓本的细节,如纸张的毛边、甚至细微的裂痕,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装帧上还特别考虑到使用者的习惯,线装的缝合方式牢固而美观,翻页时不会轻易散开,而且可以完全摊平,便于临摹和细致观察。我特别喜欢书的整体重量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厚重感,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感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暗示,仿佛握住的是一份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书的尺寸也恰到好处,既不像大开本那样笨重,又比普通书籍大一些,能更充分地展示法帖的细节,放在书案上,无论欣赏还是学习,都显得十分得体。书的整体包装也很严实,每一本都用硬纸板箱独立包装,确保了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损伤。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的用心良苦,也为我后续的学习和珍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从临摹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范本。它的纸张材质非常适合用毛笔进行临摹,墨汁在上面晕染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过于松散,也不会过于干涩,能够清晰地显现出笔毫的运行轨迹和力度变化。我尝试着临摹了几幅,感觉像是直接对着原迹在进行练习一样。书页的尺寸也给了充足的空间,让我可以在旁边进行对照和练习,不必担心空间不足而影响临摹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排版非常人性化,每一幅法帖都被独立地放置在一个页面上,留白适度,不会让整体显得拥挤。这使得我在临摹时,能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单幅作品上,细细品味其笔法、墨法、结构,以及情感的表达。我甚至可以根据需要,放大某一个字进行细致的揣摩,这种便利性是其他一些杂乱排版书籍所无法比拟的。我一直认为,临摹是学习书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高质量的法帖是高质量临摹的基础。这本书显然是抓住了这一点,将法帖的清晰度和临摹的便捷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为我这样的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评分我对于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宋代的书法发展有着特别的关注。黄庭坚作为宋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成就自然备受瞩目。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于深入了解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愿望。它所收录的法帖,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上乘,每一幅都堪称精品。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一些作品的细节展示,比如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之处的力度变化,墨色的浓淡枯湿,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这种正在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是极为宝贵的学习资料。我甚至可以根据这些细节,去揣摩黄庭坚运笔的技巧和思路。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出色,每一幅法帖都占据了足够的空间,留白恰当,使得作品的整体美感得以充分展现。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帖集,更是一本关于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这位伟大书家的艺术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我对黄庭坚的欣赏,不仅仅在于他的书法技巧,更在于他那种“胸中有丘壑”的气度。他的字,总是能够传递出一种豁达、奔放的情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这本书,正是将这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通过精美的法帖,传递给了我。我仔细观察书中每一幅作品,总能从中体会到一种独特的韵味。例如,那些行书作品,笔势的跌宕起伏,墨色的浓淡变化,都仿佛诉说着他当时的心境。我仿佛能够看到,他当时倚窗而立,感受着微风拂过,心中涌起万千感慨,然后提笔挥毫,将那份情怀倾注于纸上。这种画面感,让我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也仿佛在阅读他的生命故事。这本书,让我更深切地理解了“书如其人”这句话的含义,也让我对黄庭坚这位古代书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装订方式非常特别,采用的是线装,而且缝线很细密,显得非常精致。翻阅的时候,可以完全摊平,这对于临摹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担心书页会合拢,影响细节的观察。而且,线装本身就带有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与书的内容十分契合。我喜欢这种传统的手工装订方式,它让我觉得,我手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印刷品,更是一件用心制作的艺术品。书页的边缘处理得也很好,整齐而不生硬,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装订,也是对黄庭坚书法的一种致敬,那种严谨而不失洒脱的气度,在这装订中也得以体现。而且,这种装订方式让书的整体显得非常轻便,即使是尺寸稍大,拿在手里也并不觉得沉重。
评分对于我这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来说,选择一本好的法帖,是入门和进阶的关键。我曾尝试过很多不同版本的黄庭坚法帖,但很多都存在印刷模糊、细节丢失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而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目前为止遇到的最满意的一本。它的清晰度真的令人惊叹,每一个笔画的顿挫、转折、提按,都表现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连绵的草书,更是清晰得如同亲眼所见。书中的选本也很有代表性,涵盖了黄庭坚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他的书法风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作品的放大细节展示,能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笔法的运用,这对临摹非常有帮助。而且,这本书的纸张也非常好,墨色在上面过渡自然,不会有颗粒感,非常适合用来学习。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出现,可以极大地降低业余爱好者学习黄庭坚书法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位伟大书家的艺术魅力。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包装所吸引。打开后,是一种低调奢华的感觉。封面没有过多的装饰,主色调是沉静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显得格外雅致。书的整体尺寸比一般的画册要大一些,这使得法帖的细节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每一笔一画都清晰可见,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选用的纸张,触感细腻,有一定厚度,而且色彩呈现非常真实,不会有偏色或者反光的问题,非常适合用来仔细品鉴。翻开书页,里面每一幅法帖都占据了一个相当大的版面,留白也做得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而且,这种布局让我在欣赏每一幅作品的时候,都能获得一种宁静的沉浸感,仿佛置身于一个专门的书法展览馆。我尝试着触摸书页,那种丝滑的触感,让我感觉自己正在触摸历史的脉络。我甚至注意到,有些法帖的边缘,还有一些细微的破损,这反而更加真实地展现了其历史的沧桑感,让我觉得,我正在翻阅的,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