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说*主要和可靠的资料。“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忽视的圣典。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论语》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说*主要和可靠的资料。“半部《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论语》都是一部不能忽视的圣典。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学而篇*一005
为政篇第二011
八佾篇第三019
里仁篇第四027
公冶长篇第五033
雍也篇第六042
述而篇第七051
泰伯篇第八062
子罕篇第九068
乡党篇第十077
先进篇第十一086
颜渊篇第十二095
子路篇第十三103
宪问篇第十四 111
卫灵公篇第十五123
季氏篇第十六132
阳货篇第十七137
微子篇第十八145
子张篇第十九150
尧曰篇第二十156
收起全部↑学而篇*一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以*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是《论语》*一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涉及很多内容。
【原文】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④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一书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
②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③说(yuè): 同“悦”,愉快、高兴。
④有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⑤愠(yùn ):恼怒,怨恨。
⑥君子: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
《论语》是产生于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文献,它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著作,记录了儒家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部巨著的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论语》全书二十篇,共约五百章。整体而言,《论语》是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较为完整的文章。它作为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集,涉猎极为广泛,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等我国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之前,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目。
儒家所遵从的孔子思想核心便是“仁”“义”“礼”“智”“信”,而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彰显与体现。仅就这个角度而言,《论语》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虽然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看起来有些保守,其哲学思想也有些唯心,但社会的整体发展以及各种现实的原因对孔子并非没有影响。《论语》还记下了孔子思想中许多有着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举贤才、讲究节约、仁者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极具教育意义,正是对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总结使得这部经典至今熠熠生辉。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作为一部的语录体文献,《论语》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书中篇与篇、章与章之间虽大多没有实质上的内在联系,篇名也无实在意义,用的均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但其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它的文学性尤其体现在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辞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典籍之一,不仅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后的智慧结晶,而且是道德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有点唬人,厚厚的一本,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看得出出版方是想走精品路线的。我入手的时候,主要是冲着“国学经典”这个名头去的,总觉得这种集大成的版本,应该能满足我对传统文化脉络梳理的需求。然而,实际翻阅起来,体验就复杂多了。首先是装帧,虽然纸张质量不错,但整体的排版实在不敢恭维,字体的选择和行间距的处理,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尤其是那些注释和译文部分,有时候会显得过于拥挤,让人不得不戴上老花镜才能勉强分辨。而且,我发现即便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章节的阐释上,也存在着微妙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矛盾的差异,这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非常困惑,不知该以何种体系去理解孔子的思想。更别提其中收录的一些古代文献的原文了,虽然是影印或仿宋体,但清晰度实在让人捏一把汗,很多地方需要对照别的版本才能确定字迹。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个庞杂的资料汇编,而非一个精心打磨的阅读工具,更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堆砌,而非“入门指南”式的引导。我对这种用力过猛但细节欠缺的出版物,总是抱有一种复杂的失望感,期望越大,落差越大。
评分这本书的“全集”二字,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营销口号,而非内容的真实写照。我本期望能在这本巨著中,找到一个清晰的脉络,能够系统地理解从先秦到清末,围绕这些核心古籍所衍生的所有重要学派和流派的观点变迁。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点到为止”的集合。比如,涉及到某个重要流派对经典的重新解读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引用了结论,而缺乏对论证过程的深入剖析。这使得那些原本就晦涩难懂的古文,在缺乏现代学术思想的辅助下,显得更加高深莫测,如同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在看世界。我尝试用它来作为我研究宋明理学源流的参考书目之一,结果发现,它提供的引文和注释,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上,对于背后的哲学思辨,几乎是避而不谈。这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适合那种希望快速“扫”过一遍,对国学有一个大概印象的读者,但如果你想深入挖掘某个细节,这本书的作用就变得非常有限,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需要转向更专业的单行本或研究论文集。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但深度却明显不足,像是一场盛大的、但缺乏灵魂的展览。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价格定位与它的实际价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考虑到其厚度、纸张和装帧成本,定价确实不低,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并试图从中获取系统知识时,才发现它的性价比并不高。市场上有很多优秀的、聚焦于某一特定国学分支的单行本,它们可能比这本书薄得多,但其内容的深度、注释的准确性以及排版的精良程度,都远胜于此。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其“占有”的仪式感上——放在书架上,它确实能给人一种“我拥有了国学经典”的满足感。但若论及实际的学术贡献或阅读愉悦度,它显得力不从心。它试图面面俱到,结果却导致处处平庸,未能真正触及国学思想的核心魅力和精髓。对于真正的学习者而言,这本“全集”更像是一个昂贵的起点,而不是一个可靠的终点,后续的大量工作仍需要我们自己去修正、补充和深入挖掘,这与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译注”部分,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诚然,注释的篇幅相当可观,几乎每一页都有密密麻麻的文字跟在原文后方。然而,这些注释的质量参差不齐,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有些注释明显是早期学者的一些陈旧观点,未经过现代考古发现或文本校勘的修正,读起来总觉得有些时代感。更让我气恼的是,对于一些非常关键的典故或历史背景,译注者采取了“一笔带过”的态度,仅仅给出简单的解释,却没有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方向,这对于想要追本溯源的读者而言,简直是徒劳。举个例子,书中提及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时,仅仅用了一句话概括,但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争议,书中却没有给出任何反驳或支持的学术依据。这让我感觉,译注者似乎更侧重于“量”的堆砌,而非“质”的把控。这样的译注,不仅不能帮助读者理解原意,反而可能因为注释本身的偏颇或不足,误导了对经典文本的正确认知。我宁愿选择注释精炼但论点明确的单本,也不愿被这种看似详尽实则空泛的注释所包围。
评分从整体的编纂结构来看,这本书的体例设置显得有些混乱和不一致。虽然名义上是“全集”,但不同篇章之间的引用规范和格式竟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某些篇目的引文格式是居中对齐的,而另一些则是左侧缩进的,这种排版上的不协调,在翻阅时会不断地打断我的阅读节奏,使得思维难以连贯。更别提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了,似乎是把不同的研究成果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缺乏一个总编辑从宏观上进行统筹和梳理。我理解编纂这种大部头古籍的难度,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但既然要出版成“经典”,就应当在学术规范和阅读流畅性上做出更高的要求。它更像是一个大型项目组在不同时间点完成的工作集合,最终没有经过一次彻底的、统一的“打磨”。当你试图在其中寻找某个特定主题的完整论述时,会发现线索被不同篇章的格式和风格切割得支离破碎,你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阅读规则”,这极大地消耗了原本用于理解思想的时间和精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