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集共收錄吳昌碩繪畫精品之作460餘幅,部分作品為首次麵市,彌足珍貴。
吳昌碩畫集上捲目錄
紅梅圖 一八七九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二
雙鬆圖 年代不詳 南京博物院藏 ○○三
墨梅圖 (之一~二) 一八七九年作 西泠印社藏 ○○四
冷香圖 一八八○年作 朵雲軒藏 ○○五
菊花圖 一八八四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六
籬菊自黃圖 一八八五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七
墨梅圖 一八八六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七
荷花圖 一八八六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八
荷花圖 一八八六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一○
鬆竹圖 年代不詳 吉林省博物館藏 ○一一
紅荷圖 年代不詳 吉林省博物館藏 ○一一
天竹水仙圖 年代不詳 吉林省博物館藏 ○一二
筍菇圖 一八八七年 作 南京博物院藏 ○一三
牡丹水仙圖 一八八九年作 朵雲軒藏 ○一四
菊花圖 一八八九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五
葡萄葫蘆圖 年代不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五
菊石圖 一八九○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六
富貴花香圖 年代不詳 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藏 ○一七
葫蘆圖 年代不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七
牡丹水仙圖 年代不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八
墨荷圖 年代不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一八
古鬆圖 年代不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一九
菊花圖 一八九○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二○
燈梅圖 一八九○年作 私人藏 ○二一
填詞圖 一八九○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二二
摺技雙色梅圖 一八九○年作 朵雲軒藏 ○二三
鞦菊圖 一八九○年作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二四
珠光一握圖 年代不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二五
荷花圖 年代不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二六
墨竹圖 年代不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二六
蕪園圖 一八九二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二八
梅石圖 一八九二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二九
叢蘭圖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二九
風竹圖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
鬆風溪榖圖 一八九三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一
鍾馗圖 一八九三年 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二
紫藤拳石圖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二
梅蘭圖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三
歲寒交圖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四
蘆花雁來紅圖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六
荷花圖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六
菊花圖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八
幽蘭圖 一八九四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三九
乳石山鬆圖 一八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四○
紅荷圖 年代不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四一
珠光劍氣圖 年代不詳 首都博物館藏 ○四二
荷花圖 年代不詳 首都博物館藏 ○四三
天竹圖 年代不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四四
牡丹圖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四四
墨貓圖 一八九六年作 私人藏 ○四六
喬鬆壽石圖 一八九六年作 西泠印社藏 ○四七
桃石圖 一八九六年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四八
墨荷圖 一八九六年作 上海博物館藏 ○四九
菊石圖 年代不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五○
菊花山果圖 年代不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五一
梅石圖 年代不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五二
幽蘭圖 年代不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五二
牡丹圖 年代不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五三
竹石圖 年代不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五四
辛夷圖 一八九七年作 湖州博物館藏 ○五四
金桂圖 一八九七年作 嘉興博物館藏 ○五六
玉蘭圖 一八九七年作 嘉興博物館藏 ○五八
蔬果圖 一八九七年作 嘉興博物館藏 ○六○
芍藥圖 一八九七年作 嘉興博物館藏 ○六二
白菜圖 一八九七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六四
菊花圖 一八九七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六五
墨梅圖 一八九七年作 中國美術學院藏 ○六六
芍藥圖 一八九七年作 私人藏 ○六七
天竹圖 一八九七年作 北京文物公司藏 ○六八
香遠益清圖 年代不詳 西泠印社藏 ○六九
桃花圖 一八九九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七○
甘榖泉香圖 一八九九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七○
梅花篝燈圖 一八九九年作 私人藏 ○七二
美意延年圖 一八九九年作 私人藏 ○七三
拳石圖 一八九九年作 私人藏 ○七四
荷花圖 一八九九年作 私人藏 ○七五
蔬菜圖 一八九九年作 私人藏 ○七六
墨竹圖 一九○○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七七
歲朝清供圖 一九○○年作 西泠印社藏 ○七七
墨荷圖 一九○○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七八
蘆塘鞦色圖 年代不詳 西泠印社藏 ○八○
鳳仙圖 年代不詳 吳昌碩紀念館藏 ○八一
灼灼桃花顔圖 一九○一年作 君藝術院藏 ○八二
夜濕天香露圖 一九○一年作 君藝術院藏 ○八三
鞦在白荷間圖 一九○一年作 君藝術院藏 ○八四
錯落珊瑚珠圖 一九○一年作 君藝術院藏 ○八五
幽蘭靈石圖 一九○一年作 私人藏 ○八六
梅花蒲石圖 一九○二年作 西泠印社藏 ○八七
冷艷圖 一九○二年作 西泠印社藏 ○八八
鼎盛圖 一九○二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八九
花卉圖 一九○二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九○
幽蘭圖 一九○三年作 私人藏 ○九二
牡丹圖 一九○三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九四
墨荷圖 一九○三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九六
紫藤圖 一九○三年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九七
梅花月影圖 一九○三年作 私人藏 ○九八
紅荷圖 一九○三年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九九
晴霞圖 一九○三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
菊花圖 一九○三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二
菊花圖 一九○三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一○二
荔枝圖 一九○四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三
花卉圖 (之一~紫藤)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四
花卉圖 (之二~風荷)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五
花卉圖 (之三~鳳仙)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六
花卉圖 (之四~淩霄)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七
花卉圖 (之五~菊花)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八
花卉圖 (之六~水仙)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九
花卉圖 (之七~蔬菜)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一○
花卉圖 (之八~雁來紅) 年代不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一一
大富貴亦壽考圖 一九○四年作 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藏 一一二
壽客圖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三
紅蓼墨荷圖 一九○五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一三
花卉圖 (之一~牡丹水仙) 一九○五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一四
花卉圖 (之二~紫藤) 一九○五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一四
花卉圖 (之三~菊花) 一九○五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一五
花卉圖 (之四~雁來紅) 一九○五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一五
梅石圖 一九○五年作 香港藝苑藏 一一六
花果圖 (之一~牡丹)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七
花果圖 (之二~紫藤)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七
花果圖 (之三 ~墨竹)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八
花果圖 (之四~荷花)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八
花果圖 (之五~荔枝)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九
花果圖 (之六~青菜)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一九
花果圖 (之七~月季)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二○
花果圖 (之八~蘆橘)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二○
花果圖 (之九~杏花)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二一
花果圖 (之一○ ~葫蘆)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二一
天香露濕圖 一九○五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二二
芭蕉枇杷圖 一九○五年作 常州博物館藏 一二四
玉蘭圖 一九○五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二六
鞦艷圖 一九○五年作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二八
壽桃圖 一九○五年作 私人藏 一三一
花果圖 (之一~文石雙蕙) 一九○五年 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二
花果圖 (之二~玉蘭)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二
花果圖 (之三 ~荔枝)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三
花果圖 (之四~鳳仙花)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三
花果圖 (之五~杏花)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四
花果圖 (之六~梔子花)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四
花果圖 (之七~葡萄硃菊)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五
花果圖 (之八~白荷)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五
花果圖 (之九~蔬果)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六
花果圖 (之一○ ~牡丹)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六
花果圖 (之一一~石榴)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七
花果圖 (之一二~桃實) 一九○五年作 首都博物館藏 一三七
墨荷圖 一九○六年作 私人藏 一三八
作者介紹
【目錄瀏覽】:
吳昌碩(1844-1927)生活的時代,是我國處在一個大動亂、大變革的時代。他誕生前四年,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帝國主義的大炮轟開瞭古老中國的大門,給中國人民帶來瞭深重的苦難,也激起瞭廣大人民風起雲湧英勇頑強的反帝鬥爭。同時由於帝國主義經濟勢力的節節侵入,我國的社會經濟基礎起瞭變化,從封建社會逐步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吳昌碩七歲那年(1850年),爆發瞭我國曆史上規模*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革命的浪潮捲遍全國,也曾波及他的故鄉。後來,經過*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政府一再遭到慘敗;緊接著到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賠款,形成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險局勢。
於是中國人民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進行瞭前僕後繼的自發反帝鬥爭。*後辛亥革命錶麵上雖然取得瞭勝利,但革命勝利的果實仍然落入封建地主階級手中,又形成瞭南北軍閥封建割據、長期混戰的局麵,弄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直到吳昌碩逝世前數年,"五四"運動發生,我國無産階級登上政治舞颱,緊接著中國共産黨成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得到瞭正確的領導,如火如茶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此展開瞭序幕。就在他逝世那年,*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中國革命更深入地發展瞭。
在這時期中,正由於社會經濟基礎的急劇變革,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我國文化科學、文學藝術,也跟著起瞭重大的變化。其中如文字訓詁、金石考據等學術研究的發展,對當時的文學藝術也曾産生不小的影響。
清乾(隆)嘉(慶)以後,由於古代重要文物的相繼齣土和外來技術的日益影響,我國的文學藝術也起瞭很大的變化。
在刻印方麵,鄧頑伯從書法入手,精研篆刻,剛健婀娜,戛戛獨造,齣入秦漢,自成一傢。他的弟子吳讓之刻印本其師法而能稍齣新意,所作印穩練自然,彆張一幟。趙撝叔篆刻融會漢印,能以六朝碑誌之體化入,彆開生麵,與完伯、讓之鼎足而三。
書法方麵,由於包慎伯、康長素等人的竭力鼓吹,"碑學"大盛,幾乎取"帖學"原有地位而代之。書法傢們眼界既廣,作品也就有瞭新的創造。例如,鄧頑伯以篆隸筆法寫真書,於姿媚之中彆饒古厚之趣,伊墨卿以篆書筆法寫隸,頗有清剛之氣。
繪畫方麵,著重神韻氣魄、強調"意到筆不到"的"寫意畫",幾乎壓倒瞭力求工細、縴毫畢肖的"工筆畫"。畫傢們開始重視明清之交纔氣橫溢異味軍突起的青藤(徐渭)、雪個(硃耷)。清湘(石濤)的傳統;特彆是"揚州八怪",在學習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更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形成獨特的風格。
至於詩文方麵,在當時也齣現瞭知名的詩人施愚山、鄭闆橋、趙甌北等,都或多或少寫下瞭一些比較有價值的詩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社會現實,抒發瞭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時,袁子纔反對桐城派復古主義的傾嚮,提齣直抒性靈、錶現個性的主張,在當時也曾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 吳昌碩就是生長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作為一個受過濃重的封建思想熏染的知識分子,他對當時人民的革命鬥爭缺乏正確的見地,但同時卻不能不受到時代浪潮的衝擊。他齣身於中間階層,目擊上層統治階級生活的窮奢極侈與他們對廣大人民的厭殊求,心中感到非常不滿,同時又由於個人找不到齣路,更感到苦悶和彷徨,迫切要求發泄自己胸中積壓著的一股鬱勃不平之氣。在懷纔不遇的情況下,他便集中自己畢生旺盛的精力從事於文學藝術活動,希望能在這一方麵有所錶現於當世。
吳昌碩,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一日生於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傢。
鄣吳村是一個峰巒環抱、竹木蔥蘢的山村,風景十分清幽。在這樣的山村中度過他的童年時代。幼年時求知欲很旺盛,好學不輟。起初跟著他父親念書,後來往鄰村的一個私塾中去就學。每天翻山越嶺,來往十多裏路,雖遇風雨從不間斷。他十多風韻猶存時即嗜刻印,磨石湊刀,反復不已;他父親見他近於此道,加以指引,遂得門徑,益樂此疲。
十七歲那年,太平軍從安徽直指浙西,清軍尾隨而來,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所不為,人民不堪清兵蹂躪,四處逃亡,流離顛沛,輾轉於荒山野榖之中,此時,吳昌碩的弟妹先後死於飢饉。後來他又與傢人失散,獨自一人到處流浪,替人傢做短工、打雜差過日子,時常以野生植物和樹皮草根充飢。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達五年之久,曆盡韆辛萬苦,到二十一歲那年纔迴到傢鄉,與老父相依為命,躬耕度日。
吳昌碩於耕作之餘酷愛讀書。但傢裏藏書不多,為瞭滿足日益增強的求知欲 望,他常韆方百計去找更多的書來讀。有時為瞭藉一部書,往往來迴行數十裏路,也不以為苦。他藉到瞭書,就廢寢忘食,烯膏繼晷,讀瞭又讀。閱讀中摘瞭許多筆記,有時甚至把整部整捲的書抄錄下來,以便反復研讀。遇到疑難,必請教師友,絕不含糊過去。
正由於書籍這樣難得,他對之非常珍愛。直到晚年,他看到一些殘編斷簡,必設法加以收集和補訂,慎重地保存下來,這個習慣正是在早年的艱苦條件下養成的。 他早年就極愛鑽研與篆刻、書法有關的文字訓詁之學,對於當時一般人視為做官"敲文磚"的八股文,卻不大感到興趣。二十二歲那年,在縣裏學官的迫促下,他勉強去應瞭一次考試,中瞭個秀纔以後,就絕意場屋,不再赴考,一直依遊幕和鬻藝為生。到瞭五十三歲那年,他一度被舉為江蘇安東(今漣水縣)縣令,因不慣於逢迎長官、鞭撻百姓,到任隻一個月,便毅然辭去。從此他就厭棄官場生涯,專心緻誌地從事文學藝術上的深造。
二十九歲那年,他離開傢鄉,到人文薈萃的杭州、蘇州、上海等地去尋師訪友,刻苦學藝。起初他從俞麯園學辭章和文字訓詁之學,為時約兩年,為他後來的深造打下瞭紮實的基礎。在蘇州,他結識瞭當時知名的書法傢楊藐翁,嚮他請教書法和辭章。藐翁工八分書,尤善寫擘窠大寫;於漢碑能遺貌取神,著筆欲飛,而古茂之氣溢於紙墨。博學多聞,對經學有精湛研究,所作詩文也簡練凝重,為人尤耿介鯁直,不諧流俗。吳昌碩敬佩他的為人和治學,曾誠意備函要求列於門下。藐翁復信婉謝,錶示願以換帖弟兄相稱。書中有"師生尊而不親,弟兄則尤親矣。一言為定,自首如新"等語,措辭極為懇摯。盡管藐翁這樣堅決地謙辭,吳昌碩仍然以師尊之禮相待,在所作詩篇中有"藐翁吾先師"之名,並自稱"寓庸齋內老門生",足見其尊師重道的熱忱。
正由於他待人以誠,求知若渴,各地藝術界知名人士都很樂意與他交往,其中尤以任伯年、張子祥、鬍公壽、蒲作英、陸廉夫、施旭臣、諸貞壯、瀋石友等人與他交誼尤篤,相互切磋,幾無虛目。同時他又從知名收藏傢鄭盦、吳平齋、吳愙齋等人處看到不少曆代彝器文物和名人書畫真跡,臨摹欣賞,摘錄考據,經年纍月,孜孜不倦,既擴大瞭視野,又開拓瞭胸襟,學術修養有瞭提高,藝事也隨之大進。
吳昌碩早年學習刻印,初師浙派,後又融閤浙皖兩派之長,參以鄧(頑伯)、吳(讓之)、趙(撝叔)諸傢,而歸其本於秦漢,發揚秦漢人"膽敢獨造"的精神,深得純樸渾厚之趣;既能融會前人法度,又善於變化,絕不為清規戒律所囿。正如他自己所說:"鋌險醫全局,塗岐戒猛驅"。
他於書法*重臨摹《石鼓》文字,畢生精力盡瘁於此。他寫《石鼓》常參以草書筆法,不硜硜於形似,而凝煉遒勁,氣度恢宏,每能自齣新意,而人尋味。所作隸、行、獨草,也多以篆籀筆法齣之,彆具一種古茂流利的風格。偶作正楷,挺拔嚴毅,自始至終一筆不苟,尤見功力。 三十多歲時,他始以作篆籀的筆法繪畫,苦無師承,後經友人高邕之介紹,求教於任伯年。伯年要他作一幅畫看看。他說:"我還沒有學過,怎麼能畫呢?"伯年道:"你愛怎麼畫就怎麼畫,隨便畫上幾筆就是瞭。"於是他隨意畫瞭幾筆,伯年看他落筆用墨渾厚挺拔,不同凡響,不禁拍案叫絕,說道:"你將來在繪畫上一定會成名。"吳聽瞭很詫異,還以為跟他開玩笑。伯年卻嚴肅地說:"即使現在看起來,你的筆墨已經勝過我瞭。"此後兩人成瞭至交,始終保持著師友之間的友誼。
在師友們的熱心指引和鼓勵下,吳昌碩對作畫有瞭信心,根據他平日細心觀察、體驗積纍起來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廣泛欣賞與刻苦學習,他所作的畫不斷地齣現嶄新的麵貌。
吳昌碩對作畫雖著重創新,但也不反對模仿,不過他認為取法要高。他對青藤、雪個、清湘、石田、白陽諸大傢極為推崇,每見他們的手跡,必悉心臨摹,吸收它的精華。 他又能熔閤晚清各傢長處於一爐,然後遺貌取神,加以創造革新,以極度簡練概括的筆墨來錶現深邃的意境,抒發豐富的思想感情。他所作的畫筆恣墨縱,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內蘊渾厚,虛實相生,能縱能收,疏可走馬,密不容針,這正是"大處著眼,小心收拾"的結果。
我本身不是特彆專業的藝術評論傢,但作為一個熱愛生活、喜歡美好事物的人,我對這套書的評價隻有一個詞:驚艷!首先,它的外觀就足以讓人眼前一亮,那個禮盒,真的像是送給珍貴朋友的禮物,拆開的過程都充滿儀式感。書的裝幀更是無可挑剔,精裝,彩印,16開,這些標簽一點不虛。打開第一捲,吳昌碩先生的畫作撲麵而來,那些花鳥,簡直活瞭!牡丹的雍容華貴,荷花的清雅脫俗,梅花的傲骨淩霜,都被錶現得淋灕盡緻。色彩的運用,我隻能說太絕瞭,濃墨重彩卻又不失雅緻,每一筆每一畫都充滿瞭力量和韻味,仿佛能聞到花香,感受到筆墨的溫度。更讓我驚喜的是,書裏還穿插瞭許多關於畫作背後的故事,或者說是吳昌碩先生的生活點滴,這讓我在欣賞畫作的同時,更能感受到藝術傢創作時的心境和情感,這種體驗是很多單純的畫冊所無法給予的。
評分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一直對篆書情有獨鍾,尤其是石鼓文,那種古樸、雄渾的氣息總是讓我著迷。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套【精裝彩印禮盒裝】時,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入手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禮盒透著一股不凡的氣質。打開一看,果然沒讓我失望!除瞭吳昌碩先生的書畫作品,裏麵還有專門臨摹石鼓文的部分,這真是太棒瞭!石鼓文的每一個字都經過瞭仔細的揣摩和臨摹,筆畫的粗細、起收,結體的疏密,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充滿瞭力量感和曆史的滄桑感。我反復對比瞭原作和這套書中的臨摹,感覺吳昌碩先生在繼承古意的基礎上,又注入瞭自己的理解和創新,他的筆法更加圓潤流暢,綫條也更富有彈性,這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這部分的內容不僅僅是簡單的字帖,還附有詳細的釋文和賞析,幫助我理解每個字的結構和字句的含義,這比單純的臨摹更有指導意義。另外,書中還有關於篆書的起源、發展以及賞析的文章,讓我對篆書有瞭更係統的認識。
評分我是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書法繪畫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看到瞭這套【精裝彩印禮盒裝】。首先,它精美的禮盒包裝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打開禮盒,兩捲書的質感撲麵而來,紙張的選擇非常講究,觸感細膩而溫潤。彩印的效果更是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地步,吳昌碩先生的畫作色彩飽滿,筆墨渾厚,原作的韻味得到瞭極好的還原。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他寫意花鳥的作品,那些鮮活的生命力仿佛躍然紙上。更讓我驚喜的是,這套書的內容非常豐富,除瞭欣賞畫作,我還從書中瞭解到瞭關於吳昌碩先生的藝術創作背景、他的師承以及他的藝術思想。例如,書中關於他如何受到金石學影響,以及他如何將這種影響體現在繪畫和書法中的論述,都讓我對他的藝術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套書主要是被“吳昌碩畫集”和“中國書畫名傢全集”這些關鍵詞吸引的,因為我對吳昌碩先生的藝術成就一直非常欣賞,他的作品兼具古樸與創新,力量與雅韻。拿到這套書後,我首先被它的包裝震撼到瞭,非常有質感,無論是送禮還是自己珍藏都顯得非常大氣。打開禮盒,展現在我麵前的是兩捲精美的畫集,書的紙張厚實,印刷色彩還原度極高,吳昌碩先生的那些經典之作,無論是花鳥、山水還是書法,都得到瞭非常好的呈現,細節之處的筆墨痕跡清晰可見,色彩飽滿而不失古韻。最讓我欣喜的是,這套書不僅僅是畫作的簡單匯集,還包含瞭大量關於吳昌碩先生的生平介紹、藝術風格演變以及作品解讀的文章,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吳昌碩先生藝術的認知。例如,其中關於他如何從金石派大傢轉嚮海派繪畫,如何將篆刻的刀法和章法融入繪畫,都有詳細的論述,讓我對他的藝術造詣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當初看到這本書的名字,【精裝彩印禮盒裝】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的購買欲,畢竟現在市麵上很多書的包裝都比較普通。拿到手後,我發現這套書完全沒有讓我失望。禮盒的質感非常好,送人自用都很有麵子。打開之後,兩捲書的內頁讓我眼前一亮。我平時對國畫,特彆是吳昌碩先生的作品比較感興趣,這套畫集裏麵收錄的作品非常全,而且彩印的效果真的太棒瞭!那些花鳥畫,色彩飽滿,筆墨濃鬱,簡直就像真的一樣。我特彆喜歡他畫的牡丹,那種富麗堂皇又帶著一股野逸之氣,真的是大師的手筆。除瞭畫作本身,書裏還有一些關於吳昌碩先生的介紹,以及對一些畫作的賞析,讓我對這位藝術傢的瞭解更深入瞭一層。我特彆喜歡裏麵關於他如何處理畫麵虛實關係的文章,感覺受益匪淺。
評分我是一位資深的中國書畫收藏愛好者,多年來也積纍瞭不少畫冊和字帖,但坦白說,像這樣一套內容如此豐富,裝幀又如此考究的禮盒裝畫集,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包裝本身就非常有儀式感,打開後,兩捲書的品質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彩印的質量真的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地步,吳昌碩先生的那些經典作品,無論是在色彩的飽和度、層次感,還是在筆墨的細節處理上,都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工筆畫,細節豐富,色彩雅緻,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原作就擺在麵前一樣。而讓我特彆驚喜的是,這套畫集不僅僅局限於畫作本身,還深入挖掘瞭吳昌碩先生的藝術生涯和創作思想,其中穿插的學術性文章,對於我這樣想要深入瞭解藝術傢的讀者來說,提供瞭非常寶貴的資料。特彆是關於他如何將金石學的理念融入繪畫和書法,如何處理畫麵中的空間感和節奏感,這些都有很詳細的闡述,讓我豁然開朗。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像吳昌碩這樣既有深厚功力又富有創新精神的大傢。這次有幸得到這套【精裝彩印禮盒裝】,簡直是意外之喜。包裝非常精美,打開後,兩捲厚重的畫集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彩印質量,吳昌碩先生的畫作,無論是色彩的鮮艷度、層次感,還是筆墨的質感,都得到瞭非常好的還原。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他寫意花卉的作品,那些看似隨意的筆觸,卻蘊含著極其深厚的功力,色彩的搭配也非常講究,既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又不失東方審美的含蓄內斂。而且,這套書的內容不僅僅是圖錄,還包含瞭大量的學術性文章,對吳昌碩先生的藝術理念、創作風格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都有深入的探討。這些內容對於我這樣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寶貴的知識庫,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吳昌碩先生的藝術。
評分這套【精裝彩印禮盒裝】真是讓我愛不釋手!我平時就喜歡一些有藝術價值的書籍,所以一看到吳昌碩畫集,立刻就被吸引瞭。收到書後,無論是從包裝還是到書的質量,都讓我非常滿意。禮盒的設計非常考究,很有檔次。打開後,兩捲書的印刷質量更是讓我驚喜,色彩鮮艷,層次分明,吳昌碩先生的那些經典畫作,無論是在細節的處理上,還是在整體的意境上,都得到瞭非常好的呈現。我特彆欣賞他畫中的那種雄渾古樸的氣息,感覺每一筆都充滿瞭力量。而且,這套書不僅僅是簡單的畫冊,裏麵還包含瞭大量的學術性內容,比如對吳昌碩先生藝術理念的解讀,以及他創作方法的介紹。特彆是關於他如何將金石學與繪畫結閤,如何運用篆刻的刀法和章法來錶現畫麵,這些都讓我學到瞭很多。
評分作為一位對書法藝術,尤其是篆書情有獨鍾的普通愛好者,這套【精裝彩印禮盒裝】無疑是我近期收到的最令我驚喜的藏書。首先,它的包裝就非常齣色,厚實的禮盒既有收藏價值,也彰顯瞭其內在的品質。拆開後,兩捲書的裝幀都顯得尤為精緻,紙張的觸感溫潤,色彩的印刷更是令人驚嘆。我非常關注的是其中關於臨摹石鼓文的部分。石鼓文作為篆書的源頭之一,其古樸雄渾的韻味一直是我學習和探索的方嚮。這套書中的臨摹版本,無論是綫條的力度,還是結體的比例,都處理得十分到位,能夠感受到吳昌碩先生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融入瞭自己的理解和創新,使得石鼓文在保持古意的基礎上,更顯流暢和遒勁。書中還附有詳細的釋文和賞析,這對於我這樣的臨摹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每一個字的結構特點和字句的含義,從而提升我的臨摹水平。
評分這套書真是太讓人驚喜瞭!當初被“精裝彩印禮盒裝”這個名字吸引,以為頂多是一套裝幀比較精美的畫冊,沒想到收到後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打開禮盒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一種厚重和儀式感,精美的包裝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拆開後,兩捲書的質感更是沒話說,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厚實而富有彈性,觸感溫潤。最讓我驚喜的是彩印的效果,吳昌碩先生的畫作色彩飽滿,層次分明,原作中的筆墨韻味和色彩的微妙變化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還原,感覺就像真的麵對著原作在欣賞一樣。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寫意花鳥的部分,那些牡丹、荷花、梅花,筆墨遒勁,色彩濃鬱,既有文人的雅緻,又不失金石的渾厚,每一筆都充滿瞭生命力。而且,這套畫集不僅僅是簡單的圖錄,裏麵還穿插瞭不少關於吳昌碩先生生平、藝術理念以及創作背景的介紹,讓我對這位偉大的藝術大師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不僅僅是看畫,更能體會到畫背後的故事和情感。我平時也喜歡臨摹一些古代名傢的作品,這套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範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