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基础理论01内经运气病释 伤寒论集注等 套装25册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基础理论01内经运气病释 伤寒论集注等 套装2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陆懋修 著,周国琪,李海峰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古籍
  • 内经
  • 伤寒论
  • 基础理论
  • 医史
  • 养生
  • 传统文化
  • 医学古籍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林在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3478
商品编码:2625818264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书目
1.基础理论01 内经运气病释
2.医经02 内经评文灵枢
3.医经03 内经评文素问
4.医经08 内经素问校证
5.医经11 内经提要
6.医经10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
7.温病04 寒瘟条辨摘要
8.诊法20 脉学辑要
9.诊法21 图注脉诀辨真
10.本草47 本草经解要
11.本草25 神农本经校注
12.临证综合04 扁鹊心书
13.儿科06 儿科推拿摘要辨症指南
14.内科08 内科摘录
15.伤寒金匮01 伤寒论直解
16.伤寒金匮02 伤寒六书篆要辨疑
17.伤寒金匮03 张仲景金匮要略
18.伤寒金匮04 金匮要略直解
19.伤寒金匮07 伤寒启蒙集稿
20.伤寒金匮13 伤寒全生集
21.伤寒金匮14 金匮要略正义
22.伤寒金匮18 伤寒论集注
23.伤寒金匮24 伤寒论集注
24.伤寒金匮38 张仲景伤寒原文点精
25.伤寒金匮40 伤寒论辨证广注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是一套旨在系统性地整理、研究和出版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浩瀚工程。本丛书收录了自上古至近代的历代医学名著,涵盖了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学、本草学、方剂学、养生学等各个医学分支,力求为中医现代化研究和传承提供最权威、最可靠的文献依据。 本丛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宝贵医药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更是对这些经典著作进行深入挖掘和科学解读的努力。通过汇集海内外著名医学史家、中医学家、文献学家等专家的智慧,对古籍进行校勘、注释、考据,力求还原其原貌,阐释其精髓,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基础理论系列 本系列是《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基石,专注于整理和解读中医最根本的理论体系。其中,《内经运气病释》深入探究《黄帝内经》中关于运气学说的核心思想,阐述天时、地利、人与自然相互影响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本书通过对《内经》相关篇章的细致解读,结合历代医家对运气学说的认识演变,揭示了古代医者在认识自然规律、指导临床实践中的智慧。它不仅仅是对古代文献的复述,更是对这些理论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探讨。 《伤寒论集注》则聚焦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这部被誉为“医家之宗”的经典。本书汇集了历代众多名医对《伤寒论》的注解、辨析和临证发挥,梳理了不同学派对伤寒六经辨证、方剂配伍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大量的原文考证、注释阐释和疑难辨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伤寒论》的精义,掌握其辨证论治的规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本书对《伤寒论》中每一个方剂的源流、组成、功效、主治以及化裁,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结合了大量医案,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其他系列(非本次介绍内容) 本丛书还包含众多其他系列的经典著作,例如: 本草学系列:收录了历代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汇言》等,对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用法、配伍禁忌等进行了详尽的整理和研究,是学习和运用中药的必备参考。 方剂学系列:汇集了历代经典的方剂著作,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方集解》、《临证指南医案》等,系统梳理了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用法、功效,并对历代名家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是学习和掌握中医方剂治疗的宝贵资源。 针灸学系列:整理了历代针灸学的重要文献,如《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对经络腧穴、刺灸法、病症治疗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是学习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 妇科学系列:收录了历代妇科学的经典著作,如《傅青主女科》、《女科万金方》、《妇人大全良方》等,专注于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方法,为女性健康提供了宝贵的医学指导。 儿科学系列:汇集了历代儿科学的典籍,如《诸病源候论》(儿科部分)、《小儿卫生》、《活幼心法》等,关注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常见疾病的诊治以及预防保健,是儿科临床和研究的重要参考。 温病学系列:整理了温病学派的重要著作,如《温病条辨》、《温热论》、《临证随笔》等,对急性热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应对传染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医史文献系列:对历代重要的医学史和医籍进行考证、辨析,深入研究医学发展脉络、医家思想流派,为理解中医发展演变提供宏观视角。 养生保健系列:收录了历代关于养生、保健、导引、食疗等方面的著作,如《养生论》、《导引图》、《居家必用杂字》(养生部分)等,旨在指导人们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调养方法,达到延年益寿、身心健康的目的。 丛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学术价值: 文献的系统性与权威性:本丛书汇集了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古医籍,并由权威专家进行整理和注释,为海内外学者研究提供了最可靠、最系统化的文献支持。 深化理论研究:通过对原始文献的深入挖掘,有助于澄清历代医籍中的讹误,更准确地理解古代医家的思想精髓,从而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促进跨学科研究:本丛书不仅对中医学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医学史、哲学、文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现实意义: 服务于中医药现代化: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帮助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 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可以帮助当代医者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的经验,提高临床疗效,解决当前医学难题。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抢救和整理古医籍,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传承,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促进健康教育:部分养生保健类著作的整理和推广,能够帮助大众更好地认识健康,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它不仅是医学界的盛事,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重新发掘和解读,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整理和出版,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医学怀有敬畏之心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厚礼。它所涵盖的内容,从宏观的理论体系,到具体的病证论述,再到名家经验的传承,几乎囊括了中医体系的各个方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病机”和“治则”的深入探讨。不同于一些只强调方药的著作,这套书更注重从根本上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治疗的指导原则。例如,在讨论某个病证时,它会详细分析其内在的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还是气血亏虚,或者是痰湿阻滞,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相应的治则,比如是“调和营卫”,还是“益气养血”,亦或是“祛湿化痰”。这种由病机到治则,再到方药的逻辑推演,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医的治疗思路。而且,书中引用的各种文献资料,也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整理,使得我们能够读到最接近原貌的古代医籍。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仅是提供知识,更在于它帮助我们重塑对中医的认知,理解其背后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世界观。

评分

在翻阅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时,我被其中一些关于古代名医经验的记录深深吸引。这部分内容更像是为我这位普通读者量身定制的,它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贴近临床的方式,展现了古人积累的宝贵经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某位古代名医治疗“疟疾”的详细记载。从辨证施治,到具体方药的选择,再到用药的剂量和时机,都描述得非常细致。他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方子,更是阐述了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子,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调整用药。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很多在现代医学看来十分复杂的疾病,在古人那里,通过精细的辨证和灵活的用药,往往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书中还记录了一些关于“杂病”的论述,这些疾病往往缠绵难愈,但古人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对于我们在面对一些慢性疾病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这部分内容,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医的生命力,它不是书本上的僵化理论,而是活生生的经验传承。

评分

读完《伤寒论集注》的部分内容,我真的被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妙的辨证思维深深折服。《伤寒论》作为中医的经典,其博大精深早已闻名,而这本集注更是将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如同为我这位中医初学者点亮了一盏明灯。书中对每一条条文的注释都可谓是字斟句酌,不仅解释了文字的含义,更深入剖析了条文背后所蕴含的病机、证候以及治法。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太阳病”、“阳明病”等不同病证的层层拨开,它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步步去推导,去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证候,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治法。书中引用的不同医家对同一条文的解读,更是展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生命力所在。我反复研读了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的章节,对于其药物配伍、剂量变化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不再觉得《伤寒论》遥不可及,而是能够真正走进它,感受其中的智慧。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伤寒论》的读者来说,这本集注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读物,它将带领你一步步踏入伤寒的殿堂。

评分

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中的其他部分,也展现了中医文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一些关于古代医学史料的整理和考证,让我对中医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书中对一些失传医籍的片段辑录和研究,就像是在考古,将零散的珍贵信息重新拼凑起来,让我得以一窥那些曾经辉煌却又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医学成就。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古代方剂的演变过程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罗列方剂,更是追溯了方剂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特点。这种宏观视角让我对中医方剂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到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此外,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古老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一些在现代看来棘手的疾病,古人是如何通过朴素的观察和推理来认识和治疗的,这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医学知识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和智慧。

评分

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真是太棒了!我一直对中医理论的源头很感兴趣,这套书就像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古人智慧的结晶。《基础理论01内经运气病释》更是其中的翘楚,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内经》的运气学说,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古人如何将天时、地利与人体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书中对“运气”二字的解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实际的节气变化、气候特征、乃至地域环境紧密相连,为我理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引用的古代医家论述,字字珠玑,每每读来都觉得茅塞顿开。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具体的病症,比如书中对“运气”失调所致的疫病、痹证等论述,条理清晰,既有理论指导,又有临床参考价值,让我对这些古老疾病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角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主客”理论的阐述,这对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学习《内经》运气学说的入门佳作,更是深入理解中医整体思维方式的一把钥匙,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医、希望探究其深层奥秘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