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基础篇)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分为基础篇、提高篇、精通篇三册,本书为基础篇,主要介绍了电工基础知识、电工工具的使用与导线选用连接、电工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低压电器、电子元器件、变压器、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常用控制电路、单相异步电动机及控制电路、直流电动机及控制电路、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变频器入门、PLC入门等内容。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精通篇)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分为基础篇、提高篇、精通篇三册。本书为精通篇,主要包括PLC入门与实践操作,三菱FX系列PLC硬件接线和软元件说明,三菱PLC编程与仿真软件的使用,基本梯形图元件与指令的使用及实例,步进指令的使用及实例,应用指令的使用举例,模拟量模块的使用,PLC通信,变频器的使用,变频器的典型控制功能及应用电路,变频器的选用、安装与维护,PLC与变频器的综合应用,触摸屏与PLC的综合应用,交流伺服的组成与原理,三菱通用伺服驱动器的硬件,三菱伺服驱动器的显示操作与参数设置,伺服驱动器三种工作模式的应用举例与标准接线,步进电机与步进驱动器的使用及应用实例,三菱定位模块的使用等内容。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分为基础篇、提高篇、精通篇三册,本书为提高篇,主要介绍住宅配电线路的设计规划,常用电动工具的使用,暗装方式敷设电气线路,明装方式敷设电气线路,开关、插座的接线与安装,灯具、浴霸的接线与安装,弱电线路及门禁的接线与安装,电工识图基础,电工测量电路的识读,照明与动力配电线路的识读,供配电电气线路的识读,电子电路的识读,电力电子电路的识读,实用电工电子电路的识读,变频器的组成与主电路原理及检修,变频器的电源、驱动电路原理与检修,变频器的其他电路原理与检修等内容。本书具有基础起点低、内容由浅入深、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安排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的特点,适合作为电气工程师中级阶段的自学图书,也可作为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中级层次的电工技术教材。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基础篇)
1章 电工基础知识 1
1.1 电路基础 1
1.1.1 电路与电路图 1
1.1.2 电流与电阻 1
1.1.3 电位、电压和电动势 3
1.1.4 电路的三种状态 4
1.1.5 接地与屏蔽 4
1.2 欧姆定律 5
1.2.1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5
1.2.2 全电路欧姆定律 7
1.3 电功、电功率和焦耳定律 7
1.3.1 电功 7
1.3.2 电功率 8
1.3.3 焦耳定律 8
1.4 电阻的连接方式 9
1.4.1 电阻的串联 9
1.4.2 电阻的并联 9
1.4.3 电阻的混联 10
1.5 直流电与交流电 10
1.5.1 直流电 10
1.5.2 单相交流电 11
1.5.3 三相交流电 15
1.6 电磁现象及规律 18
1.6.1 磁铁与磁性材料 18
1.6.2 通电导体产生的磁场 18
1.6.3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 19
1.6.4 电磁感应 20
1.6.5 自感与互感 22
1.7 安全用电与急救 23
1.7.1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23
1.7.2 人体触电的几种方式 24
1.7.3 接地与接零 27
1.7.4 接地装置的安装 29
1.7.5 触电的急救方法 32
2章 电工工具的使用与导线选用连接 34
2.1 常用电工工具及使用 34
2.1.1 螺丝刀 34
2.1.2 钢丝钳 35
2.1.3 尖嘴钳 36
2.1.4 斜口钳 36
2.1.5 剥线钳 36
2.1.6 电工刀 36
2.1.7 活络扳手 37
2.2 常用测试工具及使用 37
2.2.1 氖管式测电笔 37
2.2.2 数显式测电笔 39
2.2.3 校验灯 40
2.3 电烙铁与焊接技能 41
2.3.1 电烙铁 41
2.3.2 焊料与助焊剂 43
2.3.3 印制电路板 43
2.3.4 元件的焊接与拆卸 45
2.4 导线的选择 46
2.4.1 绝缘导线的种类 47
2.4.2 电力电缆的命名 49
2.4.3 绝缘导线的选择 50
2.5 导线的剥削、连接和绝缘恢复 52
2.5.1 导线绝缘层的剥削 52
2.5.2 导线与导线的连接 54
2.5.3 导线与接线柱之间的连接 58
2.5.4 导线绝缘层的恢复 58
3章 电工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 60
3.1 指针万用表的使用 60
3.1.1 面板介绍 60
3.1.2 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62
3.1.3 测量直流电压 63
... ...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精通篇)
1章 PLC入门与实践操作 1
1.1 认识PLC 1
1.1.1 什么是PLC 1
1.1.2 PLC控制与继电器控制比较 1
1.2 PLC分类与特点 3
1.2.1 PLC的分类 3
1.2.2 PLC的特点 4
1.3 PLC组成与工作原理 5
1.3.1 PLC的组成方框图 5
1.3.2 PLC各组成部分说明 5
1.3.3 PLC的工作方式 8
1.3.4 用实例说明PLC程序的执行控制过程 9
1.4 用百元仿三菱FX2N型PLC学习实践操作 10
1.4.1 仿三菱FX2N型PLC硬件介绍 10
1.4.2 数据线驱动程序的安装 12
1.4.3 DC24V电源适配器及PLC的电源接线 13
1.4.4 用编程软件编写程序并将程序写入PLC 15
1.4.5 PLC控制双灯先后点亮的线路图及工作原理 18
1.4.6 PLC控制双灯先后点亮的实际接线 19
1.4.7 PLC控制双灯先后点亮的通电试验 20
2章 三菱FX系列PLC硬件接线和软元件说明 22
2.1 概述 22
2.1.1 三菱FX系列各类型PLC的特点 22
2.1.2 三菱FX系列PLC型号的命名方法 23
2.1.3 三菱FX2N PLC基本单元面板说明 23
2.2 三菱FX PLC的硬件接线 25
2.2.1 电源端子的接线 25
2.2.2 三菱FX1S/FX1N/FX1NC/FX2N/FX2NC/FX3UC PLC的输入端子接线 26
2.2.3 三菱FX3U/FX3G PLC的输入端子接线 28
2.2.4 无触点接近开关与PLC输入端子的接线 29
2.2.5 三菱FX系列PLC的输出端子接线 31
2.3 三菱FX系列PLC的软元件说明 33
2.3.1 输入继电器(X)和输出继电器(Y) 33
2.3.2 辅助继电器(M) 34
2.3.3 状态继电器(S) 37
2.3.4 定时器(T) 37
2.3.5 计数器(C) 39
2.3.6 高速计数器 41
2.3.7 数据寄存器(D) 44
2.3.8 变址寄存器(V、Z) 45
2.3.9 常数(K、H) 45
2.4 三菱FX系列PLC规格概要 46
2.4.1 三菱FX1S/FX1N/FX1NC PLC规格概要 46
2.4.2 三菱FX2N/2NC PLC规格概要 48
2.4.3 三菱FX3U/3UC/3G PLC规格概要 50
3章 三菱PLC编程与仿真软件的使用 53
... ...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1章 住宅配电线路的设计规划 1
1.1 住宅供配电 1
1.1.1 电能的传输环节 1
1.1.2 TN-C供电方式和TN-S供电方式 1
1.1.3 用户配电 3
1.2 住宅常用配电方式与配电原则 4
1.2.1 按家用电器的类型分配电源支路 4
1.2.2 按区域分配电源支路 4
1.2.3 混合型分配电源支路 5
1.2.4 住宅配电的基本原则 5
1.3 电能表、开关的容量及导线截面积的选择 6
1.3.1 电能表、总开关的容量和入户导线截面积的选择 6
1.3.2 支路开关的容量与支路导线截面积的选择 8
1.4 配电箱的安装 9
1.4.1 配电箱的外形与结构 9
1.4.2 配电电器的安装与接线 10
1.5 住宅配电线路的走线规划 11
1.5.1 照明线路的走顶与连接规划 11
1.5.2 照明线路的走地与连接规划 13
1.5.3 插座线路的走线与连接规划 15
2章 常用电动工具的使用 18
2.1 冲击电钻的使用 18
2.1.1 外形 18
2.1.2 外部组件 18
2.1.3 使用 19
2.2 电锤的使用 22
2.2.1 外形 22
2.2.2 外部组件 23
2.2.3 使用 23
2.2.4 电锤与冲击电钻的特点、用途和区别 24
2.3 云石切割机的使用 24
2.3.1 外形 24
2.3.2 外部组件 25
2.3.3 使用 25
3章 暗装方式敷设电气线路 27
3.1 布线选材 27
3.1.1 套管的选择 27
3.1.2 导线的选择 28
3.1.3 插座、开关、灯具安装盒的选择 30
“电工基础知识”的回归,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在繁忙的工程实践中,重新梳理和巩固那些最根本的知识。有时候,在处理复杂的工程问题时,我们很容易忽略了一些最基础的原理,而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恰恰是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深化。它详细讲解了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的基本定律,比如欧姆定律、功率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并用大量的实例来演示这些定律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我特别喜欢它关于“电磁学”的部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概念,以及它们在电机、变压器等设备中的作用。这让我对电机的旋转原理、变压器的升降压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层面。书中还涉及了电子元件的识别和基本特性,比如二极管、三极管、MOSFET等,以及它们在简单电路中的应用。这些知识虽然看似基础,但对于理解和分析更复杂的电路系统却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电路故障,一直找不到原因,后来翻看书中的“电工基础知识”部分,重新回顾了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才恍然大悟,找到了问题所在。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帮助我随时照见自己的知识盲点,并及时进行弥补。
评分“提高篇”的内容,更是让我看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它不再局限于基础概念的罗列,而是开始深入探讨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课题,比如复杂的交流电路分析、三相电系统、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等等。我之前一直对三相电的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比单相电要复杂得多,但看了“提高篇”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三相电在电力传输中的优势,以及各种接线方式的原理和应用。书中对于向量法、复数法在交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讲解得非常透彻,我能够清晰地理解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关系,以及功率因数的概念。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变压器和电动机的原理,这些都是我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的设备,但之前只是停留在“会用”的层面,现在能够理解它们内部的运行机制,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时候,都会给出相应的工程应用案例,比如变压器的升压降压原理在电网中的应用,电动机的启动和调速方法等。这些案例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故障分析”的部分,通过分析各种常见的电气故障,让我学会了如何排查问题,如何快速定位故障点,这对于一个电气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技能。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3册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是我近期读过的最满意的一套技术书籍。它不仅内容全面、讲解深入,而且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再到具体的配电线路设计,这本书都为我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它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良师益友,在我自学电气工程的道路上,给予我最坚实的支撑和最宝贵的启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电气工程师的朋友们,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你实现电气工程师梦想的“行动指南”。我已经在我的书架上为它留下了最显眼的位置,并将其列为我案头的必备工具书,随时翻阅,温故知新,巩固所学。
评分“精通篇”则将我带入了电气工程的更高层次,让我开始接触到一些非常前沿和专业的领域。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可以作为我未来工作的“案头必备”。我一直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非常感兴趣,而“精通篇”恰恰深入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继电保护原理等等。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难度确实不小,但书中的讲解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单元。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章节,详细讲解了暂态稳定、动态稳定和稳态稳定等概念,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这让我对电力系统的宏观运行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电力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此外,书中还涉及了高压输电技术、配电自动化、新能源并网等内容,这些都是当前电气工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更对未来电气工程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记得有一章详细介绍了柔性直流输电(HVDC)技术,这种技术在长距离、大容量输电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能够更好地集成可再生能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能源格局的理解都升华了一个层次。
评分我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本书在实际应用案例的选择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仅仅罗列一些理论化的例子,而是选取了大量贴近实际工程项目的案例,比如不同类型建筑物的供配电设计、工业厂房的电气设备选型、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并网技术等。这些案例涵盖了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电气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我尤其喜欢它关于“低压配电系统设计”的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面积、负荷等级等因素,来设计合理的低压配电方案,包括进线柜、馈线柜、末级配电箱的布置和选型。这些案例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仿佛亲身参与到这些工程项目中一样。我记得有一次,我需要为一个新建的办公楼设计低压配电系统,由于之前有阅读过书中类似的案例,所以我能够胸有成竹地按照书中的思路,进行负荷计算、设备选型、线路敷设等工作,最终完成了一个高质量的设计方案。这本书就像我的“虚拟导师”,随时随地为我提供指导和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感到非常舒适。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理论知识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生涩的专业术语,而是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这使得我即使在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也能够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旋转的磁场比作一个看不见的“手”,正在“拉着”转子一起旋转。这个比喻让我瞬间明白了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从此不再对它感到神秘。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电气安全的小贴士,提醒我们在进行电气操作时要注意的事项,这让我时刻保持着警惕,避免发生危险。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进行一项电气维修工作时,突然想起书中关于“带电作业危险性”的讲解,立刻停止了操作,并采取了更安全的措施。这种将安全意识融入知识传授中的做法,让我深受裨益。
评分“配电线路设计教程书”的部分,是这本书最让我觉得实用和贴合实际工作的一环。作为一名初入行业的电气工程师,我对如何进行实际的配电线路设计感到非常迷茫,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着手。它从最基础的负荷计算开始,详细讲解了各种不同类型建筑物的负荷取值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然后,它会一步一步地指导我进行导线截面的选择,计算导线允许载流量、电压损失、短路电流等,并给出相应的选择依据和注意事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接地保护”的部分,详细讲解了接地系统的分类、接地电阻的要求、接地装置的敷设方法等。这让我明白了接地在保证电气安全中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根据规范要求来设计合理的接地系统。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计算示例,非常直观,让我能够轻松地模仿和应用。我记得有一次,我需要为一个小型商场设计配电线路,之前我总是觉得无从下手,但看了这一章后,我能够按照书中的步骤,一步步地完成负荷计算、导线选择、断路器选型等工作,最终拿出了一个规范、合理的方案。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设计能力的过程,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简直是电气工程师自学之路上的“定海神针”。我刚拿到的时候,就被这套书厚实的体量震撼到了,三册书,从基础到精通,感觉涵盖了电气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基础篇”,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之前基础薄弱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里面的讲解深入浅出,很多抽象的概念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图示来解释,让我不再对那些复杂的公式感到畏惧。比如,在讲到电阻、电容、电感的时候,作者不仅仅是给出了定义和公式,更是详细阐述了它们在实际电路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元件来构建不同的电路功能。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电路基本定律的部分,牛顿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讲解,就像数学里的乘法口诀一样,一旦理解了,后续的学习就如鱼得水。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和工程师的轶事,让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仿佛和那些伟大的先行者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记得有一次,我对着一个复杂的RLC串联电路图发呆,就是因为书里关于“阻尼振荡”的生动类比,我才豁然开朗,理解了电流如何在电路中如同荡秋千一样,随着时间和元件参数的变化而起伏。而且,它对于实际操作的建议也非常到位,比如在进行电路实验之前,作者会详细讲解注意事项,甚至包括一些容易犯的错误,这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也避免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总而言之,基础篇为我的自学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有信心继续探索更深入的内容。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尤其是关于“电力系统分析”和“继电保护”的部分,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理解。这些内容涉及到一些高深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算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挑战。但是,作者并没有因为内容的难度而放弃深入讲解,而是通过分解复杂的概念、提供详细的计算步骤、以及引入大量的工程实例,来帮助我们逐步掌握这些知识。我记得在学习“短路电流计算”的时候,我花费了三天的时间才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但当我最终能够独立完成计算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书中还鼓励读者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思考,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复杂的内容。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能够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值得称赞,它并没有将基础、提高、精通、设计和基础知识孤立开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在“基础篇”中,它就已经开始为“配电线路设计”埋下伏笔,引入了一些基本的负荷计算和导线选择的概念;而在“提高篇”和“精通篇”中,则会不断地引用到“电工基础知识”中的原理,让你在学习更复杂内容的同时,也能巩固基础。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式,让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更容易形成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结尾设置的“思考题”和“习题”,这些题目往往能够引导你去深入思考,并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而且,书后的参考答案也非常详细,不仅给出了最终答案,还会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对于自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我记得有一次,我对着一道计算题冥思苦想,后来查看了参考答案,发现作者的解题思路和我完全不同,但他的方法更加简洁高效。通过学习他的解题方法,我不仅解决了那道题,更学到了新的解题技巧。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性和探索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