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大辞典 第二版(上下册) | ||
| 定价 | 495.00 | |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版次 | 2 | |
| 出版时间 | 2006年03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许隆祺 主编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3875 | |
| 字数 | 10667000 | |
| ISBN编码 | 9787532382712 | |
目录
一画
0001 一支箭
0002 一匹草
0003 一匹绸
0004 一叶?
0005 一年蓬
0006 一把伞
0007 一枝蒿
0008 一枝旗
0009 一柱香
0010 一点血
0011 一箭球
0012 一枝黄花
二画
0013 二色内风消
0014 二色草
0015 二歧银莲花根
0016 十八症
0017 十两叶
0018 十姊妹
0019 十三年花
0020 十大功劳叶
0021 十大功劳根
0022 丁香
0023 丁公藤
0024 丁香枝
0025 丁香油
0026 丁香根
0027 丁香蓼
0028 丁香露
0029 丁葵草
0030 丁榔皮
0031 丁香树皮
0032 丁香蓼根
0033 丁癸草根
0034 七叶莲
0035 七层楼
0036 七厘丹
0037 七星草
0038 七星剑
0038 卜芥
0040 八月札
0041 八月瓜
0042 八仙草
0043 八角香
0044 八角莲
0045 八宝茶
0046 八楞木
0047 八角枫叶
0048 八角枫花
0049 八角枫根
0050 八角金盘
0051 八角茴香
0052 八角莲叶
0053 人尿
0054 人参
0055 人中白
0056 人中黄
0057 人头七
0058 人血七
0059 人乳汁
0060 人参子
……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十九画
二十画以上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中大辞典》版的修订本,框架结构和体例基本同版,但对原书中大量内容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增加了物条目,调整了部分物品种来源,增补了近30年来有关栽培(饲养)技术、材鉴定、化学成分、理作用、炮制、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中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中学的研究水平。全书分上、下、附编三册,上、下册为正文,收载物6008味,每一味物下设异名、基原、原植(动、矿)物、栽培(饲养)、采收加工(或制法)、材、成分、理、炮制、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内容。附编为索引和参考文献,是检索查阅《中大辞典》的向导,另行出版。
《中大辞典》版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此内容新颖而实用,可作为中医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的重要工具书。
我是一名中药专业的学生,正在努力打牢基础知识,这套《中药大辞典》第二版简直是我学习过程中的“神助攻”。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者们倾注了大量心血,才有了这样一部内容详实、条理清晰的巨著。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的介绍,它将传统的功效描述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每一种中药的内在机制。例如,书中关于“附子”的记载,既有古代医家对其“回阳救逆”功效的论述,也详细介绍了其所含的生物碱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以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剂量和炮制方法,这对于我们理解其安全用药至关重要。我还在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这对于我们将来从事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非常有帮助。书中的一些关于中药现代应用的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巨大潜力。这套书不仅让我掌握了丰富的药材知识,更培养了我对中药学的科学探究精神。
评分拿到这套《中药大辞典》第二版,说实话,我最初的期望是它能在我日常的临床实践中作为一个快速检索工具。但真正深入研究之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编著者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严谨治学态度在这套书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复方配伍的阐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列举了常用方剂,还对其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甚至引述了许多古代医家对配伍的独特见解。这一点对于我理解中医方剂的组方原理,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尝试查询一些不太常用的药材,例如一些濒危的野生药材,书中对其来源、形态特征、采收时机等都有详细的描述,这对于鉴别真伪、确保药材的质量至关重要。我还在书中发现了关于中药炮制历史演变的一些介绍,这让我对传统炮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不多,但都非常精炼,点出了药材的关键特征,非常有利于辨识。总的来说,这套书的实用性和学术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是中医从业者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
评分我一直对中药的本源和发展非常感兴趣,这套《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的这部大辞典,不仅仅是收录药材的名称和功效,更重要的是它仿佛一部中药学的百科全书,将中药的来龙去脉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一些历史悠久的中药材的起源和演变的研究。例如,书中对“麻黄”的记载,不仅详述了它的药用价值,还追溯了它在历代本草学中的地位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关于其使用禁忌的争议。这让我对中药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单一的临床应用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其文化和历史意义的理解。书中的一些古代本草文献的引用,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原著,进一步加深了对中药理论的理解。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中药的生态分布、野生与栽培药材的鉴别方法,以及一些濒危药材的保护现状的介绍,这些内容非常有价值,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中药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编纂,真可谓是集大成之作。
评分这套《中药大辞典》第二版,真的是让我看到了中医文献的厚重与严谨。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经常需要在繁忙的诊疗间隙快速查阅资料,而这套辞典的检索系统做得相当出色。无论我以药材名称、功效,甚至是一些相关的病症来检索,都能迅速找到相关条目。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介绍每一种药材时,都会引用大量的古代医籍,例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这对于我理解药材的经典用法,以及这些用法在现代临床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书中的一些中药的性味归经的阐述,也比我之前接触过的很多资料都要系统和详尽。我注意到,它还特别区分了一些同名但异物的药材,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区别,这对于避免临床用药错误非常重要。而且,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施治,也提供了不少中药的应用思路,这对于提高我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座可以不断学习的宝库。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套《中药大辞典》第二版,就被它厚重的体量和精致的装帧所震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虽然是现代出版物,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墨香。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日里也算涉猎过一些中医药典籍,但真正像这样规模宏大、内容详实的工具书,还是头一次接触。上下两册,字斟句酌,每一页都凝聚着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术积淀和严谨态度。我随机翻阅了几个条目,比如“人参”、“甘草”、“当归”等,那些熟悉的药材在辞典里被赋予了更为详尽的解读。从药性、归经、功效,到主治病症、用法用量、炮制方法,乃至现代药理研究的进展,都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炮制方法部分,图文并茂,对于理解中药炮制的精妙之处非常有帮助。而且,它还附带了许多古代医家对这些药材的经典论述,这对于我深入理解药材的临床应用非常有启发。我尤其喜欢的是其中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的阐述,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让我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辞书,更像是一座通往中医智慧宝库的桥梁,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