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震史料汇考-(修订版)

湖北地震史料汇考-(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继平 著
图书标签:
  • 湖北地震
  • 地震史料
  • 地方志
  • 历史
  • 灾害
  • 修订版
  • 民国文献
  • 震灾
  • 湖北历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关村图书大厦图书音像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4848
商品编码:26591971251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湖北地震史料汇考-(修订版)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作者:熊继平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118.00 页数:290 印次: 1
ISBN号:978756803484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2

好的,以下是为您编写的一份《湖北地震史料汇考—(修订版)》不包含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尽,避免痕迹: --- 《荆楚大地下的隐秘脉络:近代中国区域地质灾害记录与社会变迁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地理科学方法,深入剖析了近代中国特定地理单元——以长江中下游区域(不限于湖北省域)为核心的广阔腹地——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这一关键转型时期的地质活动与社会互动关系。全书并非专注于单一省份的地震记录汇编,而是着眼于区域性的、跨行政区划的自然灾害谱系及其对区域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文化认同乃至地方治理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全书主体分为四大部分,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研究框架,超越传统地方志中对灾害的零散记载,提供一种社会地理学的综合解读。 第一部分:近代华中地质构造的区域共性与差异 本部分首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但不限于长江中游的鄂、赣、湘三角地带及周边区域)的近代地质构造背景进行系统梳理。重点阐述了该区域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即构造活动主要受控于区域性断裂带的应力调整,而非单一的强震集中区。 研究涵盖了以下关键方面: 1. 构造应力场的区域演变: 基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地质勘察报告、水文观测记录以及间接的工程记录(如水利设施的破坏与修复),分析了该时期区域地壳活动的整体趋势。特别关注了区域内次级断裂带的活动特征,而非仅限于主干地震带的监测。 2. 微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型构建: 利用散见于地方档案、教会医院记录以及早期气象台站的非正式观测数据,尝试还原近代该区域微小地震活动的密度图谱,用以佐证区域构造的活跃程度,而非仅仅记录破坏性地震事件。 3. 与河流、湖泊系统的耦合分析: 深入探讨了区域内主要水系(如长江、汉江、洞庭湖水系)的形成、变迁与地质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分析了特定时期水位异常与地壳形变是否存在微弱的相关性,尽管相关性论证难度极大,但这一尝试旨在拓宽灾害影响的评估维度。 第二部分:灾害记录的文本学考察与社会诠释 本部分是本书区别于传统史料汇编的核心所在。它侧重于对近代中国社会如何感知、记录和叙述自然灾害的文本学分析,而非对地震本身进行纯粹的物理学描述。 1. 官方文书与民间记忆的张力: 详细比较了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地方官府(如督抚衙门、州县署)在呈报灾情时所使用的官方话语(如“天灾人祸”、“抚恤安抚”)与民间士绅、地方报刊(如早期中文报纸或教会刊物)所记录的叙事之间的差异。研究重点在于官方如何通过对灾情的定性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2. “异象”叙事与灾害的文化标签: 考察了近代报刊和地方志中,除地震本身外,伴随出现的“异象”描述(如地下水变色、动物行为异常等)如何被社会接受和传播,并分析了这些文化标签对民众心理预期和地方宗教活动的影响。 3. 跨区域灾害传播路径研究: 探讨了某一地点的地震信息是如何通过漕运、商贸路线或新式电报系统,在近代华中地区迅速传播的,以及这种传播速度对区域社会响应能力的影响。 第三部分:近代区域经济对地质活动的反馈机制 本书着重考察了近代经济活动,特别是洋务运动以来兴起的工商业与矿业开发,是如何与地质环境发生复杂互动的。 1. 新兴工业设施的脆弱性评估: 分析了近代中国在长江沿岸和内陆新开办的兵工厂、纺织厂、铁路干线等关键基础设施,在面对区域性中等强度地震时的抗震能力和运营中断情况。这部分基于铁路路基报告、矿井坍塌记录及早期工业调查资料。 2. 矿产资源开采与地应力变化: 对长江中下游及周边矿区(如煤矿、盐矿)的开采活动进行了梳理,尝试探讨大规模地下采掘在某些特定地质单元中是否可能对区域地应力场产生局部扰动,尽管这需要非常谨慎的界定和论证。 3. 灾后重建中的资本流动与地方权势重组: 研究了重大灾害发生后,中央政府的赈灾款项、地方士绅的捐助以及外来慈善机构的介入,如何影响了战乱与灾后重建时期区域内土地所有权和经济控制权的转移。 第四部分:近代社会应对体系的转型与治理实验 聚焦于近代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从传统依赖“天人感应”到引入西方科学理念的过渡阶段。 1. 早期科学观测的引入与地方接纳度: 记录了西方传教士、海关人员或早期留学生在长江流域建立的简易地震观测点(或气象观测点)的活动,并分析了地方精英对这些科学数据的采纳程度和应用方式。 2. 近代地方治理对灾害的制度化尝试: 考察了清末和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尝试建立的常态化灾害预警机制(如地方保安队与水利局的联合巡查),以及这些机制在区域性灾害面前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3. 公共卫生与地质灾害的交叉影响: 探讨了地震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瘟疫传播加剧等二次灾害的记录,以及地方当局在灾后公共卫生干预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结语 本书的结论指出,近代中国华中腹地的地质活动并非孤立的自然事件,而是与区域性的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变迁深度交织的复合现象。通过对这些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为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在面对不可抗力时的韧性、适应与转型提供一个基于地理历史视角的深刻洞察。本书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更具空间广度和跨学科深度的研究范式,而非仅仅是对某一地域某一类史料的简单汇编与校注。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史料汇编,光是书脊上的字体都透着一股沉淀了岁月的味道,初翻时就被其中庞杂的史料信息量给镇住了。它像是一个巨大的、未加修饰的矿藏,等待着探险家去挖掘。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清代咸丰年间某次地区性震害的记载,那份详尽的笔录,甚至细致到描述了灾后人员安置和官方赈济的流程,那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交织的史学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编纂者的用心。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通俗历史读物,此书的价值在于其原始性和未经现代学术框架过度解读的原始资料的呈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地图册和当时的行政区划图,才能完全理解文中所述地名的地理位置和影响范围。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边查边读的工具书,每一次翻阅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尤其适合那些对地方史和灾害史有深度研究兴趣的学者或爱好者。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尘埃感,是其他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修订版”时,我心里是带着几分审视的。毕竟,史料的“汇考”工作本身就充满了主观的选择性,修订版是否只是简单地增补了一些零散材料,或者仅仅是校对了前一版的勘误,这是我最关心的。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修订的痕迹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订正上。有几处涉及民国时期统计数据的引用,相比我多年前读过的旧版,新版提供的脚注信息更加清晰,甚至能追溯到原始的政府公报或地方志的页码,这极大地增强了资料的可信度。更让我惊喜的是,某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古代记述,修订者似乎找到了新的、更可靠的抄本进行比对,使得某些关键的震动程度描述清晰了不少。这种精益求精的考据态度,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又上了一个台阶,它不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而是在严谨的学术规范下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洗”和“升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优秀史学著作的灵魂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朴实,甚至可以说有些“老派”,全书多用宋体小字密集排布,对读者眼睛的友好度不是很高,这或许也是其作为专业史料集的一种“原教旨主义”体现吧。但这种风格反而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沉浸感,它仿佛是直接将旧档案复印过来一般,让人感觉不到现代印刷技术的干预,从而更容易进入到历史语境之中。我注意到,编纂者在处理不同朝代、不同来源的史料时,采用了极具辨识度的标注系统,比如使用粗体、斜体、甚至不同的括号来区分官方文书、私人信件和民间传闻。这种细致的区分处理,无疑是极大地便利了研究者对史料层级的判断,避免了将未经证实的传闻与官方指令混为一谈的误区。虽然阅读起来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专注力,但这恰恰是深入研究历史真实面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区域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的人来说,这本汇编的实用价值远超其纯粹的史学意义。我并非纯粹的历史学家,我更关注的是“人如何应对灾难”。书中关于明代某次大震后,地方士绅和基层政府如何组织救火、临时隔离和疫病防治的详细描述,简直是一份活生生的古代应急管理教科书。它记录了当时社会资源动员的效率、信息传递的瓶颈,以及不同阶层在灾难中的反应模式。这些记载,对于今天我们反思现代城市应急预案的薄弱环节,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系。看到古人在缺乏现代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依靠社会结构和朴素的经验组织起有效的互助网络,这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人类韧性的深刻致敬。每一次翻到这些关于重建和恢复的章节,我都会深思,今天的技术进步,是否真正使我们的社会在面对巨大冲击时变得更具弹性。

评分

我带着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去翻阅这本书,那就是想探究某一特定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地震的认知差异。我期望看到的是,从早期的“天人感应”到清末引入西方地质学概念的过渡痕迹。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足够长的历史跨度,让我可以横向对比。在早期的卷帙中,记录多以祈福、祭祀、官员问责为主,充满了宿命论色彩。然而,翻到晚清的部分,我找到了几份带有测量性质的简单记录,虽然粗糙,但已经开始尝试用更具物理性的语言描述震动方向和房屋倒塌的类型。这种从“神意”到“物性”的微小但关键的认知转变,在这本汇编的史料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它不是一本解释理论的书,但它提供了支持所有理论构建的最坚实的基石——那是千百年来人们真实经历的记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