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耶鲁大学的汉学家沃尔克(Richard L.Walker)在《美国历史评论》上发表书评指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作为这一时期研究生的基本参考书目,而且也作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学术评价的观点,引入到西方。
2武汉大学萧致治教授评价《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李先生的作品成为国内外学者所广泛重视和引用的名著,究其根源,有以下几个因素:1、取材精当,叙事准确,解释了历史真相;2、分析深透,评论公允,富有说服力;3、奋笔直书、无所忌讳,伸张了正义;4、注意探根求源,善于联系当时形势分析问题,易使读者信服;5、文笔精炼,阐述问题深入浅出,简洁明了
李剑农,历史学家,教育家,曾受聘于武汉大学、国立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政治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著有《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国经济史讲稿》、《政治学概论》等,均受到中外学者好评。
卷头语/001
导?论
一?百年前的世界趋势/003
二?百年前中国内部的情形/006
三?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010
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016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018
三?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025
四?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031
五?鸦片战争的意义/037
第二章?洪杨时代
一?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044
二?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049
三?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057
四?太平天国被摧倒的经过/063
五?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070
六?洪杨战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权的推移/074
第三章?西法模仿时代
一?同光两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086
二?西法模仿与士大夫心理的反感/090
三?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一)
——俄国侵占伊犁与新疆改设行省/095
四?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二)
——中法战役与海军衙门的创设/100
五?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三)
——中日战争/107
第四章?维新运动的初步
一?两个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118
二?适应一时环境的康有为/120
三?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方法/121
四?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政变/125
五?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128
第五章?维新运动的反动
一?反动势力的解剖/134
二?反动的演进——己亥建储与庚子拳乱/137
三?反动期中党与保皇党的离合运动/143
四?反动与袁世凯的幸运——北洋军阀基础的成立/146
第六章?维新运动的再起
一?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150
二?新势力复活的酝酿/152
三?清政府遮羞的变法及主持的人物/156
四?日俄战争与立宪的动机/159
第七章?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62
二?论与立宪论的激战/167
三?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表示及满汉的暗斗/171
四?立宪党的活动及其结果/178
五?屡起屡仆的军/182
第八章?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
一?宣统嗣位与袁世凯之被逐/188
二?皇族集权与立宪运动的大失望/191
三?运动的苦境/195
四?铁道国有政策的反响/200
第九章?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武昌起义与各省的响应/206
二?袁世凯的起用与清廷的逐步降服/211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216
四?和议的经过与清帝退位/223
五?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233
第十章?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
一、政党的产生与演化/245
二?内阁的更迭与政党的关系/251
三?“宋案”及大借款的风潮/258
四?讨袁军的失败/263
五?国会的破毁与所谓“第内阁”的末路/269
第十一章?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
一?约法的改造/278
二?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281
三?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288
四?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销/296
五?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303
六?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312
第十二章?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
一?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318
二?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322
三?国会第二次解散、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再起/330
四?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335
五?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339
六?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346
七?无结果的南北和会/350
八?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356
第十三章?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
一?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365
二?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369
三?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372
四?联治运动中南方的陈炯明的叛孙/378
五?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384
六?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390
七?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394
第十四章?中国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
一?中国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404
二?中国改组的经过/408
三?中国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年/424
四?曹、吴的倾倒/430
五?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的态度/435
六?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441
七?中国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451
八?北洋军阀的末路/457
卷头语/001
导?论
一?百年前的世界趋势/003
二?百年前中国内部的情形/006
三?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010
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016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018
三?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025
四?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031
五?鸦片战争的意义/037
第二章?洪杨时代
一?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044
二?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049
三?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057
四?太平天国被摧倒的经过/063
五?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070
六?洪杨战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权的推移/074
第三章?西法模仿时代
一?同光两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086
二?西法模仿与士大夫心理的反感/090
三?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一)
——俄国侵占伊犁与新疆改设行省/095
四?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二)
——中法战役与海军衙门的创设/100
五?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三)
——中日战争/107
第四章?维新运动的初步
一?两个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118
二?适应一时环境的康有为/120
三?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方法/121
四?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政变/125
五?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128
第五章?维新运动的反动
一?反动势力的解剖/134
二?反动的演进——己亥建储与庚子拳乱/137
三?反动期中党与保皇党的离合运动/143
四?反动与袁世凯的幸运——北洋军阀基础的成立/146
第六章?维新运动的再起
一?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150
二?新势力复活的酝酿/152
三?清政府遮羞的变法及主持的人物/156
四?日俄战争与立宪的动机/159
第七章?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62
二?论与立宪论的激战/167
三?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表示及满汉的暗斗/171
四?立宪党的活动及其结果/178
五?屡起屡仆的军/182
第八章?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
一?宣统嗣位与袁世凯之被逐/188
二?皇族集权与立宪运动的大失望/191
三?运动的苦境/195
四?铁道国有政策的反响/200
第九章?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武昌起义与各省的响应/206
二?袁世凯的起用与清廷的逐步降服/211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216
四?和议的经过与清帝退位/223
五?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233
第十章?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
一、政党的产生与演化/245
二?内阁的更迭与政党的关系/251
三?“宋案”及大借款的风潮/258
四?讨袁军的失败/263
五?国会的破毁与所谓“第内阁”的末路/269
第十一章?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
一?约法的改造/278
二?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281
三?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288
四?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销/296
五?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303
六?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312
第十二章?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
一?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318
二?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322
三?国会第二次解散、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再起/330
四?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335
五?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339
六?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346
七?无结果的南北和会/350
八?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356
第十三章?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
一?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365
二?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369
三?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372
四?联治运动中南方的陈炯明的叛孙/378
五?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384
六?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390
七?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394
第十四章?中国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
一?中国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404
二?中国改组的经过/408
三?中国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年/424
四?曹、吴的倾倒/430
五?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的态度/435
六?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441
七?中国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451
八?北洋军阀的末路/457
章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
一八四〇至一八四二年的中英战争,中国习称为鸦片战争;因为中国方面,认此次战争以禁止鸦片为原因,但在英国方面,开战的动机,却不在禁止鸦片,而在屡次受中国政府的蔑视凌辱;战机的潜伏,已经有了几十年,禁止鸦片,不过为此次战争近的导火线。我们要了解所谓鸦片战争的真意义,须先明了战争前的中英关系,并且须明了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
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可分三点来说明:
一、中国在政治上是孤立的国家,未加入所谓社会团体?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各国虽与中国有历史上相沿的通商、传教的事实,但除俄国以外,都不曾与中国成立什么通商修好条约。俄国因为与中国西北国境争议的原因,在一六年(康熙二十八年)订立《尼布楚条约》,后四年又订立《北京通商条约》,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又订立《恰克图条约》;以外各国都与中国为无约国。就是葡萄牙的租领澳门,也是沿袭明代已成事实,在此时尚与清政府无条约关系。澳门的主权还是在中国,受中国的控制。
二、通商制度之不合理?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与外人通商制度之不合理的处所有三:,税则不可靠。中国向来对于商税的征收,不若田赋规制的谨严。税吏的额外苛索,成为不可拔除的恶习。外国商人初到中国时,因为语言隔阂,情形皆不通晓,税吏对于他们的额外苛索自然更甚。第二,商埠的限制。清代初年,外国商人,大都皆以广东为集中地点。广东的大小官吏,自然有特别发洋财的机会。有时外国商人,不堪那种额外苛索之苦,改向闽浙的厦门、宁波等处图发展,但是这些地方的大小官吏,也想发洋财,对于外商的待遇也是一样,甚至于额外的苛索更重,因是广东仍为外商的集中地。清政府因为防范夷人的不测,也不愿夷商窜扰到广东以外的地方去。第三,公行的专利。广东方面,因为外商特别的多,买卖货物,不免与本地人民间时常惹起纠纷来,于是在康熙年中便生出一种经纪人的所谓官商,由政府指定的,凡洋商输出入货物,皆须经此种官商之手。外国商人,都受限制,很感不便,曾经一度废止,到康熙末年,由广东商人成立一种所谓“公行”的组织,取官商之地位而代之。公行组织,虽非由政府的命令,实由官厅非正式的许可(暗中且为官吏渔利的工具),一时虽经内外商人抗议废止,但不久又复成立。公行既操对外商业的专利权,外商所负担的额外苛征,日益加重;然政府所得,仍极微薄,其大部分皆入于大小官吏与公行员之私囊,虽经外商屡次要求减免,皆归无效。这是在乾隆以前的大概情形。到乾隆中叶以后,上面所述后二种不合理的情形,更为具体化:其一,即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由皇帝颁布谕旨,将外人通商口岸,限于广东一处,闽浙各口,皆不准外国商船入口,英商运动在厦门、宁波另辟通商根据地全归失败。其二,即一七六〇年(乾隆二十五年)正式认可公行为经理对外通商之机关。(乾隆三十六年,虽因公行多数破产,负欠税金及外人债务,曾经一度解除,然未几即复另行组织。)公行的任务,不但外人输入货物,须由其评价及买卖,并且成为政府与外商间的传递机关。货物的纳税报关,固须由公行经手,即外商要向中国政府有所陈诉,也不能自由进禀,必须由公行代呈,否则政府不予受理,政府对于外国商人的行动,也责令公行监督。于是,公行成为政府与外国商人间的重要机关。原来在乾隆二十几年时,粤督李侍尧对于洋人深怀疑忌,奏请设法防范(一七五九年即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对外的观念,也不若康熙帝的宽大,因采用李侍尧奏请的所谓防范外夷之“五事”,颁行一种限制外商的规则(乾隆二十五年),命洋商(即公行员,中国政府公文书对于公行皆称洋商)向外国商馆宣布。自此一直行到鸦片战争时,不过时有修改,条目增减前后不同。后由卢坤、祈、彭年进呈章程八条(在道光十五年即一八三五年),其要点如下:
(一)外国战舰不得入虎门以内。
(二)外国妇人,不可偕来商馆;商馆内不得储藏铳炮枪械或其他武器。
(三)外船雇用之领江及买办人员,须在澳门同知衙门注册(此时澳门尚保留中国主权,中国设有同知衙门),由该衙门发给执照,随身携带备查。
(四)外商雇用中国仆役人数,须有一定限制(初时禁止雇用,后经修改,但限名额)。
(五)外人住居商馆者,不得任意乘船出外游行,仅于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日,得往各花园及河南寺庙散步游玩,但须带翻译随行;如有不当行为,翻译须负责任。
(六)外人不得自由向官厅进禀,如有陈诉,须由公行代呈。
(七)公行有指导及保护外人之责,不得负外人债务。
(八)外人每岁在广东商馆住居经营商务,须有一定期限(大约为四十日,有时得延长),事毕即须退去,如不归国,只能在澳门居住。
这些限制当然不能严格的生效,但大部分必须遵守,尤其是向官厅直接进禀的一层,是万不能行的。外商既无向官厅直接陈诉之权,于是不能不事事受公行员的抑勒。公行员的专利权,既由官厅取得,也不能不事事听官厅的指挥。不肖的大小官吏与公行员因缘为奸,外国商馆,便成为他们发洋财的渊薮。因是一般的外商,对于这种通商情况皆不满足。
三、此时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商业关系以与英国为密切?原来各国与中国发生商业关系早的,要算葡萄牙,其次为西班牙,其次为荷兰,英国较迟。在十八世纪的百年内,英国海上的势力已经凌驾各国,于是对于中国的通商,也渐次跃居位了。一七五一年(乾隆十六年),外国商船来到黄埔的总计十八艘,其中英船九艘、荷兰船四艘、法国船两艘、丹麦船一艘、瑞典船两艘。到一七年(乾隆五十四年),外国商船来粤的增至八十六艘,其中英船六十一艘、美船十五艘、荷兰船五艘、法国船一艘、丹麦船一艘、葡萄牙船三艘。在拿破仑时代,英法对抗,欧洲大陆诸国,皆受法国的宰制,但对于英国海上的优越势力,终不能推翻;惟美国因守局外中立,不受影响。所以在此期内,英国对于中国的通商势力,仍旧是有增无已,其次则为美国。然英国有较近的印度为根据,美则在东方尚无根据地,故终以英国居位。
这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通商一般的大概情形。
其三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精装版)》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作者凭借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精密的近百年中国政治史的画卷。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力量对比、权力结构演变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深入剖析。例如,在讨论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较量时,书中不仅呈现了双方的军事行动,更深入地挖掘了其政治策略、组织发展以及对民众动员的差异,这让我对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政策制定过程的描绘,如土地改革、工业化进程中的政治考量,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战略决策,都让我感到受益匪浅。作者的叙述鞭辟入里,见解独到,能够帮助读者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事物发展的本质。精装版的质感,也让我在闲暇时,愿意捧着它,在书房中静静地品味,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智慧。
评分其四 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经典的气息,与它所承载的“近百年政治史”的主题相得益彰。我一直认为,政治史的解读,往往需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那些看似纷繁复杂的事件背后,所涌动的时代潮流和人性光辉。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而是试图去揭示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力量,包括社会经济的变迁、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关键政治人物的战略眼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转折点”事件的分析,作者能够清晰地指出,在某个历史节点,是什么样的政治抉择,将中国引向了不同的发展轨迹。这种宏观的叙事,结合了微观的历史细节,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可读性。精装版带来的那种触感和视觉享受,也让我更加愿意花时间去沉浸其中,细细咀嚼每一个字,去体会历史的厚重与智慧。
评分其一 拿到这本《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精装版)》时,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考究的装帧所吸引。封面采用的是一种沉静而富有历史感的墨绿色,触感温润,传递出一种庄重与严谨的气息。翻开书页,纸张的质地也非常出色,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既保护了视力,又增添了阅读的舒适感。我一直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充满好奇,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这百年间的风云变幻,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无疑为这份探索增添了一份仪式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那些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事件,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艰难抉择。尤其对于“政治史”这一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宏观而深入的视角,去梳理这百年间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权力格局的变迁,以及不同政治思潮的碰撞与融合。我想知道,那些重大的政策是如何出台的,那些关键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精装版的细节,比如压痕、烫金字体,都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案头之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评分其五 对于《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精装版)》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这本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政治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视角。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丝丝入扣,逻辑严谨,从宏观的政治格局演变,到微观的政策细节推敲,无不展现出其深厚的功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博弈、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过程,以及这些政治决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长期影响的论述,感到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像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政治课,让我理解了中国为何会走向今天的道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艰难与不易。精装版的装帧,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典雅,使它成为书架上的一道风景,也让我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在与历史进行一次庄重的对话。
评分其二 怀着一份历史的敬畏之心,我开始了对《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精装版)》的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感悟。它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近百年间的中国政治图景徐徐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条理性,他能够将零散的史料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历着那些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感受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作者在分析问题时,也展现了其独到的见解,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探究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政治逻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重要政治人物的刻画,并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力求还原其真实的处境和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下做出选择。这种客观而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精装版本,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与历史对话,与先贤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