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五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书号:978-7-300-246918
定价:39.00元
出版日期: 2017-08-01
开本:16
作者:刘新 王振东
装帧: 平装
字数:480千字
商品重量: 0.48KG
页码:324页
内容介绍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有关法律的理论与学说。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客观历史为依据,论述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实现依法治国服务。
作者介绍
刘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老庄与中国法律文化研究分会会长。王振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理论法学、法史学,兼任老庄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目录
导言1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
二、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目的2
第一编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7
第一节 概述7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8
第二章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1
第一节 “明德慎罚”思想12
一、“明德慎罚”思想的由来12
二、“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与实质13
第二节 “礼治”思想16
一、周礼的来源与内容16
二、“礼治”的基本原则16
三、周公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的影响18
第二编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儒家学派的法律思想23
第一节 儒家学派概述24
第二节 孔子24
一、孔子与《论语》24
二、“仁”是孔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26
三、法的稳定性与继承性:“礼治”及其“损益”和“正名”理论27
四、中庸的法学方法论29
五、德刑关系理论31
六、法律与正直的关系及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34
七、无讼理论35
八、诚实信用法律原则与法律面前男女不平等原则36
九、人与法的关系37
十、小结:孔子法律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影响39
第三节 孟子40
一、孟子与《孟子》40
二、“仁政之法”的理论基础41
三、“仁政之法”的来源和内容42
四、法、理、孝的关系45
五、民贵君轻说与立法目的论46
六、法律适用过程中慎选司法官吏与慎重对待死刑46
七、“治人”与“治法”的关系:“尊贤使能”与“徒法不能以自行”47
八、守法思想48
九、“执中权时”的法学方法论49
第四节 荀子50
一、荀子与《荀子》50
二、性恶论是荀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52
三、“良法”与“恶法”理论:“礼法一体”与“非礼无法”53
四、“明分使群”的法律起源理论56
五、法律本体理论:法律原理、判例、法律条文之间的关系57
六、法律与治国方略:“治人”与“治法”58
七、有关犯罪与刑罚的刑事法律原则59
八、经济立法与环境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61
九、荀子的法学理论体系总评价61
第四章 墨家学派的法律思想63
第一节 墨家学派概述63
第二节 墨子64
一、“兼相爱,交相利”64
二、法律起源论及相关法律思想65
第五章 道家学派的法律思想69
第一节 道家学派概述69
第二节 老子70
一、“道法自然”70
二、抨击人定法73
三、“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与息讼思想74
第三节 庄子77
一、庄子与《庄子》77
二、庄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天道”自然与绝对无为78
三、对儒家和法家法律思想的批判79
四、庄子的具体法律思想解析81
第四节 道家其他派别与代表人物93
一、关尹93
二、庚桑楚93
三、文子94
四、杨朱94
五、列子95
六、鹖冠子95
七、稷下道家96
第六章 法家学派的法律思想98
第一节 法家学派概述98
第二节 申不害99
一、“圣君任法而不任智”的法治论99
二、力主“君人南面之术”的术治论100
第三节 慎到101
一、“立公弃私”的立法公私观102
二、“事断于法”的尚法论102
三、“权重位尊”的重势思想103
第四节 商鞅104
一、变法思想105
二、“垂法而治”的法治论106
三、“刑无等级”思想108
四、重刑思想与“以刑去刑”109
五、“以吏为师”“以法为教”110
第五节 《管子》111
一、《管子》一书及其与齐法家的关系111
二、法的概念与特征113
三、“以法治国”与法的起源及作用115
四、立法思想117
五、执法思想119
第六节 韩非120
一、韩非的法治观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观与人性论121
二、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124
三、韩非的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25
四、韩非的法治观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128
第七章 农家学派的法律思想131
第一节 农家学派概述1314
第二节 许行132
一、“君民并耕”的社会治理思想132
二、以农为主,士工商适度分工,劳动者完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的社会发展模式133
三、农家(官)治国论135
四、“市贾不二”的国家干预经济“法”(制度)思想135
第八章 名家学派的法律思想138
第一节 名家学派概述138
第二节 名家学派对各种法律相关概念的正名和界定140
一、名家学派为什么热衷于界定“刑名”等相关概念?140
二、名家对具体概念的正名141
第三节 名家学派具体法律思想143
一、名家的同异理论及法律理想143
二、“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的法律意义144
三、法律应与时俱进的“通变”思想146
第三编 秦至清代(1840年)的法律思想
第九章 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151
第一节 概述151
第二节 秦始皇与李斯152
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153
二、维护极端君主专制154
三、崇尚“法治”,推行严刑峻法155
四、实行文化专制156
第三节 刘安156
一、无为与安民的法律观157
二、“发于人间”“法生于人”的法律起源论158
三、“应时而变”的历史观与立法思想159
四、“精诚”“无私”的执法思想159
第四节 董仲舒160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一统纪”“明法度”161
二、“三纲五常”说162
三、德主刑辅说163
四、《春秋》决狱和“原心定罪”165
第五节 王充167
一、批判君权神授和天罚论167
二、主张德刑并用,反对专任刑罚169
三、法律观上的命定论170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172
第一节 概述172
第二节 曹操174
一、“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175
二、“唯才是举”与“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175
三、赏罚分明与以法治军176
第三节 王弼177
一、“名教本于自然”说177
二、无为而治论178
三、反对严刑峻罚178
第四节 嵇康179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说179
二、“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180
三、“刑本惩暴,今以胁贤”181
第五节 杜预181
一、“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182
二、立法“必审刑名”182
三、“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182
第六节 张斐183
一、“以理统法”与“以礼率律”183
二、《刑名篇》的内容与意义184
三、若干法律术语的界定184
第七节 刘颂185
一、“复肉刑”论186
二、“划一法律,简而不漏”的立法思想187
三、“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的执法思想187
第十一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190
第一节 概述190
第二节 杨坚191
一、抑制兼并,减轻赋税与徭役192
二、“以轻代重”,削繁除苛192
三、慎狱恤刑,秉公执法193
四、整顿行政体制,选用良吏194
第三节 李世民194
一、“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195
二、法务宽简的立法思想196
三、纳谏任贤197
第四节 韩愈1986
一、“道统”说与“性三品”说199
二、国家与法的起源论200
三、礼法兼用,以礼德为先200
四、“君言必信”,“法令大行”201
第五节 柳宗元202
一、国家、君主与法律起源论202
二、反对天罚论和司法时令说203
三、礼法统一论204
四、定经界,核名实,均赋役205
第六节 刘禹锡206
一、依靠法制,人能胜天206
二、法大行,则国大治207
第十二章 宋元时期的法律思想210
第一节 概述210
第二节 包拯211
一、立法当以恤民为本211
二、肃吏治,选清官212
三、执法严明,不避权贵212
第三节 王安石213
一、革除弊政,因时立法214
二、创立善法,抑制兼并215
三、礼法兼用,德主刑辅216
四、“有司议罪,惟当守法”217
五、“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218
第四节 朱熹220
一、“法者,天下之理”220
二、德治与重刑并用221
三、变法改革与人治223
四、义理决狱,明谨用刑223
五、恤民与省赋224
第五节 耶律楚材224
一、崇尚儒学,标榜文治225
二、立法定制、宽刑慎杀225
三、赏罚必信,不徇私情,不畏权贵227
第十三章 明清时期的法律思想229
第一节 概述229
第二节 丘浚230
一、礼、乐、政、刑兼用,以教化为先230
二、“应经合义”,因时立法231
三、执法“坚如金石,信如四时”232
四、慎刑恤狱232
五、立法以便民为本233
第三节 黄宗羲234
一、批判君主专制235
二、君臣共治236
三、学校议政237
四、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237
五、工商皆本238
第四节 王夫之239
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天理寓于人欲”说240
二、“趋时更新”,因时立法240
三、“必循天下之公”的立法原则241
四、“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242
五、任法与任人结合,严于治吏243
第五节 爱新觉罗•玄烨244
一、“力行教化”,“尚德缓刑”244
二、重视吏治,惩治贪蠹246
第四编 近代的法律思想
第十四章 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特点、发展阶段、经验教训251
第一节 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一般特点251
一、近代法律思想发展史是传统法律文化变革史,是中国法律思想“西化”史251
二、近代法律思想变革既头绪繁多,又变化多端252
三、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变革一直同反专制、争民主(民权)和救亡图存联系在一起252
四、宪政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主旋律253
第二节 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254
一、早期启蒙派254
二、清末统治集团254
三、农民革命派254
四、早期改良派255
五、戊戌维新派255
六、资产阶级革命派255
第三节 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经验教训256
第十五章 早期革新派的法律思想258
第一节 龚自珍258
一、“更法”“改图”的改革思想259
二、法的概念259
三、法律起源论260
四、经济立法思想261
第二节 魏源262
一、“善治民者不泥古”的改革思想262
二、变法必须“便民”263
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264
第十六章 改良派的法律思想266
第一节 康有为266
一、“公羊三世说”与变法思想267
二、鼓吹君主立宪269
三、《大同书》中的“治至刑措”论271
第二节 梁启超273
一、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思想273
二、提倡民权和君主立宪275
三、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思想277
第十七章 法律改革派的法律思想280
一、重视法理学研究281
二、中西结合的修律思想285
第十八章 革命派的法律思想291
一、法治与民主相结合的思想292
二、五权宪法思想294
三、锐意改革法律制度297
我拿到这本《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新”。书名中的“新编21世纪法学教材”几个字,就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法律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我希望一本教材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我尤其关注教材在编排上的逻辑性,以及它是否能够清晰地阐释复杂的法律概念。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帮助我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让我对中国法律的实际应用有更深的认识。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望,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感受到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知识馈赠。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印刷,都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信心。我非常看重一本书的逻辑结构和内容深度,希望它能够条理清晰地梳理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脉络,并且在每一个重要节点上都能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我期待作者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法律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即使是对法律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和思想流派的辨析,希望能够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中国法律思想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启发我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简洁的设计吸引了。封面上字体和排版的搭配,给人一种沉稳而不失活力的感觉,仿佛一个睿智的长者,正准备与我分享他的人生智慧。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应该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将中国法律思想的演进过程娓娓道来。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古老的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孕育而生,又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模样。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思想体系。我也期待作者能够引导我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法律的思想是如何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的。
评分我一直对法律背后的思想渊源很感兴趣,尤其对中国这样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其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欲。当我翻开目录,看到诸如“礼法之争”、“法家思想”、“儒家法制观”等章节时,我立刻就能联想到那些在我脑海中模糊的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它们具象化,并清晰地梳理出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和交融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实践中被运用、被改造,甚至是被批判和颠覆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读物,它能让我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中国法律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世界法律史上的地位。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想象中那样,沉甸甸的分量,纸张触感温润,翻开的瞬间,就有一种踏实感。书的装帧设计简约大气,符合我对学术著作的期待,没有花哨的装饰,一切都回归内容本身。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那种内敛而厚重的色调,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的是一段段历史的积淀和思想的精华。拿到手之后,我立刻就翻阅了目录,看到那些熟悉的章节名称,心中涌起一股期待,我知道,接下来我要深入了解的,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法是如何从萌芽状态,一点点发展壮大,成为如今这般模样。每一章的标题都像是打开一扇门,让我能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念,以及法律在这个大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我很看重这种宏观的视角,它不是孤立地讲述法条,而是试图将法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去理解,去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感受不同时期中国法律思想的脉络和变迁,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